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9123)
2023(13392)
2022(11622)
2021(10798)
2020(8846)
2019(20343)
2018(20377)
2017(38805)
2016(21169)
2015(23791)
2014(23759)
2013(23659)
2012(22053)
2011(19964)
2010(20079)
2009(18090)
2008(17485)
2007(15238)
2006(13571)
2005(12090)
作者
(62922)
(52327)
(51899)
(49076)
(33231)
(25086)
(23439)
(20661)
(19889)
(18646)
(17975)
(17687)
(16724)
(16658)
(16021)
(15994)
(15474)
(15396)
(14855)
(14850)
(13088)
(13011)
(12610)
(11930)
(11712)
(11697)
(11584)
(11541)
(10524)
(10286)
学科
(88169)
经济(88083)
管理(56330)
(55132)
(43924)
企业(43924)
方法(35106)
数学(29838)
数学方法(29504)
中国(26002)
(24671)
地方(24179)
(20987)
业经(20464)
(18492)
农业(16936)
(15092)
贸易(15078)
环境(14692)
(14584)
(14511)
(14503)
技术(14152)
理论(13914)
(13877)
银行(13832)
(13483)
金融(13482)
(13395)
(13359)
机构
大学(298654)
学院(298277)
管理(117371)
(114886)
经济(112201)
研究(106286)
理学(100866)
理学院(99656)
管理学(97914)
管理学院(97392)
中国(78765)
科学(68584)
(65825)
(54553)
(51899)
(51539)
研究所(49901)
中心(47527)
业大(46589)
(44479)
(42349)
北京(42221)
师范(41945)
财经(40848)
农业(40469)
(39134)
(37093)
(36630)
师范大学(34041)
经济学(32828)
基金
项目(205957)
科学(161196)
研究(150220)
基金(147310)
(129367)
国家(128249)
科学基金(109141)
社会(92005)
社会科(87030)
社会科学(87009)
(81228)
基金项目(79199)
自然(72006)
自然科(70256)
自然科学(70243)
自然科学基金(68946)
(68938)
教育(67952)
编号(62155)
资助(60013)
成果(50187)
(48057)
重点(46629)
(44265)
课题(43246)
(42542)
创新(39640)
科研(39324)
发展(37817)
计划(37531)
期刊
(131997)
经济(131997)
研究(90190)
中国(60836)
学报(48896)
(47600)
科学(46370)
管理(43144)
教育(36569)
大学(36314)
(36075)
学学(34036)
农业(33410)
(26000)
金融(26000)
技术(25757)
业经(23146)
经济研究(20278)
财经(18696)
图书(17381)
(17206)
问题(17006)
(15813)
科技(15574)
资源(15393)
理论(14770)
技术经济(14098)
现代(13786)
实践(13682)
(13682)
共检索到44670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于文颖  迟道才  何奇瑾  周广胜  
采用盘锦湿地生态系统野外观测站在2005年的小气候梯度系统及涡动相关系统观测的数据,对盘锦芦苇湿地蒸发散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芦苇蒸发散日变化过程为单峰曲线变化,即中午高,早晚低;蒸发散随生长阶段变化明显,且主要集中在展叶期~开花期~枯黄期内,非生长季蒸发散量很小;净辐射和气温是全年蒸发散的主导影响因子,相对湿度在芦苇生长季内对蒸发散影响显著,风速在非生长季内对蒸发散的影响显著;降水量不能满足蒸发散的需水要求,河流补给也是蒸发散的重要来源。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张颖  郑西来  伍成成  张玉荣  
为探寻辽河口湿地区芦苇Phragmites communis生长条件下潜水蒸发的变化规律,提高研究区地下水水分利用效率,用带有地下水补给的芦苇培养箱测量潜水蒸发量,并与同一实验条件下的水面蒸发和裸地蒸发进行对照。研究结果得出:①在不同地下水埋深条件下,栽植芦苇的样地的潜水蒸发量比裸地的大,并且随天气变化潜水蒸发量日变化也非常大,栽植芦苇的样地日潜水蒸发量差值可达9.0 mm。②潜水累积蒸发量随地下水埋深的增大而减小,栽植芦苇的样地的潜水蒸发递减速度大于裸地。在试验设定的地下水埋深-5~-60 cm范围内,种植芦苇的样地的潜水累积蒸发量是裸地的3.0~3.5倍。③栽植芦苇的样地的潜水蒸发过程与水...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唐卫东  李萍萍  卢章平  
植物发育模型为掌握植物生长发育状况提供理论依据。通过对北固山湿地芦苇的连续试验观测,将芦苇生育期划分为五个阶段,采用生长度日法建立芦苇发育进程模拟模型,并确定了各生育阶段的生长度日参数。通过试验结果检验,表明该模型对植株生长发育具有一定的预测性和可行性。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白军红  叶晓飞  胡星云  王伟  张玲  
以黄河口不同淹水条件的芦苇湿地为研究对象(潮汐淹水湿地、淡水恢复湿地和季节性淹水湿地),通过吸附模拟实验探讨了不同类型湿地表层土壤对磷的吸附动力学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评估了不同淹水条件下湿地土壤对磷的吸附能力。研究结果表明:具有不同水盐条件的芦苇湿地土壤对上覆水体中磷的吸附表现为淡水恢复湿地>潮汐淹水湿地>季节性淹水湿地,淡水恢复湿地土壤对磷的吸附量最大;三类湿地土壤对磷的吸附过程均表现为初期(0~3 h)最快、中期(3~24 h)逐渐减慢、后期(24 h以后)慢而平衡的状态,但淡水恢复湿地土壤对磷的吸附速率最快,季节性淹水湿地土壤对磷的吸附速率最慢且存在着时间上的延迟性;三类湿地土壤的水盐条件和理化性质差异(如pH、盐度、土壤质地、Al0、Fe0和Ca0)是导致三类湿地土壤对磷的吸附量和吸附速率存在差异的主要因素;Simple Elovich模型和Power Function模型更适合模拟黄河口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湿地土壤对磷的吸附动力学特征。在黄河口退化芦苇湿地实施淡水恢复工程,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湿地土壤对磷的吸附,进而降低湿地水体发生富营养化的风险。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刁一峰  苏芳莉  芦晓峰  王娟  王铁良  
通过建立模拟辽宁双台河口湿地的小试模型,并灌以造纸废水,分析模拟装置中水样、土样和植物样中氮的变化。结果表明:高浓度造纸废水的氮去除效果显著,且芦苇在不同生长期对同一浓度废水中N的去除效果为:拔节期>抽穗期>成熟期>展叶期>发芽期。NH4+-N主要分布于土壤表层,NO3--N有淋洗的作用,在土壤底层积累;TN随深度增加有所减少。芦苇不同器官的含氮量为:叶片>茎秆>根须>根茎。
[期刊] 农业现代化研究  [作者] 刘彬  王琴  张海燕  
以博斯腾湖芦苇湿地为研究区,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对博斯腾湖三大苇区的土壤理化性质、水质特征及影响湿地芦苇生物量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⑴苇区土壤环境质量现状良好,土壤有效氮含量平均为142.59mg/kg,速效磷含量平均为40.11mg/kg,有机质含量平均为7.81%,能够满足芦苇生长要求。⑵黄水苇区湿地土壤总盐含量及水中全盐含量分别为0.93%和3.04mg/L,其与芦苇生物量间均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三苇区水中COD量和pH值对芦苇生物量均无显著影响。⑶芦苇的株高、茎粗...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于贵瑞  
科学的水资源管理必须准确地估算陆地生态系统的植被蒸发散量及其水分平衡。因此 ,植被蒸发散量的估算模型开发一直是陆地生态系统的生态学过程和水资源管理研究的重要领域。该文在依据植被冠层结构特征对自然陆地生态系统的植被类型进行分类的基础上 ,综合地评述了不同植被冠层类型、不同区域尺度的植被蒸发散模型的研究进展。依据自然陆地生态系统植被冠层的垂直结构和群落的覆被程度 ,我们将其划分为单层封闭型冠层 (OLCC)、单层疏松型冠层 (OLS CC)、多层封闭型冠层 (MLCC)及多层疏松型冠层 (MLS CC) 4种类型。进而 ,我们给出了适用于估算这 4种类型植被冠层蒸发散的单涌源模型(SSMs)、双涌...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韩华  王昊彬  余华光  谭渝峰  由文辉  
为了研究不同盐度梯度下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的生态适应性及其生长的限制因子,对崇明盐度梯度下的3个滩涂湿地生长的芦苇及土壤生态化学计量学指标进行测定;分析不同盐度下芦苇种群的生态化学计量学之间的差异,及土壤与芦苇元素、元素比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崇明滩涂湿地土壤C、N、P含量和C/N、C/P、N/P平均值分别是15.01、0.69、0.86g/kg,22.09、21.87、0.96。芦苇的C、N、P含量及C/N、C/P、N/P平均值分别为413.17、10.75、2.53g/kg,41.49、293.58、7.29。(2)随着崇明滩涂湿地土壤盐度增加,土壤的C...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惠淑荣  宋晓星  苏芳莉  刘惠  李丽锋  徐棚  
利用小试装置模拟辽河口芦苇湿地,对不同浓度造纸废水灌溉条件下湿地土壤中锰形态分布特征及再分配过程进行分析,以期对湿地有效利用造纸废水提供指导。结果表明:1)湿地土壤中锰各形态含量为:残渣态(792.18mg/kg)、可还原态(259.38mg/kg)、弱酸态(103.26mg/kg)、可氧化态(26.82mg/kg),残渣态与可还原态是辽河口湿地土壤锰的主要赋存形态。灌溉造纸废水后,湿地土壤中弱酸态锰增大,可还原态锰、残渣态锰降低;随灌溉废水浓度增大,残渣态锰逐渐增加,可还原态锰逐渐降低,弱酸态锰与可氧化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郭成久  周欣  苏芳莉  王铁良  王娟  
采集辽宁盘锦双台河口芦苇湿地芦苇样品对造纸废水中Cu、Zn、Pb、Cd的净化进行模拟试验,研究分析了芦苇在不同生长期对Cu、Zn、Pb、Cd的净化效果。结果表明:芦苇在拔节期对Cu、Zn、Pb、Cd的净化效果最好;在发芽期和展叶期对Pb的净化率最大,分别为21%和30%;在拔节期和成熟期对Zn的净化率最大,分别为53%和29%;在抽穗期对Cd净化率最大,为40%。在芦苇整个生长期内,芦苇根组织对Cu、Zn、Pb、Cd的吸收量均为最大,其次为茎组织,而叶组织对其的吸收量最小。整个植株对Cu、Zn、Pb、Cd的吸收能力存在极显著性差异(pZn>Cu>Cd。芦...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周剑虹  王江涛  欧强  仲启铖  王开运  姜楠  李艳  
2009~2013年对崇明东滩围垦区芦苇湿地10cm和30cm两个土层的土壤溶液电导率、水分、温度和相关微气象因子进行了为期5a的原位同步连续监测,探讨了不同时间尺度的湿地土壤盐分动态。结果如下:(1)在年际动态方面,10cm土层的土壤溶液电导率在5a间逐年递减,年均降低8.10%,30cm土层的土壤溶液电导率在前4a逐年递减,年均降低6.06%,但2013年较2012年上升了16.34%。各个年份10cm土层的土壤溶液电导率均值皆显著低于30cm土层,且年均值的差异逐年递增。(2)在季节动态方面,各年份内,两个土层的土壤溶液电导率多表现为春、夏、秋升高,冬季下降的趋势,也多在秋季和冬季分别达...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王莉雯  卫亚星  
近年来大多数滨海河口湿地都受到了人类活动的影响,水体富营养化加剧的问题造成了深远的影响,亟待在不同时空尺度上以快速、稳定、准确的途径监测滨海河口水体富营养化。论文采用能够提取植被氮吸收特征细微变化的高光谱遥感技术,基于3个时相的野外实验测量数据和HJ-1A HSI高光谱遥感数据,在叶片、冠层和景观3种尺度上,研究湿地芦苇的高光谱特征对滨海河口水体氮素浓度变化的时空响应特性,以此避免营养物质脉冲效应导致的错误水体富营养化水平评估结论。研究结果表明:在叶片和冠层尺度,邻近不同氮浓度的水体,湿地芦苇的光谱特征存在差异。而且,所采用的高光谱植被指数能够对邻近水体氮浓度的变化作出响应,各指数与水体氮浓度...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徐玲玲  张玉书  陈鹏狮  毛留喜  
辽河三角洲是我国和亚洲最大的暖温带滨海湿地,盘锦湿地即位于辽河三角洲的核心地带。通过对不同时期卫星遥感资料的对比解译和分类提取,定量分析了近20年盘锦湿地的变化特征;同时从气候变化、土地利用等角度分析了盘锦湿地变化的主要影响因子。结果表明:过去20年来盘锦地区的土地利用格局发生了显著变化,自然湿地正逐渐被农田等人工用地取代,呈现自然湿地面积锐减、人工湿地面积逐渐增多的趋势,变化幅度较大的依次为水体(65.2%)>滩涂(21.1%)>水田(20.1%)。湿地水域面积与年降雨量之间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气候暖干化、土地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等自然和人为因素的耦合作用是盘锦湿地退化的主要原因。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焦德志  钟璐朋  王晶晶  刘家宝  何贵芳  尹靓茹  
为探讨生境对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分株生长和生物量分配及其权衡关系的影响,本研究采用大样本抽样调查与统计分析方法,比较扎龙湿地不同生境芦苇分株的数量特征、生物量分配及生长关系。结果表明,在营养生长旺盛期的7月,4个生境中芦苇株高、株重及构件重均以水生生境最大,盐碱生境最小,生境间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P <0.05),其中不同生境内株高和株重的最大值分别为最小值的2.7~4.5倍和4.9~18.8倍,不同生境间株高和株重的最大值分别为最小值的2.9~4.6倍和3.6~4.6倍;株高在生境间的变异系数(48.05%)高于生境内(24.87%~40.51%),株重及构件重在生境间的变异系数(42.26%~64.09%)低于生境内(55.79%~99.76%)。叶片、叶鞘和茎的生物量分配比例分别在27.79%~38.29%、17.93%~25.66%和36.05%~54.14%。株高与叶重、叶鞘重、茎重及分株重之间呈幂函数异速生长关系,而分株重与叶重、叶鞘重、茎重之间呈直线函数同速生长关系。芦苇分株的生长受遗传因素和环境因子双重控制,不同生境芦苇分株在增高和增重上具有较大的生态可塑性,构件间的生长关系具有较高的保守性。因此,在不同环境下芦苇分株不同构件间具有显著的资源分配调整与权衡关系。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苏芳莉  郭楚楠  李海福  
为了探究废水灌溉条件下芦苇湿地根际土壤酶活性变化趋势及其影响因素,以辽滨苇、盘锦苇、小紫散穗等天然混栽芦苇为试材,采用桶栽方法,设置不同浓度(60,120,180,240,300 mg·L-1)造纸废水灌溉芦苇试验,测定芦苇根际土壤中脲酶、磷酸酶、脱氢酶活性,并分析根际土壤酶活性动态变化规律及其与土壤理化性质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清水灌溉条件下,在芦苇不同生育期,土壤脲酶活性在发芽期最大,为0.57mg NH3-N·(g±24H)-1。磷酸酶活性在快速生长期达到最大值,为0.93mg酚·(g±24H)-1,但各时期脲酶与磷酸酶活性变化差异不显著。脱氢酶活性在快速生长期达到最大值0.092μg ...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