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9522)
- 2023(14088)
- 2022(12162)
- 2021(11514)
- 2020(9720)
- 2019(22877)
- 2018(22849)
- 2017(44239)
- 2016(24143)
- 2015(27316)
- 2014(27492)
- 2013(26846)
- 2012(24411)
- 2011(22171)
- 2010(22361)
- 2009(20446)
- 2008(19894)
- 2007(17430)
- 2006(15349)
- 2005(13327)
- 学科
- 济(99546)
- 经济(99417)
- 管理(69188)
- 业(60943)
- 企(50929)
- 企业(50929)
- 方法(44627)
- 数学(39088)
- 数学方法(38357)
- 中国(26236)
- 农(24666)
- 学(23004)
- 地方(21739)
- 财(21379)
- 业经(20102)
- 理论(17277)
- 制(17224)
- 农业(16149)
- 和(16027)
- 环境(15530)
- 贸(14957)
- 贸易(14948)
- 易(14443)
- 技术(13918)
- 划(13147)
- 务(12848)
- 银(12764)
- 财务(12757)
- 财务管理(12730)
- 银行(12726)
- 机构
- 大学(337765)
- 学院(337252)
- 管理(135355)
- 济(126916)
- 经济(123839)
- 理学(117394)
- 理学院(116019)
- 管理学(113644)
- 管理学院(113037)
- 研究(110626)
- 中国(81453)
- 京(73247)
- 科学(71854)
- 财(57798)
- 所(55297)
- 农(53129)
- 江(52975)
- 业大(51710)
- 研究所(50719)
- 中心(50625)
- 财经(46522)
- 范(45877)
- 北京(45589)
- 师范(45465)
- 经(42146)
- 农业(41633)
- 院(40974)
- 州(40671)
- 经济学(37165)
- 师范大学(36726)
- 基金
- 项目(236041)
- 科学(184669)
- 研究(170649)
- 基金(169508)
- 家(147827)
- 国家(146649)
- 科学基金(126253)
- 社会(105621)
- 社会科(99937)
- 社会科学(99906)
- 省(93263)
- 基金项目(90310)
- 自然(83869)
- 自然科(81780)
- 自然科学(81766)
- 自然科学基金(80223)
- 教育(78673)
- 划(78129)
- 编号(70770)
- 资助(70449)
- 成果(56708)
- 重点(52522)
- 部(50929)
- 发(49432)
- 课题(48825)
- 创(48248)
- 创新(45014)
- 科研(44715)
- 大学(43317)
- 教育部(43214)
- 期刊
- 济(138088)
- 经济(138088)
- 研究(94401)
- 中国(66427)
- 学报(53569)
- 科学(49916)
- 管理(48636)
- 农(47314)
- 财(42581)
- 大学(39961)
- 教育(38899)
- 学学(37442)
- 农业(32831)
- 技术(30407)
- 融(24914)
- 金融(24914)
- 业经(23371)
- 财经(21497)
- 经济研究(20968)
- 图书(19630)
- 问题(19050)
- 资源(18322)
- 经(18193)
- 业(16931)
- 科技(16447)
- 理论(15924)
- 技术经济(15866)
- 统计(15482)
- 现代(15338)
- 版(15275)
共检索到48561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范树平 程从坤 项思可 张红梅 侯长莉
将皖江城市带按照区县划分为46个评价单元,围绕土地产出效益,选择评价指标及模型,采用历年土地利用变更数据及社会经济统计数据,测定土地产值密度及比较值,构建土地资源利用优化模式,实现土地资源优化配置。研究表明:农业土地产值密度比较值较高的区域集中分布于沿江山地丘陵区、皖中耕地集中连片区,各市区普遍较低,总体区域差异性不大;非农业土地产值密度比较值区域差异性较大,但各市区普遍较高,沿江、紧邻江浙、省会都市圈等处于县域范围较高区域。在分析结果基础上,从土地资源转化、土地产品交换、区域平衡补偿机制等3个方面,构建皖江城市带土地资源利用优化模式,促进区域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关键词:
产值密度 土地资源 利用模式 皖江城市带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孙晓峰 王似保
高职院校的教学资源是指一切可用于教育、教学的物质条件、社会条件、自然条件以及媒体条件,是教学材料和信息的来源。基于服务皖江城市带承接转移示范区建设需要,整合优化这一区域高职院校教学资源,是提升高职院校综合能力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在分析皖江城市带高职院校教学资源使用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皖江城市带教学资源跨校整合优化的路径和举措。
关键词:
皖江城市带 高职院校 教学资源 整合优化
[期刊]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作者]
刘雪冉 赵艳玲 信凯 彭猛 蒋知栋 李源
通过分析阐明皖江城市带土地整治现状及存在问题,指导下一步土地整治工作的推进,进一步缓解土地供需矛盾,为皖江城市带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采用查阅年鉴进行归纳总结,比较分析取得的成果和存在问题。各区域都有土地整治项目,但主要集中在江淮丘陵区;土地开发新增耕地比较大,但后备资源不足,加重了土地复垦和土地整理负担;整治后耕地质量差和权属不清;综合整理过程中缺乏环境影响评价;缺乏土地整治绩效评价和监管;忽视生态景观服务功能等。
[期刊] 城市问题
[作者]
王满银 肖瑛
以地下空间开发为视角,用文献资料法、实证法研究了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的创新方式。从工程技术和技术经济的角度验证了开发区地下空间开发的可行性。认为开发区地下空间开发的主要障碍因素是产权归属不清、产权定价无据及缺乏规划编制;应从确权、定价、规划、融资、财税等方面着手加快促进开发区地下空间的开发。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黄金碧 冯长春
不同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生产要素配置关系不同,只有以生产要素合理配置时的用地需求作为预测基数,才能确保用地规模适度发展。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和多元回归分析法,分析皖江城市带2006~2011年城镇建设用地利用有效性,并以优化后的样本预测城镇建设用地需求。结论如下:(1)皖江城市带城镇建设用地产出效益较差,多数地区处于规模报酬递减阶段,建设用地存在过剩;(2)运用DEA优化后的样本建立用地需求预测模型,拟合效果好,利于控制建设用地无序扩展;(3)皖江城市带城镇建设用地需求增速将放缓,合肥、安庆等地城镇建设用地利用效率高,经济社会发展需新增建设用地支撑;滁州、马鞍山等地城镇建设用地利用粗放,应注重挖掘存...
关键词:
城镇建设用地 预测 DEA 皖江城市带
[期刊] 中国金融
[作者]
傅德汉 操基平 张平
安庆市作为"国家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重要部分,即将迎来产业转移的黄金期。为了促进安庆市更好地承接东南沿海地区产业转移,金融业应加大对承接产业转移的支持力度,寻求金融支持安庆大规模承接产业转移的途径和模式。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范树平 程从坤 项思可 张红梅
以城镇建设用地为研究对象,以皖江城市带区县为评价单元,统筹考虑土地利用的"广度"和"深度",从土地利用的适宜性和集约性两维层面,采用象限法构建逻辑关系模型,对皖江城市带城镇建设用地进行综合评价,将整个皖江城市带划分为优化发展区、适度发展区、协调发展区、重点发展区4个类型区,提出土地利用的分区优化对策,为区域土地资源开发与利用、产业项目用地空间布局提供基础依据。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陈果 刘丰有 王沛
本文应用数据包络法计算出2003-2011年皖江城市带的46个县城及以上行政单元的城市效率,研究了其"一轴双核两翼"产业空间格局下的各产业组团及其中心城市的城市效率演变,分析了各组团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的发展差异,总结了城市效率的地域空间分异特征,得到皖江城市带的城市综合效率变化主要取决于技术效率变化的结论。最后针对区域产业空间布局和未来发展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区域发展 战略 城市效率 皖江城市带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倪虹 顾文选
皖江城镇带是我国中部地区四大重要城镇群之一,是联系东部长江三角洲和中西部地区的纽带。也是安徽省近年来发展最快地区。该地带已形成铁路、水运、公路综合运输走廊,具有多方面的发展条件与优势。应坚持工业化、城镇化双轮驱动原则,大力实施区域一体化优先发展策略。
关键词:
安徽 沿江城镇带 优先发展
[期刊] 现代城市研究
[作者]
黄金碧 冯长春
本文从城镇化协调发展要求城镇系统达到帕累托最优的角度出发,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构建人口、经济与土地城镇化协调性评价模型,并以皖江城市带为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将城镇化各维度同比例变化视为城镇化协调发展是不合理的;(2)皖江城市带城镇建设用地利用粗放,非农经济就业吸纳能力不足,非农劳动力未得到有效发挥,致使经济城镇化滞后于土地城镇化,人口城镇化超前于土地城镇化,城镇化协调性总体呈东强西弱、南高北低的空间格局;(3)城镇化建设应以经济城镇化为动力,以土地节约集约利用为支撑,提升城镇空间的经济承载力和人口承载力,形成建设用地增长与经济增长相匹配、非农劳动力增长与非农经济就业吸纳能力提升与...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房莉 方凤满 余健 马康 路曙光 林跃胜
城市生态安全是保证城市资源可持续利用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前提。皖江城市带是长江经济带“承东启西”的关键部位,为促进皖江城市带生态环境与区域经济高质量协调发展,采用DPSR模型构建生态安全评价体系,利用熵权法与标准差系数法确定指标权重,采用综合指数法、空间变差模型与灰色GM(1,1)模型等方法分析了皖江城市带生态安全时空演变特征、影响因素与发展趋势。结果表明:(1)皖江城市带生态安全综合指数随时间变化呈波动增长趋势,研究时段内,合肥生态安全指数年增长率最高,为1.14%,马鞍山年增长率最低,为0.77%;(2)南部的池州和宣城两`市总体生态安全等级较高,北部的滁州和合肥逐渐向理想安全等级转化,中部的沿江城市马鞍山、芜湖、安庆和铜陵的生态安全处于较差等级;(3)皖江城市带生态安全格局演化具有一定的延续性和规律性,空间分异层次特征显著,整体上呈现出从“南部>北部>中部”向“北部>南部>中部”的空间演变格局;(4)驱动力与响应层指标对生态安全具有较好的推动作用;(5)预测结果表明,2020~2030年皖江城市带生态安全重心将进一步向“西南-东北”格局转变。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杨成凤 韩会然
选取与皖江城市带联系密切的长三角16个核心城市和武汉市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调研获取皖江城市带各市与这些城市公路客运联系数据,从社会网络视角分析了皖江城市带区际交通联系的网络特征,结合相互作用强度的现状及历年变化,预测皖江城市带区际交通空间组织的发展趋势,为区际交通组织的联系方向提供参考,提出皖江城市带区际交通空间组织的优化建议。结果显示:①皖江城市带与南京市的空间相互作用最强,其次为上海市;从公路客运比例来看,皖江城市带公路客运交通的主导联系方向为长三角方向,其中东向联系更强,东南向(杭州市方向)的联系稍弱。②从皖江城市带区际交通空间组织网络结构特征来看,区际公路客运交通空间组织的网络密度较高,网络结构较松散,联系的主要城市集中于长三角的核心城市。③从东向联系与西向拓展两方面提出了皖江城市带区际交通空间组织的优化方向。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谷家川 查良松
根据近20a(1991~2010)主要农作物产量与耕地面积的相关数据,结合主要农作物的含碳率、经济系数、根冠比、果实水分系数,利用农作物产量与碳储量转换模型计算法对皖江城市带主要农作物碳储量、碳密度进行了估算,分析该区农田生态系统植被碳库的总量和构成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近20a来该区农田植被碳储量和植被碳密度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且2010年研究区农田植被碳储量占当年安徽省能源消耗总排碳量的23.06%,具有十分明显的碳汇效应,但农作物碳储量和碳密度呈现一定的波动性。研究区中农作物碳储量以水稻作物为主(占总碳储量的66.59%),各市农作物碳储量、碳密度表现为:六安、滁州农作物碳储量最大,铜陵...
关键词:
农作物 碳储量 动态变化 皖江城市带
[期刊] 宏观经济管理
[作者]
周正平 冯德连
皖江城市带包括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池州、滁州、宣城8个市,以及六安市的金安区和舒城县,共59个县(市、区)。近年来,为了更好地承接产业转移,促进区域经济的崛起,该地区各级政府采取了一些促进区域合作的有效措施,为皖江城市带战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