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099)
- 2023(9010)
- 2022(7774)
- 2021(6856)
- 2020(6019)
- 2019(14213)
- 2018(13794)
- 2017(26709)
- 2016(14338)
- 2015(16415)
- 2014(16729)
- 2013(16973)
- 2012(16367)
- 2011(15111)
- 2010(15570)
- 2009(14646)
- 2008(14380)
- 2007(13145)
- 2006(11793)
- 2005(10677)
- 学科
- 济(88210)
- 经济(88147)
- 管理(37316)
- 业(32727)
- 方法(31033)
- 数学(27861)
- 数学方法(27661)
- 企(24711)
- 企业(24711)
- 地方(23957)
- 中国(21276)
- 农(17630)
- 学(16853)
- 财(14656)
- 业经(14316)
- 地方经济(14282)
- 制(11976)
- 贸(11965)
- 贸易(11962)
- 农业(11936)
- 环境(11619)
- 易(11418)
- 融(10594)
- 金融(10592)
- 和(10556)
- 银(9897)
- 银行(9876)
- 行(9425)
- 发(9249)
- 理论(8991)
- 机构
- 大学(221445)
- 学院(220689)
- 济(102039)
- 经济(99844)
- 研究(81724)
- 管理(80203)
- 理学(68043)
- 理学院(67128)
- 管理学(66019)
- 管理学院(65584)
- 中国(60777)
- 科学(49419)
- 京(47744)
- 财(43646)
- 所(42396)
- 江(39218)
- 研究所(38390)
- 农(37217)
- 中心(36979)
- 财经(34643)
- 经济学(32966)
- 业大(31687)
- 经(31118)
- 范(30282)
- 师范(29995)
- 北京(29555)
- 经济学院(29501)
- 农业(29276)
- 院(28946)
- 州(27398)
- 基金
- 项目(140528)
- 科学(109861)
- 研究(101427)
- 基金(101327)
- 家(88068)
- 国家(87386)
- 科学基金(74003)
- 社会(65815)
- 社会科(62358)
- 社会科学(62332)
- 省(55247)
- 基金项目(53961)
- 自然(46468)
- 划(45873)
- 自然科(45312)
- 自然科学(45296)
- 教育(45273)
- 自然科学基金(44431)
- 资助(41599)
- 编号(40289)
- 成果(32763)
- 发(32392)
- 重点(32164)
- 部(31147)
- 课题(28519)
- 创(27828)
- 国家社会(27286)
- 科研(26517)
- 发展(26424)
- 教育部(26318)
- 期刊
- 济(121034)
- 经济(121034)
- 研究(69817)
- 中国(41958)
- 财(33897)
- 学报(33280)
- 农(32588)
- 科学(30982)
- 管理(28279)
- 大学(24461)
- 学学(23216)
- 农业(21465)
- 融(20868)
- 金融(20868)
- 经济研究(19809)
- 技术(19467)
- 财经(18060)
- 教育(17486)
- 问题(17375)
- 业经(17150)
- 经(15681)
- 技术经济(13057)
- 贸(12160)
- 统计(11972)
- 业(11495)
- 资源(11209)
- 商业(10836)
- 世界(10736)
- 现代(10624)
- 策(10512)
共检索到34057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赵雪雁 江进德 张丽 侯成成 李昆阳
分析经济区内城市间经济联系不仅有利于引导城市的空间发展,而且有利于空间经济的合理组织。以皖江城市带为例,引入克鲁格曼指数、建成区面积、人口素质权重系数等指标修正了以往的引力模型,并利用城市间的日发车班次数据对修正模型进行了检验。在此基础上,利用修正模型确定了各城市的主要对外联系方向及联系强度,采用断裂点公式计算了中心城市的吸引范围。结果表明:①皖江城市带内各城市对外经济联系强度差异较大;②各城市的主要联系方向呈现中心城市指向性和地域相邻指向性特征;③合肥和芜湖为皖江城市带的两个经济中心城市,它们的对外吸引范围较为狭小。
关键词:
经济联系 引力模型 辐射范围 皖江城市带
[期刊] 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赵娴 林楠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趋势开始显现,城市间经济联系不断增强,中心城市开始逐渐发挥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而这种带动作用则源于中心城市的经济辐射力。为进一步促进城市经济和区域经济的发展,全国城镇体系规划中明确提出鼓励有条件的城市发展成为区域性中心城市。国家中心城市是区域经济的中心,是建立国际经济联系的纽带,也代表着城市的国际竞争力,因此,对中国国家中心城市经济辐射力展开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李砚忠 董媛
促进城市群城市经济均衡一体化发展对实现区域经济更高质量、更具效率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发挥京津冀城市群中心城市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选用京津冀城市群2014—2021年相关数据,利用断裂点模型和辐射场强模型,对京津冀城市群中心城市经济辐射格局的“点、线、面”要素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京津冀城市群“强极核”模式凸显,城市间经济发展不均衡且差距持续拉大,中心城市经济实力突出但彼此之间实力悬殊;中心城市的辐射强度均有所上升但变化幅度差距较大,辐射方向均呈放射状向外围扩散,形成显著的“中心-外围”结构形态;中心城市经济辐射腹地呈现以北京、天津、石家庄与唐山四点构成的菱形结构为支撑,其他中小城市为重要节点的辐射空间格局,不同中心城市辐射腹地彼此融合、相互嵌套,通过以“点”突破、以“线”联通、以“面”扩延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韩会然 焦华富 李俊峰 王荣荣
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方法,以皖江城市带为研究对象,分析了皖江城市带空间经济联系变化的网络特征,并以核心—边缘结构模型进行验证,得出该方法应用到城市空间经济联系中的有效性。结果显示:皖江城市带空间经济联系的网络结构渐趋于复杂,但经济联系还处于弱联结状态;从点度中心度的变化趋势看,芜湖的点出度增幅最大,合肥的点入度增幅最大;由中间中心度比较可知,皖江城市带空间经济联系正逐步趋于均衡,但网络中存在明显的结构分层并从侧面进行了验证。最后提出要素的集聚与扩散、产业分工体系的形成、交通方式的创新及开发区建设等共同形成了驱动皖江城市带空间经济联系不断变化的机理。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夏丹 蔡翔 万勇
粤港澳大湾区在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加快发展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本文综合运用灰色关联模型和面板回归模型探讨了粤港澳大湾区中心城市经济辐射影响因素的异质性。研究表明:第一,相比信息通讯技术,交通基础设施、人力资本和金融资本对粤港澳大湾区经济辐射强度具有更为显著的正向影响。第二,这些因素对经济辐射强度的影响因市而异。其中,交通基础设施对广州的经济辐射强度影响最大,人力资本对深圳的经济辐射强度影响最大,金融资本对香港的经济辐射强度影响最大。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王小林 王效梅
本文通过构造准自然实验,实证分析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的经济辐射效应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有助于促进经济发展,东部地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带动经济发展的效果高于中西部地区,且超大城市规模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在经济发展方面的辐射和带动能力更强。从作用机制来看,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能为产业结构升级提供新的桥梁。最后文章提出加快消费中心城市建设,提升城市消费能力,加大产业结构升级发展等对策建议。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党彦龙 白永亮
首先,对长江中游地区城市的中心性指数进行测度,找出中心城市武汉。其次,基于断裂点模型,以武汉为中心,区域性中心城市为参照,对边缘圈层的空间辐射范围进行界定。再次,基于城市的中心性和空间区位,找出边缘圈层的支撑城市——长沙、南昌、合肥、襄阳、宜昌、驻马店。基于断裂点模型,以武汉为中心,支撑城市为参照,对核心圈层的空间辐射范围进行界定,并找出核心圈层的支点城市——岳阳、九江、安庆、六安、信阳、随州、荆门、荆州。最后,基于引力模型对支撑城市的空间引力范围和引力层级进行界定,以此刻画出长江中游城市群核心圈—边缘圈的"双圈"空间框架,以及由六大城市圈构成的空间支撑,揭示长江中游城市群"1+6"的空间结构...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姜海宁 陆玉麒 吕国庆
城市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城市的发展离不开与其它城市和区域的相互联系。本文借助区域间相互作用的引力模型,从节点分析、线路分析以及经济联系强度等方面对江浙沪主要中心城市对外经济联系状况进行实际测度,定量分析其对外经济联系的空间结构等级层次性特征。结果表明:江浙沪主要中心城市对外经济联系不断增强,区域差异明显,并且表现出按照一定的轴线发生联系,这种轴线的方向和路径具有一定规律性;上海对江浙中心城市的经济联系强度大,并呈现距离衰减规律,形成圈层结构分异;苏锡常经济圈内部经济联系紧密,南京和杭州对外经济联系不强,中心地位亟待提高;交通是宁波对外经济联系的最主要障碍。总之,江浙沪主要中心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是其对外经济联系的前提条件,而加快交通建设,特别是高速公路的建设,是加快经济发展的关键,也是加强区域间经济联系的主要手段之一,当然这还与距离、行政区划和历史等因素有关。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栾强 罗守贵 郭兵
依据中心城市和受辐射城市并构建测度指标体系,引入城市间距离对分形模型进行改进,对我国三大都市圈中心城市的经济辐射力进行客观、全面的分析比较。研究发现:上海对半径300 km范围的辐射力与北京对半径200 km范围的辐射力相当,而广州对半径200 km范围的辐射力相对较差;3个中心城市行政地位差别很大,但政策支持力度对辐射力的影响与其他影响因素相比并无明显优势;金融业发展是辐射力最重要的影响因素,辐射力对城市货运能力和客运能力的依赖度有明显差异。
关键词:
都市圈 辐射力 分形模型 灰色关联分析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余瑞林 刘承良
城市群空间范围的界定是城市群研究的基础。使用区位商方法确定芜湖和安庆为皖江城市群的中心城市,计算了中心城市在研究范围内的经济联系强度和经济联系隶属度,以此为基础,确定了皖江城市群的空间范围并划分了其空间腹地层次为:核心区(芜湖市、安庆市、马鞍山市、枞阳县、当涂县、怀宁县);紧密腹地(合肥市、池州市、芜湖县、无为县、铜陵市、繁昌县);竞争腹地(桐城市、巢湖市、东至县、和县、宣城市、潜山县、南陵县、望江县、庐江县、含山县、太湖县、滁州市、宿松县、肥西县);边缘腹地(肥东县、铜陵县、岳西县、青阳县、全椒县、泾县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胡晓辉
制度创新的扩散溢出效应,可由中观层面的测度指标直观确定辐射波及范围。借鉴国内外文献常用的一些制度变量代理指标,本文通过设定门槛值距离的局域空间自相关Moran I分析,发现制度变量的相关性随31个省会(直辖市)城市间距离变化有一定的规律,且最佳距离得到威尔逊模型和非参数方法的验证。用1996-2013年度截面数据的空间动态过程,显示制度"试验场"往往具有明显的政策外溢效应。因此,制度的经验推广要考虑空间近邻效应,将时间分散到多个空间进行试验,如建立多个自贸区"试验田"。
关键词:
制度 空间自相关 辐射范围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张士杰
文章基于经济增长尾效假说,构建包括资本、劳动和能源的经济增长模型,并利用2000-2011年皖江城市带9个城市的面板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皖江城市带能源对经济增长的尾效是0.005,意味着由于能源约束,皖江城市带每年的经济增长速度下降约0.5%。同时,文章研究发现,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皖江城市带的能源约束程度相当,但不同能源种类对经济增长的制约程度有着明显的差异性。能源的结构性矛盾将成为皖江城市带经济增长的软肋,因此增加高效清洁能源消耗比例,调整能源消费结构是其未来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
经济增长 能源约束 皖江城市带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唐娟 马晓冬 朱传耿 钱程
运用重力模型和综合客运模型,对淮海经济区城市间的经济联系势能及经济联系流强度进行测度,据此分析该区的城市经济辐射与经济隶属情况。结果表明,淮海经济区城市间的经济联系势能结构表现为以徐州、商丘、临沂、淮安为重要节点呈放射状分布。经济联系流强度的空间分异格局以徐州为中枢,形成徐州、济宁、临沂、阜阳、蚌埠五大网络结点,构成"开"字型架构。经济联系势能和经济联系流强度在徐州与周边城市的联系上表现出明显的一致性。最终将淮海经济区划分为核心、汴商、莱泰、临照、盐淮5个城市经济区。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沈惊宏 陆玉麒 周玉翠 尹贻梅
在皖江城市群作为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示范区背景下及区域交通网络化、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的新形式下,对皖江城市群旅游经济联系和影响范围研究就显得必要。以该地区10城市的旅游经济联系为主线,以界定旅游中心节点、测算旅游经济联系量和场强模型为手段,构建皖江城市群旅游圈。研究表明:以合肥和芜湖为双核的皖江城市群大旅游圈,其内部分为3个次旅游经济圈,北部以合肥为中心,包括六安区域、滁州和含巢湖整个水面的大部分区域的合肥旅游圈;西南以安庆为中心、池州为副中心,含铜陵一部分地区的安庆旅游圈;东南以芜湖为中心、宣城为副中心,包括马鞍山和部分巢湖区域、部分铜陵区域的芜湖旅游圈。最后提出了3个旅游经济圈发展的旅游规划...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