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7683)
2023(11142)
2022(9619)
2021(8639)
2020(7255)
2019(16792)
2018(16514)
2017(31784)
2016(17193)
2015(19502)
2014(20046)
2013(20181)
2012(19471)
2011(18086)
2010(18640)
2009(17527)
2008(17354)
2007(15953)
2006(14394)
2005(13396)
作者
(53532)
(45054)
(44914)
(42801)
(28769)
(21620)
(20549)
(17387)
(16897)
(16150)
(15485)
(15083)
(14625)
(14436)
(14061)
(13959)
(13486)
(13309)
(13159)
(12964)
(11490)
(11243)
(11005)
(10389)
(10324)
(10206)
(10087)
(9910)
(9158)
(8969)
学科
(99475)
经济(99398)
管理(43406)
(42337)
方法(35191)
(31233)
企业(31233)
数学(30217)
数学方法(29968)
地方(27307)
中国(25626)
(23844)
业经(19423)
(18558)
(16686)
农业(16561)
地方经济(16302)
(15039)
贸易(15029)
(14586)
(14399)
(13985)
金融(13983)
(13676)
银行(13649)
环境(13313)
(13264)
(13252)
(12524)
理论(11921)
机构
学院(265174)
大学(262884)
(118710)
经济(116244)
研究(99298)
管理(95505)
理学(80137)
理学院(79084)
管理学(77761)
管理学院(77232)
中国(75141)
科学(60350)
(57247)
(52232)
(52127)
研究所(47042)
(46614)
中心(44268)
(42183)
财经(40605)
(37629)
业大(37418)
北京(37281)
师范(37272)
经济学(37206)
(36471)
农业(36351)
(34821)
(33645)
经济学院(33202)
基金
项目(162942)
科学(126881)
研究(119649)
基金(115505)
(100318)
国家(99440)
科学基金(83606)
社会(76205)
社会科(72216)
社会科学(72195)
(65227)
基金项目(60940)
(54102)
教育(53757)
自然(51773)
自然科(50454)
自然科学(50438)
自然科学基金(49507)
资助(48617)
编号(48468)
(42192)
成果(39909)
重点(37193)
(35531)
课题(34730)
发展(34221)
(33681)
(32773)
国家社会(31175)
创新(30763)
期刊
(145734)
经济(145734)
研究(83623)
中国(55625)
(43588)
学报(39551)
(39185)
科学(37679)
管理(34957)
农业(29454)
大学(29366)
学学(27680)
(26986)
金融(26986)
教育(26698)
技术(23829)
经济研究(23752)
业经(23266)
财经(20558)
问题(19106)
(17876)
(15712)
技术经济(15299)
(14710)
统计(14346)
世界(13709)
商业(13670)
国际(12826)
(12599)
经济问题(12457)
共检索到41986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预测  [作者] 李春英  谢枫  
皖南旅游经济区(以下简称全区)包括4市2地,即黄山、芜湖市、铜陵市、马鞍山市、宣城地区、池州地区,其中黄山市为其支柱。对皖南经济进行分析和研究,不仅对皖南及安徽省旅游经济发展有直接的意义,而且以游促贸、促工农,还可以带动全省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以下围绕皖南地区的旅游接待能力、旅游收入等方面,分别就国际旅游市场和国内旅游市场予以分析、预测。 1 基本现状皖南旅游经济起步较晚,80年代,全区入境游客、旅游创汇年平均增长速度均低于全省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韩春鲜  
在旅游资源优势度分析的基础上,对新疆15个地、州、市进行了旅游资源等级划分,分别与旅游经济水平、旅游经济增长速度进行耦合分析。结果显示:2000—2006年,旅游经济水平与旅游资源优势度呈正相关关系;旅游资源优势区的旅游经济增长速度明显慢于旅游资源劣势区。说明新疆旅游经济发展中也存在经济学中"资源的诅咒"现象;虽然新疆旅游经济水平空间差异化格局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旅游资源禀赋的空间差异,但旅游资源禀赋已不再是旅游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进一步的分析显示:旅游经济持续增长与地区经济水平(人均GDP、第三产业产值)和旅游资本投入密切相关。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王玉珍  
"资源诅咒"几乎成为发展经济学中一个颠扑不破的命题。文章以山西省的相关统计数据为基础,运用变异系数、旅游经济区位熵、聚类分析和空间同步错位等方法,证实了一些基本判断:旅游资源只是影响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的因素之一;在一个省域范围内,资源与收入之间存在空间同步性和错位性同时并存的现象,即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可能比较高,也可能比较低,反之亦然;在省域范围内,旅游资源与旅游收入之间存在"资源诅咒"的现象。基于此,文章进一步剖析了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并为区域旅游经济的发展提供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闫静静  张满林  
一、引言旅游资源是对旅游者具有吸引力的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总称,它是旅游业产生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发展旅游业所必不可少的前提条件,一般情况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旅游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旅游资源的丰度和品位,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其旅游发展越好,旅游经济发展水平越高;但在有些情况下,旅游
[期刊] 商业经济研究  [作者] 罗春科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调整进程的加快,宏观经济的发展进入了增速放缓、驱动升级的新常态。作为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国民经济增效升级新增长点的旅游业,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作用下,其自身也呈现出了新需求、新供给、新业态、新战略等新特征。本文在分析旅游产业的变革、发展与旅游新常态特征的基础上,认为旅游业要发展,应适应新常态结构调整的要求,聚焦旅游产业转型打造旅游大市场,科学引导旅游产业融合、推进"旅游+"经济发展新模式,培育旅游产业生态圈,增强企业自身发展能力,才能实现旅游强国战略与国民经济的提质增效,为国家长期稳定发展做出有益贡献。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孙忆辛  
本文基于PEST模型,从政治环境、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以及技术环境四个视角深入分析我国农村旅游经济发展的宏观环境,最后得出结论,并就此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毛润泽  
在界定中国区域旅游经济发展概念基础上,运用发展经济学理论,构建中国区域旅游经济发展影响因素分析模型,并利用2000~2009年省级面板数据,从全国、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四个维度进行了实证检验。结论表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区域旅游经济非均衡程度是促进全国和三大地区旅游经济发展的重要正向因素;区域旅游基础设施在全国以及东部和中部地区促进旅游经济发展作用减缓,而在西部地区仍然是促进旅游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区域产业结构水平仅在全国范围对旅游经济发展具有积极促进作用;区域制度环境还不健全,对旅游经济发展没有正向促进作用。因此,促进我国区域旅游经济发展需要贯彻执行分类指导的基本思想,实现宏观经济持...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苏凯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乡村旅游因高度契合新发展理念而备受关注。文章将从旅游发展与乡村振兴相结合的角度,分析当下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探索乡村旅游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意义、困境与对策。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丁水平  林杰  
经济发展水平与旅游发展程度具有高度关联性。文章采用空间面板计量方法,利用江西省11个地市2005—2015年的面板数据,检验了经济发展与旅游增长之间的影响关系。结果表明:(1)经济发展、旅游增长呈现出明显的空间自相关性,空间集聚特征显著;(2)经济发展对旅游增长具有显著正向促进作用,其中产业结构、市场化水平对旅游增长的促进作用比增长速度更为显著;(3)经济发展对旅游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显著,且经济差异的影响大于相对地理位置的影响。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王凯  李华  贺曲夫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产业得到了迅猛发展并成为我国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而区域间在旅游经济实力和发展水平上的不平衡状况也日益凸现。以区域经济非均衡增长理论为基础,采用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对我国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变化的时空特征及旅游产业基础的现实格局进行分析,揭示出我国区域旅游经济发展呈现出非极化不平衡发展的态势,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调控区域差异、实现区域旅游经济统筹协调发展的范式框架。
[期刊] 商业时代  [作者] 洪帅  
本文采用相对发展率指数、空间相关分析、热点分析的方法对沿海53个城市2002-2012年的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及其空间格局的演变进行了相关的研究,并得出相关结论,对沿海城市的旅游经济发展提出相应的建议和对策。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王紫萍  
通过贵州省游客量及旅游收入的发展变化,分析了贵州省旅游业的发展状况及旅游业在贵州经济中的地位,并利用灰色理论中的关联度方法,分别就规模与速度两方面计算贵州旅游业的发展与贵州省国内生产总值及三大产业的关联度并排序,结论表明,近十年来从规模上看旅游业与GDP及三大产业的关联程度的排序为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第一产业>GDP,而从速度上看则为第三产业>GDP>第二产业>第一产业,最后根据定量分析结果,对贵州省旅游业协调发展提出建议。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吴耿安  刘巍  郑向敏  
以中国内地31个省份为研究对象,通过旅游年鉴及统计年鉴获取2005—2015年相关数据,利用空间错位分析法对旅游产业、文化产业与经济发展水平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我国旅游产业、文化产业对经济发展有着密切的促进作用,但各省份发展不均衡。总体来看,各个省份空间错位程度呈现出下降趋势,高错位省份数量明显减少,北京、上海、贵州、江西、云南、西藏的错位指数为正值,旅游产业、文化产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度较大;天津、河北、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江苏、山东、广东、青海、新疆的空间错位指数为负值,旅游产业、文化产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度较低。
[期刊] 商业研究  [作者] 张伟  张文新  
本文运用灰色理论,通过对旅游业与三次产业各部门的关联性进行分析,发现从整个国民经济体系来看,旅游业与农业、林业、牧业和渔业的关联性都排列在中等偏下的位置;旅游业与工业、建筑业的关联性较大,分别排列第五位和第七位;旅游业与第三产业大多数部门的关联性较高,但诸如信息传输、娱乐等行业相当不给力。由于旅游业与三次产业各部门的关联性是一个不断调整和优化的动态过程,而且受财力、政策等诸多因素的牵制,人为地对关联度差异的调控是有限度的。
[期刊] 统计与决策  [作者] 苏继伟,邱沛光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