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429)
- 2023(9167)
- 2022(7956)
- 2021(7144)
- 2020(6249)
- 2019(14703)
- 2018(14240)
- 2017(27778)
- 2016(15431)
- 2015(17522)
- 2014(18016)
- 2013(18084)
- 2012(17190)
- 2011(15811)
- 2010(16012)
- 2009(15014)
- 2008(15066)
- 2007(13702)
- 2006(11994)
- 2005(10717)
- 学科
- 济(73801)
- 经济(73707)
- 管理(39444)
- 业(38399)
- 方法(31708)
- 企(29063)
- 企业(29063)
- 数学(27183)
- 数学方法(26934)
- 农(20082)
- 地方(19902)
- 中国(19747)
- 业经(15513)
- 财(14828)
- 学(14532)
- 农业(13500)
- 制(13216)
- 贸(11534)
- 贸易(11530)
- 易(11053)
- 产业(11045)
- 环境(10590)
- 理论(10033)
- 地方经济(9953)
- 和(9863)
- 融(9230)
- 金融(9228)
- 技术(9216)
- 银(9097)
- 银行(9074)
- 机构
- 学院(232716)
- 大学(231855)
- 济(95885)
- 经济(93727)
- 管理(87266)
- 研究(81248)
- 理学(74734)
- 理学院(73741)
- 管理学(72466)
- 管理学院(71987)
- 中国(59060)
- 科学(51824)
- 京(50367)
- 财(42785)
- 所(41776)
- 农(41229)
- 江(40562)
- 研究所(38076)
- 中心(37355)
- 业大(35622)
- 财经(34019)
- 范(32967)
- 师范(32653)
- 农业(32566)
- 北京(30928)
- 经(30506)
- 经济学(29899)
- 院(29219)
- 州(29089)
- 经济学院(27185)
- 基金
- 项目(154486)
- 科学(121075)
- 基金(111116)
- 研究(110496)
- 家(97046)
- 国家(96264)
- 科学基金(81858)
- 社会(71005)
- 社会科(67315)
- 社会科学(67293)
- 省(62336)
- 基金项目(60243)
- 自然(52560)
- 划(51534)
- 自然科(51238)
- 自然科学(51221)
- 自然科学基金(50280)
- 教育(49156)
- 资助(45458)
- 编号(44002)
- 发(35740)
- 重点(35237)
- 成果(34991)
- 部(33454)
- 创(31255)
- 课题(31217)
- 科研(29387)
- 创新(29344)
- 国家社会(29161)
- 发展(28703)
共检索到34078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柳百萍 刁宗广 尹长丰
文章采集2001-2011年安徽省统计年鉴等有关统计数据,借助综合区位熵指数和城市旅游经济联系强度等指标,从旅游产业集聚基础条件、旅游产业要素集聚度和旅游产业集聚经济效果三个方面,探讨皖江旅游集聚水平的区域差异、时间变化趋势、经济相关性。分析认为皖江区域旅游集聚水平整体不高,且在徘徊中呈下降趋势,区域旅游核心城市初步形成,但集聚的资源依赖性和区位依附性较强,集聚水平处于低层次,扩大区域旅游经济规模是提高区域旅游集聚水平的关键条件。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沈惊宏 陆玉麒 周玉翠 尹贻梅
在皖江城市群作为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示范区背景下及区域交通网络化、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的新形式下,对皖江城市群旅游经济联系和影响范围研究就显得必要。以该地区10城市的旅游经济联系为主线,以界定旅游中心节点、测算旅游经济联系量和场强模型为手段,构建皖江城市群旅游圈。研究表明:以合肥和芜湖为双核的皖江城市群大旅游圈,其内部分为3个次旅游经济圈,北部以合肥为中心,包括六安区域、滁州和含巢湖整个水面的大部分区域的合肥旅游圈;西南以安庆为中心、池州为副中心,含铜陵一部分地区的安庆旅游圈;东南以芜湖为中心、宣城为副中心,包括马鞍山和部分巢湖区域、部分铜陵区域的芜湖旅游圈。最后提出了3个旅游经济圈发展的旅游规划...
[期刊] 旅游科学
[作者]
张宏梅 陆林
对旅游主体———旅游者行为的研究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旅游动机是旅游行为的起点 ,影响目的地的选择、旅游形象、旅游满意度等。本文对皖江城市居民的旅游动机进行了调查研究 ,问卷采用开放式和封闭式相结合 ,数据分析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结果显示 :欣赏自然风光、放松、开阔眼界、增长知识、促进家人和朋友的关系是皖江城市居民最主要的旅游动机 ;方差分析发现 ,六个动机因子中 ,有五个动机因子 ,即新奇、内部社交、地位、外部社交和知识存在人口统计特征上的差异
关键词:
皖江城市居民 旅游动机 人口统计特征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沈惊宏 陆玉麒 韩立钦 王志宏
在皖江示范区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大背景下,适时调整并优化皖江城市旅游目的地空间组织系统,协调地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则是发展皖江城市带旅游经济的基本要求。以"点—轴"理论为基础,以中心职能指数和引力模型的定量方法界定皖江示范区旅游城市节点、旅游开发轴线及其基础上的旅游地系统。研究表明:一级旅游城市节点为合肥市、芜湖市、池州市和安庆市,原巢湖市等10城镇为二级旅游节点;合肥—芜湖—宣城、马鞍山—池州—安庆、合肥—桐城—潜山交通段为一级旅游发展轴线,潜山—岳西—六安等9交通段为二级发展轴线。在此基础上,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规划出示范区四大旅游地系统:滨湖—滨江旅游地系统、区北丘陵旅游地系统、宣州文化旅游地系统、大别山旅游地系统。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齐先文 查良松
运用专家咨询法,从温泉资源质量、市场区位条件、区域支持条件3个方面构建了涵盖13个评价因子的温泉型旅游地开发评价指标体系。为最大限度降低评价的主观性,将评价因子分为数值型和模糊型两种,综合运用菲什拜因-罗森伯格模型和模糊数学模型,在深入调研皖江城市带各温泉旅游地并掌握相关数据的基础上,从市域层面对皖江城市带6个地区的温泉旅游开发条件进行了量化评价。结果显示:合肥、马鞍山开发条件最优,其温泉旅游资源与市场区位及区域支持条件匹配良好;安庆、六安次之,宣城、池州较差。最后结合评价结论,先从文化和竞合2个方面提出皖江城市带温泉旅游地整体开发和提升的策略,再针对得分不同地区的开发现状和所处阶段,分别提出...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冯卫红
从区域角度来看,旅游产业往往是集聚发展的。地理学和经济学对于产业集聚的动因从不同角度进行了解释。旅游产业与制造业的产业特性不同,因此,促动旅游产业集聚发展的因素也存在差别。综合地理学和经济学的观点,结合对平遥古城旅游企业的调查,笔者认为,旅游产业集聚的动因包括旅游产业的特性要求、外部经济效应和政府规划的促动,三者共同推动了旅游产业的集聚。
关键词:
旅游产业 集聚 动因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张苗
本文通过建立综合指标体系,从投资带动效应、经济增长效应、工业化推动效应这三个方面评价区域产业转移子系统的效果。该体系同时考虑了现代服务业子系统的发展现状,分别从发展水平、成长能力、基础条件、公共环境、比较优势这五个方面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利用皖江城市带2005—2011年的面板数据创建现代服务业产业集聚与区域产业转移的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结果表明,现代服务业产业集聚子系统与区域产业转移子系统之间的协调度是在不断优化的。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万树 刘振宏 刘吟霄
皖江城市带中小城市发展要避免我国30年来城市化发展失衡和发展速度趋缓的弊端,通过发展中小城市带动产业承接和产业转移。中小城市承接产业转移后的经济发展为消除"二元经济"格局,实现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和促进安徽省皖江城市带率先崛起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都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这种由中小城市率先承接产业转移的发展模式,对我国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具有现实的示范效应。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史术光
九江城市历史悠久、资源丰富,区位优势明显,发展城市旅游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但必须看到在城市旅游的发展过程中,一些制约因素也是日趋明显,成为九江城市旅游更进一步发展的障碍。基于系统动力学基模分析的方法对九江城市旅游发展的成长上限问题进行分析,构建成长上限子基模,并进行合并运算构建成长上限基模,借助系统动力学成长上限基模的消除原理,提出相关管理对策。
关键词:
城市旅游 系统动力学 成长上限基模 对策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张军
在关于民俗旅游“本真性”的认知中,专家、当地居民和旅游者对本真性的认知并不全是相同的:专家关注的是文化环境的“本体真实”的保存,对本真性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由静态到动态、由点及面的过程;当地居民更关注本地经济的发展和自己生活的改变;游客关注的是旅游经历的真实感受。从三个不同角度来审视这个问题是民俗旅游开发过程中全面解决文化保护与发展的有效之道。
关键词:
民俗文化 本真性 真实性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范树平 程久苗 项思可 张红梅 朱传民
本文以皖江城市带区县面板数据为分析对象,对区域六大产业类型的分异及集聚程度进行空间判识。研究结果表明:①皖江城市带产业区位熵空间分异明显,熵值极高区与极低区表现突出,存在显著空间差异性;②只有轻纺产业发展的集聚程度较高,其他类型产业表现并不突出,区域产业结构关联度仍然处于初级阶段,没有形成竞相合作的区域联动机制;③高技术产业及现代服务业没有高高或低低集聚区域,其他四类产业类型均存在高高或低低的集聚区,而轻纺产业表现尤为突出,说明产业空间布局已处于正在集聚过程。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沈惊宏 孟德友 陆玉麒
产业转移是建立在经济联系的基础上,区域经济联系的强弱很大程度上影响产业转移规模的大小。从皖江各城市本身的经济实力和规模、各城市与长三角地区的可达性和经济联系总量、泛长三角地区城市流强度等多个角度,带内与带外层面相结合测算了皖江城市带各城市与长三角城市的区域联系大小。为求得区域联系综合值,作者构建了综合测算模型,利用各类区域联系数据测算出皖江各城市与长三角城市综合联系值,从区域联系角度评估皖江城市带各城市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可能规模梯次。评估得出承接产业转移规模梯次从大到小依次是:合肥、芜湖、马鞍山、安庆、宣城、滁州、巢湖、铜陵、池州。最后提出了一些为承接好长三角产业转移的办法措施。
关键词:
区域联系 产业转移 皖江城市带 长三角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朱海艳
产业集聚是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指标,对旅游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文章采用赫芬达尔指数和区位熵相结合的方法对旅游产业时间上集聚度的变化态势和空间上的集聚差异进行了分析,发现旅游产业集聚水平整体上呈现波动下降的趋势,空间上从单一旅游集聚区向多样化旅游集聚区发展。基于此,进一步剖析旅游产业集聚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发展建议。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廉同辉 余菜花 袁勤俭
基于外部规模经济理论,首先构建集聚经济对皖江城市带制造业发展影响的理论模型,并进行变量描述和数据说明。然后分别以2004—2011年皖江城市带9个城市28个制造业行业的工业增加值数据和就业数据度量制造业发展状况,以产业初始规模、专业化程度、多样化程度和竞争程度作为集聚经济的测度指标。回归后发现产业初始规模和竞争程度对皖江城市带制造业发展有正向作用,而多样化程度则不利于皖江城市带制造业的发展,但专业化程度对皖江城市带制造业发展的影响不显著。
关键词:
集聚经济 制造业 皖江城市带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赵华 于静
产业集群对提高当地旅游产业地位和推动区域经济进步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对旅游产业区位熵的测度来衡量山西旅游产业的集聚程度,并分析旅游产业集聚所带来的经济效应以及集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从而更好地推动山西旅游产业的大发展。
关键词:
旅游产业 集聚度 经济效应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