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571)
2023(9631)
2022(8700)
2021(8308)
2020(7120)
2019(16371)
2018(16444)
2017(31505)
2016(17563)
2015(19816)
2014(19810)
2013(19832)
2012(18298)
2011(16494)
2010(16765)
2009(15700)
2008(14154)
2007(11953)
2006(10198)
2005(8856)
作者
(52933)
(43813)
(43753)
(41714)
(28117)
(21313)
(19873)
(17479)
(16828)
(15695)
(15141)
(14739)
(13961)
(13881)
(13632)
(13535)
(13517)
(13092)
(12578)
(12499)
(11264)
(10844)
(10619)
(9994)
(9933)
(9866)
(9799)
(9629)
(9079)
(8873)
学科
(64781)
经济(64716)
管理(46701)
(44503)
(37115)
企业(37115)
方法(31450)
数学(27022)
数学方法(26687)
(20190)
(16962)
中国(16019)
(15057)
业经(13964)
地方(13094)
理论(12306)
(11382)
贸易(11377)
(11290)
农业(11226)
(11024)
(10419)
技术(10361)
环境(10295)
教育(10136)
(9934)
财务(9876)
财务管理(9862)
(9368)
金融(9364)
机构
大学(249555)
学院(246664)
管理(97469)
(89526)
经济(87320)
理学(85032)
研究(84555)
理学院(83989)
管理学(82378)
管理学院(81953)
中国(59181)
科学(57710)
(53537)
(46467)
(44457)
业大(42288)
研究所(41270)
(38838)
中心(37385)
农业(37069)
(34848)
北京(33594)
(33330)
师范(32885)
财经(32038)
(30567)
(29128)
(28780)
技术(28366)
师范大学(26621)
基金
项目(176515)
科学(135735)
基金(125466)
研究(125163)
(111230)
国家(110295)
科学基金(92747)
社会(74446)
(70595)
社会科(70231)
社会科学(70210)
基金项目(67457)
自然(63322)
自然科(61764)
自然科学(61741)
自然科学基金(60602)
(59879)
教育(57310)
资助(52266)
编号(51364)
成果(41961)
重点(39696)
(37798)
(37311)
(36600)
课题(35703)
科研(34557)
计划(34422)
创新(34120)
大学(32508)
期刊
(95218)
经济(95218)
研究(68345)
学报(47636)
中国(43146)
(41769)
科学(40692)
管理(34021)
大学(33951)
学学(31924)
农业(29796)
教育(28613)
(27453)
技术(20289)
(17061)
金融(17061)
图书(15687)
业经(15600)
(15298)
财经(14662)
经济研究(14442)
科技(13286)
业大(12899)
理论(12565)
(12336)
(12308)
问题(12218)
实践(11824)
(11824)
林业(11551)
共检索到34627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欧阳慧  周如军  傅俊范  徐喆  赵杰锋  
白鲜灰斑病为近年来辽宁白鲜生产上新发生的重要病害,各调查田均有发生,病情指数5.3~59.6,其致病菌为Paracercospora dictamnicola。该菌为新种,国内外Paracercospora属相关研究报道较少,明确该菌的生物学特性能够为后续研究及田间病害防控奠定理论基础。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菌落生长最适温度为25℃,最适培养基为CA培养基,最适p H值为6,最适碳源为果糖,最适氮源为酵母膏,光照有利于病菌的生长,菌落致死温度为54℃10min;分生孢子萌发最适p H值为6,最适温度为25℃,最适碳源为1%葡萄糖溶液,最适氮源为1%硝酸钾溶液,致死温度为53℃10min。
[期刊] 浙江林学院学报  [作者] 姜凤丽  
病菌(Stagonospora curtisii)主要危害朱顶兰(Amaryllis vittata)叶片及花梗,其次危害鳞茎。病斑呈椭圆形、纺缍形或半圆形。被害部初期呈鲜红色,后期转赭红色,其上密生黑色小点。菌丝生长的适宜温度为15~30℃,最适为25℃;适宜pH位为4~9,最适为6左右;菌丝生长对培养基具有一定的选择性,以PSA培养基最佳;对碳源的利用以蔗糖、葡萄糖最佳,山梨糖最差;对氮源的利用,有机氮及无机氮均能利用,其中以牛肉浸膏和门冬酰胺最佳,尿素最差;分生孢子萌发的适宜温度为15~30℃,最适为25℃,高于35℃或低于8℃时孢子均不能萌发。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李林玉  杨海艳  王馨  杨斌  董志渊  杨丽英  李绍平  
对藿香叶斑病进行病原鉴定,并研究其生物学特性和杀菌剂对其抑制作用。结果表明,该病原菌为链格孢菌(Alternaria sp.);该病原菌最适宜生长的碳源为蔗糖,氮源为硝酸钠。菌丝适宜生长的温度和pH值范围均较广;25~32℃菌丝生长良好,速度快,分生孢子萌发率较高;菌丝适宜生长的pH值为6.0~7.0,弱酸性更利于孢子萌发;光周期对菌落生长的影响不大,但是光照有利于分子孢子萌发。供试的杀菌剂中以代森锰锌和扑海因的抑菌效果最好。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丽  潘龙其  王生荣  袁庆华  王瑜  苗丽宏  
为明确苜蓿茎点霉叶斑病的病原种类及其生物学特性,采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进行鉴定,并研究了温度、培养基、pH、光照、碳氮源及湿度对病原的影响。结果显示:被鉴定病原为苜蓿茎点霉(Phoma medicaginis)。该菌菌丝生长、产孢和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分别为20、20和25℃;最适培养基有V8培养基、苜蓿煎汁培养基和葡萄糖蛋白胨培养液;pH 3~12均能生长、产孢和孢子萌发,最适pH均为6;全光照利于菌丝生长和产孢,不同光照处理对分生孢子萌发差异不明显;菌丝生长、产孢和孢子萌发的最适碳源分别为蔗糖、葡萄糖和果糖,最适氮源分别为牛肉膏、蛋白胨和酵母膏;分生孢子萌发需要较高的湿度,在相对湿度(R...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孔琼  袁盛勇  王传铭  薛春丽  郭建伟  李珣  周银丽  吴光梅  
【目的】文章对铁皮石斛叶片黑斑病的病原进行分离鉴定,并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方法】采用形态学观察与分子生物学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分析。【结果】引起铁皮石斛黑斑病的病原有链格孢(Alternaria alternata)和细极链格孢(Alternaria.tenuissima)2种真菌;菌丝在2527℃生长速度最快,最适p H为6,最适培养基为PDA,最适氮源为蛋白胨和硝酸钠;产孢最适培养基为PCA,分生孢子萌发最适p H为8;光照的有无对病原菌的菌丝生长影响不大。【结论】研究可为铁皮石斛黑斑病的防治提供理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孔前前  阮柳  刘东霞  刘振宇  张雨竹  秦丰  袁军海  马占鸿  王海光  
为明确河北省苜蓿镰孢菌根腐病病原的生物学特性,本研究对从河北省部分苜蓿种植地采集的苜蓿根腐病样品中分离获得的10株镰孢菌菌株D19-2(Fusarium oxysporum)、S45(F.proliferatum)、Q1(F.solani)、QD13-2(F.oxysporum)、QZ3(F.equiseti)、N12-1(F.acuminatum)、N1-2(F.redolens)、B1-6-3(F.oxysporum)、B2-1-2(F.tricinctum)和B1-7-5(F.proliferatum),从培养基、温度和培养基pH对各菌株菌丝生长和产孢量的影响方面进行了研究。并且探究了光照、碳源和氮源对菌株QD13-2、QZ3、N12-1、N1-2、B1-6-3、B2-1-2和B1-7-5菌丝生长和产孢量的影响。另外,测定了菌株QD13-2、QZ3、N12-1和N1-2的菌丝致死温度。结果表明,对于菌株D19-2、S45和Q1的菌落生长,最适培养基为PDA和Czapek,最适温度为26~28℃,最适pH为7~8;菌株QD13-2、QZ3、N12-1、N1-2、B1-6-3、B2-1-2和B1-7-5菌落生长的适宜条件为15~28℃,pH为5~11,全黑暗或光暗交替培养,可溶性淀粉为最适碳源,甘氨酸为最适氮源,氮源为氯化铵时具有抑制作用。菌株QD13-2、QZ3、N12-1和N1-2的菌丝致死温度分别为64、51、48和63℃。研究结果对于了解苜蓿镰孢菌根腐病发生规律和开展病害综合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雷桂林  刘云龙  刘雪峰  冯志伟  
按分离→接种→再分离的柯赫原则对昆明市人工栽培雪松上的一种新病害进行研究,根据培养性状和形态特征鉴定为极细枝孢(CladosporiumtenuissinumCooke)。对该菌的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为:生长的最佳C源为葡萄糖,对N源和维生素均不能很好地利用,在PDA培养基上生长的适宜温度为15~25℃,最佳温度为25℃,最佳pH值为4,分生孢子在相对湿度为100%才萌发。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杨明英  李向东  曹继芬  裴卫华  赵志坚  李绍平  
对采自西双版纳景洪的砂仁叶斑病标样进行病原菌分离纯化,得到引起砂仁叶斑病病原节梨孢菌(Gonmatopyricularia am-omi)菌株,并对其进行生物学特性及药剂抑菌筛选试验。结果表明,利用不同培养基进行培养节梨孢菌长势有一定差异,病菌在不同培养基上生长速率高低顺序为黑麦A>米糠>燕麦>PDA>玉米>V8>番茄汁。通过温度对节梨孢菌生长影响测定,该菌在4~35℃的温度下均可生长,较适宜的生长温度为15~30℃;在10~35℃的温度下均可产孢,以25~30℃温度下产孢量较大,在4℃温度下不产孢。选用14种杀菌剂进行节梨孢菌室内抑菌测定,效果较好的药剂有40%百菌清、72%杜邦克露、80%...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傅俊范  苏维娜  周如军  孙嘉曼  王大洲  
威灵仙斑枯病是辽宁省威灵仙产区新发生的一种重要叶部病害。对该病发生和危害情况、病原菌鉴定及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该病田间病情指数为12.5~54.8;病原为铁线莲壳针孢(Septoria clematidis-flammulae);菌丝生长最适温度为25℃,最适pH值为6,最适培养基为胁本哲氏培养基,光照条件对菌丝生长无显著性影响,最适碳源为蔗糖,最适氮源为硝酸钾;分生孢子萌发最适温度为25℃,最适pH为6,最适RH为100%。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徐波  严善春  聂唯良  王玉玲  
红松(Pinus koraiensis)是我国东北地区珍贵的乡土树种,广泛分布于小兴安岭、长白山及完达山山脉,它以冠型优美、材质优良而驰名中外,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周以良等,1986)。至目前为止,在黑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佘德松  冯福娟  
室内饲养和野外观察表明:苹黑痣小卷蛾在丽水1年发生8代,以卵在叶片上越冬。3月上旬第1代幼虫孵化,成虫发生盛期分别为4月上旬、5月中旬、6月上旬、7月上旬、8月中旬、9月中旬、10月中旬、11月下旬,越冬代卵12月上旬出现。幼虫危害小蜡嫩梢,严重时梢头被害率达70%,连续为害可造成小蜡枝条枯死。卵散产于叶片上。初孵幼虫仅取食叶肉,后缀嫩叶为害梢头,老熟幼虫在叶片上或枯枝落叶中织薄茧化蛹。成虫有补充水分的习性。在丽水苹黑痣小卷蛾有多种天敌昆虫,主要有苹黑痣小卷蛾横纹茧蜂、广黑点瘤姬蜂、角马蜂、黄腰壁泥蜂科氏亚种等。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阳  金薇  黄俊斌  
在实验室条件下对病原菌的形态特征、致病性和生物学特性进行了初步的研究。结果表明,引起草莓白绢病的病原物是齐整小核菌Sclerotium rolfsii Sacc.;病菌在偏酸性环境下生长较好,菌丝最适生长pH为5.08,在所测试的碳源中,S.rolfsii Sacc.对淀粉的利用最好,对乳糖利用效果最差;在供试氮源中,对硝酸钙和硝酸钠的利用最好,对尿素的利用最差;菌丝致死温度为50℃10 min,菌核萌发的抑制温度为55℃10 min。室内PDA平板药剂筛选结果表明,10%世高对病原菌菌丝生长的抑制效果最好。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杨晓平  胡红菊  王友平  田瑞  陈启亮  张靖国  
采用室内离体接种和室外孢子喷雾接种方法,对3株梨黑斑病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和致病性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供试各菌株在PSA培养基上培养,平均日生长速率、产孢量、菌落颜色及菌落厚度差异显著;各病原菌菌株在光照、黑暗和12 h光暗交替培养时,日生长速率和产孢量有明显差异;黑斑病病原菌最适生长和产孢培养基为PSA;孢子萌发最适pH值8~10;菌株A和菌株H的致病力显著强于菌株C,但这2个菌株间的致病性无显著差异;A、C、H 3种菌株混合接种时,可使梨叶片表现自然发病时的典型病斑。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吴元华  赵艳琴  赵秀香  李颖  王左斌  伏颖  陈建光  
烟草靶斑病是辽宁省烟草产区内发现的一种国内新病害。经分离鉴定和形态观察的结果表明:引起烟草靶斑病病原物为瓜亡革菌[Thanatephorus cucumeris(Frank)Donk],无性世代为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 Kühn)。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表明:菌丝生长的适宜温度为20~30℃,最适温度为25℃;最适pH值为7;在所测试的碳、氮源中,对麦芽糖和硝酸钾利用最好;在玉米、烟草和茄子煎汁培养基上生长速率最快,湿度测试表明高湿对菌丝生长有利,黑暗条件有利菌丝生长。该菌适易形成菌核的碳源为麦芽糖和甜菜糖,适宜氮源为硫酸铵和亚硝酸钠,适宜pH值为5和7,最适菌核萌发的湿...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杨海艳  罗中泽  谢美华  徐成东  安红  闫俊梅  
文章对小叶黄杨叶斑病病原进行形态鉴定及ITS和TUB2序列分析,并在不同温度、p H值、光照周期、碳源、氮源等条件下的生长及孢子萌发状况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测定了不同杀菌剂对病菌的抑菌效果,为该病害防治提供理论依据。实验结果表明,该菌为拟盘多毛孢属Pestalotiopsis sp.,其适宜的生长温度范围为25~30℃。不同光照条件处理下的菌落生长无明显差异,光照有利于孢子萌发,NO-3态氮的利用最有利于菌落生长,而在不同碳源条件下,其菌落生长无明显差异。分生孢子萌发的最适p H值为8,抑菌效果最好的是百菌清。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