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246)
- 2023(7737)
- 2022(5629)
- 2021(4906)
- 2020(3564)
- 2019(7767)
- 2018(7719)
- 2017(14227)
- 2016(7858)
- 2015(8567)
- 2014(8830)
- 2013(8254)
- 2012(7391)
- 2011(6747)
- 2010(6888)
- 2009(6718)
- 2008(6664)
- 2007(6160)
- 2006(5794)
- 2005(5144)
- 学科
- 济(34158)
- 经济(34117)
- 农(26074)
- 业(25594)
- 管理(20108)
- 农业(17693)
- 企(15816)
- 企业(15816)
- 业经(14303)
- 中国(13108)
- 制(9570)
- 地方(9216)
- 发(9200)
- 财(8574)
- 方法(8473)
- 发展(8273)
- 展(8257)
- 农业经济(7828)
- 体(7277)
- 数学(6617)
- 数学方法(6530)
- 学(6396)
- 策(6300)
- 村(5776)
- 农村(5758)
- 银(5621)
- 银行(5614)
- 收入(5550)
- 产业(5446)
- 行(5404)
- 机构
- 学院(115859)
- 大学(112577)
- 济(45707)
- 经济(44582)
- 管理(41702)
- 研究(40361)
- 理学(35546)
- 理学院(35139)
- 管理学(34494)
- 管理学院(34288)
- 中国(30359)
- 农(24647)
- 京(23645)
- 科学(23322)
- 财(21508)
- 所(19200)
- 江(18900)
- 中心(18897)
- 农业(17712)
- 范(17505)
- 师范(17379)
- 业大(17329)
- 研究所(17250)
- 财经(16628)
- 经(15063)
- 州(14817)
- 北京(14457)
- 院(14261)
- 经济学(14237)
- 师范大学(13758)
- 基金
- 项目(75937)
- 科学(60713)
- 研究(59721)
- 基金(54492)
- 家(46889)
- 国家(46383)
- 社会(40124)
- 科学基金(39992)
- 社会科(37585)
- 社会科学(37575)
- 省(30723)
- 基金项目(28423)
- 教育(26803)
- 编号(25621)
- 划(24774)
- 自然(22563)
- 自然科(22017)
- 自然科学(22015)
- 自然科学基金(21610)
- 成果(21513)
- 资助(19794)
- 发(18086)
- 课题(17981)
- 重点(17268)
- 国家社会(17051)
- 部(16289)
- 制(15936)
- 农(15684)
- 创(15579)
- 性(15453)
共检索到17927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晓毅 杨蓉蓉
中国乡村治理是目标驱动的变迁过程。20世纪初期开始的乡村治理现代化并没有改变传统农业社会村庄自治的格局,因为这一现代化过程的目标是扩张国家对乡村的控制。农村改革之后,乡村实行村民自治,乡村治理开始发生制度性变化,但在实践中农民仍然要提供税费维持基层政府的运行,乡村治理仍然维持村庄自治的特征。21世纪初取消了农业税,并进而由国家提供农村公共服务,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后,国家对乡村的投入不断增加,乡村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高。以提升乡村公共服务为目标的乡村治理现代化过程带来了真正意义上的村民自治,这体现为国家权力随着提供公共服务而深入乡村,村庄精英重新组合资源的空间被压缩。乡村治理不仅赋予村民更多民主参与权力,而且村民的满意度是乡村治理的评价标准,这从根本上保障了村民在乡村治理中的主体地位。
关键词:
目标驱动 乡村治理 村民自治 现代化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王晓毅 杨蓉蓉
中国乡村治理是目标驱动的变迁过程。20世纪初期开始的乡村治理现代化并没有改变传统农业社会村庄自治的格局,因为这一现代化过程的目标是扩张国家对乡村的控制。农村改革之后,乡村实行村民自治,乡村治理开始发生制度性变化,但在实践中农民仍然要提供税费维持基层政府的运行,乡村治理仍然维持村庄自治的特征。21世纪初取消了农业税,并进而由国家提供农村公共服务,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后,国家对乡村的投入不断增加,乡村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高。以提升乡村公共服务为目标的乡村治理现代化过程带来了真正意义上的村民自治,这体现为国家权力随着提供公共服务而深入乡村,村庄精英重新组合资源的空间被压缩。乡村治理不仅赋予村民更多民主参与权力,而且村民的满意度是乡村治理的评价标准,这从根本上保障了村民在乡村治理中的主体地位。
关键词:
目标驱动 乡村治理 村民自治 现代化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冯献 李瑾
乡村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构建科学的乡村治理现代化评价体系并对不同类型村庄进行评价比较分析,可为各地合理规划乡村治理现代化分类推进路径提供理论参考。基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法,构建了包含基础能力支撑现代化、公共服务治理现代化、公共事务治理现代化、公共安全治理现代化以及公共环境治理现代化5个评估维度,36个具体指标的乡村治理现代化评价体系,并以21个典型村庄为例进行了评价比较。研究结果显示,其中12个典型村庄基本实现治理现代化,其余均处于发展阶段。分指标看,环境治理现代化与公共安全治理现代化处于较高水平,而公共服务治理现代化水平是乡村治理现代化最突出的短板,基础能力支撑现代化与公共事务治理现代化水平相当;分村庄类型看,城郊融合类与特色保护类村庄治理短板在于公共服务治理现代化,集聚提升类与拆迁撤并类村庄短板在于基础能力支撑现代化,各地未来在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进程中需发挥优势补齐短板精准发力。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仇童伟 罗必良
本文基于村庄政治介入不足状态下地权竞争的分析发现,多宗族的存在与制衡有助于稳定地权并提高其可交易性。即使宗族力量对比失衡,弱者反抗和政治介入也能够有效限制宗族对地权稳定性的不利影响,甚至加固地权稳定性。利用2016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实证研究结果显示:(1)宗族间的相互制衡会使得农地调整更容易按照村民诉求进行,农地承包经营权证书发放率和农地流转率也更高;(2)当村庄农业劳动力占比提高及村庄处于偏远山区所表征的农地重要性提高时,宗族力量对比失衡对地权稳定性和农地流转的抑制性会被有效削弱;(3)随着政治介入,宗族按照势力配置村庄地权并抑制农地流转的行动逻辑将被有效限制。此外,宗族力量对比失衡与地权稳定性的负向关系仅出现在南方地区,具有典型的区域差异性。本文强调,宗族间的相互制衡、宗族面临弱者反抗和政治介入时的自我约束,均具有稳定地权和促使村庄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这对于祛除宗族糟粕、取其精华,发挥其对党领导的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助益作用具有借鉴意义。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吕德文
70年来的乡村治理实践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框架内进行的,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实践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新中国成立70年来,乡村治理体制经历了多次变革,形成了人民公社、乡政村治和"三治"结合三种乡村治理模式。这三种乡村治理模式,都是国家在特定时期根据治理的目标、任务而建构的,它们因治理主体、内容和方式的差异而呈现出不同的治理特征。然而,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过程中,一些富有中国特色的乡村治理机制,如压力型体制、运动式治理机制得以延续下来。当前,乡村治理实践面临国家与农民关系失衡、乡村治理内卷化和去政治化等挑战,构建自治、法治和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新体系,既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内在要求,也是解决乡村治理问题的必由之路。
[期刊] 求索
[作者]
贺雪峰
从乡村社会内部来看,当前中国农村正在发生巨大分化,不同地区的农村差异很大。大体可以将中国农村划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农村人口流出、留在村庄农民仍然从事传统农业的中西部农村地区;另一种是农村人口流入、村庄工业化程度很高,农民主要收入来自二、三产业的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农村。当前中国不同地区存在着不同的乡村管理体制的选择,并且这种选择仍在进行中。只有形成与当下中国农村相匹配的乡村管理体制,才能实现可行的基层治理现代化。
关键词:
乡村治理 乡村治理现代化 传统村庄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陈朝霞
改革开放40多年来,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推动下,乡村经济社会发生了重大变化,基层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但与此同时,受城镇化、信息化的冲击,乡村治理呈现多样化和复杂化特点,原有的瓶颈问题凸显,一些新的挑战和问题频发,产生了大量无序或无效的治理乱象。坚持问题导向,通过研究学术界已有成果,深入分析当前乡村治理存在的基层党组织领导地位弱化、“微腐败”问题频发、信访问题复杂难解、乡风文明建设滞后等突出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夯实乡村社会治理组织基础、提升基层监督执纪能力水平、推进基层信访治理综合改革、强化乡风文明建设等四个方面的措施,以期为政府部门提升基层治理现代化水平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
乡村治理 现代化 乡村振兴 对策研究
[期刊]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王谦 李天云 杜钰
乡村治理现代化既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内在规定和重要内容,也是协调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和乡村振兴的战略关键,还是应社会主要矛盾转变的理性选择。长期以来处于战略夹缝中的乡村治理存在效率与平等失衡、发展与稳定失序、生产要素流出与引进失谐、公共文化吐故纳新失语、村规民约激励约束失效的多重困境。并且随着社会转型,乡村治理中出现乡村居民生存原子化碎片化、乡村组织形态软弱化涣散化、乡村治理制度内卷化悬浮化、生态环境污染叠加化扩散化的异化偏向。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在及时总结、反思乡村治理中自上而下的下乡政策和自下而上的实践探索模式的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文章提出了自治、法治、德治及技治四治合一的最优型善治方案。
[期刊]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作者]
向德平 傅丽丽
乡村治理始终贯穿于现代化进程中,经历了主体建构、制度革新、体系建设的过程,正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实现新的转变。中国式现代化是乡村治理创新转型的理念指引,乡村治理有效是中国式现代化顺利推进的重要保障,二者并联演进、相辅相成。在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乡村治理既面临要素、动力和条件深刻变化带来的转型机遇,又要应对现代技术、制度和机制融入乡村的适应性、衔接性与匹配性挑战。新征程乡村治理转型必须嵌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大框架,要在目标上强调全面均衡发展,在内容上突出人的现代化,在主体上倡导多元合作,在方式上注重内生式发展;要统筹协调城乡经济社会文化领域,走经济共促、社会共商、文化共建、城乡共治的创新之路。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王波 孙一力
作为乡村治理模式创新的核心驱动力,大数据重塑新时代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格局,带来了乡村治理理念前瞻化、治理主体多元化、治理手段科学化和治理内容精细化等深刻变革。同时,面临着大数据思维理念欠缺、大数据体系和系统不健全、专业人才短缺和配套不完善等现实障碍。对此,应从强化大数据思维理念、健全大数据体系和系统、"内培外引"充实专业人才队伍、完善相关配套措施等方面入手,构建大数据助力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实现路径,推动乡村治理效能提升和乡村善治目标实现。
关键词:
大数据 乡村治理 数据思维
[期刊] 求索
[作者]
李婷
财政资源分配构成当前乡村治理的主要任务和重要挑战。东部农村作为大城市经济带的一部分,可能面临内生资源密集引发相关主体的博弈、影响村庄自治等问题。财政资源分配可为国家力量进入乡村社会、重构内生资源分配的规则和乡村治理秩序提供资源基础。中西部农村因资源外流,面临内生资源稀缺、利益关联弱化和农民参与乡村治理积极性不足等问题。
[期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陈朝霞
改革开放40多年来,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推动下,乡村经济社会发生了重大变化,基层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但与此同时,受城镇化、信息化的冲击,乡村治理呈现多样化和复杂化特点,原有的瓶颈问题凸显,一些新的挑战和问题频发,产生了大量无序或无效的治理乱象。坚持问题导向,通过研究学术界已有成果,深入分析当前乡村治理存在的基层党组织领导地位弱化、“微腐败”问题频发、信访问题复杂难解、乡风文明建设滞后等突出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夯实乡村社会治理组织基础、提升基层监督执纪能力水平、推进基层信访治理综合改革、强化乡风文明建设等四个方面的措施,以期为政府部门提升基层治理现代化水平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
乡村治理 现代化 乡村振兴 对策研究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耿鹏鹏 罗必良
乡村善治是建设和美乡村的重要基础。乡土中国历来是一个非制度化极具张力的社会,在“差序格局”的传统秩序内,“三缘”内生出以关系交易、集体行动、人情文化为特征的有序社会规范,从本质上表达为由权利不充分而构筑的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生存机制。本文以土地赋权、机会开放和保障强化为分析视角,揭示中国乡村治理秩序撕裂与重构的发生机理与现代化方向。本文阐明,随着地权制度改革逐步对农民“赋权强能”以拓展享益空间,经济形态转变与开放赋予农民流动择业与融入现代市场的选择机会,国家多层次社保机制强化农民的发展权利,均在冲击农村传统关系型治理秩序的构筑基础,并以契约化、正式化的现代方式重塑乡村治理体系。本文强调,面临农村社会经济交易与社会交往秩序正在发生的深刻转型,应准确把握乡村现代治理方向,强调三治融合,形成制度化与非制度化协调互促的现代乡村治理体系,建设和谐美丽新农村。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蔡雪玲 庞智强
[目的]基于中国式现代化解读中国式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内涵特征,从乡村经济治理、乡村文化治理、生态环境治理、城乡融合治理和基层组织治理5个维度构建中国式乡村治理现代化评价体系,分析中国式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发展水平、空间分布特征与空间收敛性。[方法]运用CRITIC—熵权法组合权重模型和TOPSIS评价模型,选取2010—2020年中国31个省份测度中国式乡村治理现代化水平,并借助Kernel密度、空间Markov链和动态空间模型分析中国式乡村治理现代化的时空分布动态与演变趋势。[结果](1)全国乡村治理现代化整体水平稳步上升,2020年略有下降;三大区域乡村治理现代化水平差异显著,呈现“东高西低”发展态势;(2)Kernel密度曲线呈右移趋势,中国乡村治理现代化发展水平差异逐渐缩小;中国乡村治理现代化保持初始状态的稳定性较高,跨越式发展的可能性较小;(3)中国式乡村治理现代化存在正向的空间相关性且呈波动上升态势;全国及三大区域乡村治理现代化发展水平具有显著的绝对β收敛趋势和条件β收敛趋势,不同区域乡村治理现代化发展的β收敛速度具有差异性。[结论]最后,提出加快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发展水平提升,加强区域互动,缩小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发展差异,制定有梯度的区域乡村治理政策的建议。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韩鹏云
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背景下,地方政府推动的乡村治理现代化实践已经全面铺开。乡村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实践中呈现出治理体制"类"科层化、治理过程规范化、治理方式技术化的逻辑;乡村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践中呈现出领导能力精英化、服务能力社区化、公共管理能力专业化的逻辑。但我国存在东中西区域差异和不同发展阶段两个层面的限制,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实践逻辑与乡村社会基础的匹配存在一定的张力,并会产生一些"意外的后果"。基于这一客观现实,需要对当前的国家政权建设理论进行反思,并重视简约治理传统。为了更好地实现乡村治理的转型,有必要从改革乡村关系、推动自治下沉、加强基层民主建设等多个方面达成国家政权建设与简约治理传统的协同。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