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886)
- 2023(12944)
- 2022(11178)
- 2021(10496)
- 2020(8883)
- 2019(20520)
- 2018(20393)
- 2017(40600)
- 2016(21685)
- 2015(24391)
- 2014(24030)
- 2013(23563)
- 2012(22005)
- 2011(19853)
- 2010(20030)
- 2009(18598)
- 2008(17896)
- 2007(15818)
- 2006(14312)
- 2005(12618)
- 学科
- 济(93898)
- 经济(93797)
- 管理(61281)
- 业(59468)
- 企(46366)
- 企业(46366)
- 方法(39425)
- 数学(35231)
- 数学方法(34778)
- 中国(28403)
- 农(27192)
- 财(23089)
- 地方(22467)
- 业经(19805)
- 制(19203)
- 贸(18183)
- 贸易(18171)
- 农业(17751)
- 易(17670)
- 银(15572)
- 银行(15553)
- 行(14895)
- 学(14726)
- 环境(14121)
- 技术(13729)
- 融(13694)
- 金融(13691)
- 策(13551)
- 产业(12878)
- 和(12832)
- 机构
- 学院(301959)
- 大学(299611)
- 济(132345)
- 经济(129615)
- 管理(121079)
- 理学(103684)
- 理学院(102605)
- 管理学(101023)
- 管理学院(100443)
- 研究(99807)
- 中国(77623)
- 京(63167)
- 财(62584)
- 科学(56054)
- 江(50611)
- 财经(49061)
- 中心(47641)
- 所(47631)
- 经(44422)
- 研究所(42643)
- 农(41995)
- 经济学(40407)
- 范(39621)
- 业大(39337)
- 师范(39294)
- 北京(38970)
- 州(37094)
- 院(36897)
- 经济学院(36586)
- 财经大学(36295)
- 基金
- 项目(198686)
- 科学(159230)
- 研究(150240)
- 基金(145417)
- 家(123788)
- 国家(122759)
- 科学基金(107700)
- 社会(97517)
- 社会科(92722)
- 社会科学(92701)
- 省(77458)
- 基金项目(76977)
- 教育(68872)
- 自然(67716)
- 自然科(66125)
- 自然科学(66110)
- 自然科学基金(64892)
- 划(64524)
- 编号(61586)
- 资助(59441)
- 成果(49652)
- 部(44961)
- 发(44433)
- 重点(44399)
- 课题(42220)
- 创(41463)
- 国家社会(40182)
- 教育部(39181)
- 人文(38923)
- 创新(38780)
- 期刊
- 济(147648)
- 经济(147648)
- 研究(93782)
- 中国(56082)
- 财(46216)
- 管理(45555)
- 农(37388)
- 科学(36985)
- 学报(36043)
- 融(32963)
- 金融(32963)
- 教育(30947)
- 大学(29177)
- 技术(27770)
- 学学(27273)
- 业经(25176)
- 农业(25115)
- 财经(23854)
- 经济研究(23285)
- 问题(21674)
- 经(20635)
- 贸(16843)
- 理论(15235)
- 技术经济(15229)
- 现代(14749)
- 国际(14727)
- 统计(14554)
- 商业(14530)
- 图书(14001)
- 实践(13739)
共检索到45717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张亨明
当前,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开始大规模从东部向中西部集中转移,且转移方式多元化,"抱团转移"趋势明显;转移产业的层次提高,技术资本转移的趋势加大,产业转移有效促进了地区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同时,政府对产业转移的宏观引导也得到加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建立,正逢国内外产业大规模转移的历史契机和我国东部地区产业升级的大好机遇,应充分发挥地理区位优越、自然资源和科教资源丰富、工农业基础较好、市场条件和政策环境好等优势,把握产业转移的趋势,科学理性地承接产业转移;政府应强化在承接产业转移中的引导作用,加大对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高利兵
设立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承接产业转移和推动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需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皖江城市带职业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难以对接,办学条件与教育发展难以同步,师资队伍与教学要求难以融合,体制机制与市场经济难以适应,人才质量与社会需求难以契合等问题。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需要在发展观念上,推动思想大解放;在发展战略上,建设改革试验区,构筑职教板块,推进重点建设;在发展策略上,变革发展方式,改革教育体制,创新运作机制,优化外部环境。
关键词:
职业教育 皖江城市带 产业转移 对策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王泽强 杨军
当前,在皖江城市带大规模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过程中,必须创新产业承接模式,在产业承接中推进自主创新,使创新成为驱动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的持续动力;否则,仍将难以摆脱单纯地依赖资源及低廉劳动力成本拉动经济不可持续增长的路径依赖,与发达地区的差距还会持续扩大并固化。一、承接产业转移与推进自主创新基本状况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冯长春 曹敏政 甘霖
产业是城市的生命力所在,产业空间规划在当前中国的城市空间规划体系中位居要席。以皖江城市带为研究对象,综合考虑生态承载力与社会经济效率双重约束,设计了一套基于生态功能和生产效率的产业空间规划路径:综合运用GIS空间分析、数据包络分析、因子分析、象限分析等多种数理分析方法,首先从土地生态功能评价和社会经济系统生产效率评价出发,构建基于生态—生产二维结构关系的综合承接潜力评价矩阵,然后结合各区县产业发展基础的定量测度,对六大重点承接产业优势度分布的空间适宜性进行判别,在此基础上推导出承接产业转移的空间引导方案,为引导城市带尺度下产业结构优化与空间布局整合提供参考。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程必定
产业转移具有区域相关性,同时也存在着"区域粘性",而后者往往被人们所忽视。针对产业转移的"区域粘性",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战略思路,一是提升产业水平,调整振兴"存量产业",大力发展"增量产业";二要优化空间布局,整合城市资源配置,加快城市群建设,从产业和空间两个方面培育产业承接能力。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何根海
地方产业发展与地方高校的关系是密切互动的。皖江示范区必须围绕产业承接发展重点,加快技术创新升级,强化技术创新要素支撑,促进产业承接与自主创新相融合。承接产业转移离不开地方高校知识、人才、技术等智力支持,地方高校应积极研究产业发展政策,推进改革,因势利导,顺势而为,积极参与示范区的承接产业转移建设项目,服务示范区的产业发展创新,在地方产业转移升级中承担相应职责,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关键词:
皖江示范区 地方高校 产业转移 对策
[期刊] 经济纵横
[作者]
李俊江 李一鸣
在国际产业转移的背景下,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呈现新趋势:承接产业由劳动、资本密集型产业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对外直接投资(ODI)、外商直接投资(FDI)和离岸外包成为产业转移的主要路径,产业转移由垂直分工向垂直与水平复合型分工方式发展。我国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应更加积极,由被动地接受边缘产业或环节向主动"走出去"转变。同时,做好基础设施建设和加大人才培养力度;进一步提高行业的市场竞争力,避免海外高新技术在我国市场形成垄断;重视独立自主研发,提高在产业链分工中的地位。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徐春林
"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促进了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高职院校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契合度、社会服务成效、办学体制机制创新。为进一步提升承接产业转移的服务能力,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需要结合产业转移的产业集聚等特点,加强对接承接产业、创新专业建设机制、深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强专业应用科研能力建设。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余雷
文章根据2009年、2014年的数据计算了皖江城市带的产业区位商、产业转移投资弹性,考察了皖江城市带产业结构变化及产业转移投资的流向,结果发现皖江城市带优势产业从第一、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变,产业结构在不断优化,但各市产业结构优化出现两极化现象;随着皖江城市带产业区位商的变化,国内外产业转移投资有从低端产业流向服务业和房地产业的趋势,中小城市对国外产业转移资金的需求更加强烈。
关键词:
皖江城市带 区位商 产业结构 产业转移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沈惊宏 孟德友 陆玉麒
产业转移是建立在经济联系的基础上,区域经济联系的强弱很大程度上影响产业转移规模的大小。从皖江各城市本身的经济实力和规模、各城市与长三角地区的可达性和经济联系总量、泛长三角地区城市流强度等多个角度,带内与带外层面相结合测算了皖江城市带各城市与长三角城市的区域联系大小。为求得区域联系综合值,作者构建了综合测算模型,利用各类区域联系数据测算出皖江各城市与长三角城市综合联系值,从区域联系角度评估皖江城市带各城市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可能规模梯次。评估得出承接产业转移规模梯次从大到小依次是:合肥、芜湖、马鞍山、安庆、宣城、滁州、巢湖、铜陵、池州。最后提出了一些为承接好长三角产业转移的办法措施。
关键词:
区域联系 产业转移 皖江城市带 长三角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朱佩枫 张浩 张慧明
本文分别采用BCC模型和SBM模型测算了2007-2012年皖江城市带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效率,研究表明:(1)非期望产出影响产业转移效率,大多数城市存在效率改进空间,经济发达城市效率更低;(2)发达城市的SBM模型产业转移效率值大多低于BCC模型效率值;(3)经济落后城市的SBM模型产业转移效率值大多高于BCC模型产业转移效率值,但技术差距缩小后情况逆转。
[期刊] 财政研究
[作者]
安徽省财政厅课题组
皖江城市带,是安徽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增长极,也是泛长三角的有机组成部分。2009年1月,国务院批复同意设立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要求国家发改委会同安徽省政府等部门编制示范区规划,报国务院审批后组织实施。这是安
[期刊] 产经评论
[作者]
李梦洁 杜威剑
有关产业转移对承接地和转出地环境影响的研究一直存在较大争议。以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为分析对象,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法评估、分析示范区建立对承接地和转出地的生态环境影响,实证得出结论: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建立对承接地(皖江区域)的环境影响显著为正,而对主要转出地(长三角地区)的环境影响部分显著为正。因此,实施产业转移并不一定会使承接地的环境恶化,只要加强转移进入门槛和环境管制,承接地和转出地通过科学有效的产业转移可以实现环境"双赢"。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李艳华 陈萍
世界航空制造产业国际转移的新趋势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本文分析了世界航空制造产业的现状特点和国际转移出现的新趋势,结合我国航空产业发展的现状和问题,提出我国承接国际航空产业转移的关键性对策。
关键词:
航空制造产业 国际转移 新趋势 关键对策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张亨明
皖江城市带是长三角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对于安徽以及全国的经济发展、实现工业经济的跨越具有重要意义。文章结合民营企业的发展情况与当前产业转移的结构和趋势,从全国及安徽省民营企业发展状况、民营企业在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中的作用及民营企业在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中的对策建议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对于长三角如何加快向中西部地区的经济辐射和中部崛起,起到了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
皖江城市带 承接产业转移 民营企业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