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377)
- 2023(10108)
- 2022(8272)
- 2021(7672)
- 2020(6515)
- 2019(14578)
- 2018(14269)
- 2017(27831)
- 2016(15159)
- 2015(16964)
- 2014(16746)
- 2013(16692)
- 2012(15003)
- 2011(13101)
- 2010(13633)
- 2009(13162)
- 2008(13730)
- 2007(12693)
- 2006(11513)
- 2005(10781)
- 学科
- 业(84890)
- 企(79973)
- 企业(79973)
- 管理(73252)
- 济(63742)
- 经济(63667)
- 财(28445)
- 业经(26918)
- 方法(26430)
- 农(23425)
- 务(22669)
- 财务(22634)
- 财务管理(22606)
- 企业财务(21466)
- 策(18453)
- 数学(18228)
- 数学方法(18021)
- 农业(17078)
- 制(16502)
- 技术(16394)
- 划(14772)
- 中国(14241)
- 理论(13740)
- 和(13286)
- 经营(13083)
- 企业经济(12486)
- 体(11872)
- 贸(11138)
- 决策(11133)
- 贸易(11132)
- 机构
- 学院(218292)
- 大学(210086)
- 管理(95632)
- 济(94127)
- 经济(92187)
- 理学(79797)
- 理学院(79120)
- 管理学(78284)
- 管理学院(77826)
- 研究(63933)
- 中国(56219)
- 财(49761)
- 京(43780)
- 财经(37236)
- 江(36556)
- 科学(34443)
- 经(33669)
- 农(31813)
- 所(31251)
- 中心(30670)
- 州(28483)
- 北京(27658)
- 商学(27259)
- 研究所(27217)
- 财经大学(27093)
- 商学院(26997)
- 业大(26867)
- 经济学(26611)
- 经济管理(24704)
- 农业(24521)
- 基金
- 项目(130517)
- 科学(105585)
- 研究(101724)
- 基金(95475)
- 家(79850)
- 国家(79004)
- 科学基金(71226)
- 社会(65364)
- 社会科(62008)
- 社会科学(61992)
- 省(52156)
- 基金项目(49428)
- 教育(45984)
- 自然(45156)
- 自然科(44148)
- 自然科学(44141)
- 自然科学基金(43450)
- 编号(41993)
- 划(41768)
- 资助(39349)
- 成果(33690)
- 业(32324)
- 创(30429)
- 部(29156)
- 课题(28670)
- 重点(28357)
- 发(27983)
- 制(27376)
- 创新(27361)
- 性(26877)
- 期刊
- 济(116645)
- 经济(116645)
- 研究(66754)
- 中国(45289)
- 财(45258)
- 管理(44509)
- 农(30157)
- 融(25368)
- 金融(25368)
- 科学(25075)
- 技术(22420)
- 学报(21861)
- 业经(21492)
- 教育(20655)
- 农业(20625)
- 财经(19084)
- 大学(18372)
- 经济研究(17400)
- 学学(17332)
- 经(16491)
- 业(14847)
- 财会(14448)
- 技术经济(14011)
- 问题(13895)
- 会计(12779)
- 现代(12716)
- 贸(11610)
- 商业(11253)
- 世界(11128)
- 经济管理(11051)
共检索到34818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张翠波
管理层进行盈余管理的一个主要动机,是期望借助这一行为使得企业当期以及未来的报告收益增加或者实现收益的平滑,从而推动股价的上扬。但是国外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研究结果却显示:更多的时候市场却按照与管理层的预期相反的方向作出了反应。本文围绕这一现象,从分析管理层从事盈余管理行为前如何预期市场的反应入手,进而分析市场是如何作出逆向反应、过度反应从而低估企业的价值,最后对企业管理层该如何应对给出了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
盈余管理 有效市场 收益质量 风险回避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张翠波
国外90年代以来的研究结果显示:那些原本期望引起股价上扬的盈余管理行为却导致股价的下跌,并且这种下跌通常倾向于低估企业的价值。本文的研究就是围绕这一现象,从分析管理层从事盈余管理行为前如何预期市场的反应入手,进而分析市场是如何作出逆向的反应、如何作出过度的反应,从而低估企业的价值,最后对于价值被低估企业的管理层该如何应对给出了相应的建议。
[期刊] 技术经济
[作者]
孟艳琼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张岩
利用2015—2018年交易所披露的问询函考察了问询函制度对上市公司真实盈余管理行为的影响。现有文献指出,财务报告问询函会对上市公司的应计盈余管理起抑制作用,而本研究发现,收到财务报告问询函的上市公司会转而实施真实盈余管理。进一步研究发现,收函公司实施真实盈余管理的行为在代理问题严重的企业更明显,但在国有企业、审计师声誉较高以及上市年限较长的企业中却受到抑制。上述研究表明,中国证券市场的问询函制度尚存在一定的监管盲区。研究结论为监管机构改进监管措施提供理论依据和政策参考。
关键词:
问询函 真实盈余管理 信息披露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丁春慧
有效的公司治理通过更好的财务报告质量减少了信息不对称,这可以上市公司作为减少信息风险的工具。为了进行检验,本文使用了2011年至2016年期间我国1214家非金融上市公司的面板数据,并使用SUR随机效应估计模型。通过分析发现,公司治理有效地提高了公司的盈利质量和价值,证实了企业治理的积极作用。而且,盈余质量对企业价值的最大化起到了积极作用,结果表明更好的收益质量部分地中介了公司治理与公司价值联系。公司治理不仅直接提高了公司的价值,而且通过盈利质量渠道间接地提高了公司治理水平。
关键词:
盈余质量 治理结构 企业价值 计量分析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冯晶 黄珺
本文以2011~2013年沪、深两市A股上市企业为样本,探究企业社会责任对盈余质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财务信息的"生产"方面,社会责任履行情况越好的企业伦理道德意识越强,其进行盈余管理的程度越低;在投资者反应方面,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情况越好,投资者对未预期盈余反应程度越大。因此,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抑制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促使投资者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提高监管部门的监管效率。
关键词:
企业社会责任 盈余管理 盈余反应系数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郝雅男
本文以我国A股上市公司2010—2016年的盈利预测报告为研究对象,采用逻辑回归法实证考察了盈余管理对盈余意外信号的干扰,并研究了企业声誉对上述关系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38.5%的样本存在盈余意外信号干扰,即正盈余意外未被解读为利好信号,负盈余意外未被解读为利空信号;盈余管理会对盈余意外信号产生干扰,但是干扰效应只存在于正盈余意外样本组中;企业声誉能够缓解盈余管理对盈余意外信号的干扰,但是缓解作用只存在于正盈余意外样本组中。本文的研究表明,盈余管理会降低分析师盈利预测报告的有效性,这为监管部门出台规制盈余管理行为的政策提供了新的证据支持。
关键词:
盈余意外信号 干扰 盈余管理 企业声誉
[期刊] 财会通讯(学术版)
[作者]
姚文韵
本文指出我国企业盈余管理的主要动机是出于政治目的和为追逐股票价值短期利益最大化,提出了不当盈余管理会导致资本结构失衡,由此给企业带来财务风险的观点。最后笔者指出了建立重复交易机制,彻底进行体制改革是降低不当盈余管理带来的财务风险的必由之路。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时祎 陈少晖
以2011—2014年深、沪两市A股非金融类上市公司4 296个观测值作为研究样本,探讨分析公允价值运用与企业盈余管理水平的关系。为了进一步研究企业内部控制质量对公允价值与盈余管理之间关系的影响,将总样本分为747个存在内部控制缺陷的观测值和3 549个不存在内部控制缺陷的观测值,通过对比分析非配对样本,研究发现:(1)上市公司运用公允价值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具有普遍性;(2)存在内部控制缺陷和不存在内部控制缺陷的上市公司运用公允价值进行盈余管理的手段和方式具有差异性。
关键词:
内部控制 公允价值 盈余管理
[期刊]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作者]
时祎 陈少晖
以2011—2014年深、沪两市A股非金融类上市公司4 296个观测值作为研究样本,探讨分析公允价值运用与企业盈余管理水平的关系。为了进一步研究企业内部控制质量对公允价值与盈余管理之间关系的影响,将总样本分为747个存在内部控制缺陷的观测值和3 549个不存在内部控制缺陷的观测值,通过对比分析非配对样本,研究发现:(1)上市公司运用公允价值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具有普遍性;(2)存在内部控制缺陷和不存在内部控制缺陷的上市公司运用公允价值进行盈余管理的手段和方式具有差异性。
关键词:
内部控制 公允价值 盈余管理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陈立 王洪威
本文以2012—2018年我国上市公司为样本,分析了真实盈余管理对后续企业价值的影响。研究发现:真实盈余管理不仅影响短期价值,更是持续损害企业长期价值。进一步研究发现:规模具有调节作用,即规模越大,真实盈余管理对企业价值的损害作用有所缓解。规模如何影响真实盈余管理学术界并未有定论,本文补充了真实盈余管理与规模间的相关研究,在公司治理方面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
企业规模 真实盈余管理 企业价值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文守逊 李卓军 廖显浩
本文以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研究了股权价值高估对公司盈余管理行为选择的影响效果。研究发现:股权价值高估程度越大,企业进行的正向应计与真实盈余管理的总和越大;在股权价值一般高估阶段,企业主要采用成本低、操作便利的应计盈余管理来操纵利润;在股权价值严重高估阶段,由于应计盈余管理具有反转的性质,当其使用受到限制时,企业转而采用成本高、隐蔽性强的真实盈余管理来操纵利润。
[期刊] 南开管理评论
[作者]
袁知柱 宝乌云塔娜 王书光
现有研究股权价值高估企业盈余操纵行为的文献基本上都局限于短期视角,本文以2003-2011年的中国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从长期视角考察了股权价值高估企业如何采用应计与真实盈余管理手段进行盈余操纵。研究结果发现,为迎合市场预期,股权价值高估企业在初期会采用应计项目操纵手段来调高会计盈余,但随着高估时间的推移,这种现象会逐渐消失;与此同时,为了避免股价泡沫破裂时受到严厉的惩罚,经理人员也会采用真实经济业务操纵手段调低会计盈余,促使股票价格向其内在价值回归。基于投资者保护的进一步检验结果表明,在我国投资者保护程度较高的地区,股权价值高估企业进行盈余操纵的成本将增加,经理人员通过应计盈余管理调高利润及真...
[期刊]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作者]
高雷 张杰
我国上市公司在治理结构方面的缺陷使得资本市场上盈余管理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对公司的发展造成不利的影响。公司治理与盈余管理负相关,与企业增长正相关,而盈余管理与企业增长负相关。
关键词:
公司治理 盈余管理 企业增长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李琦 罗炜 谷仕平
本文以2006—2010年有公司债务主体评级的非金融上市公司为样本,检验了信用评级与盈余管理的关系。研究结果发现,相对于评级保持不变的公司来说,信用评级提升的公司在评级调整前一年盈余管理的程度更低。然而企业的股权性质会影响这种关系。当评级对象是国有企业时,评级机构会放松对其盈利质量的要求,减弱了评级调整与盈余管理之间的负相关关系。此外,我们还发现外部融资需求会加强评级调整对盈余管理的抑制作用。面对评级机构的要求,企业事前也会相应调整其盈余管理行为。当企业评级中带有"+"或"-"符号时,民营企业和有融资需求的企业会减少当年向上的盈余管理。总的来说,信用评级调整对企业盈余管理行为有抑制作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