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811)
2023(6866)
2022(5900)
2021(5813)
2020(4605)
2019(10752)
2018(10273)
2017(19552)
2016(10806)
2015(12133)
2014(12156)
2013(11979)
2012(11430)
2011(10680)
2010(10939)
2009(10362)
2008(10245)
2007(9141)
2006(8457)
2005(7639)
作者
(30371)
(26274)
(25461)
(24570)
(16307)
(12639)
(11565)
(10055)
(9896)
(9318)
(8843)
(8601)
(8351)
(8173)
(8172)
(7784)
(7783)
(7561)
(7477)
(7294)
(6599)
(6535)
(6424)
(6068)
(6060)
(5906)
(5903)
(5636)
(5370)
(5337)
学科
(46275)
经济(46213)
(45272)
(38938)
农业(29985)
管理(24344)
(17825)
企业(17825)
业经(14287)
中国(13816)
方法(13577)
数学(12516)
数学方法(12343)
(11483)
(10935)
地方(10643)
(10212)
农业经济(10016)
及其(9911)
(9460)
贸易(9456)
(9293)
(9281)
政策(9256)
(9057)
农村(9048)
方针(8861)
(8383)
(8381)
阐述(8381)
机构
学院(153776)
大学(146428)
(70134)
经济(68787)
管理(59012)
研究(58363)
理学(50452)
理学院(49932)
管理学(49216)
管理学院(48930)
中国(47873)
(47775)
农业(36247)
科学(34362)
(30713)
(30539)
(30201)
业大(29027)
中心(27996)
研究所(27128)
(25225)
财经(22699)
农业大学(21612)
(20725)
(20278)
师范(20137)
(19965)
(19720)
经济管理(19413)
经济学(19402)
基金
项目(98972)
科学(78400)
研究(76207)
基金(71257)
(61710)
国家(61040)
科学基金(51864)
社会(48625)
社会科(45584)
社会科学(45577)
(39627)
基金项目(37090)
编号(33133)
教育(32621)
(32421)
自然(31885)
自然科(31094)
自然科学(31090)
自然科学基金(30533)
资助(28742)
(28152)
成果(26763)
(23625)
(22617)
重点(22288)
课题(22029)
(20314)
(20122)
国家社会(19793)
发展(19659)
期刊
(87960)
经济(87960)
(53332)
研究(47744)
中国(36343)
农业(36128)
学报(22884)
科学(22826)
(21432)
金融(21432)
(20718)
业经(20512)
大学(18133)
管理(17577)
学学(17297)
(16705)
教育(14987)
农业经济(13785)
农村(13750)
(13750)
技术(12567)
问题(12324)
经济研究(11739)
世界(11025)
财经(10324)
资源(9442)
经济问题(9292)
(9098)
农村经济(9014)
(8867)
共检索到25019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于晓华  刘畅  曾起艳  
建党百年来中国农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何准确测度百年内农民福利和营养的变化,具有重要的学术和政策意义。鉴于百年跨度上收入和支出的货币尺度在时间和空间上存在不可比性,本文主要采用恩格尔系数和食物消费与营养摄入指标,修正测量中的各种误差,比较分析了农民的福利改善历程。结果表明,建党百年来,中国农民恩格尔系数大幅下降,以1978年、1989年、1995年、2012年为节点形成了五个阶段的鲜明变化特征。同时,农民食物消费和营养水平显著提升,呈现出谷物消费量大幅减少而肉类等动物性食品消费量大幅增加的变迁,相应地,脂肪和蛋白质摄入量一直在稳步增加,卡路里摄入量在2000年后则维持在一个比较稳定的水平。农民福利水准的提高不仅得益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土地、劳动力等要素市场化改革,带来农业生产力的解放,也得益于在市场改革造成两极分化的背景下,中国共产党实施的各项扶贫政策和支农政策。城乡食物消费和营养结构的融合成为未来衡量城乡融合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
[期刊] 中国农村观察  [作者] 刘义兵  朱胜晖  刘达  
本文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解放思想为视角,重点探讨中国共产党在百年的探索和实践中,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实践中国特色的农民教育政策,不断引领农民走向美好生活的发展历程及其基本经验。党领导下农民教育政策的演进历程具体划分为以下四个阶段,即政治解放与争取获得民主权利阶段(1921—1949年)、社会解放与投身新中国全面建设阶段(1949—1978年)、劳动解放与农村生产力活力释放阶段(1978—2012年)和个性解放与美好生活建设阶段(2012年至今)。回望历史,中国共产党农民教育政策始终坚持党对农民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以人民为中心"的农民教育根本立场、"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农民教育根本原则、"服务农民全面发展"的农民教育根本目的和"农民作为成人学习者"的农民教育基本规律,其本质上是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解放思想引领中国农民实现解放和全面发展的过程。当前,农民教育应更加关注农民的文化精神成长与内生发展动力激发,通过高质量的农民教育推动形成农民内生性发展文化,为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不竭动力。
[期刊] 企业经济  [作者] 邢中先  
中国共产党对民营经济政策的百年变迁,经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四个历史阶段,呈现出鼓励与限制、改造与曲折、修复与优化和高质量融合发展的演进历程。这一政策的变迁历程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民营经济的认识过程和民营经济发展存在的内在逻辑,即: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为逻辑起点;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制结构多元化理论为逻辑方向;以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在改革发展中相互促进为逻辑主线;以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为逻辑终点。新时代对民营经济政策要立足于"新发展阶段",引导民营经济参与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着眼于"中国特色",统筹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协同发展;服务于"现代化发展",弘扬企业家精神;优化于"外部环境",构建新型政商关系。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茜  徐家林  
百年来,中国农民的政治认同随着中国社会发展而变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表现出不同的阶段性特征。农民政治认同主要围绕其利益而形成,土地始终是农民政治认同形成与提升的关键:土地革命唤起了农民的觉醒和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支持;土地改革使农民的政治认同进一步建立起来;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核心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农业税费取消和政府职能转变使农民政治认同得以重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和农村公共服务建设又使农民政治认同大幅提升。在农民政治认同形成和变化过程中,政治环境、经济制度、社会政策、干部作风等都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但最根本的还是其利益保障和诉求实现。随着中国社会的进一步发展,特别是民主法治建设的加快和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加强,农民的政治认同取向逐渐从情感认同、单向服从、权威服从向理性认同、双向支持、法理认同转变。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黄琳  严胜波  李继萍  
近百年以来,或因政权变更、或因现代化建设,农村土地资源的占有使用支配等发生变化,附着在其上的观念也发生变化:被剥夺意识强化、宿命等传统意识逐渐淡化和稀释、阶级意识填补了传统意识稀释而留下的空间、工业观念深入人心、传统小农意识之壳中不断增添新内容。而有些制度则没有改变或虽改变却承载的意识不变,附着其上的观念则变化不大:宗族意识、均平意识、宿命意识、循环意识、贵土贱农意识等仍然存在。农民观念的现代化,最重要的是农民生活于其中的经济制度的现代化。不触动农民生活于其中的经济制度,被思想运动清除掉而成为历史的东西将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张茜  徐家林  
百年来,中国农民的政治认同随着中国社会发展而变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表现出不同的阶段性特征。农民政治认同主要围绕其利益而形成,土地始终是农民政治认同形成与提升的关键:土地革命唤起了农民的觉醒和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支持;土地改革使农民的政治认同进一步建立起来;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核心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农业税费取消和政府职能转变使农民政治认同得以重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和农村公共服务建设又使农民政治认同大幅提升。在农民政治认同形成和变化过程中,政治环境、经济制度、社会政策、干部作风等都是重要的影响因素,但最根本的还是其利益保障和诉求实现。随着中国社会的进一步发展,特别是民主法治建设的加快和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加强,农民的政治认同取向逐渐从情感认同、单向服从、权威服从向理性认同、双向支持、法理认同转变。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周伟东  朱洁华  王艳琴  李军  
本文应用滑动t检验、Yamamoto’s检验、功率谱等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上海1873年~2006年气温、降水、辐射、日照等资料,结果表明:上海地区年平均气温有明显升高趋势,平均每10年增加0.14℃,冬季和秋季的增温最为显著,平均每10年增加0.16℃;日平均气温5日滑动平均稳定通过0℃、10℃活动积温呈明显的上升趋势,平均每10年分别增加52.6℃.d和49.6℃.d;无霜冻期每10年增加8.7天。年降水量略有增加,其中春季降水增加显著,平均每10年增加31.8mm,秋季则略有下降。通过正态检验及概率估算,上海出现春涝的概率为20.43%,出现秋旱的概率为50.72%;年内降水分布不均,降水...
[期刊] 经济学动态  [作者] 宋小川  
美国100年的货币政策史是一部放任—监管—再放任—再监管的循环轮回。与此相适应,货币政策理论和经济学思潮也经历了由自由放任到"相机抉择"、市场到政府、自由派到保守派的两大循环。回顾美联储货币政策100年的演变历程,检讨相关货币政策目标、货币政策手段及其作用的论争,美联储在货币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对国际因素的考虑程度,特别是这场大衰退对货币理论和货币政策的影响,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政策意义。耶伦领导下的新的美联储在强调金融稳定的前提下,将会奉行更为积极的货币政策以实现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经济增长等货币政策目标。
[期刊] 职教论坛  [作者] 胡航  庞明俊  任雪浩  
我国职业技术教师教育政策百年来大致经历了两个时期、六个阶段。不同时期的政策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对职业教育教师发展的影响也不尽相同。文章探寻了我国职教教师教育政策的百年发展历程,有助于新时期职教教师教育的发展和新政策的制定。
[期刊] 林业经济  [作者] 樊宝敏  李晓华  杜娟  
回顾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发展林业的百年光辉历程具有重要意义。文章运用历史学、实证研究和规范分析方法,对中国共产党的林业政策史做了简明梳理。研究表明:在不同时期,中国共产党始终围绕富强美丽的国家战略制定和调整林业政策,努力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为了解决农民土地问题,中国共产党实行平均山权林权的政策,赢得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在改革开放前,为了迅速改变中国一穷二百的落后面貌,中国共产党借鉴苏联经验建立林业公有制,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实行“以木材生产为主”和“大砍大造”的政策,林业发展比较缓慢。改革开放后,为了加快经济发展,中国共产党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创造性地由计划经济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依法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实行“森林分类经营”和“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政策,使森林资源快速增长,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在新时代,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中国共产党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建设生态文明体系,实行依法保护、系统治理、生态扶贫三者相结合的政策,有效促进了林业高质量发展。百年以来,尤其是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林业取得重大成就,森林覆盖率由建国初期的8.6%提高到2020年底的23.04%,昔日的濯濯童山变为绿水青山。总结历史经验,靠的是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坚守美丽目标、因宜施策、法策并举、善用市场的政策。展望未来,前程美好,任务艰巨:林业政策的制定和调整要注重提升以林长制为基础的治理能力、加强林地保护和森林分类经营、完善林业市场经济体制、健全生态补偿和生态护林员制度。
[期刊] 中国财政  [作者] 齐守印  
~~
关键词:
[期刊] 上海经济研究  [作者] 邹一南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深入研究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百年历程,系统总结了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其中,党在领导农村革命、建设、改革进程中所取得的成就和积累的经验,是百年党史上极为浓墨重彩的一笔。本文梳理了百年来党领导农村发展的五大历史性成就,将党的百年农村政策的成功经验总结为始终坚持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始终坚持农民在农业农村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始终坚持与时俱进推进农村改革、始终坚持走中国特色农村发展道路。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应继续发扬党的百年农村政策的成功经验,大力推进农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方面的改革和发展,加快实现乡村全面振兴。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李万君  李艳军  史清华  
本文回顾中国共产党百年农村经济政策的演进,探讨演进特点与政策创新。新中国成立前,党在占领区尝试实施了局部的农村经济政策。之后,农村经济政策经历了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初期的艰辛探索、改革开放至新世纪之初的妥协调整以及新世纪之初至今的转变提升。中国共产党百年农村经济政策的演进实质是相关主体间博弈互动的结果,主要以实现国强民富为宗旨,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和约束,不断修正和调整。经历了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三权分置”等政策创新。本研究为今后农村经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了重要启示。
[期刊] 农业经济问题  [作者] 于福波  张应良  
农业家庭经营生命力的问题一直是组织经济学的热点和前沿问题,针对系统性的理论研究和承前启后历史研究的相对滞后,本文从理论上阐释了农业家庭经营可持续发展的优势与困境,梳理了建党百年来农业家庭经营政策演变的六个阶段,得到以下主要结论与启示,第一,农业家庭经营是一种富有弹性并且可以有效获取农业内部规模经济的经营形式。第二,为了弥补农业家庭经营的功能不足,从"生产社会化"转向"服务社会化"实践,是农业家庭经营政策演变的基本逻辑。第三,农业家庭经营政策的阶段性演变,充分体现出中国共产党"以不变应万变"实事求是的思想。最后,遵循政策逻辑和国情农情,新阶段坚定以农村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的农业基本经营制度,并在此基础上坚持"经营规模化"和"服务多元化"双措并举的实践取向,是在第二个百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演进路径。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