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578)
2023(3645)
2022(3140)
2021(2784)
2020(2168)
2019(5290)
2018(5234)
2017(9347)
2016(5381)
2015(5915)
2014(6063)
2013(5986)
2012(5571)
2011(5065)
2010(5218)
2009(4845)
2008(4731)
2007(4060)
2006(3763)
2005(3205)
作者
(16888)
(13812)
(13727)
(13171)
(9027)
(6974)
(6334)
(5679)
(5501)
(5165)
(5151)
(4929)
(4543)
(4483)
(4359)
(4324)
(4207)
(4189)
(4149)
(4049)
(3547)
(3451)
(3429)
(3411)
(3138)
(3134)
(3118)
(3101)
(2923)
(2823)
学科
(26106)
经济(26093)
管理(15564)
地方(11203)
环境(9925)
(9669)
方法(9205)
中国(8929)
数学(8336)
数学方法(8233)
(6810)
(6532)
企业(6532)
(6499)
城市(6263)
生态(6187)
资源(5524)
(5157)
地方经济(4945)
农业(4863)
(4645)
业经(4548)
城市经济(4517)
(4340)
规划(3651)
环境规划(3525)
(3127)
理论(2963)
(2852)
区域(2848)
机构
学院(77518)
大学(76020)
研究(30367)
管理(30304)
(29145)
经济(28309)
理学(25888)
理学院(25463)
管理学(24963)
管理学院(24843)
科学(21590)
中国(20889)
(18640)
(18623)
(15519)
(14891)
研究所(14547)
中心(13941)
业大(13903)
(12070)
师范(11949)
(11783)
农业(11581)
(10951)
(10702)
北京(10409)
(10215)
科学院(9944)
师范大学(9847)
环境(9037)
基金
项目(59120)
科学(46948)
基金(41897)
研究(40878)
(37270)
国家(37017)
科学基金(31930)
社会(26589)
(25466)
社会科(25241)
社会科学(25229)
基金项目(23349)
自然(21351)
自然科(20686)
自然科学(20681)
(20514)
自然科学基金(20224)
教育(16921)
资助(16180)
编号(15433)
重点(14006)
(13844)
(13109)
(11920)
课题(11753)
计划(11552)
(11290)
成果(10939)
发展(10850)
科研(10840)
期刊
(34740)
经济(34740)
研究(20232)
中国(14831)
科学(12283)
学报(11827)
(11760)
管理(8941)
资源(8816)
农业(8514)
大学(8223)
学学(7941)
(7069)
城市(6955)
技术(6698)
问题(6094)
业经(6085)
(5481)
(5202)
教育(5092)
统计(4667)
生态(4645)
现代(4581)
(4578)
(4546)
科技(4344)
(4186)
金融(4186)
决策(4092)
环境(4029)
共检索到11183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李刚  
以皖江城市群作为研究对象,测算结果显示:皖江城市群的生态占用是生态供给的近4倍,说明其生态状况处于不安全的状态,可持续发展能力很低。尽管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加强环保意识、树立环保理念是扭转生态赤字的根本途径。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房莉  方凤满  余健  马康  路曙光  林跃胜  
城市生态安全是保证城市资源可持续利用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前提。皖江城市带是长江经济带“承东启西”的关键部位,为促进皖江城市带生态环境与区域经济高质量协调发展,采用DPSR模型构建生态安全评价体系,利用熵权法与标准差系数法确定指标权重,采用综合指数法、空间变差模型与灰色GM(1,1)模型等方法分析了皖江城市带生态安全时空演变特征、影响因素与发展趋势。结果表明:(1)皖江城市带生态安全综合指数随时间变化呈波动增长趋势,研究时段内,合肥生态安全指数年增长率最高,为1.14%,马鞍山年增长率最低,为0.77%;(2)南部的池州和宣城两`市总体生态安全等级较高,北部的滁州和合肥逐渐向理想安全等级转化,中部的沿江城市马鞍山、芜湖、安庆和铜陵的生态安全处于较差等级;(3)皖江城市带生态安全格局演化具有一定的延续性和规律性,空间分异层次特征显著,整体上呈现出从“南部>北部>中部”向“北部>南部>中部”的空间演变格局;(4)驱动力与响应层指标对生态安全具有较好的推动作用;(5)预测结果表明,2020~2030年皖江城市带生态安全重心将进一步向“西南-东北”格局转变。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张曼玉  彭建军  
中原城市群作为黄河流域的重要流经区域,在兼顾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上面临着考验,生态安全评价是生态安全领域的基础性研究,进行中原城市群的生态安全评价对该区域生态环境保护至关重要。论文基于DPSIR模型构建中原城市群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借助全局熵值法和Lotka-Volterra模型对2010—2019年生态安全进行动态评价。结果表明:(1)从时间尺度上看,中原城市群30个地市的生态安全整体有向好的趋势;(2)在空间序列上,中原城市群则呈现出由中部差四周好到四周好中部差的变化格局,但地区之间呈现明显差异;(3)整体看,2010—2019年间处于风险区、高风险区和危险区的地区比例超过了稳定健康区、稳定亚健康区和非稳定风险区的比例,中原城市群的生态安全状况未来仍需持续重视。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于佳  
英国《自然·可持续性》杂志2021年4月26日发表的一份研究报告(下称"研究报告")显示,当前,全球约有72%的人口面临着自然资源不足的问题。该研究报告进一步揭示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受制于自然资源,同时也表明了生态赤字的上升会进一步加剧生态贫困问题。全球生态赤字的上升,凸显了"环境"与"贫困"问题交织性在加深,生态贫困问题正成为人类发展道路上的新陷阱,需要从环境、生态、社会等多个角度加以应对。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于佳  
英国《自然·可持续性》杂志2021年4月26日发表的一份研究报告(下称"研究报告")显示,当前,全球约有72%的人口面临着自然资源不足的问题。该研究报告进一步揭示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受制于自然资源,同时也表明了生态赤字的上升会进一步加剧生态贫困问题。全球生态赤字的上升,凸显了"环境"与"贫困"问题交织性在加深,生态贫困问题正成为人类发展道路上的新陷阱,需要从环境、生态、社会等多个角度加以应对。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马新萍  龙双双  李玉婷  武涛  
针对陕西关中地区生态环境受规划驱动特征,运用"驱动力—压力—状态—响应"(DPSR)模型框架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通过过去关中地区生态安全存在的影响,来评估预测未来关中地区的生态安全可能潜在的影响,旨在为规划与管理部门决策提供科学依据。通过DPSR模型评估关中地区2011年、2014年、2018年生态安全演变特征,结果发现关中地区的生态安全状况基本都在向好的方向演变,且变化的幅度都不大。而单向指标表明西安市的生态环境发展更占优势。此外,由于DPSR模型能够较好反映规划对城市生态安全时空演变所起的驱动作用,且以规划控制指标作为评价数据源,便于规划及建筑专业人员应用,故鼓励将其运用于城市新区生态安全评价与预测中。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崔胜楠  徐平  王艳秋  朱志红  
文章基于2009—2018年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48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利用两阶段SuperNSBM模型、MLD指数模型和PECM模型对生态福利绩效进行测算与比较。结果表明:三大城市群总体生态福利绩效水平偏低,生产发展阶段生态福利绩效水平低于服务发展阶段,MLD指数呈“N”型变化且变动差距缩小;京津冀城市群对生态福利绩效差距缩小的贡献率最大,但产业结构优化效果不显著;长三角城市群中等生态福利绩效水平居多,产业结构优化能够显著促进生态福利绩效水平的提高;珠三角城市群生态福利绩效水平差距最明显,技术进步抑制了生态福利绩效水平的提高。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谷家川  查良松  
基于化肥、农药、农膜、农业灌溉、农地翻耕、农机运用、农作物收割后残留根系分解7个主要碳源,测算皖江城市带1991~2010年农业碳排放量。结果表明:研究区农业碳排放总量从1991年的273万t增加到2010年的535万t,年均增长率为10.35%,同时2010年其排放量约占安徽省碳总排放量的4.43%。1991~2010年研究区人均农业碳排放年均增幅2.6%,农业碳排放密度年均增幅5.84%,碳排放强度年均降幅376.9t/亿元。研究区农业碳排放以农作物收割后残留根系分解为主(占总排放量的59.87%),且化肥碳排放比重年均增长最快达16.18%。各市农业碳排放量六安最大,安庆较大,铜陵最小,...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立伟  张运  黄晨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环境保护问题越来越突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也越来越成为城市发展的重心之一,因此快速监测城市生态环境变化显得尤为重要。选取1995年、2005年、2015年Landsat TM/OLI影像为主要数据源,分别提取绿度、湿度、干度、热度4个生态因子作为评估指标,结合主成分分析,生成遥感生态指数(RSEI),客观、迅速、定量地对皖江城市带近20 a生态环境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95~2015年皖江城市带生态环境质量先降后升,总体呈上升趋势。其中RSEI从1995年的0.710下降至2005年的0.683再升至2015年的0.728,总共上升了2.54%;1995~2015年生态环境恶化区域面积比例由20.03%到14.56%,减少了26.86%;生态环境改善区域面积比例由21.87%到29.39%,增加了34.39%。生态环境恶化区域主要集中在长江沿岸经济发达的扩张型城市和地区;生态环境改善区域主要集中在植被覆盖、注重环境整治、绿化效果显著地区。总的来说,城市生态质量与植被覆盖情况(NDVI)和不透水建筑面积(NDBSI)关系最为密切,城市扩张发展的同时,应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注重环境保护,增加绿化面积,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杨时民  刘兵  李玉文  
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经济的整体发展呈现出点状拉动的增长形态。未来20年中国会在发展城市群的基础上获取“发展红利”,而城市群的发展给资源与环境带来的压力是巨大的。在城市群生态安全研究的基础上,利用层次分析法,从资源支持系统、环境系统现状与农业生态安全三方面提出了对城市群进行生态安全评价的指标体系。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耀彬   邓伟凤   骆康   李硕硕   肖小东   胡伟辉  
生态安全是产业发展的重要基底因素,且在湖域城市群表现得尤为明显。基于2000—2019年环鄱阳湖城市群42个县(市、区)的面板数据,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和中介模型分析生态安全对产业结构升级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并利用门限模型考察生态安全对产业结构升级影响的门槛特征。研究表明:(1)生态安全对产业结构合理化与高级化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且这种作用受湖泊分区影响,呈现出由环湖核心区—边缘区—外围区逐渐递减的特征。(2)受生态安全的约束,FDI对产业结构合理化呈现出显著的负向完全中介效应,而对产业结构高级化呈现出显著的负向部分中介效应,表明生态安全和外部投资具有替代效应。(3)生态安全对产业结构升级存在以FDI为门槛的非线性效应。具体来说,生态安全对产业结构合理化存在单门限效应,而对产业结构高级化存在双门限效应,随着地区FDI水平的提高,生态安全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促进作用逐渐增大。因此,湖域城市群可以借助生态优势汇聚外来资本,进而达到区域产业结构升级的目的。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耀彬   邓伟凤   骆康   李硕硕   肖小东   胡伟辉  
生态安全是产业发展的重要基底因素,且在湖域城市群表现得尤为明显。基于2000—2019年环鄱阳湖城市群42个县(市、区)的面板数据,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和中介模型分析生态安全对产业结构升级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并利用门限模型考察生态安全对产业结构升级影响的门槛特征。研究表明:(1)生态安全对产业结构合理化与高级化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且这种作用受湖泊分区影响,呈现出由环湖核心区—边缘区—外围区逐渐递减的特征。(2)受生态安全的约束,FDI对产业结构合理化呈现出显著的负向完全中介效应,而对产业结构高级化呈现出显著的负向部分中介效应,表明生态安全和外部投资具有替代效应。(3)生态安全对产业结构升级存在以FDI为门槛的非线性效应。具体来说,生态安全对产业结构合理化存在单门限效应,而对产业结构高级化存在双门限效应,随着地区FDI水平的提高,生态安全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促进作用逐渐增大。因此,湖域城市群可以借助生态优势汇聚外来资本,进而达到区域产业结构升级的目的。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谢高地  鲁春霞  甄霖  成升魁  
通过评估生态空间占用和生态承载力,发现我国的年人均生态赤字从1980年的0.275hm2增加到了2000年的0.548hm2,伴随着人口和经济的快速增长,我国的生态赤字区不断扩大,1980年,我国有19个省(市、自治区)处于生态赤字区,2000年生态赤字区扩大到了26个省(市、自治区)。说明我国已长时间处于大范围生态透支状态。这让人们对于我们未来生存与发展的自然基础感到担忧。生态赤字表征的是某个特定区域所有资源消耗所需要的生态空间面积与该区实际具有的生态空间面积之差,也就是说它是支持特定区域内一定人口在现有生活水平下生存的生态空间短缺。生态空间基于可再生性的生物生产面积,我们目前所消耗的自然资...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王宁  粟晓玲  
【目的】分析陕西关中地区的人均水资源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和生态赤字,为该地区水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水资源生态足迹模型,确定了计算水资源生态足迹所需的3个关键参数: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全球均衡因子和地区产量因子,对关中地区及各地市1994-2008年的人均水资源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生态赤字进行了定量分析和评价,并与陕西省其他地区进行了比较。【结果】核算期内,陕西关中地区的水资源生态足迹变化比较稳定,平均为0.704 5hm2/人,各市区的水资源生态足迹水平高低依次为咸阳>渭南>铜川>西安>宝鸡>杨凌;在核算期内关中地区水资源生态承载力变化较大,平均为0.196 0hm2/...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肖亚丽  蒋大和  
长江三角洲是我国发育最为成熟的城市聚集区,随着城市发展主流趋势——生态城市的日益兴起,区内各城市相继开展了生态城市建设,并取得了相当的成效。但是在生态城市建设过程中还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城市复合生态系统不协调发展、生态城市建设程度难以定量以及片面定量的问题。试从长三角城市群社会经济和地域情况人手,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态城市建设指标体系,并采用城市生态指数、城市协调度指数和生态城市综合指数来分别衡量长三角城市群内各城市的生态化水平、城市协调发展水平和生态城市建设程度。结果表明:(1)长三角城市群15个城市中,苏州生态城市建设程度较好,而南通则略差;(2)只有城市的全面协调发展,才能建成可持续发展的生...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