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60)
2023(558)
2022(545)
2021(439)
2020(356)
2019(939)
2018(903)
2017(1659)
2016(910)
2015(905)
2014(872)
2013(906)
2012(908)
2011(794)
2010(836)
2009(780)
2008(767)
2007(599)
2006(554)
2005(454)
作者
(2687)
(2347)
(2305)
(2211)
(1714)
(1152)
(1099)
(1008)
(871)
(864)
(835)
(828)
(804)
(796)
(765)
(752)
(743)
(732)
(667)
(654)
(616)
(605)
(591)
(562)
(553)
(542)
(533)
(524)
(506)
(499)
学科
(4990)
经济(4986)
地方(2427)
环境(2220)
管理(2093)
中国(1682)
方法(1555)
城市(1554)
数学(1500)
数学方法(1496)
(1226)
地方经济(1179)
城市经济(1153)
生态(1131)
资源(1095)
(1079)
(1037)
(936)
(911)
规划(855)
环境规划(844)
(746)
区域(745)
方城(744)
农业(736)
区域环境(686)
(658)
关系(590)
土地(580)
业经(494)
机构
学院(12999)
大学(12791)
研究(5407)
(4909)
经济(4785)
管理(4772)
理学(4219)
理学院(4127)
科学(4123)
管理学(4019)
管理学院(4000)
(3805)
中国(3568)
(3268)
(2718)
研究所(2602)
(2459)
业大(2372)
(2365)
中心(2348)
师范(2338)
(2201)
环境(2175)
农业(1994)
师范大学(1981)
资源(1942)
科学院(1841)
南京(1790)
研究院(1704)
(1702)
基金
项目(10772)
科学(8791)
基金(7938)
研究(7084)
(7046)
国家(7006)
科学基金(6195)
社会(4829)
(4738)
基金项目(4640)
社会科(4600)
社会科学(4599)
自然(4324)
自然科(4199)
自然科学(4199)
自然科学基金(4115)
(3681)
(3320)
资助(2863)
教育(2832)
重点(2652)
编号(2635)
(2580)
(2136)
计划(2087)
发展(2057)
(2025)
(2020)
科研(2000)
课题(1978)
期刊
(5691)
经济(5691)
研究(3256)
资源(2387)
科学(2023)
学报(1950)
中国(1888)
(1669)
城市(1487)
(1342)
(1292)
环境(1285)
大学(1231)
学学(1211)
管理(1181)
问题(1136)
(1107)
农业(1087)
长江(994)
江流(986)
流域(986)
长江流域(986)
业经(969)
生态(868)
地理(834)
技术(812)
现代(747)
(747)
发展(678)
(678)
共检索到1705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张立伟  张运  黄晨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环境保护问题越来越突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也越来越成为城市发展的重心之一,因此快速监测城市生态环境变化显得尤为重要。选取1995年、2005年、2015年Landsat TM/OLI影像为主要数据源,分别提取绿度、湿度、干度、热度4个生态因子作为评估指标,结合主成分分析,生成遥感生态指数(RSEI),客观、迅速、定量地对皖江城市带近20 a生态环境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95~2015年皖江城市带生态环境质量先降后升,总体呈上升趋势。其中RSEI从1995年的0.710下降至2005年的0.683再升至2015年的0.728,总共上升了2.54%;1995~2015年生态环境恶化区域面积比例由20.03%到14.56%,减少了26.86%;生态环境改善区域面积比例由21.87%到29.39%,增加了34.39%。生态环境恶化区域主要集中在长江沿岸经济发达的扩张型城市和地区;生态环境改善区域主要集中在植被覆盖、注重环境整治、绿化效果显著地区。总的来说,城市生态质量与植被覆盖情况(NDVI)和不透水建筑面积(NDBSI)关系最为密切,城市扩张发展的同时,应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注重环境保护,增加绿化面积,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杨成凤  焦华富  潘庆  张王雁  
选取皖江城市带2002—2008年公路里程、公路客运量和公路货运量及人口、面积、经济等数据,通过年增长率、变化比例、公路密度、区位商等比较,对皖江城市带的公路时空变化进行研究。从总体上看,皖江城市带的道路等级体系较低,仍以四级公路和等外公路为主。从时间变化上看,总体呈上升趋势,2005年后发展更快。从空间变化上看,沿江的东西方向和合巢芜—芜宣高速沿线的南北方向是皖江城市带内公路客运量和货运量快速发展的重要地带。最后,从自然条件、经济和人口因素、投资与政策方面对皖江城市带公路网变化成因进行分析。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方玲  
近年来,皖江城市带在产业承接的背景下吸引了大量的外商直接投资(FDI),同时环境污染趋于加重,那么二者之间是否有直接的关系,文章就此进行了实证研究。采用1998~2012年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分析,分别研究了FDI的规模、结构和技术三个效应对"三废"排放的影响。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谷家川  查良松  
根据近20a(1991~2010)主要农作物产量与耕地面积的相关数据,结合主要农作物的含碳率、经济系数、根冠比、果实水分系数,利用农作物产量与碳储量转换模型计算法对皖江城市带主要农作物碳储量、碳密度进行了估算,分析该区农田生态系统植被碳库的总量和构成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近20a来该区农田植被碳储量和植被碳密度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且2010年研究区农田植被碳储量占当年安徽省能源消耗总排碳量的23.06%,具有十分明显的碳汇效应,但农作物碳储量和碳密度呈现一定的波动性。研究区中农作物碳储量以水稻作物为主(占总碳储量的66.59%),各市农作物碳储量、碳密度表现为:六安、滁州农作物碳储量最大,铜陵...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房莉  方凤满  余健  马康  路曙光  林跃胜  
城市生态安全是保证城市资源可持续利用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前提。皖江城市带是长江经济带“承东启西”的关键部位,为促进皖江城市带生态环境与区域经济高质量协调发展,采用DPSR模型构建生态安全评价体系,利用熵权法与标准差系数法确定指标权重,采用综合指数法、空间变差模型与灰色GM(1,1)模型等方法分析了皖江城市带生态安全时空演变特征、影响因素与发展趋势。结果表明:(1)皖江城市带生态安全综合指数随时间变化呈波动增长趋势,研究时段内,合肥生态安全指数年增长率最高,为1.14%,马鞍山年增长率最低,为0.77%;(2)南部的池州和宣城两`市总体生态安全等级较高,北部的滁州和合肥逐渐向理想安全等级转化,中部的沿江城市马鞍山、芜湖、安庆和铜陵的生态安全处于较差等级;(3)皖江城市带生态安全格局演化具有一定的延续性和规律性,空间分异层次特征显著,整体上呈现出从“南部>北部>中部”向“北部>南部>中部”的空间演变格局;(4)驱动力与响应层指标对生态安全具有较好的推动作用;(5)预测结果表明,2020~2030年皖江城市带生态安全重心将进一步向“西南-东北”格局转变。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万树  刘振宏  刘吟霄  
皖江城市带中小城市发展要避免我国30年来城市化发展失衡和发展速度趋缓的弊端,通过发展中小城市带动产业承接和产业转移。中小城市承接产业转移后的经济发展为消除"二元经济"格局,实现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和促进安徽省皖江城市带率先崛起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都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这种由中小城市率先承接产业转移的发展模式,对我国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具有现实的示范效应。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范树平  程久苗  项思可  张红梅  朱传民  
本文以皖江城市带区县面板数据为分析对象,对区域六大产业类型的分异及集聚程度进行空间判识。研究结果表明:①皖江城市带产业区位熵空间分异明显,熵值极高区与极低区表现突出,存在显著空间差异性;②只有轻纺产业发展的集聚程度较高,其他类型产业表现并不突出,区域产业结构关联度仍然处于初级阶段,没有形成竞相合作的区域联动机制;③高技术产业及现代服务业没有高高或低低集聚区域,其他四类产业类型均存在高高或低低的集聚区,而轻纺产业表现尤为突出,说明产业空间布局已处于正在集聚过程。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沈惊宏  孟德友  陆玉麒  
产业转移是建立在经济联系的基础上,区域经济联系的强弱很大程度上影响产业转移规模的大小。从皖江各城市本身的经济实力和规模、各城市与长三角地区的可达性和经济联系总量、泛长三角地区城市流强度等多个角度,带内与带外层面相结合测算了皖江城市带各城市与长三角城市的区域联系大小。为求得区域联系综合值,作者构建了综合测算模型,利用各类区域联系数据测算出皖江各城市与长三角城市综合联系值,从区域联系角度评估皖江城市带各城市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可能规模梯次。评估得出承接产业转移规模梯次从大到小依次是:合肥、芜湖、马鞍山、安庆、宣城、滁州、巢湖、铜陵、池州。最后提出了一些为承接好长三角产业转移的办法措施。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张士杰  
文章基于经济增长尾效假说,构建包括资本、劳动和能源的经济增长模型,并利用2000-2011年皖江城市带9个城市的面板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皖江城市带能源对经济增长的尾效是0.005,意味着由于能源约束,皖江城市带每年的经济增长速度下降约0.5%。同时,文章研究发现,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皖江城市带的能源约束程度相当,但不同能源种类对经济增长的制约程度有着明显的差异性。能源的结构性矛盾将成为皖江城市带经济增长的软肋,因此增加高效清洁能源消耗比例,调整能源消费结构是其未来的必然选择。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余雷  
文章根据2009年、2014年的数据计算了皖江城市带的产业区位商、产业转移投资弹性,考察了皖江城市带产业结构变化及产业转移投资的流向,结果发现皖江城市带优势产业从第一、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变,产业结构在不断优化,但各市产业结构优化出现两极化现象;随着皖江城市带产业区位商的变化,国内外产业转移投资有从低端产业流向服务业和房地产业的趋势,中小城市对国外产业转移资金的需求更加强烈。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谷家川  查良松  
基于化肥、农药、农膜、农业灌溉、农地翻耕、农机运用、农作物收割后残留根系分解7个主要碳源,测算皖江城市带1991~2010年农业碳排放量。结果表明:研究区农业碳排放总量从1991年的273万t增加到2010年的535万t,年均增长率为10.35%,同时2010年其排放量约占安徽省碳总排放量的4.43%。1991~2010年研究区人均农业碳排放年均增幅2.6%,农业碳排放密度年均增幅5.84%,碳排放强度年均降幅376.9t/亿元。研究区农业碳排放以农作物收割后残留根系分解为主(占总排放量的59.87%),且化肥碳排放比重年均增长最快达16.18%。各市农业碳排放量六安最大,安庆较大,铜陵最小,...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赵雪雁  江进德  张丽  侯成成  李昆阳  
分析经济区内城市间经济联系不仅有利于引导城市的空间发展,而且有利于空间经济的合理组织。以皖江城市带为例,引入克鲁格曼指数、建成区面积、人口素质权重系数等指标修正了以往的引力模型,并利用城市间的日发车班次数据对修正模型进行了检验。在此基础上,利用修正模型确定了各城市的主要对外联系方向及联系强度,采用断裂点公式计算了中心城市的吸引范围。结果表明:①皖江城市带内各城市对外经济联系强度差异较大;②各城市的主要联系方向呈现中心城市指向性和地域相邻指向性特征;③合肥和芜湖为皖江城市带的两个经济中心城市,它们的对外吸引范围较为狭小。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韩会然  焦华富  李俊峰  王荣荣  
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方法,以皖江城市带为研究对象,分析了皖江城市带空间经济联系变化的网络特征,并以核心—边缘结构模型进行验证,得出该方法应用到城市空间经济联系中的有效性。结果显示:皖江城市带空间经济联系的网络结构渐趋于复杂,但经济联系还处于弱联结状态;从点度中心度的变化趋势看,芜湖的点出度增幅最大,合肥的点入度增幅最大;由中间中心度比较可知,皖江城市带空间经济联系正逐步趋于均衡,但网络中存在明显的结构分层并从侧面进行了验证。最后提出要素的集聚与扩散、产业分工体系的形成、交通方式的创新及开发区建设等共同形成了驱动皖江城市带空间经济联系不断变化的机理。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胡飞  
文章分析了对外开放、产业结构升级对皖江城市带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对外开放、产业结构升级对皖江城市带的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未来皖江城市带应进一步做好承接产业转移工作,扩大对外开放,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以推动本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王建民  蒋倩颖  张敏  仇定三  
以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为例,构建区域低碳发展绩效测量指标体系,分别运用超效率SBM模型(Super-SBM)和曼奎斯特全要素生产指数(Malmquist index)对低碳发展效率进行静态和动态测量,通过Tobit回归模型分析低碳发展效应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2011—2016年示范区低碳发展效应并不理想,投入产出无效的城市占多数,主要受纯技术效率影响。(2)示范区低碳发展效应的变化趋势并不稳定,呈波动状态,与技术进步变化有很强的同向性。承接产业转移区域低碳发展效应主要由技术进步驱动。(3)产业结构、外来投资、教育水平和碳排放强度始终是影响皖江城市带低碳发展效应的重要因素。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