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337)
2023(12202)
2022(10082)
2021(9099)
2020(7420)
2019(16156)
2018(15467)
2017(28837)
2016(15811)
2015(16979)
2014(16555)
2013(16418)
2012(15562)
2011(14365)
2010(14732)
2009(13425)
2008(12988)
2007(11509)
2006(10401)
2005(9273)
作者
(49899)
(41969)
(41677)
(39528)
(26697)
(20109)
(18629)
(16393)
(16125)
(14820)
(14798)
(14154)
(13754)
(13186)
(13153)
(12970)
(12356)
(12318)
(12162)
(11963)
(10709)
(10467)
(10134)
(9784)
(9650)
(9378)
(9228)
(8860)
(8464)
(8283)
学科
(86164)
经济(86096)
管理(41680)
(35084)
方法(27990)
(25937)
企业(25937)
数学(24701)
数学方法(24484)
地方(24277)
(20776)
(20062)
中国(19032)
环境(16668)
业经(16355)
地方经济(15135)
农业(14177)
(13647)
(12344)
贸易(12340)
(11857)
(11220)
(11050)
金融(11048)
(10875)
(10264)
(10204)
资源(10000)
(9778)
银行(9721)
机构
学院(235916)
大学(234326)
(102835)
经济(101016)
研究(91433)
管理(82850)
理学(71972)
理学院(70942)
管理学(69558)
管理学院(69132)
中国(65489)
科学(60230)
(49864)
(48732)
(48407)
研究所(45242)
(42080)
业大(40190)
(40069)
中心(39378)
农业(38304)
财经(34153)
(32896)
经济学(32780)
(32656)
师范(32199)
(30880)
北京(30265)
科学院(29770)
经济学院(29376)
基金
项目(165708)
科学(130024)
基金(120615)
研究(113102)
(109404)
国家(108540)
科学基金(90711)
社会(74799)
社会科(70828)
社会科学(70808)
(66697)
基金项目(64561)
自然(59795)
自然科(58239)
自然科学(58216)
自然科学基金(57134)
(55922)
教育(49440)
资助(47528)
编号(42457)
重点(39110)
(38607)
(34992)
(33914)
计划(32716)
成果(32453)
创新(31922)
科研(31800)
国家社会(31721)
课题(30800)
期刊
(120719)
经济(120719)
研究(67543)
学报(46275)
中国(43316)
(43156)
科学(41092)
大学(33040)
学学(32015)
(29667)
农业(29484)
管理(29128)
经济研究(20417)
(19265)
金融(19265)
业经(18871)
教育(17866)
财经(17397)
技术(17134)
(15383)
问题(15369)
资源(15197)
(15097)
(12605)
技术经济(12214)
业大(12067)
科技(11756)
(11555)
商业(11172)
世界(11010)
共检索到348329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王茯泉  郭达志  于法稳  
2001年荷兰阿姆斯特丹“全球变化开放科学国际会议”以来,人类活动与环境变化的关系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研究领域。国内外学者从景观生态和土地利用/覆盖等不同的角度进行了研究。本文主要运用景观生态格局理论和GIS空间分析方法对白龙江—洮河流域在1990~1995年、1995~2000年两个阶段的土地利用/变化进行了监测和分析,修订了土地类型转换矩阵公式,并建立了ArcView3.2实现模型和GIS叠加模型,解析了人类经济活动痕迹景观缀块的空间结构和成因,分析了变化发生的驱动力原因。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杨林山  李常斌  王帅兵  杨文瑾  
通过逐象元回归和一致性检验构建1981-2010年间洮河流域NDVI序列,整编同期气温、降水等资料,采用Sen斜率、主成分、相关性及回归残差分析等方法,就洮河流域不同地理-生态区间植被动态的时空特征及所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981-2010年期间,洮河流域植被动态总体增强且空间分异明显,甘南高原植被动态增强幅度高于黄土区。从植被季节变化的趋势和幅度来看,甘南高原主要表现为植被萌发期提前,黄土区表现为萌发期提前和枯萎期延迟。在气温和降水所代表的水热要素与NDVI之间构建植被动态预测模式,率定和校验期精度良好,能够反映不同生态-地理区间植被动态与气候变化之间的数量关系。总...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张金茜  柳冬青  巩杰  马学成  曹二佳  
甘肃白龙江流域是中国四大滑坡和泥石流灾害高发区之一,也是长江上游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和生态脆弱区,土壤保持服务尤为重要,近几十年来日益增强的人类活动不仅加重了土壤侵蚀,也加剧了景观破碎化,因此开展景观破碎化对土壤保持服务的影响研究可以明晰两者间的空间关联,旨在为流域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本文综合运用景观格局指数、网格分析和双变量空间自相关等方法,揭示了1990—2014年甘肃白龙江流域景观破碎化与土壤保持服务的时空格局,并从数理统计和空间统计两个角度探讨了两者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1)1990—2014年甘肃白龙江流域景观破碎化程度和土壤保持服务分别呈现先增后减、先降后升的变化趋势;(2)1990—2014年间,甘肃白龙江流域土壤保持服务与景观破碎化的空间负相关关系从无到有,且两者间的空间关联性逐渐增强;(3)2014年宕昌北部、武都中南部及最南端、文县南部和宕昌-舟曲-武都交汇处的景观破碎化程度对该区土壤保持服务产生显著负影响,可通过减弱景观破碎化以达到提升土壤保持服务的目的。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严登华  
通过1986、1996和2000年的LandsatTM影像解译,得到东辽河流域景观分布的矢量和栅格图;在Arc Info8 0 1平台下,进行空间分析,得到东辽河流域景观的动态变化;在FRAGAT3 2下,对东辽河流域各年的景观格局进行分析;在Matlab6 3平台下,建立Markov模型,进行了景观格局的动态分析和预测。东辽河流域景观的组成不合理,林地景观所占面积的比率严重偏低。1986年~2000年间,旱田景观显著的增加,工矿、交通和居民地景观略有增加,其他景观均有所下降。从多年平均变化来看,耕地景观的变化最为剧烈。1986年~1996年间,东辽河流域各类景观主要向水田景观转变;而1996...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张秀云  姚玉璧  王润元  
利用白龙江流域气象观测资料和水资源定位观测资料,分析气候变化特征、水资源变化特征,及其二者的关系,建立水资源气候模式。分析表明:白龙江流域降水量年际变化呈下降趋势,降水量变化曲线线性拟合倾向率在(-34.2~-7.4)mm/10年之间,降水量递减以夏季降水量递减为主,倾向率在(-21.2~-3.8)mm/10年。气温年际变化趋势呈显著上升趋势,气温变化曲线线性拟合倾向率在(0.10~0.40)℃/10年之间,增温率以冬季最大,其值在(0.22~0.55)℃/10年之间,秋季次之,其值在(0.15~0.35)℃/10年之间,春季最小,其值在(0.03~0.34)℃/10年之间。年际变化趋势从20...
[期刊] 当代经济科学  [作者] 曾康霖  
研究虚拟经济旨在表明人类经济活动的变化 ,对此必须排除固有的观念 ,必须深入理解马克思经济学中的各种虚拟资本论。虚拟经济不能等同于虚拟资本、网络经济、泡沫经济。当代值得关注的虚拟经济是衍生金融商品交易、电子货币和网络银行。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刘慧,成升魁,张雷  
人类经济活动对碳排放的影响是国际全球变化研究的热点之一。根据国际上 2 0世纪 90年代以来大量研究计划与成果的分析 ,总结了当前国际上有关人类经济活动与碳排放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研究的主要内容集中在 :( 1 )能源消费与碳排放 ,包括与碳减排有关的能源消费结构的转换和低碳排放能源系统的建立 ;( 2 )经济发展与碳排放 ,主要探讨不同经济发展模式与碳排放的关系 ;( 3)农业生产与碳排放 ,包括土地利用变化、农业土地整治、农业生产水平与结构的变化等 ;( 4 )碳减排的经济风险分析与减排对策研究。在研究方法上 ,除了简单的相关分析、区域对比分析之外 ,基于大量数据的综合模型分析越来越受到重视。在基本反映国际上人类经济活动与碳排放研究的最新态势的同时 ,提出了我国碳循环研究中值得重视的几个问题。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常学礼  鲁春霞  高玉葆  
历史与现代的资料分析表明 ,科尔沁沙地的风沙环境与人类经济活动密切相关 ,在时间和空间尺度上并存的农牧交错生产方式是沙漠化发生、发展的直接动力。耕地指数 (CI)与沙漠化程度 (DD)可用方程DD =0 3 89+4 82CI来表示 ,二者相关极显著 ,相关系数R2 为 0 92 2 (± 0 0 3 6)。人口密度对沙漠化程度的影响可用DD =0 92 7-0 0 0 41 4PD来表示 ,二者的关系较显著 ,平均关联系数为 -0 83 9(± 0 0 1 )。人口密度与沙漠化程度的负关联 ,主要是因为在研究时期内沙漠化程度呈现波动趋势 ,而并非随着人口的增加而增大 ,由此说...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彭茹燕  刘连友  张宏  
通过对新疆和田河中游地区1959年及2000年景观格局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干旱区内陆河流域基本维持了原宏观景观格局。但在小尺度上,人类通过调控水资源在空间分布的格局,影响了水在景观格局发展中的生态作用,进而影响了区域景观格局。人工渠、水库、居民地、农耕区等人为景观的出现及增多越来越影响着区域内的景观格局。这说明人类活动虽不是区域内景观格局发展的主导因素,但它对干旱区内陆河流域景观格局的影响力度与影响范围却越来越大。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李任之  黄河清  余国安  俞荭  
作为连接六国的跨境河流,澜沧江—湄公河(澜湄)流域的径流变化与流域内各国以及相关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和生产生活方式密切相关。为深入了解澜湄流域地表水资源的时空变化特性及主要影响因素,本文基于1961—2015年澜湄流域气象水文资料,分析了澜湄流域径流变化趋势和突变特征,构建了体现澜湄流域特性的SWAT水文模型,定量评估了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澜湄流域径流变化的影响。主要结论为:(1)年尺度上,澜湄流域径流在旧州站变化趋势不明显,在允景洪站呈显著下降趋势,在万象和上丁站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季节尺度上,各水文站旱、雨季径流变化趋势与年尺度基本一致,旱季径流量变化幅度较小,雨季径流量变化幅度较大。(2)1998—2000年为全流域径流发生突变的集中期,因此将各区域径流的变化期划分为2000年之前和之后两部分。(3)气候变化对澜湄流域径流的影响程度自上游到下游逐渐减小,人类活动的影响程度则逐渐加大,且人类活动对旱季径流的影响程度大于雨季。本文结果有助于了解澜湄流域水资源现状和变化趋势,为澜湄流域水资源合理利用以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宋爽  王韶晗  石梦溪  胡珊珊  许大为  
【目的】通过土地利用分析并预测挠力河流域景观生态时空演变特征,为流域合理规划国土空间格局,促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保护之间的协同推进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挠力河流域为研究区,从生理性、功能性和可持续性3方面构建景观生态估模型对研究区2010-2020年景观生态时空演变特征开展分析;基于CLUE-S模型模拟2040年多情景下的流域土地利用格局,并对不同情景下的景观生态状况进行预测。【结果】(1)2010-2020年流域景观生态指数处于中等水平,并呈下降趋势,空间分布为“东高西低”,土地利用斑块本底是决定流域景观生态的关键因素,景观生态水平变化与土地利用格局密切相关。(2)多情景下,流域耕地及草地面积发生减少,外七星河两岸及原有居民点外围是研究区建设用地扩张的主要区域。(3)仅生态保育情景下流域景观生态指数降幅有所缓解,趋势发展和加速发展情景下受农业活动及建设用地扩张影响较大的区域景观生态指数将持续下降。生态保育情景下部分景观生态指数低值区扩展趋势得以缓解,但也存在建设用地蔓延使景观生态水平未得到提升的问题。【结论】农业活动与城镇化发展导致的土地利用格局变化将持续是流域景观生态水平下降的主要原因,制定科学性、针对性的各类生态用地管控及补偿策略是提高其景观生态水平的有效手段,研究结果可为流域景观生态资源管护与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田义超  王世杰  白晓永  张强  陶进  张亚丽  黄鹄  梁铭忠  周国清  劳燕玲  
基于桐梓河流域二郎坝水文站1975-2015年长时间序列降水、蒸散量及输沙量数据,通过累积距平法、Morlet小波分析和Hurst指数等数理统计方法;定量分析了流域40年以来输沙量的演变过程以及未来变化趋势,并应用累积量斜率变化率比较法定量评估了研究区降雨量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流域输沙量变化的影响和贡献率。研究结果表明:(1)40年来流域降水量介于608.10~1132.70 mm之间,其平均值为829.00 mm,呈不显著减小趋势,年均减小量为-3.10 mm/a。(2)流域年输沙量介于0.44万~478.01万t,其平均值为64.68万t,呈极显著减少趋势,减少速率为-4.13万t/a。未来流域输沙量呈持续递减趋势,但10年后将呈现出增加趋势。(3)1989年为流域输沙量的突变年份,1989年以前呈现上升趋势,1989年之后呈显著下降趋势,且突变年份后输沙量较突变年份前减少了76.82%。(4)输沙量存在12年左右的年代际震荡周期,形成了两个高震荡周期和一个低震荡中心,高震荡周期位于1976-1979年以及1986-1992年,低震荡周期位于1979-1985年。(5)多年季节输沙量呈持续性减少趋势,夏季输沙量在8年之后可能呈现出增加趋势,而其他季节则不存在持续性周期。(6)以1975-1989为基准期,降水量和人类活动对流域输沙量的贡献在1990-2015年分别达到4.87%和95.14%;如果考虑蒸发量对流域输沙量的影响,则人类活动对桐梓河流域径流量变化的贡献率在2003-2015年会增加到98.65%。流域输沙量在1990-2015年的减少主要由人类活动控制,人类活动每年导致输沙量减少1.57万t。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张调风  朱西德  王永剑  李红梅  刘彩红  
湟水河是西北干旱区重要河流之一,对维持西北干旱区生态平衡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湟水河流域水资源减少已经引起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本文根据流域内1966-2010年水文气象数据,采用累积距平法、累积量斜率变化率法,对湟水河流域径流量和气候变化特征及趋势进行了分析,并定量评估了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径流量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年降水量、蒸散发量和径流量总体均呈减少趋势;径流量的下降变幅为0.1亿m3/10a,具有4a、9a和20a的准周期变化,且在1987年前后发生了突变;气候变化对湟水河流域径流减少的贡献率达35.46%,人类活动改变了部分水循环的路径,对径流的减少起主导作用,贡献率为64....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粟晓玲  康绍忠  魏晓妹  邢大韦  曹红霞  
以渭河流域气温、降水、实测径流量、河川耗水量及流域水土保持措施面积等资料为基础,应用秩次相关法检验分析了气候要素的变化趋势;应用回归分析法,以降雨为气象要素,以水土保持、河川径流引水、傍河取水为人类活动要素,定量研究了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渭河入黄径流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径流来源区的降雨变化对入黄径流变化的影响不同,其中关中地区的影响最大;与多年平均值相比,20世纪90年代渭河入黄径流减少了29.04亿m3,其中因降雨量减少10.4%而对应的径流量减少了19.81亿m3,占径流减少量的68.2%;水土保持活动、河川耗水、傍河取水激发地表水对地下水的补给以及雨水集蓄等人类活动的变化,引起径流的变...
[期刊] 自然资源学报  [作者] 张利平  李凌程  夏军  王任超  
气候波动和人类活动对流域水文循环过程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定量评估它们的影响是水科学研究中的热点问题。论文以滦河流域为研究对象,利用基于SWAT水文模型的径流变化定量分离方法评估了气候波动、人类活动和土地利用变化三者分别对滦河流域径流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960—2010年期间,滦河流域的径流深呈现显著的下降趋势。在变异Ⅰ期(1980—1994年)和Ⅱ期(1995—2010年)内,气候波动和人类活动对径流减少的影响量都在增加,且人类活动一直是径流减少的主要影响因素。土地利用对径流变化的影响,在变异Ⅰ期为负的影响,在变异Ⅱ期为正的影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