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935)
2023(11617)
2022(10141)
2021(9491)
2020(7911)
2019(18409)
2018(18457)
2017(35261)
2016(19254)
2015(21481)
2014(21153)
2013(20932)
2012(19107)
2011(17174)
2010(17008)
2009(15356)
2008(14690)
2007(12444)
2006(10944)
2005(9331)
作者
(55547)
(45853)
(45550)
(43637)
(29580)
(22143)
(20668)
(18146)
(17763)
(16276)
(16151)
(15520)
(14642)
(14417)
(14290)
(14034)
(13685)
(13648)
(13251)
(13224)
(11440)
(11190)
(11105)
(10598)
(10215)
(10205)
(10177)
(10059)
(9124)
(9021)
学科
(76016)
经济(75938)
管理(53096)
(46934)
(38274)
企业(38274)
方法(33434)
数学(28907)
数学方法(28583)
中国(20771)
(19979)
地方(19610)
(19342)
业经(16199)
环境(15979)
(15884)
农业(13583)
(12938)
理论(12303)
(11992)
贸易(11986)
(11593)
(11530)
技术(11126)
(10826)
(9961)
财务(9904)
财务管理(9890)
(9701)
资源(9519)
机构
大学(265724)
学院(264760)
管理(107873)
(99363)
经济(96961)
理学(94296)
理学院(93120)
管理学(91434)
管理学院(90978)
研究(90821)
中国(64777)
科学(60647)
(58038)
(45395)
(43467)
(42621)
业大(42345)
研究所(42191)
(42060)
中心(41077)
(37220)
师范(36869)
北京(35700)
财经(35157)
农业(34149)
(34048)
(32012)
(31181)
师范大学(30283)
经济学(28192)
基金
项目(194438)
科学(153095)
基金(141120)
研究(139471)
(124048)
国家(123093)
科学基金(105853)
社会(86654)
社会科(82013)
社会科学(81989)
基金项目(77122)
(76517)
自然(71250)
自然科(69481)
自然科学(69468)
自然科学基金(68176)
(64609)
教育(62191)
编号(56714)
资助(56575)
成果(44277)
重点(43883)
(41762)
(41647)
(39858)
课题(38749)
科研(37361)
创新(37206)
计划(35721)
大学(35175)
期刊
(106529)
经济(106529)
研究(74263)
中国(45377)
学报(43569)
科学(41341)
(37811)
管理(37044)
大学(31845)
学学(30134)
(28974)
教育(27038)
农业(26972)
技术(21442)
业经(18069)
(17731)
金融(17731)
资源(16051)
经济研究(15522)
财经(15351)
问题(15226)
图书(14372)
科技(13998)
(13938)
理论(12913)
(12870)
现代(12697)
实践(12132)
(12132)
林业(11924)
共检索到37028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房莉  方凤满  余健  马康  路曙光  林跃胜  
城市生态安全是保证城市资源可持续利用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前提。皖江城市带是长江经济带“承东启西”的关键部位,为促进皖江城市带生态环境与区域经济高质量协调发展,采用DPSR模型构建生态安全评价体系,利用熵权法与标准差系数法确定指标权重,采用综合指数法、空间变差模型与灰色GM(1,1)模型等方法分析了皖江城市带生态安全时空演变特征、影响因素与发展趋势。结果表明:(1)皖江城市带生态安全综合指数随时间变化呈波动增长趋势,研究时段内,合肥生态安全指数年增长率最高,为1.14%,马鞍山年增长率最低,为0.77%;(2)南部的池州和宣城两`市总体生态安全等级较高,北部的滁州和合肥逐渐向理想安全等级转化,中部的沿江城市马鞍山、芜湖、安庆和铜陵的生态安全处于较差等级;(3)皖江城市带生态安全格局演化具有一定的延续性和规律性,空间分异层次特征显著,整体上呈现出从“南部>北部>中部”向“北部>南部>中部”的空间演变格局;(4)驱动力与响应层指标对生态安全具有较好的推动作用;(5)预测结果表明,2020~2030年皖江城市带生态安全重心将进一步向“西南-东北”格局转变。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杨成凤  焦华富  潘庆  张王雁  
选取皖江城市带2002—2008年公路里程、公路客运量和公路货运量及人口、面积、经济等数据,通过年增长率、变化比例、公路密度、区位商等比较,对皖江城市带的公路时空变化进行研究。从总体上看,皖江城市带的道路等级体系较低,仍以四级公路和等外公路为主。从时间变化上看,总体呈上升趋势,2005年后发展更快。从空间变化上看,沿江的东西方向和合巢芜—芜宣高速沿线的南北方向是皖江城市带内公路客运量和货运量快速发展的重要地带。最后,从自然条件、经济和人口因素、投资与政策方面对皖江城市带公路网变化成因进行分析。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丁澍  王萌  刘芬  缪柏其  
文章以Sampson-Guttorp空间相关非参数估计方法为基本工具,分析皖江城市带正式确立前后带内县域经济增长速度的空间相关结构,以此分析确立前后各县区间经济增速变化的依赖情况及依赖情况的变化特点。结果表明:皖江城市带的确立促进了跨江联动,但合肥、芜湖两地的联动有待加强;皖江城市带的确立使经济增速的空间差异状况发生变化,经济增速变化同步的县区由从北向南的团块状分布改为从东向西的条带状分布,且确立前带内经济增速交错变化,而确立后带内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速高于东部;皖江城市带示范区规划具有现实基础,但各县区间经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黄烈佳  杨鹏  
为了实现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发展目标,系统分析该地带土地生态安全问题是关键。通过构建土地生态安全DPSIR模型,对2006~2016年长江经济带110个地级市的土地生态安全水平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与地理探测器方法探究土地生态安全的时空演化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研究得出:(1)时间上,2006~2016年长江经济带土地生态安全水平呈现明显的增长趋势,土地生态安全状况逐渐改善;空间上,土地生态安全水平从东向西逐渐递减,但其空间差异正逐步缩小;区域间,长江三角洲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成为土地生态安全水平的增长热点区,并向城市群外围逐步扩散。(2)长江经济带土地生态安全存在着显著的正空间自相关,呈现集聚分布特征:土地生态安全高值(H-H)集聚区主要分布于长三角地区,低值(L-L)集聚区主要分布于湖南、贵州二省的部分地区。(3)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环境保护力度、土地利用效率、城市化水平为长江经济带土地生态安全的主导影响因素,但不同区域的主导驱动因素存在显著差异,这为改善土地生态安全,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提供了理论依据。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韩会然  焦华富  李俊峰  王荣荣  
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方法,以皖江城市带为研究对象,分析了皖江城市带空间经济联系变化的网络特征,并以核心—边缘结构模型进行验证,得出该方法应用到城市空间经济联系中的有效性。结果显示:皖江城市带空间经济联系的网络结构渐趋于复杂,但经济联系还处于弱联结状态;从点度中心度的变化趋势看,芜湖的点出度增幅最大,合肥的点入度增幅最大;由中间中心度比较可知,皖江城市带空间经济联系正逐步趋于均衡,但网络中存在明显的结构分层并从侧面进行了验证。最后提出要素的集聚与扩散、产业分工体系的形成、交通方式的创新及开发区建设等共同形成了驱动皖江城市带空间经济联系不断变化的机理。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谷家川  查良松  
基于化肥、农药、农膜、农业灌溉、农地翻耕、农机运用、农作物收割后残留根系分解7个主要碳源,测算皖江城市带1991~2010年农业碳排放量。结果表明:研究区农业碳排放总量从1991年的273万t增加到2010年的535万t,年均增长率为10.35%,同时2010年其排放量约占安徽省碳总排放量的4.43%。1991~2010年研究区人均农业碳排放年均增幅2.6%,农业碳排放密度年均增幅5.84%,碳排放强度年均降幅376.9t/亿元。研究区农业碳排放以农作物收割后残留根系分解为主(占总排放量的59.87%),且化肥碳排放比重年均增长最快达16.18%。各市农业碳排放量六安最大,安庆较大,铜陵最小,...
[期刊] 经济体制改革  [作者] 李刚  
以皖江城市群作为研究对象,测算结果显示:皖江城市群的生态占用是生态供给的近4倍,说明其生态状况处于不安全的状态,可持续发展能力很低。尽管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加强环保意识、树立环保理念是扭转生态赤字的根本途径。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陈果  刘丰有  王沛  
本文应用数据包络法计算出2003-2011年皖江城市带的46个县城及以上行政单元的城市效率,研究了其"一轴双核两翼"产业空间格局下的各产业组团及其中心城市的城市效率演变,分析了各组团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的发展差异,总结了城市效率的地域空间分异特征,得到皖江城市带的城市综合效率变化主要取决于技术效率变化的结论。最后针对区域产业空间布局和未来发展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倪虹  顾文选  
皖江城镇带是我国中部地区四大重要城镇群之一,是联系东部长江三角洲和中西部地区的纽带。也是安徽省近年来发展最快地区。该地带已形成铁路、水运、公路综合运输走廊,具有多方面的发展条件与优势。应坚持工业化、城镇化双轮驱动原则,大力实施区域一体化优先发展策略。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孙晓峰  王似保  
高职院校的教学资源是指一切可用于教育、教学的物质条件、社会条件、自然条件以及媒体条件,是教学材料和信息的来源。基于服务皖江城市带承接转移示范区建设需要,整合优化这一区域高职院校教学资源,是提升高职院校综合能力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在分析皖江城市带高职院校教学资源使用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皖江城市带教学资源跨校整合优化的路径和举措。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杨成凤  韩会然  
选取与皖江城市带联系密切的长三角16个核心城市和武汉市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调研获取皖江城市带各市与这些城市公路客运联系数据,从社会网络视角分析了皖江城市带区际交通联系的网络特征,结合相互作用强度的现状及历年变化,预测皖江城市带区际交通空间组织的发展趋势,为区际交通组织的联系方向提供参考,提出皖江城市带区际交通空间组织的优化建议。结果显示:①皖江城市带与南京市的空间相互作用最强,其次为上海市;从公路客运比例来看,皖江城市带公路客运交通的主导联系方向为长三角方向,其中东向联系更强,东南向(杭州市方向)的联系稍弱。②从皖江城市带区际交通空间组织网络结构特征来看,区际公路客运交通空间组织的网络密度较高,网络结构较松散,联系的主要城市集中于长三角的核心城市。③从东向联系与西向拓展两方面提出了皖江城市带区际交通空间组织的优化方向。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谷家川  查良松  
根据近20a(1991~2010)主要农作物产量与耕地面积的相关数据,结合主要农作物的含碳率、经济系数、根冠比、果实水分系数,利用农作物产量与碳储量转换模型计算法对皖江城市带主要农作物碳储量、碳密度进行了估算,分析该区农田生态系统植被碳库的总量和构成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近20a来该区农田植被碳储量和植被碳密度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且2010年研究区农田植被碳储量占当年安徽省能源消耗总排碳量的23.06%,具有十分明显的碳汇效应,但农作物碳储量和碳密度呈现一定的波动性。研究区中农作物碳储量以水稻作物为主(占总碳储量的66.59%),各市农作物碳储量、碳密度表现为:六安、滁州农作物碳储量最大,铜陵...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周正平  冯德连  
皖江城市带包括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池州、滁州、宣城8个市,以及六安市的金安区和舒城县,共59个县(市、区)。近年来,为了更好地承接产业转移,促进区域经济的崛起,该地区各级政府采取了一些促进区域合作的有效措施,为皖江城市带战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冯长春  曹敏政  甘霖  
产业是城市的生命力所在,产业空间规划在当前中国的城市空间规划体系中位居要席。以皖江城市带为研究对象,综合考虑生态承载力与社会经济效率双重约束,设计了一套基于生态功能和生产效率的产业空间规划路径:综合运用GIS空间分析、数据包络分析、因子分析、象限分析等多种数理分析方法,首先从土地生态功能评价和社会经济系统生产效率评价出发,构建基于生态—生产二维结构关系的综合承接潜力评价矩阵,然后结合各区县产业发展基础的定量测度,对六大重点承接产业优势度分布的空间适宜性进行判别,在此基础上推导出承接产业转移的空间引导方案,为引导城市带尺度下产业结构优化与空间布局整合提供参考。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姚志强  陈实  胡文海  张乐勤  吴琼  章勇  
分析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与人类活动的时空演变关联对于探索承接产业转移区域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皖江城市带双核地区2000~2020年3期土地利用数据,采用当量因子法计算ESV,通过贡献度、转移矩阵和空间统计方法进行ESV时空演变分析,应用地理探测器模型探究人类活动强度(HAI)与ESV的时空关联影响。结果表明:(1)ESV呈现持续下降的总体特征,时空变化显著,下降幅度不均匀,2000~2010年减幅小,2010~2020年减幅显著,集中分布快速发展城镇化区域。(2)ESV下降的根本原因是耕地转建设用地,ESV发生增长主要是由于耕地转水域(2000~2010年)和建设用地转耕地(2010~2020年)。(3)因子探测HAIq值呈增加趋势,较好地解释了ESV空间分异现象,且两者呈负相关关系,风险区探测搜索到ESV保持平衡的HAI异常范围。研究结果可为承接产业转移区域全面绿色转型发展、生态系统调控和优化提供科学依据。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