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983)
- 2023(12929)
- 2022(11231)
- 2021(10428)
- 2020(8577)
- 2019(20041)
- 2018(20084)
- 2017(39128)
- 2016(21294)
- 2015(23888)
- 2014(23949)
- 2013(23899)
- 2012(22048)
- 2011(20038)
- 2010(19821)
- 2009(17936)
- 2008(17040)
- 2007(14962)
- 2006(13343)
- 2005(11350)
- 学科
- 济(90606)
- 经济(90517)
- 业(60895)
- 管理(55105)
- 农(47741)
- 企(39176)
- 企业(39176)
- 方法(37234)
- 数学(32862)
- 数学方法(32519)
- 农业(31769)
- 中国(23662)
- 业经(21992)
- 地方(21902)
- 学(20622)
- 环境(17814)
- 财(17503)
- 制(14890)
- 贸(14253)
- 贸易(14247)
- 发(13854)
- 易(13795)
- 和(13157)
- 技术(12861)
- 划(12460)
- 理论(12262)
- 策(11431)
- 银(11166)
- 银行(11112)
- 农业经济(10910)
- 机构
- 学院(301238)
- 大学(298230)
- 管理(121260)
- 济(119013)
- 经济(116397)
- 理学(106127)
- 理学院(104924)
- 研究(103757)
- 管理学(103112)
- 管理学院(102592)
- 中国(76526)
- 农(69844)
- 科学(68120)
- 京(64215)
- 业大(54704)
- 农业(53911)
- 所(52712)
- 研究所(48670)
- 财(48603)
- 中心(47738)
- 江(47540)
- 范(40062)
- 师范(39691)
- 财经(39675)
- 北京(39167)
- 院(37471)
- 经(36259)
- 州(35463)
- 农业大学(34116)
- 经济管理(34028)
- 基金
- 项目(216203)
- 科学(169485)
- 基金(156536)
- 研究(155970)
- 家(137442)
- 国家(136306)
- 科学基金(116616)
- 社会(97418)
- 社会科(91874)
- 社会科学(91849)
- 省(86090)
- 基金项目(85151)
- 自然(77420)
- 自然科(75518)
- 自然科学(75504)
- 自然科学基金(74085)
- 划(71427)
- 教育(68443)
- 编号(64537)
- 资助(62998)
- 成果(49919)
- 重点(48268)
- 发(47429)
- 部(46849)
- 创(44197)
- 课题(43123)
- 科研(41359)
- 创新(41313)
- 计划(39616)
- 国家社会(39377)
- 期刊
- 济(132261)
- 经济(132261)
- 研究(83340)
- 农(70288)
- 中国(55084)
- 学报(51585)
- 科学(48040)
- 农业(48032)
- 管理(38695)
- 大学(38597)
- 学学(36889)
- 财(32690)
- 教育(27713)
- 业经(27283)
- 融(25840)
- 金融(25840)
- 技术(24475)
- 业(22563)
- 问题(19955)
- 经济研究(17887)
- 财经(17414)
- 资源(17379)
- 版(15981)
- 科技(15693)
- 业大(15010)
- 经(14684)
- 图书(14491)
- 技术经济(14410)
- 现代(14385)
- 农业经济(14333)
共检索到42973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谷家川 查良松
根据近20a(1991~2010)主要农作物产量与耕地面积的相关数据,结合主要农作物的含碳率、经济系数、根冠比、果实水分系数,利用农作物产量与碳储量转换模型计算法对皖江城市带主要农作物碳储量、碳密度进行了估算,分析该区农田生态系统植被碳库的总量和构成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近20a来该区农田植被碳储量和植被碳密度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且2010年研究区农田植被碳储量占当年安徽省能源消耗总排碳量的23.06%,具有十分明显的碳汇效应,但农作物碳储量和碳密度呈现一定的波动性。研究区中农作物碳储量以水稻作物为主(占总碳储量的66.59%),各市农作物碳储量、碳密度表现为:六安、滁州农作物碳储量最大,铜陵...
关键词:
农作物 碳储量 动态变化 皖江城市带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张剑 罗贵生 王小国 朱波
以长江上游地区1995、2000、2004年农作物经济产量统计资料及部分气象站点的月均气象数据为依据,利用相关数学模型,结合地理信息系统(G IS)空间分析方法,对长江上游地区农作物碳储量及碳密度值进行估算,进一步分析了长江上游农业主产区四川盆地的农作物固碳潜力。研究结果表明:1995~2004年,长江上游地区农作物碳储量整体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1995~2000年增加了9.3%,2000~2004年减少了6.4%;碳密度值总体空间分布呈现出东南地区高,而西北地区低的特征;四川盆地具较大的固碳潜力优势,充分挖掘该区尤其是盆地丘陵区的农作物生产潜力是提高长江上游地区农田生态系统固碳能力和实现...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谷家川 查良松
基于化肥、农药、农膜、农业灌溉、农地翻耕、农机运用、农作物收割后残留根系分解7个主要碳源,测算皖江城市带1991~2010年农业碳排放量。结果表明:研究区农业碳排放总量从1991年的273万t增加到2010年的535万t,年均增长率为10.35%,同时2010年其排放量约占安徽省碳总排放量的4.43%。1991~2010年研究区人均农业碳排放年均增幅2.6%,农业碳排放密度年均增幅5.84%,碳排放强度年均降幅376.9t/亿元。研究区农业碳排放以农作物收割后残留根系分解为主(占总排放量的59.87%),且化肥碳排放比重年均增长最快达16.18%。各市农业碳排放量六安最大,安庆较大,铜陵最小,...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余雷
文章根据2009年、2014年的数据计算了皖江城市带的产业区位商、产业转移投资弹性,考察了皖江城市带产业结构变化及产业转移投资的流向,结果发现皖江城市带优势产业从第一、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变,产业结构在不断优化,但各市产业结构优化出现两极化现象;随着皖江城市带产业区位商的变化,国内外产业转移投资有从低端产业流向服务业和房地产业的趋势,中小城市对国外产业转移资金的需求更加强烈。
关键词:
皖江城市带 区位商 产业结构 产业转移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胡剑波 郭风
文章基于中国2000—2015年数据,构建出中国主要农作物碳排放、碳存储和碳效率模型,对中国6种主要农业生产资料和13种主要农作物生产的碳效率进行综合评价。实证结果显示:(1)中国农作物CO_2排放量总体呈上升趋势,由2000年的10 806.54万t增加到2015年的13 559.96万t,年均增长1.52%,这主要是因为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农膜等农资所致。(2)中国农作物固碳量逐年上升,由2000年的236 265.27万t上升到2015年的321 903.02万t,年均增长2.08%,这与农作物产量不断提高密切相关。(3)中国农作物CO_2的生产效率平稳增长,由2000年的5.67kg/kg增长到2015年的7.19kg/kg,年均增长率为1.60%,这与农作物种植技术进步进而致使农作物经济产量不断增加有着必然联系;经济效率由2000年的每千克7.80元攀升到2015年的每千克21.88元,年均增长7.12%,主要是因为价格和经济产量的不断提升;生态效率相对较为平稳,由2000年的21.86kg/kg增加到2015年的23.74kg/kg,年增长率为0.55%,其原因是农作物固碳量大于碳排放量,在中国形成了巨大的农作物"碳汇"。
关键词:
农作物 碳排放 碳存储 碳效率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郭晓敏 揣小伟 张梅 梁华石 李建豹 左天惠
扬子江城市群是江苏省城市化进程最快,土地利用变化最明显的区域。研究该地区地利用变化及其对陆地生态系统有机碳储量的影响,对江苏省低碳土地利用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该文利用五期30 m土地利用栅格数据、土壤样点数据、林地植被清查数据、农作物数据以及经验数据,分析了1995~2015年扬子江城市群土地利用时空变化、核算了其对有机碳储量的影响。主要结果如下:(1) 1995~2015年间,扬子江城市群约有15. 90%的土地发生了转移,其中,耕地作为主要的转出者,建设用地作为主要的转入者,耕地转移为建设用地的面积约为4 161. 78 km~2,占扬子江城市群耕地转出面积的85. 86%,是主要的土地转移类型;(2) 1995~2015年间,由于土地利用类型转移变化,扬子江城市群有机碳储量总量减少了472. 63×10~4t,其中土壤有机碳储量总量增加110. 28×10~4t,植被碳储量总量减少582. 91×10~4t;(3)建设用地占用耕地是区域有机碳储量减少的主要原因,导致有机碳储量减少406. 40×10~4t,占整个区域有机碳储量减少总量的85. 99%;(4)未来扬子江城市群可通过增加生态用地、控制建设用地、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区域碳储量,减少对陆地生态系统碳平衡的扰动。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杨成凤 焦华富 潘庆 张王雁
选取皖江城市带2002—2008年公路里程、公路客运量和公路货运量及人口、面积、经济等数据,通过年增长率、变化比例、公路密度、区位商等比较,对皖江城市带的公路时空变化进行研究。从总体上看,皖江城市带的道路等级体系较低,仍以四级公路和等外公路为主。从时间变化上看,总体呈上升趋势,2005年后发展更快。从空间变化上看,沿江的东西方向和合巢芜—芜宣高速沿线的南北方向是皖江城市带内公路客运量和货运量快速发展的重要地带。最后,从自然条件、经济和人口因素、投资与政策方面对皖江城市带公路网变化成因进行分析。
关键词:
公路网 时空变化 变化成因 皖江城市带
[期刊]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
[作者]
夏天 吴文斌 余强毅 杨鹏 周清波 唐华俊
农作物空间格局指特定区域内农作物种植结构、空间分布等信息,是农业土地系统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依据。随着空间模拟技术的发展,农业土地系统的时空动态表达成为可能,但传统模型方法更多关注土地利用类型的转化,而忽视耕地内部农作物格局时空特征的表达。该研究基于CLUE-S土地利用变化模拟模型,进行了概念模型设计、框架和模块重建、参数本底化和校正,研究并提出一个适用于我国农作物空间格局动态变化模拟模型(CROPS,Crop Pattern Simulator)的可行架构,使其能够实现区域尺度土地利用变化与农作物空间格局变化的双层动态模拟。CROPS模型采用了两层次嵌套模拟的模型结构,第一...
关键词:
农作物空间格局 动态变化 CROPS模型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张平平 李艳红 殷浩然 陈全通 董庆栋 朱连奇
山地是全球变化的敏感地带,对生态安全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山地生态系统服务变化和生态环境承载力是地理学与生态学的研究热点。以中国南北过渡带的主体秦巴山地为研究对象,采用CA-Markov模型与In VEST模型模拟和预测(2000—2040年)不同土地利用情景下秦巴山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变化,运用热点分析(Getis-Ord Gi*)探讨秦巴山地生态系统碳储量的空间分布差异。结果表明:(1)2000—2040年,研究区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主要是耕地、林地、草地和建设用地。(2)2000—2020年,碳储量增加1.12×107t;2020—2040年自然增长情景下,碳储量损失剧烈,减少50.24×107t;生态保护情景下,碳损失幅度明显变弱,减少29.52×107t,说明采取生态环境保护政策,能够有效控制碳储量减少。(3)土地利用/土地覆被与生态系统碳储量的变化呈现显著的一致性,土地利用数量变化决定了生态系统碳储量的质量和空间分布格局。(4)随着海拔抬升,碳储量呈现出“先增后减”的趋势;随着坡度升高,碳储量呈现出“W”型变化趋势。(5)热点分析结果显示,2000—2020年间,碳储量热点区和冷点区零散分布在研究区内;2040年自然增长情景下,碳储量冷热点分布范围有逐渐变大的趋势;2040年生态保护情景较2020年,秦巴山地生态系统碳储量的冷热点分布范围整体变化不大。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陈果 刘丰有 王沛
本文应用数据包络法计算出2003-2011年皖江城市带的46个县城及以上行政单元的城市效率,研究了其"一轴双核两翼"产业空间格局下的各产业组团及其中心城市的城市效率演变,分析了各组团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的发展差异,总结了城市效率的地域空间分异特征,得到皖江城市带的城市综合效率变化主要取决于技术效率变化的结论。最后针对区域产业空间布局和未来发展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区域发展 战略 城市效率 皖江城市带
[期刊] 城市发展研究
[作者]
倪虹 顾文选
皖江城镇带是我国中部地区四大重要城镇群之一,是联系东部长江三角洲和中西部地区的纽带。也是安徽省近年来发展最快地区。该地带已形成铁路、水运、公路综合运输走廊,具有多方面的发展条件与优势。应坚持工业化、城镇化双轮驱动原则,大力实施区域一体化优先发展策略。
关键词:
安徽 沿江城镇带 优先发展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刘建辉 谢祖琪 姚金霞 易文裕 程方平 庞启成 应婧
本文研究了水稻、小麦、玉米、油菜和棉花5种农作物收获后,在田间对稻秸和麦秸采用机械收集打捆,对玉米秸、油菜秸和棉花秸采用人工捡拾打捆,并将这5种秸秆捆储存在遮雨通风的自然环境中,同时跟踪测试秸秆燃料性能基本参数——含水率、热值、温度和体积密度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四川省2009年至2011年的正常年份下,小麦、玉米、油菜和棉花这4种秸秆捆在遮雨通风的自然环境中均可安全储存并作燃料,唯有水稻秸秆捆储存期间发生霉变,不适合作燃料。
[期刊] 中国高教研究
[作者]
孙晓峰 王似保
高职院校的教学资源是指一切可用于教育、教学的物质条件、社会条件、自然条件以及媒体条件,是教学材料和信息的来源。基于服务皖江城市带承接转移示范区建设需要,整合优化这一区域高职院校教学资源,是提升高职院校综合能力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在分析皖江城市带高职院校教学资源使用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皖江城市带教学资源跨校整合优化的路径和举措。
关键词:
皖江城市带 高职院校 教学资源 整合优化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房莉 方凤满 余健 马康 路曙光 林跃胜
城市生态安全是保证城市资源可持续利用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前提。皖江城市带是长江经济带“承东启西”的关键部位,为促进皖江城市带生态环境与区域经济高质量协调发展,采用DPSR模型构建生态安全评价体系,利用熵权法与标准差系数法确定指标权重,采用综合指数法、空间变差模型与灰色GM(1,1)模型等方法分析了皖江城市带生态安全时空演变特征、影响因素与发展趋势。结果表明:(1)皖江城市带生态安全综合指数随时间变化呈波动增长趋势,研究时段内,合肥生态安全指数年增长率最高,为1.14%,马鞍山年增长率最低,为0.77%;(2)南部的池州和宣城两`市总体生态安全等级较高,北部的滁州和合肥逐渐向理想安全等级转化,中部的沿江城市马鞍山、芜湖、安庆和铜陵的生态安全处于较差等级;(3)皖江城市带生态安全格局演化具有一定的延续性和规律性,空间分异层次特征显著,整体上呈现出从“南部>北部>中部”向“北部>南部>中部”的空间演变格局;(4)驱动力与响应层指标对生态安全具有较好的推动作用;(5)预测结果表明,2020~2030年皖江城市带生态安全重心将进一步向“西南-东北”格局转变。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