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926)
2023(4332)
2022(3512)
2021(3136)
2020(2760)
2019(5980)
2018(5922)
2017(11251)
2016(5982)
2015(6495)
2014(6391)
2013(6433)
2012(5972)
2011(5288)
2010(5410)
2009(4741)
2008(4856)
2007(4346)
2006(3695)
2005(3454)
作者
(19439)
(16372)
(16020)
(15602)
(10320)
(7907)
(7384)
(6344)
(6081)
(5791)
(5706)
(5562)
(5323)
(5259)
(5259)
(5083)
(4955)
(4898)
(4833)
(4756)
(4367)
(4171)
(4087)
(3715)
(3679)
(3647)
(3549)
(3447)
(3331)
(3306)
学科
(27281)
经济(27272)
(20388)
管理(19207)
(17201)
企业(17201)
方法(13346)
数学(12101)
数学方法(11960)
技术(11375)
(7353)
(6800)
技术管理(6323)
中国(6284)
(6219)
产业(5463)
业经(5322)
结构(5112)
(4927)
(4464)
财务(4455)
财务管理(4449)
农业(4421)
地方(4316)
企业财务(4250)
(4136)
贸易(4134)
(4060)
(4028)
(3891)
机构
大学(90355)
学院(89586)
(36605)
经济(35870)
研究(32902)
管理(32769)
理学(28341)
理学院(27979)
管理学(27278)
管理学院(27112)
中国(24047)
科学(22434)
(19462)
(17582)
(17138)
研究所(16273)
(15579)
业大(15388)
中心(15121)
(13793)
农业(13676)
财经(12768)
(12478)
北京(12117)
经济学(11694)
(11683)
(11648)
师范(11493)
技术(11462)
经济学院(10696)
基金
项目(64698)
科学(51037)
基金(47710)
(43647)
国家(43386)
研究(43213)
科学基金(36492)
社会(27774)
社会科(26598)
社会科学(26593)
基金项目(25464)
(25231)
自然(24580)
自然科(24027)
自然科学(24022)
自然科学基金(23600)
(21692)
教育(19682)
资助(19437)
编号(15802)
重点(15480)
(14300)
(14040)
(14021)
创新(13406)
计划(13251)
科研(12746)
国家社会(12333)
科技(12146)
成果(11931)
期刊
(36223)
经济(36223)
研究(24592)
学报(18314)
中国(17047)
科学(16523)
(14177)
大学(13488)
学学(12913)
管理(12245)
(11863)
技术(10668)
农业(9960)
教育(7316)
技术经济(6625)
财经(6521)
科技(6493)
经济研究(6363)
(5920)
(5643)
(5596)
金融(5596)
统计(5521)
(5426)
业经(5136)
业大(4836)
问题(4769)
资源(4641)
(4581)
决策(4575)
共检索到12991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胡雄武  张平松  于仲  
为尝试应用直流电法CT技术检测林木内部孔洞的结构特征,以含有明显孔洞的梧桐树为试验对象。针对该孔洞实际分布特征,分别布置1号无孔洞和2~5号有孔洞截面,测试时在每个截面表层布置48个铜电极,利用并行电法仪器采集全场电位,获得34592电场射线数,将射线数据绑定发射接收电极坐标,进行电阻率反演,进一步获得测试断面电阻率分布图。结果表明:孔洞区域电阻率值比正常树干电阻率值大2倍,反演图像清晰,孔洞大小、形态响应特征显著。因此,直流电CT技术可以作为检测林木内部孔洞结构特征的一种有效方法。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彭冠云  江泽慧  刘杏娥  任海青  余雁  
利用CT技术无损检测实木地板、杨木重组木地板以及毛竹重组竹地板的内部结构,并分析了三者的密度变异特征。结果表明:密度变异重组木地板>重组竹地板>实木地板;杨木重组木地板从表面到背面的剖面密度分布(VDP)呈现小幅下降后大幅上升的趋势,而实木地板与毛竹重组竹地板VDP无明显变化规律。CT技术能用于地板结构与密度的检测与分析,并将在木质地板质量无损检测以及重组材地板工艺优化研究中产生积极影响。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陈勇平  郭文静  唐启恒  
【目的】开展木材内部孔洞的雷达检测研究,探讨该检测手段下孔洞成像的准度和精度,实现木材内部孔洞的雷达快速识别和定量表征。【方法】以古建筑木结构常用的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木材和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木材为研究对象,采取人工模拟的方法在木段端部制作异型孔洞,并利用雷达扫描仪对带孔木段进行检测,比较分析直观成像技术与希尔伯特积算法、单路径数据提取合成以及成像轮廓多参数校正等处理方法之间的差异,提出基于雷达检测的木材内部孔洞面积测算与可行的修正方法。【结果】利用雷达无损检测技术可以对马尾松和杉木木材内部孔洞的存在进行快速识别,但其直观成像技术在定量评估方面误差较大,需进行相关的数据处理和修正;未经修正的雷达图像其预估孔洞面积小于实际孔洞面积,通过希尔伯特积算法演算或介电常数修正的雷达图像其预估孔洞面积与实际孔洞面积仍存在一定的误差;木材边缘与孔洞边缘的距离应按s_(3c)=(s_r-a)k_1k_2进行修正,即实际应用中根据树种和含水率所得到的介电常数仅为多参数校正中的一个因素;无论是否进行数据处理和修正,雷达检测难以准确识别孔洞的具体形状,应开展进一步研究。【结论】该雷达检测及修正方法应用于木材内部孔洞探测,综合树种和含水率数值,可确保孔洞面积识别误差小于30%。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王立海  徐华东  邢涛  倪松远  
近几十年,木材无损检测一直是中外学者研究的热点,学者也一直不断地探索新的更适合于木材检测的方法(王立海等,2001;戚大伟等,2006;Ross et al.,1994)。近年来,模态分析技术由于其在桥梁损伤、机械故障等领域的成功应用(刘春城等,2009;Cornwell et al.,1999;Ratcliffe,2000),这一技术也逐渐被引入到木材检测领域中。然而,通过试验模态分析技术获取的固有频率等模态参数,其本身并不能直观地对木材缺陷进行定量识别,因此需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立海  杨慧敏  
为了实现对木材孔洞缺陷的定量检测,在室内常温下,用RSM-SY5非金属超声波检测仪对50个孔洞缺陷的色木试件进行透射检测.通过对超声检测信号的小波变换特征分析,得到32个从低频到高频的小波包系数,提取其各频带内信号的能量变化量,构造一个32维特征向量,作为BP神经网络的输入参数,最后将这些特征输入神经网络进行训练和识别.结果表明:色木孔洞大小的总识别率达到88%;网络仿真的输出结果和目标输出做线性回归分析,得到的相关系数在0.8~0.9之间,训练结果比较理想.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蔡位子   刘怡颖   江俊   欧阳霖   杨沄瑾   卢煜强   侯俊伟   齐龙   王海林  
土壤孔隙是水气运移和生物运动的通道,在调节土壤肥力和生态功能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土壤孔隙结构的量化研究是认识土壤结构、明晰孔隙结构与宏观功能关系的前提。然而,受土壤自身复杂性的限制,目前土壤孔隙结构检测技术普遍存在精确度低、重复性差和操作复杂等问题。针对获取和量化土壤孔隙结构中的重点和难点,归纳了现有方法的优缺点、潜在误差源及应用场景。现有方法总体可分为两大类:间接法和直接观察法,间接法是利用土壤中水、气、声、热等特性获得孔隙直径、体积或孔固体表面积等信息,主要包括水分特征曲线法、压汞法、气体吸附法、声波法、热脉冲-时域反射法、变压法、回归分析法等;直接观察法可以通过几何可视化来直接观察土壤孔隙空间,并借助图像处理技术,从图像中提取大量的定量形态学和拓扑描述符进行评估,例如切片观察法、扫描电子显微镜技术、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核磁共振技术等。对表征土壤孔隙结构的定量化方法进行了总结,梳理了近5年常规统计法、地统计学和分形理论在土壤孔隙结构定量化研究上的应用和成果。最后对今后田间原位土壤孔隙结构检测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尝试为土壤孔隙结构的现场检测装置研发提供理论参考和新思路。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陈万忠  冀群心  孙少甫  
[期刊]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王建凯  吴方芳  狄雅政  张洁  李翀  季林红  
该文探讨经颅直流电刺激(transcranial directcurrent stimulation,tDCS)是否能提升注意力广度,并通过脑电(EEG)分析探讨其中的机理。实验招募7名健康被试,每名被试完成3次实验,每次实验接受不同的tDCS刺激方案并完成注意力广度任务。3种tDCs刺激方案分别为,对背外侧前额叶皮层进行阳极tDCS、阴极tDCS以及假刺激。结果显示:相较于假刺激组,阳极tDCS组被试的注意力广度有显著地提升(p=0.034 7),而阴极tDCS组则有显著降低(p=0.029 4)。脑电分析显示:在字符串长度为3~5的难度下,阳极tDCS组被试的刺激前Alpha波功率(prestimulus alpha power)有显著地降低,阴极tDCS组无此现象。本研究验证了tDCS提升注意力广度的有效性,以及分析了其如何影响脑电。
[期刊]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曹海翔  沈靖文  王善铭  牟佳男  杨占录  洪剑锋  
永磁直流电机的定子振动具有鲜明的特性,对它的分析对于分析其他各类电机的振动具有借鉴作用。该文用解析法分析了电机内的磁场和径向电磁激振力,从物理概念上定性解释了直流电机振动的特征。特别地,指出永磁直流电机槽频电磁激振力的阶数与定子振动形态的空间阶数不同。为准确计算电机振动,利用电磁场有限元仿真了电机内的磁场与电磁力分布,并采用结构场有限元对定子振动进行了仿真。针对试验测试,指出为得到定子振动形态特征,需要在定子上测量足够多的测点。并在一台实际的直流电机上进行振动测试,试验结果与仿真结果相符。
[期刊] 实验技术与管理  [作者] 赵媛媛   雷建锋  
在过去几十年中,Micro CT已成为评估小动物骨骼微结构的金标准。然而Micro CT得到的定量指标会受到很多因素影响,如成像参数、重建像素大小和图像分割阈值等。为了提高相关实验准确性和可重复性,以及在各个研究间进行更可靠的比较,结合小鼠离体股骨的MicroCT实验,设计不同通量的标本及组合方案来验证骨微结构测量结果是否受其影响。结果表明,标本通量及组合方式的不同对骨微结构指标测量没有产生显著性影响,但高通量扫描会降低输出图像的质量,可能会减弱组间差异的检测能力,仍需注意其产生的影响。因此在确定实验方案前需探讨标本通量对实验结果是否产生影响,或者在整个研究中保持标本通量和标本摆放方式的一致性。
[期刊] 实验技术与管理  [作者] 聂晓华  王薇  
以无刷直流电机闭环调速实验装置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无刷直流电机控制特性,结合传感器技术给出了转速单闭环和转速电流双闭环2种调速控制策略,分别建立了2种调速系统的Simulink模型并进行了仿真比较。结果显示:2种调速系统都具有良好的动态响应和抗扰动性能。在突加负载的情况下,双闭环调速系统比单闭环调速系统对电流转矩的响应更快且波动超调较小,虽然电机转速落差较大,但总体性能较优。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祝加雄  常峰  
为了解决太阳能利用率低和水泵系统效率低等问题,设计了一种基于AVR单片机的直流无刷电机水泵控制系统,主要由光电跟踪模块、无刷直流电机控制器、电路保护模块等组成。系统采用能量跟踪控制,多点检测保护电机,实现在不同扬程下,流量与能量之间自动平衡。结果表明:该系统改善了太阳能利用率和水泵系统效率,且运行稳定,具有一定的使用价值。
[期刊] 实验技术与管理  [作者] 吕淑平  许红  胡健军  
根据"自动控制元件"实验课程需求,在研究驱动控制电路、电机控制方法以及恒速控制原理基础上,基于飞思卡尔单片机设计并实现了直流电机组开/闭环控制实验系统,给出系统整体设计方案、主要硬件电路设计以及嵌入式软件设计方法。设计的双闭环控制系统不仅很好地实现了直流伺服力矩电动机、直流测速发电机工作特性测试和电机恒速控制等实验项目,还有效地解决了电机驱动发热问题。经反复实验测试,系统可靠性高,适合学生实验。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周春娜  谢辉  马以桂  王金成  李云  徐春玲  
运用PCR技术,实现了对相似穿孔线虫单条虫ITS区域的扩增,通过基因测序以及与GenBank中rDNA序列的比较,结果显示GFCh、HANh、GZll和GZlbs 4个种群的序列与GenBank中Radopholus similisThrone序列具有高度同源性。聚类分析表明,这4个种群可能有着不同的地理来源。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