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702)
2023(12815)
2022(11123)
2021(10518)
2020(8877)
2019(20446)
2018(20278)
2017(39406)
2016(21007)
2015(23669)
2014(23608)
2013(23358)
2012(21323)
2011(19050)
2010(19273)
2009(18163)
2008(16707)
2007(14614)
2006(12800)
2005(11303)
作者
(59647)
(49049)
(48835)
(46430)
(31286)
(23556)
(22432)
(19308)
(18868)
(17533)
(17014)
(16468)
(15562)
(15367)
(15293)
(15025)
(14681)
(14438)
(14011)
(13957)
(12003)
(12003)
(11925)
(11120)
(11089)
(10951)
(10886)
(10702)
(9817)
(9558)
学科
(77966)
经济(77875)
管理(62678)
(62486)
(52330)
企业(52330)
方法(38247)
数学(33119)
数学方法(32742)
(29054)
金融(29053)
(28333)
银行(28296)
中国(28015)
(27209)
(24599)
(20508)
(19647)
业经(18358)
地方(17354)
(17013)
财务(16946)
财务管理(16909)
(16666)
企业财务(16180)
理论(14973)
(13906)
贸易(13893)
(13529)
农业(13454)
机构
大学(291398)
学院(288703)
管理(119350)
(113290)
经济(110551)
理学(102841)
理学院(101802)
管理学(100027)
管理学院(99529)
研究(91651)
中国(79545)
(61837)
(56321)
科学(56032)
中心(45083)
财经(44950)
(44767)
(42421)
业大(41692)
(40974)
(40857)
研究所(40771)
北京(39489)
(35537)
师范(35192)
(34643)
财经大学(33937)
经济学(33903)
(33470)
农业(33140)
基金
项目(199474)
科学(156697)
研究(145854)
基金(145686)
(125714)
国家(124670)
科学基金(108255)
社会(91140)
社会科(86435)
社会科学(86415)
基金项目(77783)
(77145)
自然(71545)
自然科(69892)
自然科学(69878)
自然科学基金(68635)
教育(66257)
(64935)
资助(60980)
编号(59701)
成果(48008)
重点(43953)
(43744)
(41384)
(41118)
课题(40170)
创新(38575)
科研(38321)
教育部(37897)
项目编号(37779)
期刊
(117568)
经济(117568)
研究(87936)
中国(53980)
(44645)
金融(44645)
学报(43690)
(42695)
管理(42531)
科学(40036)
(37443)
大学(33490)
学学(31553)
教育(27892)
农业(25421)
技术(24323)
财经(21475)
经济研究(18382)
业经(18139)
(18007)
理论(16700)
实践(15575)
(15575)
图书(15052)
问题(14530)
技术经济(13629)
科技(13545)
现代(13030)
(12673)
财会(12493)
共检索到42565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李成  张炜  匡桦  
文章通过对金融监管者之间的博弈行为研究发现,分业监管体制下监管机构之间的监管合作成本是导致监管制度漏洞的重要因素。以金融监管机构之间博弈为基础的监管者与金融机构的博弈结果显示,监管者可以通过对监管成本和处罚力度的动态调整实现监管博弈均衡。监管制度的均衡分析与微观形成机理结论的契合表明,降低监管成本比单纯加大对金融机构的处罚力度更有利于金融系统性风险的控制与化解。通过对美国应对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金融监管实践分析和我国金融监管现状透视,模型结论得到了有效的印证。
[期刊] 武汉金融  [作者] 中国人民银行随州市中心支行课题组  敖卫红  武西峰  
随着金融机构业务的快速发展,因地域、行业及业务特点的不同而导致金融机构抵御洗钱风险的非均衡性越来越明显。本文首先对目前金融机构抵御洗钱风险的非均衡性及原因进行分析,在此背景下提出差别化监管的必要性,其次阐述采取差别化监管方式的优势所在,最后介绍差别化监管的具体流程及方式,提出不同风险等级采取不同监管措施的观念,与人民银行总行反洗钱局提出的反洗钱监管观念从"合规为本"向"风险为本"转变的总体思路不谋而合。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南旭光  孟卫东  
利用经济学理论的一般均衡分析工具,确立了金融监管有效的强度边界和稳定的均衡条件。利用效用函数和预算函数,证明了金融监管的需求强度边界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通过收益函数和成本函数,证明了金融监管的供给强度边界是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通过动态蛛网模型分析,得出金融监管强度动态边界稳定的充要条件。
[期刊] 西南金融  [作者] 邹瑾  
博弈规则是市场博弈得以进行的前提条件。金融政策主体和与客体之间利益非一致性决定了规则制定本身就是一种动态博弈过程。近年来,我国房地产市场发展迅猛,房地产金融监管却还处于起步阶段。故此,本文试图从博弈论角度论证房地产金融监管思路调整的方向。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邹震田  何力军  
过去两三年,中国金融市场经历了太多的繁华与衰落,尤其是资本市场的波动,不断以新的形式刷新我们的阅历和认知。2016年初,我们经历了两天四度熔断的"奇观"和千股跌停的痛苦。这些起起落落的资产价格背后隐含着的是金融风险的表现特征与产生逻辑转变。当前,"防控金融风险"已经成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重要议题之一。金融监管与金融风险必然是互为关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邹震田  何力军  
过去两三年,中国金融市场经历了太多的繁华与衰落,尤其是资本市场的波动,不断以新的形式刷新我们的阅历和认知。2016年初,我们经历了两天四度熔断的"奇观"和千股跌停的痛苦。这些起起落落的资产价格背后隐含着的是金融风险的表现特征与产生逻辑转变。当前,"防控金融风险"已经成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重要议题之一。金融监管与金融风险必然是互为关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李成  钱华  
本文运用博弈原理,对国际反洗钱非均衡金融监管现象进行了剖析。通过建立模型并加以实证检验,揭示了反洗钱金融监管取决于一国经济发展水平、金融开放程度、金融创新能力、产业结构、金融监管目标、犯罪率、国内政治意向和国际压力。研究结论是:客观因素是决定反洗钱监管的基础;主观因素变化可以引起反洗钱监管的短期变化;短期内国家之间的反洗钱非均衡现象难以消除;长期来看反洗钱均衡需要建立在共同利益基础上的金融监管国际合作。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李成  姚洁强  
运用供求理论和模型分析金融监管国际合作供求非均衡现状,可以发现,在开放程度、经济体制、金融结构方面的差异是造成金融监管国际合作非均衡的主要原因。据此,应基于国家利益建立分层次的金融监管国际合作;加强国家之间的沟通机制;统一会计准则,加强信息披露合作,推动金融监管国际合作的进步。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李红权  杜晓薇  
后金融危机时代,系统性风险的治理和宏观审慎监管成为近年来国际金融变革的重心,美国、英国、欧盟等发达经济体以及主要国际金融组织纷纷出台金融监管改革方案和措施。本文从金融市场失灵、行为金融学理论、复杂网络理论3个角度剖析系统性风险的产生机理,并对国际金融监管改革动态进行系统梳理,最后立足于国内现实环境分析我国金融体系面临的系统性风险,提出了具体的金融监管改革建议。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李成  刘相友  刘毅  
金融监管需求函数与供给函数变化决定金融监管的供求关系,均衡的金融监管能够实现金融稳定和金融发展双重效果,但金融监管均衡属偶态而非均衡是常态。从我国金融监管发展的解读中可以发现,当前金融监管体制存在"制度性供给过剩"与"功能性供给不足"的双重失衡。短期内,应加强金融监管的国内协调缓解金融监管制度性供求非均衡矛盾;长期看,要改革金融监管制度,增加功能性金融监管的供给,满足金融发展对金融监管的制度需求,逐步实现制度供求的相对均衡。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左晓慧  刘思远  
在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政策要求下,金融监管当局应如何有效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对金融安全、金融稳定及金融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视角,通过选取四维指标变量用以构建系统性金融风险指标体系,使用主成分分析法确定各维度权重并通过降维合成为系统性金融风险综合变量,使度量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指标体系更加科学、合理。再通过省级面板门槛回归模型及金融监管协同度测度,实证探讨分析我国31个省级(不含港、澳、台)金融监管对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的作用效应及金融监管系统的协同度,并根据实证研究结论提出优化金融监管相关措施的可行性建议。研究结论和建议对商业银行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具有重要借鉴作用。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罗友山  
本文主要运用博弈论的概念和方法对金融监管进行理论分析。作者根据金融监管的实施阶段 ,分别构造了三个金融监管博弈模型并对其均衡求解。在此基础上 ,作者对金融监管博弈双方的行为进行了分析。最后 ,从金融监管部门的立场出发 ,作者结合金融监管博弈模型提出一些政策建议。
[期刊] 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  [作者] 贺建清  
文章将监管辨证理论和资本监管理论结合起来,运用动态博弈模型研究中国金融监管制度,提出有效规范、化解金融风险的若干建议。
[期刊] 浙江金融  [作者] 应宜逊  
省属金融监管机构,是指直接归属于省级政府管辖的金融监管机构。目前,甚有必要设立此类机构,尤其是在银行业中,应当允许省级政府设立省属地方银行业监管机构。国务院文件规定,地方金融机构主要交由地方政府管理,并由地方政府承担风险处置责任。这一规定是正确的、合理的。地方金融机构与地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黄梅波  范修礼  
金融危机使当前金融监管体系备受质疑,金融监管改革势在必行。文章在回顾各种监管理论的基础上归纳出两类基本监管模式,即以公共利益理论为基础的官方监管模式和以私人利益理论为基础的市场监管模式。在此基础上,文章就这两种监管模式对金融发展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加强外部监管的市场监管模式比加强官方监管权力的官方监管模式更有利于金融市场的发展。因此,危机后我国金融监管体系的改革应该以建立市场监管体系为核心。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