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797)
- 2023(17087)
- 2022(15013)
- 2021(14049)
- 2020(12040)
- 2019(28106)
- 2018(27958)
- 2017(54065)
- 2016(29409)
- 2015(33119)
- 2014(33302)
- 2013(32951)
- 2012(30414)
- 2011(26955)
- 2010(27326)
- 2009(25132)
- 2008(24414)
- 2007(21422)
- 2006(18072)
- 2005(15817)
- 学科
- 济(114224)
- 经济(114094)
- 管理(85440)
- 业(81577)
- 企(68333)
- 企业(68333)
- 方法(58286)
- 数学(50685)
- 数学方法(50023)
- 财(32071)
- 农(30382)
- 中国(28672)
- 学(26122)
- 业经(24809)
- 制(22485)
- 地方(22141)
- 务(21317)
- 财务(21232)
- 财务管理(21154)
- 贸(20818)
- 贸易(20804)
- 农业(20251)
- 易(20200)
- 企业财务(20065)
- 理论(19354)
- 银(18824)
- 银行(18769)
- 技术(18376)
- 融(17944)
- 金融(17940)
- 机构
- 大学(415218)
- 学院(414039)
- 管理(165257)
- 济(160479)
- 经济(156834)
- 理学(144150)
- 理学院(142567)
- 管理学(139864)
- 管理学院(139133)
- 研究(132224)
- 中国(99777)
- 京(87567)
- 科学(84721)
- 财(75079)
- 农(69073)
- 所(66887)
- 业大(64388)
- 中心(62144)
- 财经(61010)
- 研究所(60931)
- 江(60047)
- 经(55487)
- 农业(54573)
- 北京(54292)
- 范(53616)
- 师范(53058)
- 州(48735)
- 院(48176)
- 经济学(47994)
- 财经大学(45689)
- 基金
- 项目(287644)
- 科学(225373)
- 基金(208772)
- 研究(206487)
- 家(182521)
- 国家(181023)
- 科学基金(155552)
- 社会(128479)
- 社会科(121699)
- 社会科学(121663)
- 省(112931)
- 基金项目(111574)
- 自然(103868)
- 自然科(101435)
- 自然科学(101405)
- 自然科学基金(99580)
- 教育(96021)
- 划(95029)
- 资助(86680)
- 编号(84612)
- 成果(67835)
- 重点(64214)
- 部(63587)
- 发(59749)
- 创(59236)
- 课题(57485)
- 科研(56040)
- 创新(55299)
- 教育部(54352)
- 大学(53743)
- 期刊
- 济(166359)
- 经济(166359)
- 研究(115232)
- 中国(76941)
- 学报(68562)
- 科学(61381)
- 农(61123)
- 财(59318)
- 管理(56733)
- 大学(51578)
- 学学(48762)
- 教育(42764)
- 农业(42167)
- 技术(35770)
- 融(33719)
- 金融(33719)
- 财经(29063)
- 业经(28274)
- 经济研究(27213)
- 经(24746)
- 问题(21856)
- 业(21783)
- 图书(20708)
- 版(20345)
- 技术经济(19846)
- 理论(19811)
- 科技(19408)
- 统计(18632)
- 商业(18581)
- 财会(18488)
共检索到58604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管理科学
[作者]
彭雯 张立民 钟凯 黎来芳
近年来中国证券交易所的监管问询的力度不断加大,对上市公司进行全面"体检",向信息披露存在疑点的公司发放问询函,要求审计师等中介机构核查并发表明确意见,以期从源头发现萌芽中的市场风险,建立维护资本市场健康运行的第一道防线。基于审计师决策行为视角,研究证券交易所监管问询发挥作用的途径,选取2015年至2017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的7 592个公司-年观察值为研究样本,运用Stata统计软件,采用OLS多元回归、倾向得分匹配、工具变量等方法进行实证检验。结合问询函分类、首次问询、溢出效应、中介效应、非标准审计意见、审计师变更方向等维度的分析,提供相应的稳健性检验证据。研究结果表明,交易所监管问询增加审计师发表持续经营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审计师变更行为发生的概率增大,并且监管问询促使被问询公司的审计师从大事务所变更为小事务所,审计师-客户关系重构由审计师辞聘行为主导,加大了上市公司受到的外部压力,促使公司提高信息披露质量,说明证券交易所监管问询机制通过审计师渠道发挥积极作用。深入研究发现,收到问询函次数越多的公司,其审计师决策行为受到监管问询的影响越大;监管问询促使审计师增加审计投入,同一家事务所审计的被问询公司与未被问询公司之间存在溢出效应,进一步验证了审计是监管问询发挥积极效应的重要途径。揭示了审计是证券交易所监管问询发挥积极作用的重要渠道,支持了证券交易所监管问询机制的积极经济后果,对于规范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行为、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具有积极作用,对于加强审计师独立性、完善审计师变更原因信息披露等制度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参考。
[期刊] 会计之友
[作者]
王燕嘉
年报问询函制度是我国证监机构推进监管公开、强化事后监管、助力监管转型所做的制度性创新。在这种监管压力下,企业是否会调整税务筹划战略?文章以沪深交易所披露的发函日期为准,选取A股非金融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采用OLS模型实证检验收到证券交易所问询函的公司税务筹划行为的变化。结果表明,与未被问询公司相比,收到年报问询函后企业税务筹划行为显著减少。进一步研究发现以并购重组类问询函为代表的非年报问询函对企业税务筹划具有抑制效应;当区分企业产权性质时,对非国有企业的影响更显著。研究结论丰富了非处罚性监管的经济后果理论成果,扩展了企业税务筹划影响因素相关文献,并对加强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的监管有借鉴作用。
关键词:
年报问询函 税务筹划 政府监管
[期刊] 审计与经济研究
[作者]
米莉 黄婧 何丽娜
交易所质询作为资本市场一种重要的非处罚性监管手段,主要聚焦上市公司的风险敏感事件,具有丰富的信息含量。而在以风险导向为基础的审计模式下,审计师在进行定价决策时是否会将交易所问询监管视作一种风险信号?以2015—2017年间的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探究了交易所问询监管对审计收费的影响。研究发现,收到交易所问询函的上市公司其审计费用显著高于未收到问询函的公司。进一步研究发现,上市公司一段时间内被频繁质询,审计师会对其收取更高的审计费用;特别是收到与会计信息相关的问询函时,审计费用增加更为显著。
[期刊] 审计研究
[作者]
刘颖斐 史佳睿 向珊 张小虎
为探究独立审计鉴证与证券交易所自律监管这两种公司外部治理机制的关系,本文以2017-2020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分析发现,关键审计事项的披露数量越多,年报被实施问询的概率越高。这两种公司外部治理机制的互补关系主要体现在非常规关键审计事项对交易所问询内容的影响上。进一步分析发现,在具有行业专长的审计师组和正向异常审计费用组,审计师披露的非常规关键审计事项更能为交易所监管提供风险提示线索;当被监管企业盈余管理程度较高时,非常规关键审计事项为交易所监管部门提供监管线索的作用更加明显。研究验证了审计师与交易所监管部门之间在信息披露监管上存在互补关系,两者在提高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方面存在更大的协作空间。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陈运森 邓祎璐 李哲
与以往研究主要集中于证监会监管不同,本文主要关注证券交易所一线监管的有效性。以上交所和深交所信息披露直通车改革的推行为契机,以上市公司收到交易所财务报告问询函为研究对象,研究发现公司收到问询函监管后盈余管理行为得到抑制,且针对前一年年报或当年季报/半年报的收函总数越多或同一财务报告被问询次数越多,则当年的盈余管理降低幅度越大,同时问询函细分特征及问题分类也会显著影响盈余管理程度的降低;进一步地,问询函的监管作用依赖于产权性质和信息环境,对于国有企业和信息环境较差的企业监管效果欠佳。结论表明,交易所通过问询函监管促进了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监管机构应加强以问询函为代表的一线监管,突出交易所作为一线监管的主体,从而实现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创新监管方式"和"防范重大风险"的要求。
[期刊] 中国注册会计师
[作者]
殷红
一、引言证券交易所在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方面承担着一线监管责任。交易所的监管方式多样,包括行政处罚性监管和非行政处罚性监管(陈运森等,2018a)。其中,非行政处罚性监管以出具问询函为代表。当交易所在审核上市公司发布的公告过程中发现其信息披露或交易行为未达到监管标准时主动发函问询,要求上市公司补充披露或做出解释,而非直接给予行政处罚,因此,被称作"非行政处罚性监管"。在当前我国证券交易所的监管模式由"事前审核"向"事中事后
[期刊] 南开管理评论
[作者]
李世辉 苏直 殷敬伟
年报问询函在供应链上既可能发挥信号传递效应,也可能存在监管溢出效应。本文利用我国供应商企业前五名上市客户及其年报问询函的相关数据,实证检验了客户收到年报问询函对供应商审计收费的影响。结果发现,客户被问询这一负面冲击在供应链中主要表现出了监管溢出效应,即客户被问询会使供应商也面临更大的监管压力并提高信息披露质量,从而降低了外部审计师所感知的审计风险水平,最终导致供应商的审计收费显著下降。同时,年报问询函具体内容和回函特征也会对其监管溢出效应产生差异性影响。进一步研究发现,上述监管溢出效应在供应商为头部企业或国企(尤其是央企)、供应商所处外部治理环境越完善、供应商和客户之间的关系越紧密、客户重要性越高时更加明显。本文从供应链角度拓展了年报问询函监管溢出效果的研究,同时丰富了供应链关系对企业行为影响的研究。
[期刊] 审计与经济研究
[作者]
陶雄华 曹松威
以2015—2017年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借助中介效应的检验方法,发现交易所发放年报问询函显著降低了当年审计报告的激进性,提升了审计质量,且这种提升作用并不限于问询函中被"点名"的审计事务所;年报问询函分别通过信息效应和监督效应提升审计质量,但监督效应占主导。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赵浏寰 徐颖 范文娟
文章利用交易所的问询函公告,以2015—2018年全部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研究问询函对股价同步性的影响,以及信息不对称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相比没有收到问询函的公司,当公司收到问询函时股价同步性会显著降低。根据问询函特征,一年内收到问询函次数越多、问询函内容为财务会计方面、回函长度越长、延期回函时,股价同步性也会显著降低。进一步分析,通过市场化进程和分析师关注度验证了信息不对称是问询函降低股价同步性的渠道。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李杰 孟祥军
本文结合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我国银行监管当局以及我国注册会计师职业界关于银行监管机构和外部审计师关系规定的最新发展,以目前在我国外资银行分析监管中使用的ROCA评级体系为基础,深入分析了随着我国银行业务的日益复杂,监管机构和外部审计师之间应如何增强相互理解和合作。
关键词:
银行监管机构 注册会议师 合作
[期刊] 南方金融
[作者]
刘程
证券交易所处于资本市场监管体系的最前沿,具有独特的优势和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基于沪深证券交易所公布的问询函件数据,从上市公司股价崩盘风险的视角,实证研究证券交易所问询函监管的有效性。结果表明:第一,证券交易所问询函显著降低了上市公司的股价崩盘风险,并且问询函数量越多,其风险抑制效应越明显;第二,证券交易所问询函可通过改善公司信息披露、提高投资者信息解读能力、发出风险预警信号三个影响渠道,降低股价崩盘风险;第三,从不同类型问询函的异质性效应来看,资产重组问询函对股价崩盘风险的抑制作用最为显著,其次是财务报表问询函,其他问询函的影响相对较弱。上述研究结果表明,证券交易所问询函制度在提升资本市场信息效率、维护股票市场平稳发展、保障投资者合法权益方面切实发挥了积极作用。为此,建议进一步加强对上市公司的日常监管和执法检查,督促其严格落实信息披露制度,及时、准确、全面地向投资者披露财务报告、资产重组及其他重大事项;坚持和完善证券交易所问询函制度,推动监管措施的创新,加强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违规问题的一线监管。
[期刊] 金融研究
[作者]
李晓溪 饶品贵
本文研究年报问询函这一预防性监管制度能否推动公司去产能,并探究其作用机制和经济后果。研究发现,相比未被问询的公司,被问询的公司收函后产能过剩水平显著下降;该结果在媒体负面报道较多的公司、地方政府治理水平较高的地区中更为明显,表明年报问询函通过降低市场、政府与公司间的信息不对称,强化市场和政府的治理效应,进而有效促使公司去产能。影响机制检验表明,年报问询函主要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减少代理问题作用于去产能。经济后果方面,年报问询函会提升被问询公司的生产效率和经营业绩。
[期刊] 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杨海波 李建勇
问询函是证券交易所常用的信息披露监管措施和工具,问询函公告后,被问询上市公司股票的市场反应值得研究。以深圳证券交易所2015年问询监管事件为样本,通过事件研究法和回归分析,研究了问询监管的市场反应。实证研究表明:问询监管对被问询公司总体的累计平均超额收益率有显著影响,在问询公告前,累计平均超额收益率显著为负;在问询公告后,累计平均超额收益率显著为正。而每天的平均超额收益率在问询公告前为负且不显著,在问询公告之后显著为正。因而,证券交易所应严格规范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行为,优化问询监管流程,加大对信息披露违规
[期刊] 审计研究
[作者]
黄崑 张立民
本文以我国2001~2002年出台的相关审计监管政策为例,讨论审计监管对审计师变更和后任审计师谨慎性的影响。由于证监会2001年发布的《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编报规则第14号—非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及其涉及事项的处理》(以下简称14号文)增强了非标审计意见之于上市公司的不利后果,因此可能推动了机会主义审计师变更的增加。我们发现,在14号文出台后,前期非标审计意见同审计师变更的正相关关系变得更为紧密,且大所向小所的审计师变更频率显著上升。但是,没有证据表明,相比于未变更公司而言,变更公司的后续审计意见改善程度更高。并且,在2000~2002年,后任审计师针对变更公司的谨慎性有逐渐增强的趋势,这...
关键词:
监管政策 审计师变更 审计意见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曾建光 张英
信息技术存在的安全漏洞是影响企业内部控制质量的潜在威胁因素之一,它使企业的控制风险、固有风险和(或)信息风险增加,进而影响审计师的检查风险,最终导致审计风险和审计费用的变化。研究结果显示,严重型安全漏洞发生的频度与信息风险和审计收费显著正相关,与审计风险显著负相关;对于国有企业而言,严重型安全漏洞发生的频度与信息风险和审计收费显著负相关,与审计风险显著正相关;对于由"四大"审计的公司而言,严重型安全漏洞发生的频度与信息风险显著负相关,与审计收费显著正相关。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