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013)
- 2023(13104)
- 2022(10861)
- 2021(9779)
- 2020(8131)
- 2019(18224)
- 2018(17747)
- 2017(33781)
- 2016(18125)
- 2015(20649)
- 2014(20859)
- 2013(20170)
- 2012(19143)
- 2011(17443)
- 2010(18068)
- 2009(17694)
- 2008(16779)
- 2007(15860)
- 2006(14451)
- 2005(13543)
- 学科
- 济(91758)
- 经济(91645)
- 管理(58949)
- 业(51432)
- 企(44368)
- 企业(44368)
- 方法(30010)
- 融(29094)
- 金融(29087)
- 中国(28029)
- 银(26861)
- 银行(26836)
- 行(25973)
- 数学(25865)
- 数学方法(25605)
- 财(23963)
- 制(23528)
- 地方(22410)
- 业经(19204)
- 农(19005)
- 学(17584)
- 体(16876)
- 务(15193)
- 财务(15144)
- 财务管理(15114)
- 企业财务(14447)
- 地方经济(13438)
- 理论(13434)
- 贸(13342)
- 贸易(13325)
- 机构
- 大学(269071)
- 学院(268636)
- 济(121890)
- 经济(119270)
- 管理(96772)
- 研究(94542)
- 理学(80958)
- 中国(80539)
- 理学院(80070)
- 管理学(78710)
- 管理学院(78220)
- 财(61201)
- 京(56710)
- 科学(52087)
- 所(47774)
- 财经(47035)
- 中心(44963)
- 江(42641)
- 经(42380)
- 研究所(42223)
- 农(40640)
- 经济学(40040)
- 北京(36114)
- 经济学院(35677)
- 财经大学(34686)
- 业大(34385)
- 州(34112)
- 院(33609)
- 范(32512)
- 师范(32130)
- 基金
- 项目(164225)
- 科学(129253)
- 研究(122316)
- 基金(119813)
- 家(102876)
- 国家(102006)
- 科学基金(87605)
- 社会(80480)
- 社会科(76355)
- 社会科学(76337)
- 省(63722)
- 基金项目(61691)
- 教育(56124)
- 自然(53392)
- 划(52435)
- 自然科(52188)
- 自然科学(52173)
- 自然科学基金(51253)
- 资助(49950)
- 编号(48447)
- 成果(41506)
- 重点(37260)
- 部(36988)
- 发(35824)
- 制(35215)
- 课题(34983)
- 创(34065)
- 国家社会(34019)
- 教育部(32468)
- 性(32433)
- 期刊
- 济(148234)
- 经济(148234)
- 研究(89438)
- 中国(61389)
- 财(49849)
- 融(44505)
- 金融(44505)
- 管理(40758)
- 学报(39730)
- 农(38249)
- 科学(35997)
- 大学(31369)
- 学学(29853)
- 教育(27327)
- 财经(25932)
- 经济研究(24468)
- 农业(24217)
- 技术(23746)
- 经(22429)
- 业经(20714)
- 问题(18407)
- 贸(15554)
- 国际(14815)
- 技术经济(14203)
- 理论(13702)
- 世界(13606)
- 统计(12816)
- 版(11987)
- 现代(11926)
- 商业(11846)
共检索到44068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姜维壮
论我国财政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的地位、职能与作用姜维壮一、政策理论依据江泽民同志在十四大的报告中,在论述建立与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策略方针时,对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中的地位问题、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及其前提条件问题、建立...
[期刊] 地方财政研究
[作者]
连家明
当前,关于中小企业之于国计民生的作用已有诸多讨论,而且对其重要意义也都有了较为明确的共识。但从中小企业发展现状来看,这种共识仍没有转化为实践中合意的政策和结果。无论是与国内大企业相比,还是和发达市场国家同类型中小企业相比,我国的中小企业都面临了更多的挑战和困难,尤其在融资方面。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由来已久。由于证券市场发育不完善,股票、债券等直接融资方式在中小企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黄泰岩
本文比较全面地介绍了西方国家界定政府职能的市场失灵法、政府失灵法、成本—→收益分析法和社会因素法,然后在此基础上,概括性地考察了西方国家对政府一般经济职能和特殊经济职能的界定;这些考察对我国转变政府职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杨继瑞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总目标的确定,意味着社会主义财政地位将得到进一步强化,社会主义财政职能势必更有效、更有力度地得以发挥。从理论和观念上对此保持清醒的认识,有助于进一步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做好财政工作,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要求。 一、财政的共同本质和特殊本质 要揭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财政的地位、职能,还得从财政最基本的理论问题谈起。财政的地位和职能导源于财政的本质,财政的本质取决于它产生和存在的基本条件。纵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罗节礼 吴健明
市场经济是指一种由价值规律及其作用机制——价格机制和竞争机制——对整个社会的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基本经济领域起基础调节作用的经济组织形式。充分发展的商品经济(其表现就是商品经济成为整个社会经济的普遍形式)是市场经济的基础,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充分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价值规律——对社会经济的调节作用在充分发展的商品经济中的表现形式。市场经济和市场经济体制是两个既有密切联系又有不同含义的概念,不能混为一谈. 所谓经济体制是指对社会经济的管理体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钱颖一
1992年我国经济呈现12%的高速增长。近一段时间来,经济学家以及政府决策部门的注意力集中于速度问题和宏观调控问题。这些虽然都是短期内的重要课题,但从中长远的观点来看,尽快建立市场经济体系的基本框架——特别是我称之为“基础设施”的部分——从根本上向市场经济全面转轨,应是我们近期经济改革的中心点。在这个方面,中央政府的作用就至关重要了。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龚浩然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丁秀春 吕国胜
市场经济体制形成中货币政策的宏观调控作用丁秀春,吕国胜《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我国将于本世纪末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换过程中,逐步健全国民经济宏观调控体系,加强宏观经济调控,...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张铭羽 沈红
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中的扶贫机制张铭羽,沈红以1992年为突破点,中国经济改革的体制目标,已经明确为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事实上改革开放的十多年,市场经济一直引导着经济实践和认识。这个过程使中国经济处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前所未有的转轨阶段,原本以产...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陈生全 谢卫
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与新型宏观调控体系的建设,是当前市场经济体制培育中的关键问题。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个方面配套改革,协调推进。在这里,我们所要探讨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应该具有怎样的职能,以及为实现这一职能而应该拥有的调控手段和调控体系。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包心鉴
论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建立过程中的民主政治建设包心鉴一、经济体制改革深化引发的深层次矛盾─—国家对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难以进入良性运作轨道,“一统就死,一放就乱”的非正常循环,仍然是当前困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完善的根本性症结。“一统就死,一放就乱”...
[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作者]
潘仰生
试析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的观念误区潘仰生(杭州商学院党委书记、副教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一种有别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而又不同于计划经济的新型经济体制,在其建立的过程中,必然要带来各种观念的转变。新观念既不能与传统的旧观念一刀两断,又难以做到...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张铭羽 沈红
中国正处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阶段,原本以产业为主的经济发展不平衡,迅速在地区之间、个人之间收入的不平衡趋势中表现出来。对此出现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看法认为差距是正常的,不可避免的,在市场竞争面前人人平等,扶贫是保护落后,贫困问题只能随着整体国力的增强得到缓解,只有整体国力的增强才能最终解决贫困;另一种
[期刊] 财贸经济
[作者]
吴俊培 张斌
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构,一方面是政府对企业"放权让利",以利于形成市场机制;另一方面是政府重塑调控经济的手段,以适应市场机制的要求,本文称之为"双向改革"。本文试图说明,"双向改革"的制度摩擦是导致财政风险的重要原因。通过使用1997—2007年省级面板数据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在市场经济体制构建过程中,确实存在体制改革摩擦即制度性摩擦,这种制度性摩擦不仅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双向改革"的风险化解效果,而且自身也导致了新的风险产生。因此,探索和建构符合中国国情的市场经济体制是化解我国财政风险的根本出路。
关键词:
“双向改革” 制度摩擦 财政风险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