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235)
- 2023(6166)
- 2022(5231)
- 2021(4932)
- 2020(4221)
- 2019(9534)
- 2018(9227)
- 2017(18253)
- 2016(9739)
- 2015(10599)
- 2014(10766)
- 2013(10590)
- 2012(9793)
- 2011(8823)
- 2010(8779)
- 2009(8180)
- 2008(8311)
- 2007(7534)
- 2006(6539)
- 2005(6315)
- 学科
- 济(35106)
- 经济(35069)
- 业(28383)
- 管理(25290)
- 企(21836)
- 企业(21836)
- 方法(19782)
- 银(18991)
- 银行(18846)
- 数学(17816)
- 数学方法(17638)
- 行(17536)
- 制(15872)
- 贸(12813)
- 贸易(12803)
- 易(12677)
- 财(12590)
- 中国(11814)
- 融(11813)
- 金融(11813)
- 出(10909)
- 险(10849)
- 保险(10757)
- 业务(10394)
- 度(10392)
- 制度(10387)
- 银行制(8655)
- 口(7847)
- 出口(7838)
- 出口贸易(7837)
- 机构
- 大学(136114)
- 学院(132861)
- 济(56980)
- 经济(55742)
- 管理(51357)
- 中国(44941)
- 研究(43934)
- 理学(42969)
- 理学院(42524)
- 管理学(41784)
- 管理学院(41538)
- 财(31496)
- 京(28888)
- 科学(26144)
- 财经(24732)
- 农(24073)
- 经(22674)
- 中心(22443)
- 银(22280)
- 所(22018)
- 银行(21280)
- 江(20715)
- 研究所(19937)
- 行(19821)
- 经济学(19383)
- 农业(19334)
- 业大(19327)
- 财经大学(19002)
- 北京(18132)
- 融(17726)
- 基金
- 项目(88580)
- 科学(70131)
- 基金(67919)
- 研究(60369)
- 家(59755)
- 国家(59329)
- 科学基金(51207)
- 社会(40185)
- 社会科(38280)
- 社会科学(38270)
- 基金项目(35292)
- 自然(34539)
- 自然科(33823)
- 自然科学(33813)
- 自然科学基金(33247)
- 省(32366)
- 资助(29435)
- 划(28043)
- 教育(27486)
- 编号(22009)
- 部(20447)
- 重点(19846)
- 创(18133)
- 教育部(17776)
- 科研(17684)
- 成果(17680)
- 国家社会(17564)
- 发(17301)
- 性(17301)
- 创新(17127)
共检索到21256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肖璞 刘轶 杨苏梅
在银行体系中,银行与银行之间存在业务往来,一家银行陷入困境时,其风险对其他银行及整个银行系统具有溢出效应。本文采用CoVaR方法,结合分位数回归技术,量化了我国上市银行之间的风险溢出效应及单个银行对整个银行系统的风险贡献率,研究结果表明,在q=0.025的情况下,中国银行对整个系统性风险贡献率最大,其次是建设银行、工商银行。本文的研究可以为监管部门识别系统重要性银行提供参考。
[期刊] 统计研究
[作者]
欧阳资生 莫廷程
本文基于我国16家上市商业银行的股票日收益率数据,通过分位数回归估计广义CoVaR模型,即将CoVaR模型的条件由q分位点下的收益率等于VaR推广至最多等于VaR。在此基础上分别度量了上市商业银行对整个金融市场体系和上市商业银行对其他上市商业银行的风险溢出效应。结果表明,全国性商业银行的系统性风险普遍高于地方性商业银行,而各个上市商业银行之间的风险溢出效应具有显著的差异。
[期刊]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作者]
李蔚 石涛
基于2017—2020年12家沪深上市城市商业银行863个交易日的面板数据,利用广义方差分解法,分析上市城市商业银行金融风险的关联性及空间溢出效应。研究结论表明:城市商业银行间的风险溢出显著双向关联且存在风险溢出性,外部冲击对城市商业银行间的冲击具有异质性,但是银行间的风险外溢及风险净溢出效应具有一定差异。城市商业银行间的风险具有动态溢出效应,金融风险具有周期波动性且极端事件的外部冲击较为明显。城市商业银行金融风险溢出效应具有显著的网络效应,部分银行的网络溢出效应较为突出。为此,需要强化地方商业银行经营风险监管、增强造血能力、建立风险联席处置机制,以不断降低其金融风险及风险传染性。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范小云 王道平 刘澜飚
本文构建网络模型分析了关联性对于银行系统重要性的影响,模型表明,银行间负债关联程度是决定银行诱发系统性危机难易程度和破产损失大小的重要因素。本文利用2007~2009年中国银行间市场数据进行模拟分析,对中国系统重要性银行进行了甄别,并进一步比较了其系统重要性程度的大小。计量分析进一步表明,与银行资产规模相比,银行间负债关联程度是决定银行系统重要性的更为重要的因素。因此,在增强对我国系统重要性银行监管时,规模固然需要关注,关联性尤其是银行间负债关联程度需更加关注。
关键词:
关联性 系统重要性 银行 网络分析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徐苑清 童中文
文章通过Co Va R模型,采用2007年11月16日至2014年2月7日12家上市的商业银行收盘价的周数据,利用分位数回归法考察我国不同上市银行与银行系统之间的双向溢出效应以及上市银行的风险贡献度。实证结果表明,在q£0.05区间内,单个银行与银行系统之间存在双向的风险溢出效应且两种风险溢出之间存在关联;对中国银行系统而言,风险贡献度最大的银行是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和浦发银行,12家上市银行系统重要性之间的差别不大,但是稳健性存在较大差别。
关键词:
银行系统性风险 双向溢出效应 风险贡献度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王重润 王文静
本文运用上市中小银行2011-2020年股票收益率数据,采用CoVaR方法与分位数回归方法分析中小银行同业业务对系统性风险溢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第一,同业业务规模增长会加大中小银行系统性风险溢出,期限错配程度越高,同业业务对系统性风险溢出的影响越大。第二,当中小银行面对流动性冲击时,同业业务放大了流动性冲击对银行系统性风险溢出的影响程度。第三,银行经营地域不同,同业业务对其系统性风险的影响程度不同,区域性中小银行受到的影响比全国性中小银行受到的影响更大。第四,大银行系统性风险也会受到中小银行同业业务风险溢出的影响。为了防控中小银行同业业务风险,提出以下建议:第一,加强监管部门协作和现场检查;第二,建立差异化、多渠道资本补充途径;第三,加强对中小银行负债端管理。
[期刊] 金融论坛
[作者]
宋群英
本文从资本市场的角度出发,运用Copula函数方法对中国14家上市银行之间的风险传染性进行分析,使用尾部相关系数作为度量风险传染性的指标。主要结论如下:(1)通过比较次贷危机前后尾部相关系数的变化,确定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民生银行和中信银行6家银行为中国的系统重要性银行;(2)中国的系统重要性银行传染性非常强,一旦发生风险可能会对其他银行乃至整个金融业产生极大的破坏力,因此,这些银行是"大而不能倒"的,必须加强对这些银行的监管,做到宏观审慎监管与微观审慎监管相结合。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方意 陈敏 杨嬿平
将银行业纳入到包含金融市场以及银行业在内的金融体系框架下,从金融市场对银行业系统性风险的溢出效应入手,刻画更加内生性的系统性风险。考虑金融市场风险溢出效应构造的银行业系统性风险指标,其风险敏感性更强,能识别出样本期间的三次系统性风险事件,并可以将中国银行业系统性风险分为三个阶段。不同金融市场的溢出效应存在差异性,其中房地产市场和股票市场溢出效应最高,对中国银行业系统性风险贡献最大。根据金融市场溢出效应的解析式进行溢出效应的渠道识别,发现房地产市场、股票市场自身较大的风险以及银行在这些市场的风险承担对系统性风险的溢出效应发挥着关键性作用。最后,为有效防范银行业系统性风险,提出控制风险源波动、加强银行影子业务监控以及进一步完善逆周期监管政策等建议。
[期刊]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郭文伟 王礼昱
以各金融子行业(保险、信托、银行、证券、其他非银行金融)的上市机构为研究对象,采用R-Vine Copula方法和DCC-GARCH-CoVaR方法来分析各机构之间的时变联动性、关联网络特征及其系统性风险溢出效应,进而识别出重要系统性金融机构。研究结论表明:在2017年以前,各金融子行业之间存在较高的时变联动性,但随后在金融严监管的影响下出现持续下降趋势。在金融机构相依结构方面,同行业的金融机构存在明显的集聚效应。所有金融机构之间均存在正相依性,大部分金融机构之间存在上下尾对称的相依结构特征。对金融市场存在最大系统性风险溢出效应的是银行业;相比其他金融子行业,证券业自身积累的系统性风险规模最大,而银行业最小。基于影响深度(系统性风险溢出效应)和影响广度(关联网络地位)的标准识别出中国银行、中国人寿、陕国投A、中信证券和广发证券为我国重要系统性金融机构。相关研究结论将为构建多层次金融系统性风险防范体系提供有益借鉴。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何德旭 苗文龙 李硕
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形成金融网络,其重大风险不仅对本国经济体系具有重要影响,而且通过该网络对其他国家进行风险传染。文章基于23家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2010年1月至2020年6月的资产价格日频数据,计算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网络,分析得出: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网络具有一定的地理板块性特征,在不同时期,板块构成银行可能发生局部变动。其中,美国的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具有显著的传出效应;欧洲国家、加拿大和日本的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具有显著的传入效应;中国的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的风险传染效应主要作用于国内。在不同时段,JP摩根大通和花旗银行间隔轮换对国际金融风险产生较大的传染效应;欧洲国家、加拿大、日本的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2020年1月以来出现了显著的上升态势。文章认为可根据相关结论,加强对有关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的重点风险监测和监管。
关键词:
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 网络结构 风险治理
[期刊] 金融论坛
[作者]
肖振宇
本文在分析系统重要性银行内涵的基础上,借鉴宏观审慎监管工作组(MPG)的评估方法,选取反映银行规模、关联度和可替代性三方面的指标对中国的系统重要性银行进行了界定。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农业银行、交通银行、招商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兴业银行、浦发银行和中信银行等10家银行被认定为中国的系统重要性银行。针对我国银行业的实际情况,本文提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加强对中国系统重要性银行的监管和风险防范:强化资本监管,增强其抗风险能力;适度引入应急和自救机制;加强对系统重要性银行的跨业风险和金融创新的监管。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王周伟 万里欢 茆训诚
宏观审慎监管需要识别出系统重要性机构(SIFIs),目前已有相关研究,但还没有就如何有效识别达成共识。首先阐述MES法、SRISK法和Co Va R法三个主流的市场识别法原理与计算,在统一的DCC-GARCH模型相关性分析框架中,对它们做了理论比较。然后,以中国上市银行为样本,收集市场交易数据,用DCC-GARCH模型拟合相关结构,分别进行了中国SIFIs识别,根据各指标的理论特征分析了各系统重要性排序结果的有效性及其经济意义。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郭栋
选取典型商业银行流动性储备资产为研究对象,构建VAR实证分析框架,分析了美联储货币政策效应的结构性和时变冲击效应,并对全球货币政策正常化转向进行了回测研究。主要结论:一是美联储货币政策对商业银行流动性资产影响存在显著的推动(汇率渠道)和拉动(利率渠道)作用,在不同时期表现为渠道效应的非对称性特征;二是流动性影响效应存在结构化的异质性,政策转向阶段应考虑中美货币政策差异产生的拉动作用。政策建议:一是稳定市场预期,构建动态监测机制;二是增强金融韧性,定期压力测试,制定应急和缓释方案;三是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优化国债市场流动性,冲抵外部效应负面影响。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翁志超 颜美玲
文章采用2013—2017年商业银行指数和互联网金融指数的日度收盘价数据,结合GARCH-Copula-CoVaR模型来度量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系统性风险溢出效应。结果表明: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系统性风险溢出效应为正且明显,而且其对不同类型商业银行的系统性风险溢出具有异质性,股份制商业银行较敏感。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马麟
本文以我国15家商业银行2007年1月4日—2016年11月10日股票市场的每日收盘价作为样本,构建了风险溢出效应的分位数回归模型,通过计算及比较15家商业银行Va R、Co Va R值,研究结论表明:我国商业银行一旦受到危机冲击,会发生系统性风险溢出效应;Co VAR与Va R相比是一种更为有效的风险度量方法;在控制系统性风险方面,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要强于股份制商业银行。针对上述问题,应改革当前分业监管模式以适应金融混业经营快速发展的需求,加强微观监管的同时完善宏观审慎监管,重视风险辨识,深化风险度量
关键词:
商业银行 系统性风险 分位数回归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