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1710)
2023(2754)
2022(2135)
2021(2354)
2020(1704)
2019(4135)
2018(4096)
2017(5705)
2016(4330)
2015(4820)
2014(4952)
2013(3982)
2012(3643)
2011(3493)
2010(3766)
2009(3130)
2008(2925)
2007(2882)
2006(2773)
2005(2480)
作者
(8457)
(6934)
(6888)
(6834)
(4440)
(3354)
(3329)
(2980)
(2633)
(2616)
(2389)
(2336)
(2327)
(2312)
(2218)
(2131)
(2130)
(2060)
(2053)
(2022)
(2010)
(1809)
(1768)
(1697)
(1637)
(1631)
(1628)
(1479)
(1473)
(1450)
学科
教育(18828)
中国(9459)
理论(5800)
教学(5477)
(5403)
经济(5391)
(4271)
(4096)
(3961)
管理(3927)
政治(3641)
思想(3631)
(3553)
(3483)
发展(3463)
(3340)
思想政治(3186)
政治教育(3186)
治教(3186)
改革(3152)
德育(3149)
研究(3129)
高等(3046)
农业(2911)
教育改革(2790)
学校(2628)
学法(2453)
教学法(2453)
(2312)
计算(2244)
机构
大学(51620)
学院(46861)
教育(25913)
研究(20327)
(18831)
师范(18800)
师范大学(15808)
(12542)
科学(11031)
职业(10846)
(10405)
教育学(10164)
经济(9870)
(9657)
技术(9400)
管理(9362)
北京(9000)
研究所(8784)
(8693)
中国(8140)
理学(7868)
中心(7693)
理学院(7629)
教育学院(7470)
职业技术(7389)
管理学(7272)
(7236)
管理学院(7150)
(6743)
技术学院(6247)
基金
研究(28498)
项目(26519)
教育(22606)
科学(22339)
成果(15622)
社会(15496)
基金(15041)
编号(14893)
社会科(14111)
社会科学(14109)
课题(14052)
(12738)
(12233)
(11762)
(11758)
国家(11454)
规划(10016)
(9275)
科学基金(8899)
(8708)
项目编号(8604)
研究成果(8486)
年度(8287)
(8092)
(8062)
阶段(8040)
(7870)
重点(7703)
教育部(7659)
阶段性(7417)
期刊
教育(45061)
研究(26144)
中国(20406)
(13157)
经济(13157)
职业(10875)
技术(7994)
技术教育(6962)
职业技术(6962)
职业技术教育(6962)
大学(5454)
高等(5157)
学报(5147)
成人(4855)
成人教育(4855)
高等教育(4562)
科学(4535)
(4532)
论坛(4532)
(4504)
(4113)
(4076)
职教(3639)
发展(3638)
(3638)
比较(3484)
学学(3263)
农业(3092)
教研(2893)
高教(2893)
共检索到8355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戚万学  唐爱民  
道德相对主义是影响20世纪西方道德教育的主潮,并在全球化进程中波及世界各国的道德教育实践。它以标榜道德的相对性、个体性、差异性、境遇性,忌讳道德的权威性、规范性、确定性及标准的客观性,从而对学校道德教育产生了双重影响。它既革新了道德教育的思维方式,形成了道德教育的新理解、新见解,又潜藏着消解道德教育存在价值及合法性的危险,造成了道德教育的思想困顿与实践困惑。相对主义道德教育思潮的价值得失在社会急剧转型的时代相互纠缠,进而变得愈发扑朔迷离,亟须人们作出审慎而辩证的理论澄明,以使之有益于学校道德教育的革新。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程红艳  
道德相对主义取代道德普遍主义有着某种历史合理性,促进了道德自由和道德宽容,但瓦解了道德共识,中断了道德对话。道德相对主义对于公民道德教育的影响也非全然消极,它要求将文化多元、价值多元视角纳入公民德育,从道德权利的视角重新审视道德规范的合法性。需要在道德普遍主义与相对主义之间达成平衡:用道德普遍主义规制普遍人权范围,保障人类基本道德权利;用伦理多元主义来规范公民发展性权利问题,保障价值多元。为此,学校德育不仅需要培养理解本土文化的国家公民,更需要培养具有文化移情能力和文化对话能力的全球公民。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唐爱民  
道德的相对性不等于道德相对主义。相对主义道德教育观有其自身难以僭越的悖逆。它不能在事实上和逻辑上得以确当地圆说 ;不能担保学生获有普遍性、恒定性的道德观 ,不能承领学生葆有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与道德观。道德相对主义导致了道德的解体、道德价值的混乱和学校道德教育价值的窄化、形式化 ,使道德教育成了“弃德”或“没有道德”的教育。德育学理论必须审慎地处理道德相对性与道德相对主义的紧张关系 ,消除不必要的歧异与视差 ,以获致对其的完整把握与辨证理解。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余维武  
在当代价值多元社会中,学校德育面临道德相对主义的挑战。相对主义道德教育理论建立在两个基础观念之上:一是伦理学上的相对主义观念和从这种相对主义推论出来的价值中立观念;二是自主个体自由选择的观念。然而,这两个基本观念不能成为道德教育的坚实基础。道德教育一方面要反对道德专制主义,另一方面要克服道德虚无主义,追寻、尊重和维护人类珍视的普遍价值,只有这样才能使人类更好地彼此理解,和平相处,共享人类文明。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杨韶刚  
从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价值澄清学派提倡道德相对主义和多元价值的道德教育,到90年代以来品格教育提倡建立核心的道德价值观,反映了西方社会对道德教育规律的新认识。如何正确处理多元化与一元化的关系、正确认识个人价值与人类或社会核心价值的关系,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对提高学校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具有现实意义。反思西方道德教育的这种转向有助于改进我国的学校道德教育。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洪明  
目前的大学生道德教育领域普遍存在着道德相对主义思想和观点。道德相对主义对人们现实的道德生活造成了困扰,也对大学道德教育提出了挑战。大学道德教育应该对道德相对主义作出回应,在方法论层面,要引导学生认识具有绝对意义的道德价值原则;在方法层面,要培养大学生以正义为前提的道德判断能力。具体可从两个方面展开:一方面引导学生将正义化为道德意义上的"定言命令",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基于正义建构共识性道德规范。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戚万学  
文化定位、文化选择、文化取向乃至文化重建的焦虑一直都是作为自觉自为的学校道德教育所面临的深层意义上的困惑,在全球化、信息化和社会转型加剧的背景下,这种来自文化层面的焦虑和困惑愈来愈显著,具体表现为:文化路向的迷失、文化传统的断裂、文化多元化的挑战和文化殖民的压力等。文化路向的叩问旨在展示当前学校道德教育应该确立的主导性的文化追求和文化使命;文化传统的追索旨在从历史传承的角度来审视学校道德教育的文化根基;多元文化碰撞的辨析是从现实文化生态的角度来分析学校道德教育的文化选择的困惑及可能存在的问题;文化殖民压力的揭示是从全球化的角度和弱势文化的立场来探讨当前我国的文化建设和道德教育正在遭遇的困惑。道...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赵旺来  
道德相对主义认为,不同教育主体之间很难达成某种道德共识,也不存在一种普遍、终极的共识作为师生教育行动基础。道德多元主义力图解决相对主义面临的困境,期望在不同主体之间达成某种共识。然而,道德多元主义呈现出两个明显的问题,其一,不同教育主体之间达成了某种多元共识,但是人们以理解、包容的态度消解了道德的普遍化与确定性追求,从而使道德教育极易走向虚无主义;其二,教育主体之间达成了某种一元共识,但是这种共识仅在共同体内部发挥作用,从而又返回道德的相对主义。道德教育中“有限共识”的提出很好地解决了上述问题。它旨在让学生作为一个真正的教育主体来充分地表现自己的在场,对于学习者来讲,道德教育不是已完成、封闭和控制的,它应该体现一种未完成、敞开、变革、诗性的“弱式”特征,只有道德教育的“弱”,才能体现学生主体精神的丰富性及其生命的在场。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黄向阳  
在价值多元社会中 ,学校德育面临道德相对主义的挑战。本文对激进的道德主义进行批判和分析 ,并基于一种温和的相对主义观点提出学校德育改革若干建议 :从求同转向求同存异 ,从规范转向规范和描述相兼顾 ,从对抗转向对话 ,从德目教学转向道德判断力、敏感性、行动能力的培养。
[期刊]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作者] 金生鈜  
本文分析了教育研究中的相对主义现象。相对主义主张,教育研究的观点或思想是基于个人立场的,不同的观点之间具有相对性,而不具有普遍的理由判断真假。相对主义是知识论上"唯我论"者。这种"唯我论者"把思想、知识、真理也理解成私人的,从而造成教育研究的平面和平庸,造成理论思想的贫瘠,也造成教育实践的混乱。本文在反思相对主义的基础上,主张教育研究是一种基于普遍的理由而提出正确观点的认识过程,研究意味着客观、理性的认知,其目的是表达可辩护的论点,这是按照理据推论出有理由即合理的结论的过程。这意味着研究者要尽量排除个人立场、偏见、利益取向,基于普遍的理性、理由、理据判断自己的观点是否合理,并使自己的观点接受公...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邓云洲  
本文简要评述后现代主义理论特征与伦理道德观,及其在道德教育上的一些重要意蕴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刘次林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是我国最著名的两所大学。以万人比计,北京2012年高考报名人数每万人中考上北大、清华的大约是91人,上海是37人,而在高考大省山东只有5人,河南有4人,广东3人。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张宏  肖会舜  
在观念史中,构成对价值共识达成的最大障碍无疑来自于基于表象个殊的价值相对主义以及自视代表了"真理性知识"的普世主义价值。相对主义和普世主义的缺陷就在于把"相对"绝对化、把"多元"一元化、把"特殊"普遍化,这导致要么放弃寻求价值共识的努力,要么把"地方性知识"包装成"全球性知识"予以推广,造成"文明的冲突"。只有在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指引下,以"人类社会"为立脚点,"共同利益"才是可理解的,"共同价值"才是可普遍化的。
[期刊] 中国高等教育  [作者] 孙蔚  
对刚进入高职院校大门的新生而言,鲜明的职业定向、高中生向大学生的角色转型、就业主导下的学习定位、新环境的适应等等,无不对他们提出了新的挑战。认知和适应是人必备的最基本的两大素质,能否顺利渡过适应期,对高职新生的成长至关重要,若有些问题认知错误或处理不当,就会在不同程度上导致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因此,帮助高职新生尽快地了解高职教育的特殊性,实现角色认同,更好地融入到学习和生活之中,事关每位高职新生的成长。高职院校抓住高职新生教育的“最佳期”施以针对性教育,意义是十分重大的。
[期刊] 比较教育研究  [作者] 饶舒琪  
全球公民教育的理念备受争议,究其原因,与人们对全球公民概念存在的三重困惑有关。从公民身份即地位的角度而言,虽然全球政治共同体的缺失造成全球社会的难以想象,但全球公民的合法地位源自紧密人际关系的保障,全球公民教育具备合法性;从公民身份即权利的角度而言,虽然全球政治共同体的缺失导致公民身份实质意义的空洞,但权利和义务更新了内涵版图,最基本的人权和义务充实全球公民教育的内容;从公民身份即认同的角度而言,虽然全球认同潜藏着消弭国家认同的风险,但多元认同话语已获认可,全球认同需建立在国家认同的基础上。对全球公民教育的理解不应囿于传统的民族国家框架,它也并非国家公民教育的替代性存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