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716)
- 2023(14128)
- 2022(12123)
- 2021(11055)
- 2020(9234)
- 2019(21288)
- 2018(21162)
- 2017(40776)
- 2016(21889)
- 2015(24411)
- 2014(24459)
- 2013(24461)
- 2012(22656)
- 2011(20380)
- 2010(20474)
- 2009(18862)
- 2008(17909)
- 2007(15684)
- 2006(14179)
- 2005(12517)
- 学科
- 济(109770)
- 经济(109672)
- 管理(63128)
- 业(58674)
- 企(47738)
- 企业(47738)
- 方法(42021)
- 数学(36663)
- 数学方法(36330)
- 中国(26654)
- 地方(26610)
- 农(23964)
- 学(22535)
- 业经(21159)
- 财(20909)
- 技术(17865)
- 农业(16952)
- 环境(15820)
- 地方经济(15469)
- 贸(15403)
- 贸易(15393)
- 和(14927)
- 易(14798)
- 理论(14743)
- 制(14606)
- 划(12440)
- 融(12219)
- 金融(12217)
- 务(12116)
- 税(12102)
- 机构
- 大学(316513)
- 学院(315252)
- 济(134532)
- 经济(131683)
- 管理(124944)
- 研究(110364)
- 理学(108172)
- 理学院(106927)
- 管理学(105217)
- 管理学院(104638)
- 中国(79310)
- 京(68073)
- 科学(68039)
- 财(58447)
- 所(55410)
- 研究所(50537)
- 江(49988)
- 农(48418)
- 中心(48417)
- 财经(47000)
- 业大(46352)
- 经(42645)
- 北京(42431)
- 范(41474)
- 师范(41098)
- 经济学(41049)
- 院(40285)
- 农业(37751)
- 州(37386)
- 经济学院(36763)
- 基金
- 项目(216799)
- 科学(170691)
- 研究(158048)
- 基金(157331)
- 家(136890)
- 国家(135824)
- 科学基金(116948)
- 社会(100882)
- 社会科(95736)
- 社会科学(95707)
- 省(84809)
- 基金项目(84037)
- 自然(75447)
- 自然科(73650)
- 自然科学(73638)
- 自然科学基金(72299)
- 教育(70725)
- 划(70464)
- 资助(64236)
- 编号(63576)
- 成果(50509)
- 重点(48344)
- 发(47340)
- 部(47298)
- 创(44923)
- 课题(43747)
- 创新(42037)
- 国家社会(41625)
- 科研(40716)
- 教育部(40405)
- 期刊
- 济(151723)
- 经济(151723)
- 研究(98336)
- 中国(58057)
- 学报(48187)
- 管理(46433)
- 科学(45328)
- 农(42711)
- 财(42314)
- 大学(35978)
- 学学(34154)
- 教育(31419)
- 农业(30008)
- 技术(29570)
- 经济研究(24905)
- 融(23670)
- 金融(23670)
- 财经(22893)
- 业经(22448)
- 问题(20659)
- 经(19641)
- 技术经济(17910)
- 科技(15849)
- 图书(15375)
- 理论(15036)
- 现代(15031)
- 业(15026)
- 资源(14581)
- 实践(13484)
- 践(13484)
共检索到46724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张小雪 李诗争
文章首先构建一个包含16个指标的技术吸收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然后用因子分析方法对皖江示范区技术吸收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分析了技术吸收水平提升对皖江示范区经济增长的影响。结论表明:承接产业转移战略实施以来,示范区整体上存在显著的技术吸收水平提升,但示范区内部各市的技术吸收水平存在着显著差异;状态空间模型分析表明技术吸收水平综合得分每增长1个单位能拉动示范区GDP增长336亿元,并且技术吸收水平变量对产出增长的影响力超过资本和劳动力要素的综合影响,这表明承接产业转移战略有效地促进了皖江示范区经济转型增长。
关键词:
皖江城市带 经济增长 技术吸收 综合评价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张士杰
文章基于经济增长尾效假说,构建包括资本、劳动和能源的经济增长模型,并利用2000-2011年皖江城市带9个城市的面板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皖江城市带能源对经济增长的尾效是0.005,意味着由于能源约束,皖江城市带每年的经济增长速度下降约0.5%。同时,文章研究发现,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皖江城市带的能源约束程度相当,但不同能源种类对经济增长的制约程度有着明显的差异性。能源的结构性矛盾将成为皖江城市带经济增长的软肋,因此增加高效清洁能源消耗比例,调整能源消费结构是其未来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
经济增长 能源约束 皖江城市带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丁澍 王萌 刘芬 缪柏其
文章以Sampson-Guttorp空间相关非参数估计方法为基本工具,分析皖江城市带正式确立前后带内县域经济增长速度的空间相关结构,以此分析确立前后各县区间经济增速变化的依赖情况及依赖情况的变化特点。结果表明:皖江城市带的确立促进了跨江联动,但合肥、芜湖两地的联动有待加强;皖江城市带的确立使经济增速的空间差异状况发生变化,经济增速变化同步的县区由从北向南的团块状分布改为从东向西的条带状分布,且确立前带内经济增速交错变化,而确立后带内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速高于东部;皖江城市带示范区规划具有现实基础,但各县区间经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梁雯 陈广强 柴亚丽 孙红
文章在理论分析区域经济与区域物流互动关系的基础上,基于系统演化的思想,建立皖江城市带区域物流系统与区域经济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并构建二者的动态耦合模型,用以分析皖江城市带2000-2015年区域经济与区域物流的耦合协调状态及其发展趋势,研究表明:皖江城市带经济与区域物流耦合协调状态可以分为低度协调(2000-2007年)、中度协调(2008-2014年)和高度协调(2015年至今)三个发展阶段。此外,2015年皖江城市带经济与区域物流的耦合协调度首次达到高度协调状态,随着经济发展“新常态”与供给侧结构性改
关键词:
皖江城市带 区域经济 区域物流 耦合协调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廉同辉 余菜花 袁勤俭
基于外部规模经济理论,首先构建集聚经济对皖江城市带制造业发展影响的理论模型,并进行变量描述和数据说明。然后分别以2004—2011年皖江城市带9个城市28个制造业行业的工业增加值数据和就业数据度量制造业发展状况,以产业初始规模、专业化程度、多样化程度和竞争程度作为集聚经济的测度指标。回归后发现产业初始规模和竞争程度对皖江城市带制造业发展有正向作用,而多样化程度则不利于皖江城市带制造业的发展,但专业化程度对皖江城市带制造业发展的影响不显著。
关键词:
集聚经济 制造业 皖江城市带
[期刊] 经济评论
[作者]
黄凌云 杨雯
外商直接投资对东道国经济的影响不仅仅表现在对东道国经济的资本积累作用,还表现在对东道国经济的技术溢出效应。通过对模型的分析,我们得出技术溢出效应的大小与金融效率、全要素生产率以及居民的储蓄率有重要的联系,同时东道国技术存量对技术吸收能力有积极作用;该国的技术吸收能力对经济增长有正的相关性,但是金融深化对经济增长有消极的负效应。
[期刊] 经济经纬
[作者]
刘青海
笔者基于国际技术扩散的视角,同时考虑了进口、出口、FDI等三个国际技术扩散的渠道,对FDI在我国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未考虑吸收能力时,FDI对我国经济增长的作用为正;而当考虑人口的吸收能力时,FDI对我国经济增长的作用为负,FDI每增加10%,便会使经济增长率降低0.012%。最后,笔者提出了提高国内吸收能力等建议。
关键词:
FDI 吸收能力 国际技术扩散 经济增长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路娟 张勇 朱俊杰
吸收能力源于认知能力与消化能力两个典型维度,它对创新绩效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本文以2000—2014年省际面板数据为基础,采用FGLS回归分析,对吸收能力调节效应下创新绩效与经济增长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创新绩效对经济增长起着明显的推动作用。除东部地区外,认知能力在创新绩效经济实现过程中的单独调节效应并不明显,消化能力的单独作用则呈现微小的负向调节效应,吸收能力两个维度的综合调节效应有益于强化创新绩效对我国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但当前这种作用效力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因此,需要进一
关键词:
吸收能力 认知能力 消化能力 调节效应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路娟 张勇 朱俊杰
吸收能力源于认知能力与消化能力两个典型维度,它对创新绩效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本文以2000—2014年省际面板数据为基础,采用FGLS回归分析,对吸收能力调节效应下创新绩效与经济增长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创新绩效对经济增长起着明显的推动作用。除东部地区外,认知能力在创新绩效经济实现过程中的单独调节效应并不明显,消化能力的单独作用则呈现微小的负向调节效应,吸收能力两个维度的综合调节效应有益于强化创新绩效对我国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但当前这种作用效力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因此,需要进一步提升各区域的认知能力、消化能力,重点增强两个维度的综合调节效应,促进创新绩效更好地推动地区经济增长。
关键词:
吸收能力 认知能力 消化能力 调节效应
[期刊] 上海金融
[作者]
刘舜佳
FDI对东道国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与其吸收能力相关,而金融市场是反映吸收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利用我国29个省份数据,实证检验了基于金融市场吸收能力,FDI是否有利于我国经济增长。结果表明FDI对我国经济增长产生了负面的直接效应,但借助金融市场功能却对经济增长产生了间接的促进效应,且净效应为正;在加入国内投资变量后的检验结果也表明只有借助金融市场功能才能发挥资本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
FDI 金融市场 交互项模型 吸收能力
[期刊] 财经理论与实践
[作者]
曹裕 胡韩莉
利用1997~2011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检验创新能力、吸收能力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内在依存和因果关系。结果表明: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创新能力、吸收能力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均存在长期协整关系;创新能力与吸收能力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逐步加强;不同地区的创新能力与吸收能力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不同。因此,应该提高创新资源的利用效率,因地制宜地制定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相关政策。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廉同辉 包先建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区域城市间的空间经济联系与优化成为研究热点,对城市间经济关系的准确判断和度量能很好地了解区域城市间经济关联。借鉴引力模型思想,测算出皖江城市带城市间的经济联系值,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皖江城市带城市间的经济联系进行分析。通过分析发现,皖江城市带城市空间经济联系程度较高,经济联系网络关系围绕主要城市展开,网络中存在4个凝聚子群和明显的层级结构,但有向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趋势。并提出加强皖江城市带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对策。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韩会然 焦华富 李俊峰 王荣荣
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方法,以皖江城市带为研究对象,分析了皖江城市带空间经济联系变化的网络特征,并以核心—边缘结构模型进行验证,得出该方法应用到城市空间经济联系中的有效性。结果显示:皖江城市带空间经济联系的网络结构渐趋于复杂,但经济联系还处于弱联结状态;从点度中心度的变化趋势看,芜湖的点出度增幅最大,合肥的点入度增幅最大;由中间中心度比较可知,皖江城市带空间经济联系正逐步趋于均衡,但网络中存在明显的结构分层并从侧面进行了验证。最后提出要素的集聚与扩散、产业分工体系的形成、交通方式的创新及开发区建设等共同形成了驱动皖江城市带空间经济联系不断变化的机理。
[期刊] 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何雄浪 张泽义
在内生增长模型的基础上,引入有关开放经济和技术溢出的假定,运用均衡分析推导出经济均衡增长路径,并以此构建计量模型,应用工具变量分位数回归(IVQR)实证分析进口贸易对经济增长的技术溢出效应以及技术吸收能力对溢出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进口贸易作为技术溢出的重要渠道,总体上对经济增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丰富的人力资本促进了技术溢出;在我国经济增长率低的地区,对外开放促进了进口贸易的技术溢出,而在经济增长率高的地区,由于过度依赖进口和进口渗透率过高使得溢出效果为负但不显著;我国金融体系的不完善阻碍了技术溢出,并且随着分位数的增加,这种阻碍作用越凸显。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陈果 刘丰有 王沛
本文应用数据包络法计算出2003-2011年皖江城市带的46个县城及以上行政单元的城市效率,研究了其"一轴双核两翼"产业空间格局下的各产业组团及其中心城市的城市效率演变,分析了各组团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的发展差异,总结了城市效率的地域空间分异特征,得到皖江城市带的城市综合效率变化主要取决于技术效率变化的结论。最后针对区域产业空间布局和未来发展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区域发展 战略 城市效率 皖江城市带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