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1975)
- 2023(17348)
- 2022(15071)
- 2021(13746)
- 2020(11577)
- 2019(26902)
- 2018(26400)
- 2017(51773)
- 2016(27480)
- 2015(30650)
- 2014(30218)
- 2013(29968)
- 2012(27569)
- 2011(24778)
- 2010(24652)
- 2009(22774)
- 2008(21781)
- 2007(18851)
- 2006(16697)
- 2005(14528)
- 学科
- 济(132070)
- 经济(131944)
- 管理(78333)
- 业(72602)
- 企(59816)
- 企业(59816)
- 方法(57136)
- 数学(50494)
- 数学方法(49853)
- 中国(30850)
- 农(29644)
- 地方(29085)
- 财(28565)
- 学(27169)
- 业经(25533)
- 农业(20376)
- 贸(19461)
- 贸易(19452)
- 制(19262)
- 环境(18754)
- 易(18721)
- 理论(18126)
- 务(18094)
- 财务(18022)
- 财务管理(17981)
- 和(17778)
- 企业财务(17077)
- 技术(16445)
- 地方经济(16435)
- 融(16047)
- 机构
- 大学(394502)
- 学院(392531)
- 济(166281)
- 经济(162895)
- 管理(156030)
- 理学(136209)
- 理学院(134628)
- 研究(133157)
- 管理学(132117)
- 管理学院(131416)
- 中国(96830)
- 京(83436)
- 科学(82198)
- 财(72966)
- 所(65791)
- 研究所(60196)
- 农(60101)
- 中心(59800)
- 财经(59734)
- 江(59352)
- 业大(57835)
- 经(54369)
- 北京(51689)
- 经济学(51513)
- 范(51248)
- 师范(50725)
- 院(49121)
- 农业(46960)
- 经济学院(46277)
- 州(45261)
- 基金
- 项目(274276)
- 科学(217433)
- 基金(201827)
- 研究(196592)
- 家(176142)
- 国家(174821)
- 科学基金(151773)
- 社会(126562)
- 社会科(120192)
- 社会科学(120161)
- 基金项目(107229)
- 省(106008)
- 自然(99996)
- 自然科(97726)
- 自然科学(97707)
- 自然科学基金(95953)
- 教育(89775)
- 划(89156)
- 资助(83900)
- 编号(77963)
- 重点(61552)
- 成果(61487)
- 部(60494)
- 发(58236)
- 创(56037)
- 课题(53527)
- 国家社会(52689)
- 科研(52647)
- 创新(52482)
- 教育部(52074)
- 期刊
- 济(179225)
- 经济(179225)
- 研究(115810)
- 中国(66980)
- 学报(60802)
- 科学(56820)
- 管理(56751)
- 财(55032)
- 农(52224)
- 大学(46177)
- 学学(43965)
- 农业(36072)
- 教育(35565)
- 技术(34873)
- 融(30693)
- 金融(30693)
- 经济研究(29885)
- 财经(29491)
- 业经(27091)
- 经(25251)
- 问题(24206)
- 统计(20798)
- 技术经济(20649)
- 策(18544)
- 资源(18359)
- 理论(18036)
- 图书(17964)
- 业(17943)
- 现代(17547)
- 科技(17541)
共检索到56424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丁澍 王萌 刘芬 缪柏其
文章以Sampson-Guttorp空间相关非参数估计方法为基本工具,分析皖江城市带正式确立前后带内县域经济增长速度的空间相关结构,以此分析确立前后各县区间经济增速变化的依赖情况及依赖情况的变化特点。结果表明:皖江城市带的确立促进了跨江联动,但合肥、芜湖两地的联动有待加强;皖江城市带的确立使经济增速的空间差异状况发生变化,经济增速变化同步的县区由从北向南的团块状分布改为从东向西的条带状分布,且确立前带内经济增速交错变化,而确立后带内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速高于东部;皖江城市带示范区规划具有现实基础,但各县区间经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房莉 方凤满 余健 马康 路曙光 林跃胜
城市生态安全是保证城市资源可持续利用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前提。皖江城市带是长江经济带“承东启西”的关键部位,为促进皖江城市带生态环境与区域经济高质量协调发展,采用DPSR模型构建生态安全评价体系,利用熵权法与标准差系数法确定指标权重,采用综合指数法、空间变差模型与灰色GM(1,1)模型等方法分析了皖江城市带生态安全时空演变特征、影响因素与发展趋势。结果表明:(1)皖江城市带生态安全综合指数随时间变化呈波动增长趋势,研究时段内,合肥生态安全指数年增长率最高,为1.14%,马鞍山年增长率最低,为0.77%;(2)南部的池州和宣城两`市总体生态安全等级较高,北部的滁州和合肥逐渐向理想安全等级转化,中部的沿江城市马鞍山、芜湖、安庆和铜陵的生态安全处于较差等级;(3)皖江城市带生态安全格局演化具有一定的延续性和规律性,空间分异层次特征显著,整体上呈现出从“南部>北部>中部”向“北部>南部>中部”的空间演变格局;(4)驱动力与响应层指标对生态安全具有较好的推动作用;(5)预测结果表明,2020~2030年皖江城市带生态安全重心将进一步向“西南-东北”格局转变。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张小雪 李诗争
文章首先构建一个包含16个指标的技术吸收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然后用因子分析方法对皖江示范区技术吸收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分析了技术吸收水平提升对皖江示范区经济增长的影响。结论表明:承接产业转移战略实施以来,示范区整体上存在显著的技术吸收水平提升,但示范区内部各市的技术吸收水平存在着显著差异;状态空间模型分析表明技术吸收水平综合得分每增长1个单位能拉动示范区GDP增长336亿元,并且技术吸收水平变量对产出增长的影响力超过资本和劳动力要素的综合影响,这表明承接产业转移战略有效地促进了皖江示范区经济转型增长。
关键词:
皖江城市带 经济增长 技术吸收 综合评价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戴洛特 徐艳兰 李家华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我国经济越来越容易受到全球金融波动带来的负面影响,重点表现为CPI的不稳定以及通货膨胀的出现。在当前严峻的经济形势下,亟须探讨我国经济增速与CPI的相关关系,以为我国经济政策调整提供理论参考和方向引领。文章基于NARDL模型,选取我国近十年的经济增速及CPI数据,实证研究二者的动态关系。结果发现,无论从短期还是长期来看,经济增速与通货膨胀之间均存在非对称协整关系,即物价水平与经济增速之间具有天然的联系;若想使物价波动趋于平稳,就要确保经济增速幅度保持稳定。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范树平 项思可 张红梅 张峰 鲍捷
基于皖江城市带46个评价单元面板数据,运用综合区位熵、产业区位熵平均绝对差、耦合关系等系列模型,借助GIS空间与属性关联功能,剖析区县主要产业及产业集聚度的空间分异,以及产业集聚度与产业用地效益的空间耦合。研究表明:木材家具业、农副加工业、纺织服装业作为最多区域的主要产业,分别达到26个、25个、24个,反映整个区域还是以低初级产业类型为主;产业集聚程度较高的区域集中于西北部大别山区、偏远县域范围,而市区及城镇产业发达区域产业集聚表现不突出;产业用地效益数值区域差异很大,较高区域主要集中沿江城镇发展轴及合肥省会都市圈区域,较小区域集中分布于原料导向型、劳动导向型为主;耦合程度基本呈现版块化结构,皖江城市带东南部高于西北部,从东到西呈现递减趋势,并将整个区域划分为高度耦合型、中度耦合型、轻度耦合型、极不耦合型等四大耦合类型区。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韩会然 焦华富 李俊峰 王荣荣
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方法,以皖江城市带为研究对象,分析了皖江城市带空间经济联系变化的网络特征,并以核心—边缘结构模型进行验证,得出该方法应用到城市空间经济联系中的有效性。结果显示:皖江城市带空间经济联系的网络结构渐趋于复杂,但经济联系还处于弱联结状态;从点度中心度的变化趋势看,芜湖的点出度增幅最大,合肥的点入度增幅最大;由中间中心度比较可知,皖江城市带空间经济联系正逐步趋于均衡,但网络中存在明显的结构分层并从侧面进行了验证。最后提出要素的集聚与扩散、产业分工体系的形成、交通方式的创新及开发区建设等共同形成了驱动皖江城市带空间经济联系不断变化的机理。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张士杰
文章基于经济增长尾效假说,构建包括资本、劳动和能源的经济增长模型,并利用2000-2011年皖江城市带9个城市的面板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皖江城市带能源对经济增长的尾效是0.005,意味着由于能源约束,皖江城市带每年的经济增长速度下降约0.5%。同时,文章研究发现,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皖江城市带的能源约束程度相当,但不同能源种类对经济增长的制约程度有着明显的差异性。能源的结构性矛盾将成为皖江城市带经济增长的软肋,因此增加高效清洁能源消耗比例,调整能源消费结构是其未来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
经济增长 能源约束 皖江城市带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杨成凤 韩会然
选取与皖江城市带联系密切的长三角16个核心城市和武汉市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调研获取皖江城市带各市与这些城市公路客运联系数据,从社会网络视角分析了皖江城市带区际交通联系的网络特征,结合相互作用强度的现状及历年变化,预测皖江城市带区际交通空间组织的发展趋势,为区际交通组织的联系方向提供参考,提出皖江城市带区际交通空间组织的优化建议。结果显示:①皖江城市带与南京市的空间相互作用最强,其次为上海市;从公路客运比例来看,皖江城市带公路客运交通的主导联系方向为长三角方向,其中东向联系更强,东南向(杭州市方向)的联系稍弱。②从皖江城市带区际交通空间组织网络结构特征来看,区际公路客运交通空间组织的网络密度较高,网络结构较松散,联系的主要城市集中于长三角的核心城市。③从东向联系与西向拓展两方面提出了皖江城市带区际交通空间组织的优化方向。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冯长春 曹敏政 甘霖
产业是城市的生命力所在,产业空间规划在当前中国的城市空间规划体系中位居要席。以皖江城市带为研究对象,综合考虑生态承载力与社会经济效率双重约束,设计了一套基于生态功能和生产效率的产业空间规划路径:综合运用GIS空间分析、数据包络分析、因子分析、象限分析等多种数理分析方法,首先从土地生态功能评价和社会经济系统生产效率评价出发,构建基于生态—生产二维结构关系的综合承接潜力评价矩阵,然后结合各区县产业发展基础的定量测度,对六大重点承接产业优势度分布的空间适宜性进行判别,在此基础上推导出承接产业转移的空间引导方案,为引导城市带尺度下产业结构优化与空间布局整合提供参考。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梁雯 陈广强 柴亚丽 孙红
文章在理论分析区域经济与区域物流互动关系的基础上,基于系统演化的思想,建立皖江城市带区域物流系统与区域经济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并构建二者的动态耦合模型,用以分析皖江城市带2000-2015年区域经济与区域物流的耦合协调状态及其发展趋势,研究表明:皖江城市带经济与区域物流耦合协调状态可以分为低度协调(2000-2007年)、中度协调(2008-2014年)和高度协调(2015年至今)三个发展阶段。此外,2015年皖江城市带经济与区域物流的耦合协调度首次达到高度协调状态,随着经济发展“新常态”与供给侧结构性改
关键词:
皖江城市带 区域经济 区域物流 耦合协调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廉同辉 余菜花 袁勤俭
基于外部规模经济理论,首先构建集聚经济对皖江城市带制造业发展影响的理论模型,并进行变量描述和数据说明。然后分别以2004—2011年皖江城市带9个城市28个制造业行业的工业增加值数据和就业数据度量制造业发展状况,以产业初始规模、专业化程度、多样化程度和竞争程度作为集聚经济的测度指标。回归后发现产业初始规模和竞争程度对皖江城市带制造业发展有正向作用,而多样化程度则不利于皖江城市带制造业的发展,但专业化程度对皖江城市带制造业发展的影响不显著。
关键词:
集聚经济 制造业 皖江城市带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陈果 刘丰有 王沛
本文应用数据包络法计算出2003-2011年皖江城市带的46个县城及以上行政单元的城市效率,研究了其"一轴双核两翼"产业空间格局下的各产业组团及其中心城市的城市效率演变,分析了各组团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的发展差异,总结了城市效率的地域空间分异特征,得到皖江城市带的城市综合效率变化主要取决于技术效率变化的结论。最后针对区域产业空间布局和未来发展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区域发展 战略 城市效率 皖江城市带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沈惊宏 陆玉麒 周玉翠 尹贻梅
在皖江城市群作为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示范区背景下及区域交通网络化、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的新形式下,对皖江城市群旅游经济联系和影响范围研究就显得必要。以该地区10城市的旅游经济联系为主线,以界定旅游中心节点、测算旅游经济联系量和场强模型为手段,构建皖江城市群旅游圈。研究表明:以合肥和芜湖为双核的皖江城市群大旅游圈,其内部分为3个次旅游经济圈,北部以合肥为中心,包括六安区域、滁州和含巢湖整个水面的大部分区域的合肥旅游圈;西南以安庆为中心、池州为副中心,含铜陵一部分地区的安庆旅游圈;东南以芜湖为中心、宣城为副中心,包括马鞍山和部分巢湖区域、部分铜陵区域的芜湖旅游圈。最后提出了3个旅游经济圈发展的旅游规划...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王明权 马骥
本文利用1998-2013年皖江城市带的时间序列数据,研究外商直接投资(F D I)的资本供给和技术溢出效应对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F D I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皖江城市带产业结构向着高级化和高效化方向发展,但技术溢出的整体效应不显著,并且引资质量低和结构不合理造成皖江区域三次产业的不平衡发展。最后从区域联动、优化投资结构和加强自主创新等角度提出优化利用外资,促进皖江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对策建议。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胡飞
文章分析了对外开放、产业结构升级对皖江城市带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对外开放、产业结构升级对皖江城市带的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未来皖江城市带应进一步做好承接产业转移工作,扩大对外开放,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以推动本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对外开放 产业结构升级 经济发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