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5958)
- 2023(8758)
- 2022(7267)
- 2021(6678)
- 2020(5451)
- 2019(12936)
- 2018(12466)
- 2017(23682)
- 2016(12917)
- 2015(14322)
- 2014(14380)
- 2013(13886)
- 2012(12745)
- 2011(11577)
- 2010(12019)
- 2009(10945)
- 2008(10791)
- 2007(9867)
- 2006(9199)
- 2005(7881)
- 学科
- 济(53353)
- 经济(53305)
- 管理(34391)
- 业(29584)
- 企(22913)
- 企业(22913)
- 中国(19686)
- 地方(18478)
- 方法(16629)
- 农(16581)
- 数学(14582)
- 数学方法(14231)
- 财(11932)
- 业经(11475)
- 农业(10765)
- 策(9903)
- 学(9727)
- 环境(9646)
- 发(9566)
- 制(9389)
- 城市(8515)
- 贸(8125)
- 贸易(8119)
- 理论(8030)
- 地方经济(7808)
- 易(7791)
- 及其(7627)
- 和(7567)
- 银(7244)
- 银行(7238)
- 机构
- 学院(175245)
- 大学(171429)
- 济(69614)
- 经济(67681)
- 管理(66709)
- 研究(63507)
- 理学(56060)
- 理学院(55347)
- 管理学(54293)
- 管理学院(53963)
- 中国(47938)
- 科学(39095)
- 京(38332)
- 江(34206)
- 财(33270)
- 所(31248)
- 中心(29810)
- 研究所(28053)
- 农(27964)
- 范(25841)
- 师范(25609)
- 业大(24712)
- 财经(24624)
- 院(24356)
- 州(23542)
- 北京(23449)
- 经(22175)
- 省(21860)
- 农业(21444)
- 师范大学(20399)
- 基金
- 项目(116086)
- 科学(91440)
- 研究(87607)
- 基金(80961)
- 家(69770)
- 国家(69150)
- 科学基金(59738)
- 社会(54379)
- 社会科(51472)
- 社会科学(51453)
- 省(48343)
- 基金项目(42487)
- 教育(39887)
- 划(39389)
- 自然(37923)
- 自然科(36941)
- 自然科学(36935)
- 编号(36783)
- 自然科学基金(36191)
- 资助(33089)
- 成果(29942)
- 课题(27446)
- 发(26851)
- 重点(26372)
- 部(24511)
- 创(23134)
- 年(22223)
- 发展(21863)
- 创新(21714)
- 国家社会(21522)
共检索到27886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范树平 程从坤 项思可 张红梅
以城镇建设用地为研究对象,以皖江城市带区县为评价单元,统筹考虑土地利用的"广度"和"深度",从土地利用的适宜性和集约性两维层面,采用象限法构建逻辑关系模型,对皖江城市带城镇建设用地进行综合评价,将整个皖江城市带划分为优化发展区、适度发展区、协调发展区、重点发展区4个类型区,提出土地利用的分区优化对策,为区域土地资源开发与利用、产业项目用地空间布局提供基础依据。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黄金碧 冯长春
不同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生产要素配置关系不同,只有以生产要素合理配置时的用地需求作为预测基数,才能确保用地规模适度发展。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和多元回归分析法,分析皖江城市带2006~2011年城镇建设用地利用有效性,并以优化后的样本预测城镇建设用地需求。结论如下:(1)皖江城市带城镇建设用地产出效益较差,多数地区处于规模报酬递减阶段,建设用地存在过剩;(2)运用DEA优化后的样本建立用地需求预测模型,拟合效果好,利于控制建设用地无序扩展;(3)皖江城市带城镇建设用地需求增速将放缓,合肥、安庆等地城镇建设用地利用效率高,经济社会发展需新增建设用地支撑;滁州、马鞍山等地城镇建设用地利用粗放,应注重挖掘存...
关键词:
城镇建设用地 预测 DEA 皖江城市带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刘雪冉 赵艳玲 信凯 彭猛 蒋知栋 李源
通过分析阐明皖江城市带土地整治现状及存在问题,指导下一步土地整治工作的推进,进一步缓解土地供需矛盾,为皖江城市带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采用查阅年鉴进行归纳总结,比较分析取得的成果和存在问题。各区域都有土地整治项目,但主要集中在江淮丘陵区;土地开发新增耕地比较大,但后备资源不足,加重了土地复垦和土地整理负担;整治后耕地质量差和权属不清;综合整理过程中缺乏环境影响评价;缺乏土地整治绩效评价和监管;忽视生态景观服务功能等。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范树平 程久苗 项思可 张红梅 朱传民
本文以皖江城市带区县面板数据为分析对象,对区域六大产业类型的分异及集聚程度进行空间判识。研究结果表明:①皖江城市带产业区位熵空间分异明显,熵值极高区与极低区表现突出,存在显著空间差异性;②只有轻纺产业发展的集聚程度较高,其他类型产业表现并不突出,区域产业结构关联度仍然处于初级阶段,没有形成竞相合作的区域联动机制;③高技术产业及现代服务业没有高高或低低集聚区域,其他四类产业类型均存在高高或低低的集聚区,而轻纺产业表现尤为突出,说明产业空间布局已处于正在集聚过程。
[期刊] 财贸研究
[作者]
宋来敏
从经济环境、生产环境、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四个维度选取28个指标构建了较为全面的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中部地区产业转移承接地的环境承载力问题。以中部地区皖江城市带为例,综合使用熵权法与时序加权法对2013—2018年皖江城市带八市的环境承载力水平进行动态评价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从动态趋势变化来看,皖江城市带环境承载力的动态发展趋势具有时间和空间上的规律性,综合评价值表现为波动上升趋势,与经济环境承载力呈现出较强的一致性,且地区间的差异逐渐缩小;从时序加权综合评价结果来看,不同地区的环境承载力具有分级特征。根据评价分析结果,提出提高产业转移承接地环境承载力水平的优化措施。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齐先文 查良松
运用专家咨询法,从温泉资源质量、市场区位条件、区域支持条件3个方面构建了涵盖13个评价因子的温泉型旅游地开发评价指标体系。为最大限度降低评价的主观性,将评价因子分为数值型和模糊型两种,综合运用菲什拜因-罗森伯格模型和模糊数学模型,在深入调研皖江城市带各温泉旅游地并掌握相关数据的基础上,从市域层面对皖江城市带6个地区的温泉旅游开发条件进行了量化评价。结果显示:合肥、马鞍山开发条件最优,其温泉旅游资源与市场区位及区域支持条件匹配良好;安庆、六安次之,宣城、池州较差。最后结合评价结论,先从文化和竞合2个方面提出皖江城市带温泉旅游地整体开发和提升的策略,再针对得分不同地区的开发现状和所处阶段,分别提出...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高利兵
设立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承接产业转移和推动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需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皖江城市带职业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难以对接,办学条件与教育发展难以同步,师资队伍与教学要求难以融合,体制机制与市场经济难以适应,人才质量与社会需求难以契合等问题。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需要在发展观念上,推动思想大解放;在发展战略上,建设改革试验区,构筑职教板块,推进重点建设;在发展策略上,变革发展方式,改革教育体制,创新运作机制,优化外部环境。
关键词:
职业教育 皖江城市带 产业转移 对策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范树平 项思可 张红梅 张峰 鲍捷
基于皖江城市带46个评价单元面板数据,运用综合区位熵、产业区位熵平均绝对差、耦合关系等系列模型,借助GIS空间与属性关联功能,剖析区县主要产业及产业集聚度的空间分异,以及产业集聚度与产业用地效益的空间耦合。研究表明:木材家具业、农副加工业、纺织服装业作为最多区域的主要产业,分别达到26个、25个、24个,反映整个区域还是以低初级产业类型为主;产业集聚程度较高的区域集中于西北部大别山区、偏远县域范围,而市区及城镇产业发达区域产业集聚表现不突出;产业用地效益数值区域差异很大,较高区域主要集中沿江城镇发展轴及合肥省会都市圈区域,较小区域集中分布于原料导向型、劳动导向型为主;耦合程度基本呈现版块化结构,皖江城市带东南部高于西北部,从东到西呈现递减趋势,并将整个区域划分为高度耦合型、中度耦合型、轻度耦合型、极不耦合型等四大耦合类型区。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陈晓华 李久林 储金龙
城市效率是衡量城市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文章以皖江城市带地级市为研究样本,建立DEA模型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DEA交叉模型对皖江城市带各城市进行效率分析,采用ESDA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研究了皖江城市带城市效率的演化过程及空间差异。得出以下结论:近年皖江城市带各城市GDP和固定资产投资都呈现大规模递增的态势,但城市效率普遍偏低,稳定性不强,并呈波动型发展的态势;传统工矿型城市的城市效率要低于综合型城市;城市效率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呈一定的正相关性;城市效率与城市规模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但在皖江城市带显著性不强。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孙晓峰 王似保
高职院校的教学资源是指一切可用于教育、教学的物质条件、社会条件、自然条件以及媒体条件,是教学材料和信息的来源。基于服务皖江城市带承接转移示范区建设需要,整合优化这一区域高职院校教学资源,是提升高职院校综合能力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在分析皖江城市带高职院校教学资源使用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皖江城市带教学资源跨校整合优化的路径和举措。
关键词:
皖江城市带 高职院校 教学资源 整合优化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黄金碧 冯长春
本文从城镇化协调发展要求城镇系统达到帕累托最优的角度出发,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构建人口、经济与土地城镇化协调性评价模型,并以皖江城市带为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将城镇化各维度同比例变化视为城镇化协调发展是不合理的;(2)皖江城市带城镇建设用地利用粗放,非农经济就业吸纳能力不足,非农劳动力未得到有效发挥,致使经济城镇化滞后于土地城镇化,人口城镇化超前于土地城镇化,城镇化协调性总体呈东强西弱、南高北低的空间格局;(3)城镇化建设应以经济城镇化为动力,以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为支撑,提升城镇空间的经济承载力和人口承载力,形成建设用地增长与经济增长相匹配、非农劳动力增长与非农经济就业吸纳能力提升与...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倪虹 顾文选
皖江城镇带是我国中部地区四大重要城镇群之一,是联系东部长江三角洲和中西部地区的纽带。也是安徽省近年来发展最快地区。该地带已形成铁路、水运、公路综合运输走廊,具有多方面的发展条件与优势。应坚持工业化、城镇化双轮驱动原则,大力实施区域一体化优先发展策略。
关键词:
安徽 沿江城镇带 优先发展
[期刊] 职业技术教育
[作者]
徐春林
"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促进了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高职院校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契合度、社会服务成效、办学体制机制创新。为进一步提升承接产业转移的服务能力,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需要结合产业转移的产业集聚等特点,加强对接承接产业、创新专业建设机制、深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强专业应用科研能力建设。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柏家文 柏恬宇
改革开放后,随着政府一系列优惠政策的出台和落实,皖江城市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的经济发展潜力进一步凸显。新世纪皖江城市带示范区设立十余年来,示范区在承接长三角的产业转移,优化经济结构,实现经济发展融合一体化方面成效明显,但亦面临诸多现实困境。加快构建皖江与长三角的一体化市场体系、协同创新体系、发展机制和优化产业分工与协作是化解皖江区域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所面临的困境,实现深度融合发展的重要路径。
关键词:
皖江城市带 长三角一体化
[期刊] 西部论坛
[作者]
张亨明
当前,我国劳动密集型产业开始大规模从东部向中西部集中转移,且转移方式多元化,"抱团转移"趋势明显;转移产业的层次提高,技术资本转移的趋势加大,产业转移有效促进了地区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同时,政府对产业转移的宏观引导也得到加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建立,正逢国内外产业大规模转移的历史契机和我国东部地区产业升级的大好机遇,应充分发挥地理区位优越、自然资源和科教资源丰富、工农业基础较好、市场条件和政策环境好等优势,把握产业转移的趋势,科学理性地承接产业转移;政府应强化在承接产业转移中的引导作用,加大对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