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706)
2023(12245)
2022(10212)
2021(9103)
2020(7323)
2019(16440)
2018(16080)
2017(29770)
2016(15918)
2015(17918)
2014(18220)
2013(18040)
2012(17432)
2011(16197)
2010(16725)
2009(15355)
2008(15193)
2007(13918)
2006(12939)
2005(11959)
作者
(48297)
(40240)
(39983)
(38058)
(26091)
(19252)
(18288)
(15602)
(15519)
(14847)
(13998)
(13713)
(13463)
(13161)
(12765)
(12600)
(11851)
(11702)
(11690)
(11365)
(10627)
(9962)
(9875)
(9561)
(9314)
(9211)
(9104)
(8840)
(8315)
(7975)
学科
(89977)
经济(89916)
管理(42118)
(38074)
地方(31144)
(28605)
企业(28605)
中国(27035)
方法(23248)
(22313)
业经(19719)
数学(19499)
数学方法(19335)
地方经济(17657)
(17630)
农业(15677)
环境(14092)
(14037)
金融(14036)
(14027)
(13917)
(13530)
银行(13520)
(13244)
(12985)
贸易(12970)
(12576)
(12351)
(12047)
技术(10787)
机构
学院(234885)
大学(230955)
(103272)
经济(100962)
研究(92933)
管理(82806)
中国(71137)
理学(68425)
理学院(67451)
管理学(66293)
管理学院(65808)
科学(55448)
(51956)
(47943)
(45035)
(43330)
研究所(43010)
中心(41183)
(37998)
(35815)
师范(35479)
(34155)
财经(34037)
北京(33196)
(32051)
经济学(31377)
业大(30949)
(30459)
(30386)
农业(28895)
基金
项目(147310)
科学(115663)
研究(111420)
基金(102682)
(89400)
国家(88625)
科学基金(74721)
社会(70956)
社会科(67180)
社会科学(67164)
(60228)
基金项目(53367)
教育(49905)
(49730)
编号(45830)
自然(45279)
自然科(44020)
自然科学(44011)
自然科学基金(43168)
资助(41417)
(39532)
成果(37756)
重点(34762)
课题(34551)
发展(32241)
(31711)
(31241)
(30093)
国家社会(28820)
创新(28310)
期刊
(136451)
经济(136451)
研究(78993)
中国(59861)
(35986)
管理(34842)
学报(32817)
科学(32679)
(32500)
教育(31514)
(26677)
金融(26677)
大学(24754)
农业(24591)
技术(23193)
学学(22824)
业经(22028)
经济研究(21501)
财经(17394)
问题(17084)
(15244)
资源(13824)
(13435)
(13372)
图书(13001)
技术经济(12861)
国际(12522)
世界(12439)
(12057)
论坛(12057)
共检索到39698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王齐祥  尚红敏  江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经历了非均衡向均衡协调发展的历程。让部分地区率先发展是小平同志的战略构想,经过近30年的区域差别政策,率先发展、快速发展的地区已经实现了先富起来的预期目标。但国内区域发展不均衡的矛盾日益突出,乃至影响国家发展的全局。国务院批准的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正是实施我国区域经济均衡、协调发展的战略布局,是实现中华民族全面振兴、人民共同富裕的战略步骤。
[期刊]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孙雷  崔育宝  刘桂建  
【目的/意义】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对于我国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设计/方法】为探究产业转移区域发展的可持续性,构建经济–社会–环境系统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和耦合协调发展模型,分析2011~2018年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经济、社会、环境各子系统发展指数及三系统协调发展度的时空特征,并尝试揭示产业转移区域经济–社会–环境系统协调发展的演进规律。【结论/发现】考察期内,皖江城市带总体的经济、社会、环境各子系统发展指数及三系统协调发展度都呈现上升趋势,三系统协调发展等级由初级协调迈向中级协调;皖江城市带下辖9个城市个体的经济、社会、环境各子系统发展指数及三系统协调发展度也都呈现上升趋势,城际差异呈现缩小趋势,至2018年,合肥、芜湖的经济–社会–环境系统协调发展度达到良好协调水平,滁州、马鞍山、宣城、铜陵、池州的为初级协调水平,六安、安庆的为初级协调水平;产业转移区域经济–社会–环境系统协调发展度等级由勉强协调向良好协调演进过程中,经济子系统发展是重要推动力。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韩莉  
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涉及多个异质的行政区域,其建设过程必须进行统筹布局,促进一体化协调发展,这也合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应形成由创新核心区、新兴产业示范带和创新型城市示范带组成的"多核两带"内生发展的立体化功能布局,引导各城市进行差异化定位和互动发展,统筹布局产业和基础设施。特别是要以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为契机,全面推进苏南全区域一体化协调发展。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项锦雯  陈利根  
本文分析区域产业转移与土地集约利用之间的耦合机理,利用协同论思想建立区域产业转移与土地集约利用之间的耦合模型,通过构建耦合作用的指标体系,计算出皖江示范区各城市的耦合关系值。结果显示,2009年皖江示范区各市土地集约利用与产业转移交互耦合基本处在颉颃时期,耦合度明显存在地域差异;耦合协调度表现为发达城市一般高于欠发达城市,高土地利用集约度对应高耦合协调度;耦合强度与耦合协调程度在空间上不具有一一对应性,两者尚未达到良性共振;目前皖江示范区部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滞后,应加强提高土地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提升土地集约利用空间。
[期刊] 广东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常巧素  
自工业革命伊始,生态环境相较于经济发展一直处于让步地位,直到山清水秀的生活状态逐渐远离人类生活时,人们才逐渐意识到拥有良好区域生态环境的必要性。生态环境是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每个区域的生态环境为当地的经济奠定了重要基础,生态环境的差异造就各地区经济条件的分化,如平原地带和高原丘陵地带的经济状况具有明显区别。区域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是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势,所以本文结合《生态文明建设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研究》一书,对区域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联性以及可行性战略路径进行研究。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张安驰  
现代化的重心是经济现代化,经济现代化的主要标志是现代产业体系和创新驱动。本文以国务院最新批复的苏南现代化示范区为依据,通过对苏南经济现代化的现状分析、创新驱动分析,提出在苏南五市推进区域协同创新,通过协同创新和协调发展推进苏南现代产业体系的构建,最终促进苏南的经济现代化和全面现代化。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周文贵  
广东省建设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率先实现现代化,客观上要求珠江三角洲同粤东、粤西和粤北山区协调发展。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与现状都表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是相对的,“不协调”发展是绝对的;有关地区的“发达”与“不发达”、“进步”与“落后”是相对的,而各地区之间的“相互超越”是绝对的。广东要大胆地倡导“逆向思维”,立足于在粤东、粤西和粤北山区同珠江三角洲之间建立起经济上良性互动的市场联动机制,坚定不移地加快珠江三角洲的城市化进程,最大限度地发挥广州、深圳、珠海等中心城市和佛山、顺德、中山、东莞、江门等次中心城市带动周边地区经济起飞的四大功能,从“不协调”中能动地寻求“协调发展”的契机。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樊杰  
一、在生态文明新形态下,主体功能区的战略价值将会更加凸显在生态文明新形态下,主体功能区的战略价值将会更加凸显,主要有以下三点理由。第一,主体功能区与生态文明的内涵是高度一致的。主体功能区是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基础差异,以因地制宜的方式,确定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贯彻落实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本理念。第二,主体功能区战略与新的发展理念和科学发展观是高度一致的。主体功能区是在全国“一盘棋”的视域下,在维系国家竞争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的大格局下,形成优势互补的区域分工格局,是符合新发展理念的。第三,主体功能区是和现代空间治理政策工具高度契合和一致的。
[期刊]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作者] 张振刚  林春培  金文钧  
运用主成份分析方法,研究我国研究生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程度,分析我国学位授权点的区域分布情况。以此为基础,归纳出我国研究生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协调性的五种形态,并对其进行研究和分析。提出若干有利于推进我国学位授权点区域布局优化和水平提高的对策建议。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郭文炯,安祥生,王尚义  
不均衡性是人口与经济分布的最基本属性,人口与经济的空间集中化是区域发展的内在规律。通过对山西省人口与经济分布在中、东、西三大地带及分市县层次上的相关关系及动态演进的多侧面分析,表明:山西省人口与经济分布不均衡性明显,人口经济活力中部强,而东西部山区弱;动态演化总体上具有向中部地带集聚的趋势,符合区域发展的基本规律。但是,1990年以来又有分散化发展的趋势,特别是西部丘陵山区人口与经济动态呈逆向演化态势,是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问题最为突出的地区。21世纪初,应进一步实施人口与经济空间集中化战略,建立起人口、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区域格局。
[期刊] 产业经济研究  [作者] 吴顺利   徐卓君   梁威  
合理布局流通节点城市,构建高效协同的城市流通网络,对于推动我国区域协调发展至关重要。基于2009—2020年287个地级市面板数据,以2015年颁布的“全国流通节点城市布局规划”为准自然实验,运用双重差分法实证检验城市流通网络建设对区域协调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流通节点城市布局政策能够显著提升区域内的协调发展程度,而国家级流通节点城市的政策效果占主导地位。机制检验表明,布局政策能够通过弱化商品贸易壁垒、提升物流效率、加速要素自由流动以及深化国内分工协作,间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进一步分析发现:布局政策对区域协调发展的促进作用在东部、非资源型、营商环境好以及省际贸易结构平衡型的城市表现得更为明显;数字化基础条件能够正向调节流通节点城市布局政策效果;随着区域协调发展程度的提升,流通节点城市布局的政策边际效应将持续增强。研究结论有助于从国土空间治理视角拓展对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的认识,并为弥合区域经济差距、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政策参考价值。
[期刊] 产业经济研究  [作者] 吴顺利   徐卓君   梁威  
合理布局流通节点城市,构建高效协同的城市流通网络,对于推动我国区域协调发展至关重要。基于2009—2020年287个地级市面板数据,以2015年颁布的“全国流通节点城市布局规划”为准自然实验,运用双重差分法实证检验城市流通网络建设对区域协调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流通节点城市布局政策能够显著提升区域内的协调发展程度,而国家级流通节点城市的政策效果占主导地位。机制检验表明,布局政策能够通过弱化商品贸易壁垒、提升物流效率、加速要素自由流动以及深化国内分工协作,间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进一步分析发现:布局政策对区域协调发展的促进作用在东部、非资源型、营商环境好以及省际贸易结构平衡型的城市表现得更为明显;数字化基础条件能够正向调节流通节点城市布局政策效果;随着区域协调发展程度的提升,流通节点城市布局的政策边际效应将持续增强。研究结论有助于从国土空间治理视角拓展对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的认识,并为弥合区域经济差距、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政策参考价值。
[期刊] 林业经济  [作者] 王占国  
一份来自世界银行的报告指出:“经济发展的布局问题,对中国如何有效地和公平地从低收入国家转为中等收入国家,将起关键作用”。美国国会联合经济委员会用了25年时间,跟踪和监视中国经济发展状况与趋势,发表了题为《90年代中国经济困境:改革、现代化及其相互关系》的报告。其中谈到中国改革中期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地区
[期刊] 调研世界  [作者] 邹永红  蒋志华  
本文基于调查区域企业人力资源现状与近期需求的数据,通过分层分析、对比分析和交叉分析,找出了全区企业人员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结合区情,对未来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如何促进区域经济的进一步提升提出对策建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