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447)
- 2023(690)
- 2022(509)
- 2021(570)
- 2020(487)
- 2019(1004)
- 2018(950)
- 2017(1647)
- 2016(867)
- 2015(937)
- 2014(926)
- 2013(930)
- 2012(876)
- 2011(871)
- 2010(891)
- 2009(938)
- 2008(908)
- 2007(819)
- 2006(745)
- 2005(748)
- 学科
- 学(5403)
- 济(4084)
- 经济(4082)
- 经济学(2133)
- 理论(1545)
- 教育(1327)
- 管理(1106)
- 图书(989)
- 书馆(976)
- 图书馆(976)
- 中国(902)
- 业(900)
- 图书馆学(844)
- 企(840)
- 企业(840)
- 方法(790)
- 和(737)
- 教学(721)
- 情报(637)
- 现代(629)
- 研究(616)
- 思想(590)
- 政治(562)
- 主义(553)
- 学法(534)
- 教学法(534)
- 总论(507)
- 业经(499)
- 财(495)
- 年(487)
- 机构
- 大学(15514)
- 学院(13779)
- 研究(5811)
- 济(4998)
- 经济(4896)
- 科学(4057)
- 管理(3827)
- 中国(3825)
- 京(3350)
- 所(3123)
- 理学(2929)
- 研究所(2893)
- 理学院(2868)
- 范(2859)
- 师范(2818)
- 管理学(2788)
- 管理学院(2751)
- 农(2505)
- 师范大学(2386)
- 中心(2318)
- 财(2255)
- 经济学(2197)
- 江(2170)
- 北京(2156)
- 教育(2125)
- 农业(2053)
- 院(1887)
- 业大(1871)
- 财经(1839)
- 经济学院(1772)
共检索到2247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图书馆杂志
[作者]
蔡厚淳
蔡厚淳:各位都知道"白鹿洞书院"是宋代著名的四大书院之一,清代有个著名的学者叫王昶,他在他的著作《天下书院总志序》里面写出了这样的评语,他说白鹿洞书院是"天下书院之首"。这个评价是清代的这位学者写的,不是白鹿洞书院自己封的。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吴刚平 余闻婧
本文以白鹿洞书院为例,从"道"与"化"的视角勾勒古代书院的课程图景。其中,从来源、选择和结构三方面探寻书院课程之道,从内容、次序和方式三方面探寻书院课程之化。书院"道——化"课程思想的要义是以人性为核心构建圆心式课程目标,以文化为主轴梳理累进式课程内容,以导学为枢纽形成自学式课程范式。
关键词:
白鹿洞书院 “道—化”课程思想
[期刊] 图书馆杂志
[作者]
王昭勇
1901年,清政府颁发政令改书院为学堂,白鹿洞书院发展进入一个急剧变化的历史阶段。上海近现代报刊发挥媒介优势,对书院停办之后的白鹿洞进行了全方位的报道与描绘。以上海媒介为视角研究白鹿洞,可以更全面、更立体地展现1901—1949年白鹿洞书院沧桑变化的历史图景和丰富深刻的历史形象,从而深化对白鹿洞的研究。
[期刊] 中国工业经济
[作者]
邢小明
本文对"白鹿洞论坛——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社会学术峰会"的主要学术观点进行了综述,主要涉及儒家、佛家、道家、兵家等传统文化思想及当代社会价值。会上各位专家提出了当代理想主义重构基本路径、《大学》、《中庸》的现代价值、道德人性假设、中国的人道主义思想传统、佛教"缘起性空"的思想、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与西方管理理论的关系、孙子全胜战略模型等见解,反映了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新思考,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研究的新进展。
关键词:
儒家思想 佛家思想 道家思想 当代社会
[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作者]
董阳
陈忠实的《白鹿原》是我国当代长篇小说创作中不可多得的含义深刻的作品,它体现了作者对传统道德文化回归的深切渴望,但同时又流露出作者对传统道德伦理的矛盾心态。小说中田小蛾等女性形象的塑造正是这种矛盾心态的体现,作品一方面表现她们在伦理道德束缚之下的不幸命运,一方面又以传统的道德伦理为准绳来审视和评判她们,使她们成为回归传统、重塑道德的理所当然的牺牲品。
关键词:
《白鹿原》 女性 人物形象 传统文化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王玉强
德川吉宗就任德川幕府第八代将军时,为便于引进西方学术而缓和禁书制度,使日本开始了对西方科学(日本称为兰学)的引入和吸收。但这种靠政治力量扶植的科学文化在日本能否存在下去和得到更大规模的发展,还取决于当时的社会文化环境,尤其是与当时主要意识形态朱子学的关系。而朱子学日本化过程中对自然和人的认识的变迁使兰学的兴起,乃至更大的发展都成为可能了。
关键词:
朱子学 日本化 兰学 自然 人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何俊
晚宋以后的两浙朱子学研究是对浙学的开拓。由于朱子学研究不完全是纯思想的哲学分析,具有明显的思想史特征,因此其研究要素除了思想本身以外,至少还包括地域、时间两个维度所涵摄的若干内容,实际研究需要依据问题作出相应取舍。同时,政治与朱子学构成了重要的基础性关系,由此切入的研究需要依据思想周期作长时段的分析。
关键词:
朱子学 浙学 研究要素
[期刊] 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
[作者]
郭海峰
《白鹿原》描写了几乎所有主要人物的婚礼或葬礼。这些婚丧民俗描写,不仅为我们呈现了彼时关中人们门当户对的婚姻观、女大男小的婚配需求、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程式,以及男尊女卑的封建意识、轻死重生的生命意识,同时也推动了小说故事情节的发展,增强了小说的趣味性与可读性,强化了小说的地域特色,为小说带来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
白鹿原 婚丧民俗 文化内涵 艺术价值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王玉强
以朱子学为核心内容的新汉学从镰仓时代开始传入日本。然而,日本的文化承载者禅僧们仅选择性地吸收新汉学的禅宗和诗文等部分而疏离朱子学,博士家同样对于新汉学的核心内容朱子学吸收有限。只有到了江户时代,随着日本朱子学者的出现,日本社会才得以系统地吸收朱子学,从而实质性地推动了新汉学在江户时代日本的传播。
[期刊] 东北亚论坛
[作者]
潘畅和
日本朱子学从原来的一种文化修养转而作为一种伦理道德和思想文化在江户幕府时期急速兴起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而且日本与中国和朝鲜高度集权的中央官僚统治不同,具有容纳了相对独立的子系统和严格的职业等级分工的结构特色。这种结构特色要求朱子学解决具体的“问题”而不是钟情于抽象的“主义”。因此,日本朱子学被具体诠释成日本社会各个层次乃至庶民的不同伦理文化,而呈现出多样性和庶民化的特点。
关键词:
日本 朱子学 原因 特色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张天杰
清代中前叶的浙西有一批传承有序的朱子学者,以张履祥为发端,吕留良为助手,经过吕葆中、柯崇朴、严鸿逵、车鼎丰等吕氏门人的接续,直到张氏之私淑祝洤,为拯救风俗人心起而"尊朱辟王",将朱子学作为道德践履的思想资源。他们将朱子后学与朱子本人的著述并重而分别加以刊刻或选编,在选编之时喜好使用朱子《近思录》的学术诠释范式,这些努力,对于朱子学的重新诠释与广泛传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期刊] 求索
[作者]
李敬峰
缘于《大学》在朱子哲学体系建构中的肯綮地位,从《大学》入手探究朱子学便成〈四书大全〉说》,55—59岁作《礼记章句》,61岁作《四书训义》,66—70岁作《四书笺解》,诸书关学》注本,揭示出船山由批评到依违,再到推衍、发越和卫道朱子的特质,成为厘清和衡定船山与船山与理学主流学派的关系,乃至把握明清之际的学术思潮的走向不无裨益。
关键词:
船山 《大学》 朱子学 理学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郑诗琳 薛熙明 朱竑
灾害发生和灾后重建过程中,地方在短时间内经历着急剧的解构和重构,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然而,当前灾后重建影响研究聚焦于重建对弱势群体的影响,在灾后重建对地方的社会、文化和经济影响方面缺乏相应的探讨;现有社会文化地理研究对灾害与地方话题亦缺少必要的关注。研究以四川省彭州市白鹿镇为案例,通过访谈法,借用地理学"地方"的理论对灾后重建的影响进行分析,以此透视灾后重建背景下的地方重构过程,探寻灾后重建影响下的地方形态、功能、活动和意义的变化。研究表明,白鹿镇的地方重构特征主要体现在公共空间的升级、生活空间的变革、地方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郑诗琳 薛熙明 朱竑
灾害发生和灾后重建过程中,地方在短时间内经历着急剧的解构和重构,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然而,当前灾后重建影响研究聚焦于重建对弱势群体的影响,在灾后重建对地方的社会、文化和经济影响方面缺乏相应的探讨;现有社会文化地理研究对灾害与地方话题亦缺少必要的关注。研究以四川省彭州市白鹿镇为案例,通过访谈法,借用地理学"地方"的理论对灾后重建的影响进行分析,以此透视灾后重建背景下的地方重构过程,探寻灾后重建影响下的地方形态、功能、活动和意义的变化。研究表明,白鹿镇的地方重构特征主要体现在公共空间的升级、生活空间的变革、地方产业的转型、地方生活的转变,以及地方特性的重构和地方情感的强化等方面。灾后重建背景下白鹿镇的地方重构实质上是旅游景观、旅游活动和旅游形象对原有乡村景观、活动和形象进行替代的城镇化和现代化过程。"地震"某种程度上成为白鹿镇发展的"契机",借助灾后重建资本和政策的支持,白鹿镇实现了地方的"新生",不仅修复了地震带来的破坏,还突破了原有的土地和景观问题以及地方发展的资金局限,实现了地方的转型、升级和发展。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郑诗琳 薛熙明 朱竑
灾害发生和灾后重建过程中,地方在短时间内经历着急剧的解构和重构,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然而,当前灾后重建影响研究聚焦于重建对弱势群体的影响,在灾后重建对地方的社会、文化和经济影响方面缺乏相应的探讨;现有社会文化地理研究对灾害与地方话题亦缺少必要的关注。研究以四川省彭州市白鹿镇为案例,通过访谈法,借用地理学"地方"的理论对灾后重建的影响进行分析,以此透视灾后重建背景下的地方重构过程,探寻灾后重建影响下的地方形态、功能、活动和意义的变化。研究表明,白鹿镇的地方重构特征主要体现在公共空间的升级、生活空间的变革、地方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