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344)
2023(5003)
2022(4182)
2021(3774)
2020(3222)
2019(7346)
2018(7045)
2017(12637)
2016(7086)
2015(8128)
2014(7977)
2013(7782)
2012(7023)
2011(6005)
2010(6246)
2009(5898)
2008(6181)
2007(5895)
2006(5387)
2005(5008)
作者
(19725)
(15938)
(15752)
(15184)
(10222)
(7484)
(7304)
(6148)
(5965)
(5946)
(5508)
(5424)
(5183)
(4933)
(4829)
(4826)
(4788)
(4755)
(4714)
(4667)
(3974)
(3932)
(3782)
(3713)
(3681)
(3609)
(3601)
(3550)
(3176)
(3141)
学科
管理(39333)
(28495)
(27298)
企业(27298)
(20688)
经济(20660)
(16489)
(11337)
财务(11308)
财务管理(11271)
企业财务(10830)
(9462)
方法(9101)
(7791)
银行(7790)
业经(7353)
(7223)
人事(7008)
人事管理(7008)
(6878)
国家(6757)
数学(6579)
数学方法(6508)
中国(6315)
(6185)
(5859)
理论(5783)
(5739)
金融(5739)
体制(5339)
机构
大学(95791)
学院(93677)
管理(44176)
理学(35109)
理学院(34791)
管理学(34535)
管理学院(34300)
(33658)
经济(32599)
研究(26093)
中国(25904)
(24268)
(20961)
财经(17070)
(16032)
(15505)
中心(14818)
科学(14344)
北京(13215)
(13170)
财经大学(12712)
(12318)
商学(11258)
商学院(11155)
(10756)
(10542)
业大(10503)
研究所(10477)
师范(10450)
(10247)
基金
项目(56571)
科学(44741)
研究(43608)
基金(41353)
(35109)
国家(34850)
科学基金(31090)
社会(27175)
社会科(25851)
社会科学(25843)
基金项目(21668)
(21003)
教育(19726)
自然(19704)
自然科(19285)
自然科学(19284)
自然科学基金(18973)
编号(18846)
(17439)
成果(16992)
资助(16631)
项目编号(13369)
(12487)
重点(12022)
课题(11928)
国家社会(11438)
(11432)
(11164)
(11125)
教育部(11041)
期刊
(41000)
经济(41000)
研究(28265)
(24719)
中国(23748)
管理(19328)
(13097)
金融(13097)
学报(12051)
科学(10580)
图书(10357)
教育(9908)
大学(9216)
会计(9070)
财会(8809)
财经(8781)
技术(8541)
学学(8160)
(7877)
(7443)
情报(7252)
书馆(6935)
图书馆(6935)
理论(6219)
通讯(6176)
会通(6147)
经济研究(5804)
实践(5719)
(5719)
业经(5337)
共检索到16006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会计研究  [作者] 于李胜  
长期资产减值和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是新旧会计准则衔接期争论较大的两个话题,本文首先研究了上市公司是否会在2006年新旧准则衔接期大量转回减值准备,以及准则颁布前后计提和转回减值准备的动机是否存在差异;其次比较了新旧准则下会计信息质量差异;最后研究了公允价值计价是否会提高会计信息的定价能力。研究表明,新准则中禁止长期资产减值准备转回的做法有利于提高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稳健性,并且由于财政部、证监会在准则衔接期政策实施得当,抑制了上市公司在新准则实施前突击转回已计提的长期资产减值准备的动机,从而未出现上市公司"赶集"转回长期资产减值准备的现象。同时,我们的研究还发现,按新准则调整后的股东权益比旧准则有较...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李伟  张然  
文章研究了债务重组准则变更及监管者行为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研究发现:上市公司债务重组收益并非主要发生在财务困难的公司;新准则实施后,上市公司确认债务重组收益的可能性和金额显著提高;不仅扭亏是利用债务重组收益的动机,避免亏损和业绩下滑也是上市公司利用重组收益的重要动机;针对证监会要求由控股股东豁免或代为清偿产生的重组收益计入权益的监管,上市公司采用控股股东子公司对本公司子公司代偿等重组方式。
[期刊] 财经论丛  [作者] 邵毅平  张健  
上市公司天然存在盈余管理的动机,伴生着规避盈余损失或盈余下降的行为,本文基于信号传递理论,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引发投资者行为变化进而引起相关监管部门的重点监督进行研究。在以我国2006—2009年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的实证研究中,我们发现:上市公司普遍存在着盈余管理行为,投资者能够识别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并与上市公司形成利益共同体,共同追求超额收益。
[期刊] 财会通讯(学术版)  [作者] 苏灵  史伟  
本文根据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与政府监管的特征和博弈论的实质,构建两者混合策略博弈模型,得出了博弈双方如何通过博弈使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条件,并提出了规范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政策建议。
[期刊] 财经问题研究  [作者] 胡志颖  王丹丹  
本文基于盈余管理视角讨论了债务重组准则变迁和政府监管对债务重组方式选择的影响。以2005—2008年发生债务重组的公司为样本,研究发现公司利用重组方式的选择进行盈余管理;新旧准则下公司利用债务重组方式选择进行盈余管理以避免亏损的效果不同;政府监管对债务重组方式的选择有重大影响,控制关系豁免监管的加强导致2008年选择控制关系豁免的公司少于2007年,但公司却通过控制关系非控制化仍然达到盈余管理目的。建议将债务重组盈余管理的监管细化到方式和非控制关系重组上。
[期刊] 审计研究  [作者] 于鹏  申慧慧  
本文运用我国上市公司数据,以地理距离为视角,研究监管机构对距离不同上市公司监管效果的差异。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证券监管具有明显的距离效应,上市公司距离证监会越近,盈余质量越高;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是证券监管的有效补充机制,相对其他所,国内大所强化了对远距离公司的监督;证券监管的距离效应影响审计师的执业行为,审计师对于监管距离远的上市公司收取了更低的审计费用。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国内大所强化监督是出于对审计风险的控制,国内大所监督的距离效应主要存在于信息不对称程度高、负债率高和盈利能力较差的上市公司。本文的研究结论对于政府监管、审计师选择以及投资者决策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侯立新  曲京山  
地理临近性是地理经济学研究中的重要话题,文章将其嵌入公司财务研究领域,实证检验证券监管距离对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研究发现,当地证监局与上市公司距离越远,公司盈余管理程度越高。作用机制研究表明,监管距离增加了股权融资的难度,公司会通过盈余管理缓解融资约束,即股权资本成本是监管距离影响盈余管理的重要机制。异质性检验发现,在公司内部治理水平不完善、外部监管程度不足的公司中,监管距离对盈余管理的影响更显著。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张岩  
利用2015—2018年交易所披露的问询函考察了问询函制度对上市公司真实盈余管理行为的影响。现有文献指出,财务报告问询函会对上市公司的应计盈余管理起抑制作用,而本研究发现,收到财务报告问询函的上市公司会转而实施真实盈余管理。进一步研究发现,收函公司实施真实盈余管理的行为在代理问题严重的企业更明显,但在国有企业、审计师声誉较高以及上市年限较长的企业中却受到抑制。上述研究表明,中国证券市场的问询函制度尚存在一定的监管盲区。研究结论为监管机构改进监管措施提供理论依据和政策参考。
[期刊] 审计与经济研究  [作者] 陈宋生  董旌瑞  潘爽  
基于审计署对央企控股上市公司审计的案例,实证检验政府审计对公司盈余管理程度的影响。研究发现,与审计前相比,接受政府审计后的公司盈余管理程度降低;与未接受政府审计的央企上市公司相比,接受审计的公司盈余管理程度较轻。这表明政府审计有效抑制了公司盈余管理行为。
[期刊] 审计与经济研究  [作者] 程荣峰  
我国注册会计师对不确定性事项的审计质量偏低。利用不确定事项操纵利润是某些管理当局盈余管理常用的手法。对此,本文提出中国注册会计师需要采取的相应对策。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王永海  章涛  
本文对比分析了新旧会计准则环境下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手段发生的变化,并为监管机构对其进行有效监管提出了适当的建议。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王良成  宋娟  曹强  
将盈余管理细分为应计盈余管理、线上真实盈余管理和线下真实盈余管理,基于我国特有的配股管制变迁环境,考察监管者识别盈余管理的能力及其变化。研究发现,监管者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具有一定的识别能力,但是会受到管制环境变迁的影响,存在管制效应和演进效应。具体而言,在审核配股资格过程中,监管者能识别线下真实盈余管理,但是,在管制环境变迁后,由于线下真实盈余管理被纳入管制范围,监管者不再对其进行关注,而是关注应计盈余管理,并能识别。在线上真实盈余管理方面,由于其隐蔽性强,监管者并没有表现出显著的识别能力。
[期刊] 财会通讯  [作者] 邱玉莲  龚钰淇  
本文选取2009年至2013年沪深两市进行股权再融资(包括配股与增发)以及被特别处理的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采用应计项目盈余管理模型与真实活动盈余管理模型,对比研究两种不同的监管性质——再融资监管与退市监管下,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差异。研究表明,在市场监管下,我国上市公司同时实施了应计项目盈余管理和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相对于再融资监管,退市监管下的上市公司利润操控程度更高;两种监管性质下的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隐性化程度都较高,但退市监管下的上市公司,其隐性化程度略低于再融资的上市公司。
[期刊] 财会月刊  [作者] 王湛  蔡方  
以2003~2006年和2009~2013年公开增发的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采用盈余分布分析法、多元回归分析法,探究上市公司在公开增发过程中是否存在应计盈余管理或真实盈余管理行为,以及其与政策监管变量之间的相关性;辅之以对照实验研究法,以两个期间内非增发上市公司为对照样本,探究监管政策对两种盈余管理行为的导向性。研究发现:公开增发上市公司在两个政策适用期内均有应计和真实盈余管理行为发生;而监管政策规定的不同阈值水平对盈余管理起到不同的导向作用;随着相关监管政策和资本市场的完善,公开增发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更加谨慎。研究中采用多元回归分析法用以检验两种盈余管理行为与政策变量之间的相关性,运用对照实验研究法验证两种行为与政策变量之间可能的因果关系,从而在统计学意义上确认了后者对前者的导向作用。
[期刊] 财务与会计  [作者] 余昊  高雨  
(一)常见盈余管理手段1.应计项目盈余管理一是收入提前或推迟确认。提前确认收入,即在销售没有完全满足收入的确认条件之前就将其确认为当期收入,如采用不合理运用完工百分比法、提前开具产品销售发票、在未来期间还需进一步提供服务才能确认收入或者在销售仍然存在其他不确定性时就对收入进行会计确认等方法,将后期的利润转移到本期。推迟确认收入,即将一部分收入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