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5503)
2023(7248)
2022(5642)
2021(5256)
2020(4134)
2019(9573)
2018(9042)
2017(15676)
2016(8489)
2015(9659)
2014(9067)
2013(8748)
2012(8150)
2011(7708)
2010(7830)
2009(7922)
2008(8236)
2007(7343)
2006(6507)
2005(6248)
作者
(23419)
(19652)
(19362)
(18400)
(12604)
(9300)
(8735)
(7459)
(7384)
(7123)
(6782)
(6655)
(6409)
(6358)
(6057)
(5935)
(5734)
(5677)
(5524)
(5304)
(5033)
(4642)
(4570)
(4549)
(4428)
(4342)
(4329)
(4206)
(3878)
(3817)
学科
(36085)
经济(36043)
管理(30432)
(29961)
(27626)
企业(27626)
中国(12925)
方法(12287)
技术(11976)
业经(11046)
理论(10364)
(10106)
(10013)
(9366)
技术管理(9081)
(8360)
数学(8275)
数学方法(8151)
教育(8089)
(7302)
(7173)
银行(7166)
(6961)
金融(6960)
(6898)
农业(6485)
地方(6188)
(6145)
贸易(6140)
(6052)
机构
大学(129303)
学院(125732)
(52379)
经济(51371)
管理(46108)
研究(44677)
理学(38653)
理学院(38155)
管理学(37673)
管理学院(37381)
中国(34005)
(27842)
(26958)
科学(24738)
(21592)
财经(20579)
(20495)
师范(20417)
(19805)
研究所(19198)
中心(19145)
(18604)
北京(17901)
师范大学(16621)
经济学(16599)
(16086)
(15849)
财经大学(15140)
(14577)
经济学院(14517)
基金
项目(74955)
科学(60701)
研究(60132)
基金(54245)
(46116)
国家(45628)
社会(40158)
科学基金(39638)
社会科(37897)
社会科学(37887)
(28859)
教育(28071)
基金项目(27484)
编号(24414)
(24382)
自然(22212)
成果(21843)
自然科(21697)
自然科学(21692)
自然科学基金(21321)
资助(19958)
(18772)
课题(17693)
创新(17555)
重点(17494)
国家社会(17060)
(16780)
(16458)
项目编号(15575)
(15572)
期刊
(65427)
经济(65427)
研究(47874)
中国(30126)
(23485)
教育(23474)
管理(20537)
学报(18439)
科学(17397)
大学(14754)
(13710)
学学(12924)
财经(12411)
技术(11866)
(11760)
金融(11760)
(10874)
经济研究(10742)
业经(9724)
图书(9581)
农业(9076)
问题(7998)
(7565)
书馆(7347)
图书馆(7347)
技术经济(7217)
(7060)
论坛(7060)
科技(6926)
国际(6536)
共检索到21060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勇  李春雨  
传统和"现代"的关系不仅贯穿于五四新文学自身发展的各个阶段,而且生动地阐释着五四新文学与传统国学的复杂关系。将传统国学与新文学置于"传统"和"现代"的关系下来审视不仅能更好地看到新文学、新文化发生发展过程的必然性、复杂性和丰富性,更重要的是在中华民族不断走向复兴的今天,能够更好地思考我们为何要弘扬传统、怎样弘扬传统?又该如何对待现代、如何面对发展?王富仁先生提出的"新国学"理论构想认为应该将五四以来的"现代"文化纳入到国学的范围当中,这绝不是标新立异,而是反映了王富仁先生对于传统与现代关系的独特见解和对五
[期刊]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刘勇  解楚冰  
北京师范大学已走过120年历史,中文学科始终伴随着北师大的征程。中国现代文学是奠定北师大学术影响的一个重镇。梁启超、马裕藻、黎锦熙等近代学人,鲁迅、钱玄同、刘半农等一众新文学先驱共同奠定了北师大深沉厚重、镕古铸今的人文传统。改革开放之初,李何林再创北师大现代文学学科的新局面,王富仁等对“李何林鲁迅研究”的继承与发展,铸就了新时期北师大现代文学研究的又一个高峰。百多年来,北师大的中国现代文学已经成为传统悠久、极富特色、在全国乃至世界具有重要影响的学科,形成了以文学史研究为中心,多文体研究并行,注重作家作品研究与史料建设,强调文学研究的当下价值等多重特点。北师大现代文学的学术传统,既有得天独厚的文学资源与思想资源,同时蕴含着先贤名师沉稳内敛、开拓进取的师大精神,彰显着中文学科的人文情怀,见证着北师大百年的荣光和艰辛,承载着中华民族百年的思想演进和时代风尚。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季剑青  
1930年代前期,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以“创造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学”为宗旨,在历史考据占主流地位的学术氛围中,显得颇为引人注目。一方面,新文学是通过反抗古典文学传统来建立自身合法性的,而另一方面,当时的大学国文系普遍仍是以古典文学课程为主体,在此条件下,大学国文系如何展开对于新文学的想象?古典文学可以成为新文学的资源么?本土传统如何与现代诉求相调和?1930年代前期清华中国文学系对新文学的想象及其挫折,折射出的正是这样的问题。
[期刊] 大学图书馆学报  [作者] 李天英  
新文学新善本日益受到图书馆界和收藏界的重视,20世纪30年代赵家璧主编的《良友文学丛书》,因其名家原创的高品质和精美的装帧印制,而成为新文学新善本的代表。文章从内容与装帧角度研究其学术价值与艺术价值,并考察其品种与版本。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梅新林  
从新世纪中西交融的时空坐标观之,当前我国正在逐步走向学科自觉阶段的文学地理学,实际上是一种超越于传统与西方的新的文学地理学,因而可以另行命名为"新文学地理学"。"新文学地理学"这一新命题的提出,需要我们在推进古今-中西时空超越中实现本土、本位与本原的三重回归,藉此为"新文学地理学"构筑一个安身立命之所,然后以概念、学科、理论与方法为四大支柱,系统建构"新文学地理学"的学术体系。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陈西西  
燕京大学是近代著名的私立教会大学,曾是民国时期中国高等学府的代表之一。创办33年的燕京大学在1952年中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中被合并而最终消失,但其在新文学史上遗留下的足迹却值得后人铭记。新文学的发生和发展离不开大学教育,燕京大学的文学教育和文学活动受到当时新文学思潮的影响不断获得质的发展,同时又通过自身兼容并包的自由前进姿态进一步推动着新文学的现代进程。文章从民国时期著名私立教会大学——燕京大学入手,分析探讨燕京大学与新文学的交互关系。
[期刊] 图书馆杂志  [作者] 言文  
由南京薛冰、苏州王稼句策划的《新文学线装珍本丛书》,是浙江富阳华宝斋书社的新出品。影印底本用的是北京无名书斋主人姜德明先生的藏本,姜先生专有一序单独排印,线装一册,乃全套各册的导读。《新文学线装珍本丛书》经姜德明先生慎重评鉴,选定的是如下十种:(1)《志摩的诗》,徐志摩著,中华书局1925年8月印行;(2)《忆》,俞平伯著,朴社1925年12月印行;
[期刊] 经济问题  [作者] 侯晓东  朱巧玲  万春芳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也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百年探索史。百年来,中国共产党推动共同富裕理论守正创新、共同富裕实践取得实质性进展。中国共产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思想为指导,在实践中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有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分配制度基础上的共同富裕理论和以人民为中心的共享共富发展理念。在对百年共同富裕演进历程和理论创新梳理基础上,从加强顶层设计、夯实物质基础、巩固公有主体、完善分配制度、保障公平正义和实现共富共享的维度提出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可行性路径。
[期刊] 教育发展研究  [作者] 方健华  
中国师范教育的发展线索先后经历了"超越传统教育-师范教育西化-师范教育中国化-师范教育现代化"的演进。在这一演进过程中,江苏百年师范发展史是全国师范教育的典型和缩影。以江苏百年师范发展史为例,我们发现:中国百年师范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传统及现代意蕴——"优先发展"是百年师范教育改革的政策诉求;"面向农村小学"是百年师范教育改革的国情选择和功能定位;"职业人格养成"是百年师范人才培养的目标追求;"综合培养"是百年师范人才培养的模式传统。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王新新  
日本明治前期文学与中国“五四”时期新文学无论是在其赖以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上,还是在所面临的问题以及文学本身的内容上,都是既相似、又不同,因而也就具有一定的可比性。中日两国近现代文学发展史上的一个类同现象声讨封建制度、反思传统文化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可比的基础,然而因其发生的时序及文化土壤的不同,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主要原因:一是二者的领导力量各异,二是二者的文学传统不同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杨明全  
现代课程论百年发展的历程说明,课程知识的建构是一个批判性的学术发展过程,也是一个不断谱系化并承载特定学术功能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兴盛是现代课程论得以确立的时代背景,初创时期的课程研究致力于学校秩序的改造与重建,一开始就彰显出特定的学术功能。以博比特、查特斯为代表的早期课程研究者致力于课程研究的科学化和实用化,开启了科学主义课程开发的先河。此后,在课程论学科发展的历程中至少涌现出经验课程、理性课程、实践课程和批判课程这四种知识谱系,它们代表了不同的学术视角,丰富了课程的内涵。从学术取向上来看,现代课程研究则体现出从"技艺之学"到"原理建构"、再到"实践取向"和"社会批判"的转向。我国的课程研究需要在新的转向中面向未来,梳理参与世界课程研究的得与失,深度参与世界课程研究的潮流,由此表明自身的学术追求,回应国际化的呼声,真正做到学术自立,最终在世界范围内走向学术共享。
[期刊] 经济学家  [作者] 沈民鸣  
价值转形问题是劳动价值论中的核心问题。1907年,鲍特凯维兹开始尝试用解非线性方程组的方法解决价值转形问题。一百年来,很多经济学家采用各种假设条件,构造价值转形模型。这些模型都不能准确反映马克思的价值转形思想。本文提出商品价值和剩余价值具有几种不同形式,解决了价值转形中的逻辑问题,并提出一个简单再生产条件下的价值转形模型。本文证明,价值决定生产价格,在价值转形中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两部类之间不流动,并分析马克思的"两个等于"的著名论断在什么条件下成立。
[期刊] 高等教育研究  [作者] 吴文刚  周光礼  
中国学位和研究生教育发端于晚清,是西学东渐的产物。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制度变迁则是国外模式与本土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在中国现有的学位和研究生教育实践中,既有来自德国、日本、美国、苏联的元素,又有来自传统文化和本土制度环境的元素。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百年历程就是一个学习、模仿与改革、创新的互动过程,这个过程可以分为:早期探索(1900-1949)、改革发展(1949-1998)、创新与转型(1999年至今)三个阶段。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刘正伟  
在百年语文教育变革中,现代性的核心价值从不同向度建构了语文教育现代性的历史谱系。一方面,现代性的核心价值并非均衡地参与,因而造成语文教育现代性的生成及变革呈现出不平衡及单一性等特点;另一方面,在不同历史阶段,现代性的核心价值又被反复确认,并被不断重写。在现代性的核心价值之间,又存在着既矛盾、冲突又暧昧的关系。在时代的精神状况之下,重建语文教育既要重估经典教育的价值,又不能拒绝生活关怀;既要深刻反思科学在语文教育中的价值与作用,又要从语文学科人文性及汉语语言本身的特性出发。
[期刊] 图书馆杂志  [作者] 章亦倩  
基于民国时期新文学图书富含史料信息的特征,从充分揭示的要求出发,提出新文学图书需进行详细著录:一是对封面装帧设计者、题签者、作序者、版权印花等责任信息的著录;二是对毛边本、签名本、盗版书等版本信息的著录;三是对当前文献残缺情况、修复信息的著录。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