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3(2000)
2022(1722)
2021(1626)
2020(1419)
2019(3149)
2018(3116)
2017(5536)
2016(3250)
2015(3689)
2014(3765)
2013(3912)
2012(3702)
2011(3530)
2010(3830)
2009(3903)
2008(4028)
2007(3885)
2006(3649)
2005(3450)
2004(3098)
作者
(11822)
(9867)
(9616)
(9554)
(6433)
(4913)
(4411)
(3929)
(3803)
(3606)
(3491)
(3450)
(3361)
(3300)
(3296)
(3018)
(3008)
(2990)
(2835)
(2790)
(2780)
(2532)
(2471)
(2454)
(2292)
(2258)
(2232)
(2130)
(2083)
(2056)
学科
(14983)
经济(14970)
(9556)
管理(8393)
(7464)
(6930)
企业(6930)
方法(6318)
理论(5290)
教育(4454)
数学(4398)
数学方法(4190)
中国(3852)
经济学(3452)
(3173)
(3088)
(2925)
业经(2668)
(2413)
(2398)
(2278)
金融(2277)
(2150)
银行(2140)
图书(2118)
教学(2062)
(2054)
书馆(2041)
图书馆(2041)
(1913)
机构
大学(62428)
学院(58086)
研究(21487)
(19691)
经济(19067)
管理(17694)
中国(15396)
科学(14899)
(14287)
理学(14078)
理学院(13830)
管理学(13337)
管理学院(13212)
(12286)
研究所(11094)
(10821)
(10581)
师范(10499)
(10018)
(9997)
北京(9253)
中心(8810)
师范大学(8503)
财经(8473)
业大(8263)
(8173)
农业(7965)
(7465)
(7371)
教育(7366)
基金
项目(31470)
科学(23678)
研究(22223)
基金(21962)
(19519)
国家(19337)
科学基金(15646)
社会(12956)
社会科(12094)
社会科学(12087)
(11932)
教育(11110)
(10649)
自然(10213)
基金项目(10178)
资助(10123)
自然科(9972)
自然科学(9965)
自然科学基金(9779)
成果(9447)
编号(9048)
重点(7485)
课题(6923)
(6909)
(6050)
计划(5924)
科研(5899)
大学(5887)
项目编号(5794)
教育部(5700)
期刊
(25914)
经济(25914)
研究(20520)
学报(14062)
中国(12818)
教育(11060)
科学(10216)
大学(9840)
(9506)
(8952)
学学(8877)
管理(7115)
图书(6129)
农业(5925)
财经(5750)
(4992)
技术(4989)
书馆(4571)
图书馆(4571)
统计(4281)
(3970)
(3878)
金融(3878)
经济研究(3523)
问题(3320)
(3284)
业大(3211)
情报(3153)
决策(3151)
技术经济(3121)
共检索到9589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黄旺  
在现象学精神病学乃至一般认识论中,始终存在着主体是否及如何能够经验陌生意识(疯狂意识)、理解他人之心的"不可知论"威胁。以闵可夫斯基为代表的现象学精神病理学将理解精神病患者的主观世界作为其目标,这使得他们必须以克服"现代精神病学中的不可知论"为前提条件。围绕该问题,文章阐述了闵可夫斯基精神病理学的直观与同情的工作方法及其特征,然后将其放入现象学与解释学理论中加以反思,借以揭示其基本原理。在此基础上,文章得出结论:一方面,直观与同情作为一种区别于科学观察的"内在认识方式",是我们得以理解陌生意识,克服不可知论的唯一途径;但另一方面,作为"实项内容"层面的意识,它不能被自我之外的任何他人经验到,这要求我们将他人作为一个主体来尊重。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徐会利  贺佳丽  周庆逸  
将教师指导研究生的经验与研究生的学习体会相结合,从新颖多样的教学方法如角色扮演、案例教学、情景教学等出发,对提高研究生学习兴趣的方式方法加以探讨。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宋子千  
申葆嘉的"旅游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和谢彦君的"旅游的本质是体验",是旅游基础理论研究中两个颇有影响的观点,恰好分别是实证主义和现象学研究方法的产物。针对这两个观点及其论证过程进行分析,可以阐明实证主义和现象学研究方法各自的特点及其局限性。对于申葆嘉的论证,游乐性旅行何时发展成为旅游现象、什么样的经济才是市场经济,这很难说有客观标准,而必然会带有研究者的主观意识。对于谢彦君的论证,当他请大学生们描述他们的"旅游"经历时,已经不可避免地引入了"旅游"的概念,因而得到的不是"旅游的本质",而是"旅游体验的意义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徐献军  
宾斯旺格的现象学精神病理学不只是一种精神病理学进路,也是一种哲学进路。尽管宾斯旺格不是一名专业的哲学家,但他在与海德格尔的亲密交流以及自身的现象学精神病理学实践的基础上,发展出了达在分析,以及对于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的创造性解读——爱的现象学。爱的关系就是我和你之间的平等互惠关系,而且个体自我的本真状态就是在这种关系中实现的。宾斯旺格的这种解读,不仅与现代的主体性哲学一脉相承,而且为心理治疗提供了更为扎实的哲学基础。在宾斯旺格这里,现象学与精神病理学呈现出了互相澄明的良好关系。
[期刊] 教育科学  [作者] 魏宏聚  
教育现象学方法论可以在现象学寻找事物本质的方法论中寻找到根。胡塞尔现象学对事物本质有两点"革命性"的认识。一是认为,个体、偶然的存在物可以具有本质,这是对传统本质观"共相说"认识论的颠覆;二是认为本质可以通过"看、直观"获得,这是对笛卡尔以来本质通过"思"获得的方法论的颠覆。但是,现象学本质观也存在两点悖论。首先现象学也以追求客观、确定的本质为目标,可是经过个体主观过滤后的意识(现象)不可能是确定、客观的;其次,通过对主观"前见"的悬置,经验之我不可能还原为先验之我,因为"前见"不可能被"经验之我"悬置起来,也就不可能找到纯粹客观的本质。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李黎力  
"大衰退"之后明斯基经济思想的复兴,与其独特的研究方法论密切相关。秉承着方法为图景服务的方法论原则,为了研究自己所设想的复杂而不断演化的发达金融资本主义经济图景,明斯基从整体上采用了制度的、演化的和历史的分析方法,依靠深入实践的参与观察,运用文字语言的叙述性方法,以辩证的视角来捕捉和阐释。具体而言,针对图景当中的要素特征,明斯基遵循了一条宏观-微观-宏观的研究进路。首先从宏观着眼,运用非均衡分析法来讨论图景当中内在的非均衡力量和趋势,并运用现金流分析方法将该图景抽象成一个现金流网络,然后从广义理性行为模式出发,剖析微观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和现金箱状况,最后探讨其宏观上的金融不稳定效应。这些与主流截然不同的研究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导致明斯基思想长期被忽视和压制,但在未来的经济学重建中却亟需大力重视和发展。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李黎力  
大衰退之后明斯基经济思想的复兴,与其独特的研究方法论密切相关。秉承着方法为图景服务的方法论原则,为了研究自己所设想的复杂而不断演化的发达金融资本主义经济图景,明斯基从整体上采用了制度的、演化的和历史的分析方法,依靠深入实践的参与观察,运用文字语言的叙述性方法,以辩证的视角来捕捉和阐释。具体而言,针对图景当中的要素特征,明斯基遵循了一条宏观-微观-宏观的研究进路。首先从宏观着眼,运用非均衡分析法来讨论图景当中内在的非均衡力量和趋势,并运用现金流分析方法将该图景抽象成一个现金流网络,然后从广义理性行为模式出发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张静  李琳  
在心灵主义进路的影响下自闭症一直被认为是由于心理理论模块功能障碍所导致的,然而很多早在儿童形成心理理论之前的婴儿时期就表现出的感官整合和身体知觉等方面的异常表明心理理论缺陷可能并不是自闭症的根源。现象学精神病理学把自闭症的紊乱根源定位于主体之间,强调要重视对自我觉知和意向性的描述。以身体自我障碍为主的自闭症的非社会性缺陷在以往研究中受到的关注度远不如社会性方面的缺陷,但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其对于自闭症的早期诊断和后期干预都有着重要的意义。现象学蕴涵了超越经验主义与理智主义的认识论优势,现象学精神病理学在一些疾病的探索中也起到了较大的推动作用。本文围绕自闭症的身体意象和身体图式受损、自我-他者分化障碍以及神经功能障碍等方面,给出基于现象学精神病理学视角的解读。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麻健  蔡春  
近来在现象学教育学研究中围绕其应当是本质研究还是经验研究陷入了争论。这一争论的原因在于对“回到实事本身”的现象学精神尚未得到澄清。现象学的主张来源于现象学家对近代以来实证主义世界观的批判,“回到实事本身”的现象学精神即是主张认识事物应该要返回到事物向主体在生活世界中的源始呈现中。现象学之于教育学的意义就在于摆脱实证主义世界观的垄断性,重新回到教育自身中去思考教育问题。现象学为教育学提供的并不是确定的理论体系,而是一条通往“思”的道路。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刘良华  
现象学哲学分化为观念论现象学、发生现象学和解释学现象学三个分支。与之相应,作为方法或研究方法的现象学主要有三种含义:先验研究、体验研究与解释学研究。虽然教育研究领域所采用的现象学方法主要显示为体验研究,但是,现象学的核心精神乃是先验研究和解释学研究。有效的体验研究必须以先验研究以及解释学研究为前提,并因此而使体验研究显示出三个关键特征:倾听当事人的体验并尊重当事人的独特的本土语言;用艺术的语言描述当事人的体验;研究者放弃研究的态度而与当事人建立某种亲密的存在关系。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胡萨  
直观性教学原则是经典的教育原则之一。但是,人们关于“直观”的理解通常停留在感觉经验阶段,以为直观性教学只能采用感性直观的方式。胡塞尔现象学提出的“本质直观”思想拓展了直观的对象领域,直观的对象既包含感性觉察到的个别对象,也包含想象建构的本质对象。基于现象学视角,直观性教学意味着教师能够以本源性、构成性的方式生动形象地“充实”知识内容的“意义”,重新激活和唤醒知识符号的原初意义,使之能够被学生的意识直接体验到,由此让知识从学生的心中生长起来。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高伟  
教育现象学是立足于"现象学精神"的教育追问。通达现象学精神的教育现象学有理论教育现象学和实践教育现象学两种范式。理论教育现象学旨在教育现象学理论与知识的建构,它在汲取、吸纳现象学丰富资源的基础上,形成了超验现象学、存在现象学、解释现象学和伦理现象学四种取向。实践教育现象学则直面现实生活世界提出的问题,它并非现象学方法在教育研究中的简单运用,而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研究范式,有其独特的认识论、方法论、意义来源、研究方法与程序。理论教育现象学与实践教育现象学共同构成了教育现象学的整体取向。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邵光华  袁舒雯  
教师和学生之间有着不必言说的亲密关系。教师之爱是教师的本源性行为。教师之爱是教育是否发生的前提,它以生活意义为基础,是一种教育意义的关心与信任。教师要明晰教育使命,突破理性规训,构建平等的师生关系,给学生以真爱。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张利荣  
教育现象学追问生活世界中具体的教育现象,是对教育问题的直观和审视。高等教育研究在形成多学科研究观点的过程中,其研究方法也可以从教育现象学中吸取养料。在高等教育研究中,从教育现象学的视角,应注重研究回到实事本身,回到生活世界,进行问题反思。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刘牧  
个体主义方法论是西方主流经济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其核心观点往往被认为是不证自明的。但是这种不证自明恰恰不是绝对的,而是现代社会特定的理论与实践背景的产物。由于在对他人的理解的问题上采取了特定的立场,即认为对他人的理解都是通过类比推理实现的,才使得个体主义方法论成为可能。运用现象学方法进行分析可以发现,这一立场是站不住脚的,因此个体主义方法论并不是无庸置疑的。经济学要获得发展,在方法论领域必须实现变革。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