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985)
2023(10333)
2022(8888)
2021(8194)
2020(6793)
2019(15741)
2018(15440)
2017(29346)
2016(16140)
2015(18246)
2014(18561)
2013(18695)
2012(18142)
2011(16682)
2010(17130)
2009(15899)
2008(15919)
2007(14631)
2006(12884)
2005(11942)
作者
(50044)
(41965)
(41867)
(39686)
(26499)
(20240)
(19106)
(16401)
(15842)
(14952)
(14289)
(14014)
(13452)
(13389)
(13049)
(12992)
(12985)
(12398)
(12141)
(12048)
(10610)
(10564)
(10351)
(9728)
(9537)
(9437)
(9423)
(9323)
(8559)
(8542)
学科
(75357)
经济(75291)
(40648)
管理(39661)
(29436)
企业(29436)
方法(28039)
数学(24551)
数学方法(24337)
(23502)
中国(23291)
地方(22743)
业经(16555)
农业(15922)
(15551)
(15279)
(14307)
(14043)
贸易(14033)
(13502)
(12601)
银行(12572)
(12568)
金融(12566)
地方经济(12521)
(12148)
(11803)
环境(11402)
(11086)
教育(10621)
机构
学院(239394)
大学(238682)
(98793)
经济(96411)
研究(90279)
管理(85404)
理学(71772)
理学院(70823)
管理学(69552)
管理学院(69095)
中国(66819)
科学(55473)
(52653)
(47397)
(46811)
(44665)
研究所(42798)
中心(40516)
(38798)
业大(37137)
农业(36681)
(34653)
财经(34310)
师范(34303)
北京(34072)
(32359)
(31022)
(30864)
经济学(30060)
(29366)
基金
项目(150771)
科学(116277)
研究(112176)
基金(104578)
(91287)
国家(90420)
科学基金(75285)
社会(68444)
社会科(64655)
社会科学(64634)
(61723)
基金项目(55262)
教育(51851)
(51395)
编号(47435)
自然(47051)
自然科(45846)
自然科学(45828)
自然科学基金(44979)
资助(42795)
成果(39277)
(39103)
重点(34890)
课题(34242)
(32716)
发展(31352)
(31006)
(30817)
创新(29041)
科研(28656)
期刊
(120334)
经济(120334)
研究(75990)
中国(55665)
(44379)
学报(38729)
科学(35263)
(34009)
教育(32515)
农业(30239)
管理(30126)
大学(28762)
学学(26817)
(24372)
金融(24372)
技术(21273)
业经(21194)
经济研究(18792)
财经(16752)
(16159)
问题(15807)
(14451)
(12395)
技术经济(12214)
商业(12090)
(11745)
图书(11684)
资源(11294)
世界(11155)
理论(11078)
共检索到37805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包云轩  程极益  程遐年  
对中国多年褐飞虱虫情资料进行普查分析后,筛选出两个典型的盛夏北迁大发生过程,引进中尺度动力数值预报模式MM4, 结合天气背景对这些过程的实测气象要素场进行了客观分析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 (1) 对褐飞虱迁飞有影响的四维气象要素有23 个, 其中起关键作用的为气流场、温场和位势高度场; (2) 有利的天气背景是造成褐飞虱大发生的重要机制之一, 气流场、温场、位势高度场等要素在时空分布上的有效配合对起飞、迁移和降落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3) 当大气处于强对流不稳定状态时, 如果褐飞虱生理上的主动迁飞需求与气象背景的推动作用呈正向迭加时, 迁飞大发生的条件就成熟了。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陆永跃  黎坚  梁广文1  
经过连续 3a的田间系统调查 ,结果表明 :广东省双季晚稻田稻飞虱田间种群消长曲线基本上为双峰型 ,发生盛期从 9月中旬到 10月上中旬 ;近年来稻飞虱混合种群中白背飞虱发生数量比率增大 ,在混合种群的发生趋势中起主导作用 ;稻飞虱混合种群与白背飞虱发生年度间表现为每 6a出现 1个高峰。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黄荣华  舒畅  姚英娟  丁建  周军  
根据1912-2006年东亚地区褐飞虱大发生年份、1959-2010年东南亚地区褐飞虱大发生年份的资料以及1880-2009年太阳黑子相对数资料,采用相关分析、相位分析、关键时分析及周期分析方法,探讨了太阳黑子周期与国内外褐飞虱大发生年份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当年东亚地区及东南亚地区褐飞虱大发生年份级别均与前17年的太阳黑子相对数之间的正相关性达到极显著水平(P0.10);东亚地区褐飞虱大发生年份在局部上存在8~...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杨爱萍  冯明  刘安国  
为了揭示近年来对湖北省水稻生产安全造成不利影响的盛夏低温冷害变化特征,以1971~2006年7月下旬至8月底的湖北省历史气象资料,利用ArcGIS技术和M-K突变分析方法,对灾害的状态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气候变化的影响下,此灾害有明显的增强趋势,鄂西北地区强度增强趋势最明显;发生范围由鄂西山区向江汉平原扩张;2000~2006年间是湖北省盛夏低温冷害最强的时段;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和2002年发生了2次突变。这种变化增加了湖北水稻生产的风险,须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董正磊  
~~
关键词:
[期刊] 科技进步与对策  [作者] 李小舟  
~~
关键词:
[期刊] 财务与会计  [作者] 万寿点墨  
盛夏六月,是一年之"中",象征着结束与开始。它告别了乍暖还寒的初春、纷繁妖娆的暮春和爽朗清雅的初夏,进入万物旺盛生长的季节;它是面临分离的时刻,学子们即将告别学校的生活怀揣梦想展开新的人生;它还是会计报告的中期,上市公司将着手盘点上半年的业绩与提交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武淑文  戴华国  
蔗糖、甲硫氨酸、组氨酸、半胱氨酸是白背飞虱若虫生长发育所必需的营养物质。褐飞虱取食过的稻茎中蔗糖含量降低 ,游离氨基酸总量减少 ,由此破坏了稻茎中营养成分之间的平衡 ,导致稻茎的营养条件恶化。以此稻茎喂饲白背飞虱 ,造成若虫死亡率上升 ,发育历期延长 ,但对白背飞虱性比及短翅率影响不大。说明这两种飞虱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营养竞争关系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华红霞  邓望喜  张宏宇  郑华  
根据 1977~ 1979年 3a的 7月份飞机航捕白背飞虱Sogatellafurcifera (Horv th)资料 ,应用轨迹分析模型 ,得出了长江中游稻区夏季迁入白背飞虱的中尺度虫源地及迁入路径如下 :1.湘东北、鄂东南区 :虫源来自桂中至湘中稻区 (2 4°~ 2 8°N ,10 9°~ 114°E)迁入白背飞虱的迁飞路径有 2条 :①柳州→桂林→衡阳→该区 ,②柳州→桂林→邵阳→该区 ;2 .赣北、鄂东区 :虫源来自桂中至赣西稻区 (2 4°~ 2 9°N ,110°~ 115°E) ,迁入白背飞虱的迁飞路径为 :蒙山→倏县→宜春→该区 ;3.湘中、东部区 :虫源来自桂南至湘南稻区...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程极益  包云轩  樊多琦  王海扣  程遐年  
借鉴现代统计──天气理论中的大气传输与扩取模型,对褐飞虱秋季回迁的轨迹进行模拟,计算了回迁昆虫在高空1000m(实际飞行高度)和1500m(以往传统的计算高度)的迁飞轨迹,通过对比分析,发现两高度的轨迹在迁飞方向、迁飞速度和迁飞距离上均存在着较大的差异;通过对迁飞风场和迁飞温度场的分析,进一步证实了1000m高度的迁飞轨进模拟能够更直接、更准确地反映出昆虫迁飞的实际情况;同时对导致1000m和1500m两高度轨迹差异的背景环流进行了归类,定性地分析了不同天气系统对两高度迁飞轨迹方位角差、迁飞速率差的影响。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沈丽  程遐年  
同期从虫源迁出地和迁入降落地采集待迁出与迁入、尚未产卵的成虫,分别在实验室单对接虫、饲养、产卵及田间笼罩繁殖,比较了褐飞虱迁飞对生殖力的影响。结果表明,虫源地迁出个体的平均产卵量为(233.7±78.6)粒,迁入种群个体的平均产卵量为(379.5±63.2)粒,经长距离迁飞后平均产卵量增加62.4%。田间笼罩饲养,在分蘖期和拔节期稻株上二者的单对繁殖量分别为(53.5±37.9)头、(186.7±72.8)头和(139.0±73.2)头、(264.8±70.9)头,差异均达显著水平。初步说明,长距离迁飞对褐飞虱的生殖能力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杨金虎  孙兰东  林婧婧  杨建玲  
利用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提供的中国西北东部地区1961-2012年盛夏(7-8月)156个台站逐月降水量、国家气候中心提供的74个环流指数以及NCAR/NCEP月平均再分析资料,通过定义盛夏持续性旱涝指数,对中国西北东南部地区盛夏持续性旱涝异常的环流特征进行分析,并建立预测模型,结果表明:近半个世纪来西北东南部盛夏持续性干旱事件发生略多于持续性洪涝事件,但持续性洪涝事件的强度明显强于持续性干旱事件。在持续性涝年乌拉尔山脊明显偏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西偏强,南亚高压偏东偏强,而且表现为双峰型,低层风场表现为辐合,高层表现为辐散,垂直场上表现为上升运动,且来自印度洋和太平洋的异常水汽能够输送到西北东...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温玉丛  范凯华  师慈  穆兰芳  韩召军  
连续对南京、吴江和安庆3个地理种群的褐飞虱进行了吡虫啉的抗性动态监测,并对相关的室内筛选品系进行了适合度分析。结果显示:虽然2005年以来国内已经较少使用吡虫啉防治褐飞虱,但褐飞虱对吡虫啉的抗性并没有显著下降(由26.6~147.8倍到37.4~87.3倍)。然而通过构建褐飞虱不同品系的实验种群生命表发现,褐飞虱对吡虫啉产生抗性后,其适合度显著下降,仅为敏感品系的0.191,表明褐飞虱杂合种群对吡虫啉的抗性具有不稳定性,在不接触药剂的情况下,田间抗性会逐步下降。对这一矛盾现象的讨论分析认为,目前田间褐飞虱对吡虫啉抗性没有显著下降的原因,一方面是局部地区还在使用吡虫啉,主要用于早期防治白背飞虱;...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齐会会  张云慧  蒋春先  孙明阳  杨秀丽  程登发  
【目的】研究监测广西东北部稻区白背飞虱早期迁入的峰期,分析其虫源,为白背飞虱的早期预警和有效防治提供依据。【方法】2007—2010年在广西兴安县设置一盏佳多自动虫情测报灯,分析灯诱数据确定迁入高峰期,并运用Hysplit_4软件对其迁入高峰期进行轨迹分析确定虫源地。【结果】广西兴安县白背飞虱一般在5月中旬至6月下旬大量迁入,2007年和2010年白背飞虱早期迁入量远远大于2008和2009年,4年来的最大迁入峰期随着时间推移。轨迹分析显示,虫源地主要位于越南北部、海南、广西南部和广东西南部稻区。【结论】西南低空急流为白背飞虱的大规模北迁提供了运载气流,降雨使得白背飞虱在本地大量降落。
[期刊] 中国土地  [作者] 赵来清  
关键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