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959)
- 2023(11223)
- 2022(9290)
- 2021(8674)
- 2020(6681)
- 2019(15249)
- 2018(14835)
- 2017(27524)
- 2016(14670)
- 2015(16467)
- 2014(16754)
- 2013(16816)
- 2012(16400)
- 2011(15467)
- 2010(15911)
- 2009(15076)
- 2008(14679)
- 2007(13236)
- 2006(12464)
- 2005(11833)
- 学科
- 济(90717)
- 经济(90643)
- 农(46861)
- 业(43436)
- 管理(32291)
- 农业(31484)
- 地方(26881)
- 中国(26382)
- 方法(23433)
- 业经(21645)
- 企(21178)
- 企业(21178)
- 数学(19772)
- 数学方法(19647)
- 学(16055)
- 发(15485)
- 地方经济(15456)
- 制(14827)
- 融(13659)
- 金融(13659)
- 银(13108)
- 银行(13098)
- 行(12889)
- 贸(12791)
- 贸易(12779)
- 易(12239)
- 财(12163)
- 发展(12085)
- 展(12049)
- 环境(11577)
- 机构
- 学院(225318)
- 大学(220831)
- 济(108782)
- 经济(106765)
- 研究(88898)
- 管理(81378)
- 中国(69673)
- 理学(68341)
- 理学院(67527)
- 管理学(66677)
- 管理学院(66255)
- 农(53474)
- 科学(49874)
- 京(47572)
- 财(45839)
- 所(45373)
- 研究所(40437)
- 农业(40304)
- 中心(40125)
- 江(36131)
- 业大(35198)
- 财经(34774)
- 经济学(33369)
- 范(32193)
- 师范(31971)
- 经(31449)
- 北京(30631)
- 院(30423)
- 经济学院(29565)
- 州(28574)
- 基金
- 项目(137358)
- 科学(108422)
- 研究(107010)
- 基金(97784)
- 家(83900)
- 国家(83018)
- 社会(70917)
- 科学基金(70142)
- 社会科(66759)
- 社会科学(66747)
- 省(54864)
- 基金项目(51020)
- 教育(46517)
- 编号(44770)
- 划(44524)
- 自然(39668)
- 自然科(38627)
- 自然科学(38621)
- 资助(38386)
- 自然科学基金(37917)
- 发(37646)
- 成果(36922)
- 发展(31523)
- 重点(31345)
- 课题(31302)
- 展(31032)
- 部(30886)
- 农(30473)
- 国家社会(29725)
- 创(28207)
- 期刊
- 济(142861)
- 经济(142861)
- 研究(77602)
- 农(58394)
- 中国(55739)
- 农业(39404)
- 财(32280)
- 科学(32175)
- 学报(32140)
- 管理(28919)
- 融(28060)
- 金融(28060)
- 业经(26744)
- 大学(25802)
- 教育(25770)
- 学学(24327)
- 经济研究(21427)
- 技术(20467)
- 问题(19240)
- 业(18577)
- 财经(18127)
- 经(15877)
- 世界(15873)
- 农村(14810)
- 村(14810)
- 农业经济(14743)
- 经济问题(13632)
- 技术经济(13227)
- 贸(12833)
- 国际(11644)
共检索到37923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丁长发
《关于小农经济的理论争论与现代发展》一文误解马克思、恩格斯有关小农经济的论述,有不顾世界各国(包括中国)农业经济理论和现实发展之嫌,忽视了小农经济消亡的前提和逻辑,也不符合小农国家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现实。笔者认为我国小农的现代化之路应该在农业外部规模经济和配套服务。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张新光
当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农业发展的历史表明,大农场(户)排挤小农场(户)是不可逆转的客观规律,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小农制趋于衰亡"的科学论断没有过时,所谓"小农经济富有生命力"的理论是站不住脚的。我国自进入清代中叶以后,人地比率逐渐下降至"维生型小农经济"的临界点,标志着传统小农经济的破产和衰亡。新中国成立后的半个多世纪,由于实行农村集体土地所有制隐含着"产权虚置"和"集体成员权平等"的平分机制,使明清以后出现"地权分散化"和"耕地细碎化"的趋势更加凸现,造成了几亿农民在高强度劳动投入和过密型种植模式下的土地报酬递减和边际收益下降。下一步如何实现小农制与现代农业的有效衔接,已成为理论界和政府部...
[期刊] 农业经济
[作者]
吴雨豪
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建设主要集中于城市,劳动力、资金和土地等生产要素不断从农村流出,因而农业生产依旧以家庭单位为主体,虽然近些年来规模化农业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在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中所占比例依然较低,这也是由我国人多地少、城镇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力有限等具体国情所决定的。因此,小农经济必然长期存在,研究小农经济的发展方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小农经济 存在逻辑 发展方略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张新光
中国农村现行的家庭承包经营体制实质是一种"自给自足型小农经济",它与"营利型家庭农场"存在本质上的不同。当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农业发展的历史表明,大农场排挤小农场是不可逆转的客观经济规律,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小农制趋于衰亡"的科学论断并没有过时,所谓"小农经济富有生命力"的理论是站不住脚的。下一步如何实现小农制与现代农业的有效衔接,这是国内理论界亟待深入研究的一个重大实践课题。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张新光
丁长发的《百年小农经济理论逻辑与现实发展——与张新光商榷》一文从抽象概念出发重弹"小农经济稳固论"的老调,试图肢解和淡化马克思主义小农经济理论对我国农村改革的现实指导作用。我国目前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体的超小型"自给自足式农户经济"与西方一些发达国家超大规模经营的"盈利型家庭自营农场"并非是同一个概念,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加工→销售的"纵向一体化"一般都是以农场规模扩大的"横向一体化"作为基础条件,二者相伴而行、交融互补,根本不存在"孰优孰劣、互相排斥"的问题。我国在人地矛盾日益紧张的硬约束下单靠改变土地所有制性质和农业组织形式去改造小农经济的作用是有限的,但继续维持"人人分地、户户种田"...
[期刊] 西南金融
[作者]
姚勇
人口与土地资源之间的高度紧张关系,造成了中国农村土地制度与小农经济的相互加强,制约了"三农"发展,也阻碍了现代农村金融的孕育和生发。本文主要讨论了土地制度与小农经济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如何影响农村金融发展问题,提出和实证检验了完善土地制度是培育农村金融市场、促进农村金融发展的必要条件这一理论命题,并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
土地制度 小农经济 金融发展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冯小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大量中青年劳动力离开农村进入城市谋求生计,他们或暂时或永久地离开了农村,使得农村成为了"三留守群体"(留守老人、留守妇女、留守儿童)的栖息之地。同时,留守群体也成为现阶段农村经济的主要从业人员,当前的小农经济呈现出既异于经典理论表述的小农经济,又异于资本主义式农业的经营模式,而是表现为基于小农家庭的性别与代际分工而形成的妇女种田、老人农业,以及打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王琳 马艳
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这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做出的重要战略判断。那么,这一重要战略判断是建立在何种思想演进基础之上的呢?这一演进又遵循怎样的转换逻辑呢?文章立足于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百年时间框架,系统梳理和提炼了中国共产党经济发展质量思想的探索脉络,并深入考察了这一思想演进的理论逻辑。研究表明:(1)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经济发展质量问题始终得到关注,并经历了方法论内涵(1921-1949年)、生产关系内涵(1949-1978年)、生产力内涵(1978-2012年)和生产方式内涵(2012年-)四个焦点转换和思想发展阶段;(2)这一思想演进过程遵循了"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的马克思主义逻辑,"始终以人民利益为根本价值取向"的社会主义逻辑,以及"意识形态具有强自觉性和高适应性"的中国特殊逻辑。因此,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思想的提出与发展,不仅受到物质生产层面客观规律的决定性作用,而且是对中国共产党经济发展质量思想持续探索的继承与突破,更受到新时代人民利益目标导向以及意识形态自觉变革的关键推动作用,这些均构成我国高质量发展的特殊内涵。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邢中先
中国共产党对民营经济政策的百年变迁,经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四个历史阶段,呈现出鼓励与限制、改造与曲折、修复与优化和高质量融合发展的演进历程。这一政策的变迁历程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民营经济的认识过程和民营经济发展存在的内在逻辑,即: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为逻辑起点;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制结构多元化理论为逻辑方向;以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在改革发展中相互促进为逻辑主线;以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为逻辑终点。新时代对民营经济政策要立足于"新发展阶段",引导民营经济参与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着眼于"中国特色",统筹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协同发展;服务于"现代化发展",弘扬企业家精神;优化于"外部环境",构建新型政商关系。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百年 民营经济 逻辑 启示
[期刊] 当代经济研究
[作者]
甘路有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基于小农经济的"自然性"指出其不可挽回的历史命运,提出了发展农业集体化的思想。他们同时认为小农经济衰亡过程是漫长的,并强调促进农民合作社的过程中必须承认与尊重农民个人所有权;新中国经历了"集体化""市场化"和"产业化"等小农经济的改造过程,证明小农经济消亡具有条件性,也必须遵循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客观性;受理论和历史的启发,我国的乡村振兴战略,必须探索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道路,从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积极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以及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入手,在推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的基础上,顺利完成2020年农村改革发展任务。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小农经济 小农户 乡村振兴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李根蟠
在我国历史上的封建地主制时代,存在着比西欧发达的市场。这种市场是建立在小农经济基础之上的。小农与市场的联系相当密切,以至流通已成为小农经济再生产的一个必要环节。但这种建立在小农经济基础上的市场(可称为传统市场)和建立在现代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上的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方行
传统农业和小农经济是中国经济史上十分重要的问题,也是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密切关系的问题。本刊今年第一期曾发表了一组有关论文。为了推进研究与讨论的深入,中国经济史学会和本刊六月八日在京组织了专题研讨会。现把讨论会纪要和会议印发的长篇述评全文发表。本期刊登的方行、魏金玉、江太新、李向军、刘兴林等同志的论文亦与此论题有关。本刊将继续发表有关研究成果与动态,并欢迎广大作者、读者以不同形式(如专论、笔谈)对此发表意见。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赵晓峰 赵祥云
通过农地规模流转、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可能损害小农户利益,压缩小农经济的发展空间。而通过加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社会化服务能力建设,创新其直接服务小农户的有效实现形式,不仅可以发挥村集体的统筹作用,激发小农经济的生命力,维护小农户的经济利益,而且可以破除束缚小农的外在约束性条件,将小农户纳入现代农业的发展轨道,使小农经济基础上的农业现代化成为可能。农民家庭经营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社会化服务相结合的发展模式,符合当前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阶段的客观实际,是在充分尊重小农户根据资源禀赋和社会环境变化自由选择进城与返乡权利基础上平衡城乡劳动力,维护中国经济平稳快速发展并有序推进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可行选择。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史明萍
长期以来,学界和政策界主张通过弱化或消灭小农经济以实现农业现代化,继而推动快速城市化。然而,现实中小农经济不但为中国粮食安全提供了保障,而且为中国的人口就业压力提供了弹性空间。弹性就业、精耕细作的生产优势和不愿放弃土地的农民成为小农经济持续存在和发展的结构性动力。小农家庭"半工半耕"的弹性就业机制维持了城乡政治稳定,"接力式进城"模式塑造了有机融合式而非对抗式的城乡关系,"中农"为主的乡村善治格局成为城乡协调发展的保障。事实证明,小农经济不是城市化的障碍,而是城乡有机融合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推动力量。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杜鹏
由于农作参差期、土地细碎化和农作环节的关联性,小农生产关系呈现出强烈的社会性。社会性小农是小农经济运行的真实主体,其在不同环境条件下以不同的方式合理配置资源和有效安排生产,从而尽可能克服小农家庭生产的局限性。社会性小农的弹性意味着不仅可以降低村社生产体系的治理成本,而且可以有效对接社会化生产服务体系,为资本、技术等要素与土地的结合创造条件。社会性小农奠定了小农经济持续发展和适应性变迁的基础,维持了小农经济的稳定性。
关键词:
社会性小农 小农经济 发展 适应性变迁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