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012)
- 2023(11377)
- 2022(9588)
- 2021(8529)
- 2020(6940)
- 2019(15827)
- 2018(15473)
- 2017(29065)
- 2016(15820)
- 2015(17880)
- 2014(18053)
- 2013(17859)
- 2012(16945)
- 2011(15487)
- 2010(15977)
- 2009(15097)
- 2008(14900)
- 2007(13477)
- 2006(12279)
- 2005(11759)
- 学科
- 济(69200)
- 经济(69091)
- 管理(45415)
- 业(42044)
- 企(34089)
- 企业(34089)
- 中国(22835)
- 地方(22288)
- 方法(20323)
- 农(19856)
- 业经(18917)
- 制(17861)
- 财(16772)
- 融(14900)
- 金融(14896)
- 数学(14580)
- 数学方法(14416)
- 银(14272)
- 银行(14259)
- 行(13856)
- 贸(13770)
- 贸易(13756)
- 农业(13571)
- 易(13282)
- 学(13008)
- 环境(12367)
- 理论(12137)
- 体(12068)
- 发(11962)
- 地方经济(11447)
- 机构
- 学院(231710)
- 大学(228359)
- 济(94268)
- 经济(92073)
- 研究(86034)
- 管理(82277)
- 理学(68204)
- 理学院(67254)
- 中国(66721)
- 管理学(66235)
- 管理学院(65767)
- 科学(50629)
- 京(50622)
- 财(47919)
- 所(43700)
- 研究所(38848)
- 中心(38415)
- 江(38133)
- 农(36394)
- 财经(35751)
- 范(35489)
- 师范(35187)
- 北京(32944)
- 经(32073)
- 院(31341)
- 州(30738)
- 业大(29758)
- 经济学(28488)
- 师范大学(28427)
- 农业(27715)
- 基金
- 项目(143796)
- 科学(113475)
- 研究(109691)
- 基金(101875)
- 家(88120)
- 国家(87326)
- 科学基金(74222)
- 社会(70154)
- 社会科(66515)
- 社会科学(66503)
- 省(57267)
- 基金项目(53625)
- 教育(49473)
- 划(47972)
- 自然(44906)
- 编号(44682)
- 自然科(43721)
- 自然科学(43710)
- 自然科学基金(42878)
- 资助(41158)
- 成果(38044)
- 发(37300)
- 重点(33193)
- 课题(32989)
- 制(31324)
- 部(31264)
- 发展(30222)
- 创(29896)
- 展(29711)
- 国家社会(28831)
共检索到38178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姚国荣 陆林 王海军
自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发展进入国家战略以来,引起学术界研究热潮和业界高度关注,并对其他地区旅游文化发展具有一定的示范价值和借鉴意义。文章梳理了相关旅游区域演进过程及动力机制,系统总结了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发展要素、发展轨迹和发展动力。结果表明:示范区先后经历了"点"型开拓、连点成"线"、以线带"面"三个演变阶段;示范区演变过程是外在驱动因素(经济、政策、交通、市场)和内在驱动因素(资源、品牌、科技)共同作用的结果。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李保超 王朝辉 李龙 刘琪 王美
以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为例,利用Arc GIS中网络分析与成本加权栅格集成法生成高铁影响下的区域内部等时圈图,从旅游目的地和客源地两个研究视角,探讨高铁对区域内部旅游可达性及区域旅游联系的影响。结果显示:1高铁使得旅游目的地和客源地等时圈沿高铁线路呈轴突扩张态势,1h等时圈由开通前的"时圈岛"变化为开通后的"时圈廊",在示范区内沿高铁线路呈"卅"字分布,高铁对旅游圈空间扩张具有显著推动作用。2高铁网络的建设完善将产生时空压缩效应,扩大"2h旅游圈"辐射范围,九华山风景区和铜陵市在2h内可达景区数量最多。3高铁对旅游目的地和客源地的对外旅游联系总量产生显著的带动作用,提高核心景区和城市的对外旅游联系总量,但提升幅度具有显著差异。高铁的建成会改变区域内旅游空间结构和既有的旅游竞合模式,促进形成高铁沿线旅游经济带,实现旅游地系统优化升级,对区域旅游一体化建设形成重要支撑。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王钦安 郭爽
旅游资源的质量与空间结构直接影响区域旅游的空间布局和发展态势。以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为研究对象,采用类型强度结构、最近邻比R、α指数、β指数、γ指数、通达度指数、紧密度指数分析其旅游资源的空间结构。研究发现:整体旅游资源类型齐全,旅游资源数量多、等级高、集聚性强,以黄山市为核心聚集区;整体连接度及环路结构较好,交通网络覆盖广且区域中心密集性较强,呈现东强西弱的差异;总体通达度处于中等水平,呈现从市级城区中心到周边区县逐渐下降的格局,节点间移动较通畅,平均通达度为199.78,总体平均径路长为3.61;区域形态较紧凑,连接性、通达性及发展位势相互叠加。提出了优化资源空间结构与提升通道网络水平的建议。
[期刊] 开发研究
[作者]
丁敏 林源源
旅游资源是旅游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基础条件,然而一个地区的旅游经济发展水平和旅游资源禀赋条件之间往往存在空间错位现象,通过构建二维组合矩阵、计算错位指数等方法,可以就旅游经济与旅游资源空间错位现象进行具体研究。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包括黄山、宣城等7地市,其旅游经济和旅游资源的空间错位关系可以分为4种类型:黄山和安庆为同步双高型,铜陵和马鞍山为同步双低型,4地市错位幅度均不大,芜湖和池州为大幅正向错位,宣城为大幅负向错位。皖南各市之间,除了旅游资源禀赋条件存在一定差异外,社会经济整体发展水平、交通区位条件也都有较大差异,在各因素共同影响下,皖南7地市表现出不同的错位关系。皖南7地市共同建设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能够提升区域的整体形象和旅游竞争力,同时各区域也应根据自身特色,走差异化发展的道路。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朱道才 孙家敏 陆林 杨洋
文章依据2006-2015年统计数据和调研资料,利用多样本单阶段最小二乘法、空间数据探索性分析以及交叉项面板回归模型,通过分析旅游城市化系数空间分布演化,探索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的旅游城市化水平空间分异规律,揭示其分异机制。研究结果表明:研究期内,皖南示范区旅游城市化系数均为正,且存在一定的空间正相关性,但空间集聚现象尚不明显,并且存在明显的空间异质性。其中,黄山、安庆的旅游城市化系数水平要高于其周边城市,而芜湖的旅游城市化系数水平明显低于其周边城市,其他相邻地区旅游城市化的相关性均为不显著。纳入交叉项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朱道才 孙家敏 陆林 杨洋
文章依据2006-2015年统计数据和调研资料,利用多样本单阶段最小二乘法、空间数据探索性分析以及交叉项面板回归模型,通过分析旅游城市化系数空间分布演化,探索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的旅游城市化水平空间分异规律,揭示其分异机制。研究结果表明:研究期内,皖南示范区旅游城市化系数均为正,且存在一定的空间正相关性,但空间集聚现象尚不明显,并且存在明显的空间异质性。其中,黄山、安庆的旅游城市化系数水平要高于其周边城市,而芜湖的旅游城市化系数水平明显低于其周边城市,其他相邻地区旅游城市化的相关性均为不显著。纳入交叉项驱动因素后,政府扶持力和旅游推动力对旅游城市化发展起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而市场吸引力和产业支撑力促进作用较弱。应突出市场化发展,构建全域旅游格局和旅游全产业链,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和生态和谐发展。
[期刊] 华东经济管理
[作者]
朱道才 孙家敏 陆林 杨洋
文章依据2006-2015年统计数据和调研资料,利用多样本单阶段最小二乘法、空间数据探索性分析以及交叉项面板回归模型,通过分析旅游城市化系数空间分布演化,探索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的旅游城市化水平空间分异规律,揭示其分异机制。研究结果表明:研究期内,皖南示范区旅游城市化系数均为正,且存在一定的空间正相关性,但空间集聚现象尚不明显,并且存在明显的空间异质性。其中,黄山、安庆的旅游城市化系数水平要高于其周边城市,而芜湖的旅游城市化系数水平明显低于其周边城市,其他相邻地区旅游城市化的相关性均为不显著。纳入交叉项
[期刊] 经济地理
[作者]
周永广 吴文静
着眼于解决古村落群旅游开发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在深入分析古村落群旅游开发现状和回顾相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以黄山乡村旅游国家示范区为例,从区域整合和内在机制优化两个视角出发,对其深度开发的关键环节进行了剖析和总结,认为皖南古村落群旅游深度开发应强调其区域性、文化性和国际性,并通过内生式发展与广义BOT模式,最终实现开发主导权利的本地回归。研究为旅游地整体升级转型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与系统的经验借鉴。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苟小东 王谊 张晓慧
旅游业能为杨凌示范区带来良好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杨凌示范区具有样板示范的本质特征,旅游资源特色明显,地理区位优越,发展旅游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省部共建的管理体制及已经形成的形象与宣传优势又为其发展旅游业创造了良好的物质基础。杨凌示范区应该建成集农业观光、科技交流与科普教育、休闲度假、会议会展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田园生态型农业科技文化名城。为达到这一目标,要实行政府主导战略,尽快制订杨凌旅游业总体规划,开发新的景点、景区和特色旅游商品;要加大营销力度,实施品牌战略,加强区域协作与联合;实施人力资源管理创
关键词:
杨凌示范区 农业旅游 特色定位 发展策略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李彦 王鹏 梁经伟
创建生态旅游示范区是中国政府促进区域旅游业发展、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政策。本文利用2007-2016年间72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基于经济增长基本面和生态文明两个维度构建了区域经济绿色发展指标,并运用倾向得分匹配倍差法来分析创建生态旅游示范区这一政策对区域经济绿色发展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生态旅游示范区的创建有利于提高当地人均收入,增强环境规制效果,扩大生态资本。在示范区创建的初期,该政策未能有效促进产业结构高级化进程。生态旅游示范区对人均收入和生态资本的的正向影响具有时间累积效应,对环境规制的作用期则较短。对于经济基础相对薄弱的西部地区来说,生态旅游示范区的政策效应更大。
[期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作者]
董尊孟 李晓东 李偲
采用修正引力模型及社会网络分析法,构建新疆旅游经济网络模型,以2004,2010,2016年为时间截面,从社会网络角度分析新疆旅游经济网络结构的时空演变,并使用QAP分析,探讨旅游经济网络演变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新疆旅游经济网络结构经历了"非均衡—均衡—相对均衡"的发展过程,以乌鲁木齐为核心的空间格局向多核心协同发展的模式演变,核心-边缘结构渐趋弱化;旅游要素集聚与扩散、交通建设、技术进步与创新、对外开放、旅游资源禀赋共同驱动着新疆旅游经济网络结构演变及扩展优化。
[期刊] 特区经济
[作者]
王珊 朱怡婷 杜嘉 刘欣鹭 李心蕊
本文以2009—2018年新疆各地州旅游收入为依据,借助重力模型对新疆入境旅游收入、国内旅游收入、旅游总收入进行时空演变刻画,并使用多元线性回归法进行驱动机制研究。结果显示:第一,入境旅游收入重心在2009—2018年间均位于北疆地区。新疆入境旅游收入重心在2009—2011年间不断向西迁移,在2011—2015年间垂直向北迁移,在2015—2018年间则先向东南方向迁移后向西部迁移呈"V字型"分布。国内旅游重心与总旅游收入重心迁移轨迹基本一致。第二,三类旅游收入重心均位于北疆地区,入境旅游收入重心较国内旅游收入重心、旅游总收入重心整体更偏西北部,变化范围更广。第三,GDP发展在全疆层面对旅游收入发展影响较弱,但对地州层面的入境旅游收入、国内旅游收入具有显著影响,且多为正向影响。高等级旅游资源禀赋同样在全疆层面未对入境旅游收入、国内旅游收入产生显著影响,但对各地州的入境、国内旅游收入影响不一。交通因素在旅游经济发展较强的区域产生负向影响,在旅游经济发展较弱的区域产生正向影响。开放度和政府三产投入额在地州层面影响旅游经济的发展,并且对入境旅游发展的影响具有南、北疆差异性。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阮秀梅 左剑
随着女性社会地位不断提高和旅游客源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女性成为了旅游业新的开发热点,具有极大的发展潜力。鄱阳湖生态旅游示范区旅游资源丰富,具备开发女性旅游市场的优势条件。示范区内的旅游企业应该针对女性消费者需求,设计出更多适合女性消费者的旅游产品,并进行有效营销,从而在激烈的竞争中扩大市场份额,赢得竞争优势。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王应霞
中国乡村旅游运作模式的出现,对提升乡村就业率、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促进乡村当地产业结构的调整等均起到了极为重要的影响。然而由于我国乡村文化旅游起步较晚,在漫长的发展中由于宏观规划、各方面利益协调、开发创新设计方式等方面的制约,乡村文化旅游驱动机制构建不完善,其应有的动力作用未完全发挥出来。本文以文化模式视角为切入点,重点围绕乡村文化旅游发展问题、乡村文化旅游驱动机制、乡村文化旅游开发模式等逐步进行扩展性分析。
关键词:
文化模式 乡村旅游 驱动机制 开发策略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王兆峰 谢佳亮
提高文旅融合发展效率是关乎效率变革和质量变革背景下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及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科学问题,有效把握其动态演化特征及驱动机制对推动区域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及其深度融合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文章构建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效率分析框架,运用耦合协调模型、基于松弛变量的超效率测度模型、空间马尔科夫链和面板空间杜宾模型等方法,剖析中国2011—2019年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效率的时空动态特征及其驱动机制。研究发现:1)中国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效率在9年间仅提升3.4%,距离最佳生产前沿面还存在至少17.3%的潜力空间,4大区域呈东部>中部>西部>东北格局,并且仅天津、上海、广东与云南4个省份常年达到最佳生产前沿面,其他省份还存在至少6.7%~33.9%的潜力空间;2)中国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效率大致呈现“东南沿海高值集聚,西北内陆低值集聚”空间格局,存在显著的路径依赖与马太效应现象,短期内难以实现跨越式增长,但当与高效率的省份为邻时,本地省份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效率向上转移概率有所提升;3)产业结构与交通水平是提高本地省份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效率的主要因素,但对邻近省份产生了负向溢出效应,科技创新、消费需求和政府调控促进了邻近省份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效率,但对本地省份的推动作用尚不显著,服务队伍抑制了本地省份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效率,但对邻近省份的溢出效应并不显著。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