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636)
- 2023(3911)
- 2022(3403)
- 2021(3208)
- 2020(2571)
- 2019(5905)
- 2018(5776)
- 2017(11822)
- 2016(6415)
- 2015(7086)
- 2014(7151)
- 2013(7033)
- 2012(6684)
- 2011(6148)
- 2010(6300)
- 2009(5897)
- 2008(5927)
- 2007(5419)
- 2006(4969)
- 2005(4534)
- 学科
- 济(25008)
- 经济(24986)
- 管理(19291)
- 业(17890)
- 企(14318)
- 企业(14318)
- 方法(10238)
- 数学(9395)
- 数学方法(9243)
- 农(8044)
- 财(7536)
- 贸(7394)
- 贸易(7391)
- 易(7275)
- 策(7270)
- 中国(6878)
- 制(5633)
- 及其(5223)
- 政策(5125)
- 银(5086)
- 银行(5086)
- 业经(5080)
- 行(4863)
- 农业(4779)
- 税(4655)
- 融(4655)
- 金融(4655)
- 地方(4611)
- 税收(4524)
- 收(4496)
- 机构
- 学院(90425)
- 大学(89213)
- 济(42532)
- 经济(41606)
- 管理(35434)
- 研究(31707)
- 理学(29530)
- 理学院(29262)
- 管理学(28875)
- 管理学院(28688)
- 中国(26589)
- 财(21733)
- 京(18125)
- 财经(16234)
- 科学(16032)
- 所(15614)
- 中心(15005)
- 经(14739)
- 江(14503)
- 研究所(13655)
- 经济学(13199)
- 财经大学(11914)
- 经济学院(11879)
- 北京(11747)
- 农(11567)
- 州(11458)
- 院(11381)
- 范(11374)
- 师范(11321)
- 银(10746)
- 基金
- 项目(53721)
- 科学(43013)
- 研究(42755)
- 基金(39292)
- 家(32744)
- 国家(32457)
- 科学基金(28268)
- 社会(27068)
- 社会科(25821)
- 社会科学(25818)
- 省(19989)
- 教育(19781)
- 基金项目(19406)
- 编号(18250)
- 资助(17409)
- 划(17200)
- 自然(17103)
- 自然科(16702)
- 自然科学(16699)
- 自然科学基金(16433)
- 成果(16027)
- 部(12748)
- 课题(12723)
- 策(12012)
- 发(11745)
- 重点(11736)
- 性(11557)
- 教育部(11294)
- 项目编号(11232)
- 创(11100)
共检索到14783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侯合心 赵蓉
间接货币政策效率状况及原因透析侯合心赵蓉一、原因分析1997年下半年以来,中央银行在金融宏观调控方面主要实施了以下三个方面的举措:一是放弃了几十年一贯制的直接管理方式,对商业银行实行全面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和风险管理,取消对国有商业银行的贷款规模限额控...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黄金老
货币政策工具间接化的趋势黄金老种种市场失灵的存在使得发展现代市场经济离不开政府的宏观调控,宏观调控的基本型式有两种:间接的和直接的,而前者由于与市场本性相耦合而必然地成为主导。进一步地看,间接调控的手段也有两种: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二者究竟何者为主在...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芮颖
论转向间接调控中货币政策工具的改革人民银行常州分行芮颖所谓间接调控,是指中央银行放弃对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的直接的行政性的控制,改为通过对信贷量、货币量、利率等进行间接地控制。在我国,这意味着放弃信贷限额控制,转而用再贷款、再贴现、公开市场业务及法定准...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姚余栋 李宏瑾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宏观经济经历了六次较大的宏观调控,包括六次反通胀(1980年前后、1985年前后,1988~1989年、1993~1995年、2003~2007年和2010年至今)和两次反通缩(1998~2002年和2009年),都取得了基本成功。前三轮宏观调控,由于计划经济体制影响较大而偏重以行政式直接调控为主。1998年,以取消信贷规模管理制度并重启人民币公开市场操作为标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孙国峰
货币政策工具创新较好地适应了新常态下经济运行的特点.提高了货币政策调控的前瞻性、灵活性和有效性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人民银行货币政策调控主动作出调整,创新推出了一系列货币政策工具。这些工具创新较好地适应了新常态下经济运行的特点,提高了货币政策调控的前瞻性、灵活性和有效性。经济新常态对货币政策调控提出了新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总结中国经济新常态的三个特点:一是从高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彭兴韵 费兆奇
在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通缩显现的背景下,央行在2015年秉承了"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的政策思路,坚持中性稳健货币政策,在利用传统政策工具的同时,还创设了诸多新的货币政策工具,更加注重松紧适度,在"稳增长"的同时,努力为经济、金融相关改革营造良好的货币环境。公开市场操作公开市场操作属微调的货币政策工具,可以较好地管理流动性和平抑市场利率的意外大幅波动。中国的公开市场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冯肇伯
战后德国稳定马克取得的业绩举世公认。德国货币政策目标单一,政策工具随国内外经济条件不断变化而更新、改造、完善,其效果斐然。德国运用西方通用的"三大政策工具"是结合国情,经过改造的,因而有别于美、日等国相同的工具。德国经济高度发达、开放,多年来受国外"输入性通货膨胀"的困扰,影响到央行宏观金融调控的效果;德国运用通过外汇市场以调整流动性的工具,既有力抵消这种压力,且进而利用它为调整国内银根服务,获得了较好的政策效果。德国这些经验很值得我国借鉴。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孙国峰
货币政策工具创新较好地适应了新常态下经济运行的特点.提高了货币政策调控的前瞻性、灵活性和有效性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人民银行货币政策调控主动作出调整,创新推出了一系列货币政策工具。这些工具创新较好地适应了新常态下经济运行的特点,提高了货币政策调控的前瞻性、灵活性和有效性。经济新常态对货币政策调控提出了新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总结中国经济新常态的三个特点:一是从高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罗海钢
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运用各种工具通过货币存量调整总需求进而对宏观经济进行调节的一种手段,一般由政策工具、中介指标和政策目标三部分内容构成。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中央银行制度的建立,我国货币政策的作用日益突出。经过数年来的实践摸索,我国中央银行已积累了一定的宏观调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胡新智
在监管部门大力推动直接融资市场发展、金融创新速度加快的背景下,以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实现调控目标的难度加大,负面效果愈加明显保证金存款纳入准备金缴存基数,打消了市场对货币政策放松的预期。此次政策调整,应
[期刊] 金融理论与实践
[作者]
梁斯
中国央行的货币政策框架可以大体区分为两个阶段,其直观表现在央行在金融市场中政策地位的变化上。在不同阶段,央行所使用的政策工具都有各自的特点和目的。研究回顾了央行货币政策操作框架的转变历程以及不同阶段各类政策工具的使用及目的,现阶段央行主要是通过各类主动性的工具来投放流动性,因此货币形成的外生性在逐步增强。这虽然强化了央行的政策约束力,但可能会对金融机构的业务拓展有一定影响。央行在未来需要进一步改革政策框架机制,探索更多为非银金融机构提供流动性的渠道,以有效维持各类市场参与主体的经营预期,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发展。
[期刊] 国际金融研究
[作者]
Kei-Ichiro Inaba Rory O'Farrell ?ukasz Rawdanowicz Ane Kathrine Christensen 盖新哲 朱尘
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很多OECD经济体设立了新型货币政策工具。未来的经济环境与危机时期相比有诸多不同,与危机前相比更宽泛的金融稳定概念已成为货币政策重要目标,本文分析了未来哪些货币政策新工具需要保留,并分析了在向常态化经济转型过渡期间可以选择哪些货币政策新工具,以及如果经济陷入长期停滞又该如何选择这些工具。在后复苏时期,央行可以回归到盯住短期市场利率和缩小资产负债表。然而,新的流动性监管要求可能需要货币政策实施有所改变。向常态化经济转型过渡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组合使用各种流动性工具。同时,央行可以采用利率走廊下限体系,维护金融稳定。作为降低政策利率的替代品,非传统货币政策措施必要性降低,除...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金哲
改革以来,我国金融理论界对间接金融与直接金融的关系一般持以下观点: 1.间接金融是各单位、个人之间通过各种金融媒介体即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中介进行的资金转移形式。直接金融是资金盈余者和资金短缺者之间直接借贷的资金融通方式,由双方直接商议或在公开市场上买卖金融证券来完成。间接金融和直接金融是现代资金融通关系的两种重要形式。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王伟
本文基于"贷款创造存款"理论分析货币供应量的决定、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的影响和货币供应量的可控性。主要结论如下:首先,银行贷款的需求和供给决定货币创造流量,进而决定货币供应量。其次,本文提出以自由货币创造上限衡量中央银行的流动性约束松紧程度。为了满足流动性约束,自由货币创造上限产生的准备金需求等于超额准备金,是超额准备金所能支持的最大货币创造流量。自由货币创造上限越大,流动性约束越宽松。再次,自由货币创造上限可以衡量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的影响,扩张性货币政策会扩张自由货币创造上限。最后,中央银行不能完全控制自由货币创造上限,自由货币创造上限不能有效约束货币创造流量,货币供应量的可控性不理想。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