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7208)
- 2023(9731)
- 2022(8802)
- 2021(8385)
- 2020(6943)
- 2019(16068)
- 2018(16105)
- 2017(31109)
- 2016(17184)
- 2015(19261)
- 2014(19318)
- 2013(19132)
- 2012(17472)
- 2011(15770)
- 2010(15387)
- 2009(13892)
- 2008(13414)
- 2007(11378)
- 2006(9807)
- 2005(8453)
- 学科
- 济(66492)
- 经济(66422)
- 管理(47728)
- 业(46091)
- 企(37938)
- 企业(37938)
- 方法(32834)
- 数学(28513)
- 数学方法(28163)
- 农(18105)
- 学(16435)
- 中国(16041)
- 财(15167)
- 业经(15008)
- 地方(14399)
- 农业(12277)
- 理论(11393)
- 贸(11365)
- 贸易(11359)
- 和(11130)
- 易(11002)
- 环境(10785)
- 技术(10680)
- 制(10250)
- 务(9826)
- 财务(9767)
- 财务管理(9745)
- 划(9399)
- 教育(9223)
- 企业财务(9203)
- 机构
- 大学(241641)
- 学院(239659)
- 管理(98088)
- 济(90555)
- 经济(88498)
- 理学(85909)
- 理学院(84971)
- 管理学(83438)
- 管理学院(83034)
- 研究(80639)
- 中国(57371)
- 科学(53488)
- 京(51988)
- 农(42232)
- 所(41271)
- 业大(39929)
- 财(38792)
- 研究所(38253)
- 中心(35592)
- 江(33922)
- 农业(33290)
- 北京(32445)
- 财经(31978)
- 范(31758)
- 师范(31449)
- 院(29726)
- 经(29122)
- 州(27872)
- 经济学(26007)
- 技术(25982)
- 基金
- 项目(173191)
- 科学(134837)
- 基金(124750)
- 研究(124269)
- 家(109961)
- 国家(109076)
- 科学基金(92992)
- 社会(75898)
- 社会科(71809)
- 社会科学(71790)
- 省(67984)
- 基金项目(67159)
- 自然(62565)
- 自然科(61105)
- 自然科学(61092)
- 自然科学基金(59969)
- 划(57331)
- 教育(56211)
- 资助(51659)
- 编号(50716)
- 成果(40309)
- 重点(38505)
- 部(37401)
- 发(36482)
- 创(35941)
- 课题(34619)
- 科研(33534)
- 创新(33499)
- 计划(31997)
- 大学(31755)
共检索到33560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张长海 刘化琴 李立 蔡静 石雷 陈玉培
长期以来,在白蜡虫种虫生产上经常出现“三红三黑”现象,造成白蜡产量极不稳定。作者经近20a的调查研究认为:白蜡生产出现这一现象,不是干热风,9~10月阴雨、雾淞、寄主树不合理利用等因素造成的,而是白蜡虫的天敌昆虫,主要是寄生蜂消长危害结果。白蜡虫的寄生蜂有5科14种,可在雌雄白蜡虫体内互相寄生,9~10月份寄生蜂危害达高峰期,致使大量雌虫死亡变黑;危害轻时,种虫红润,获得丰收
关键词:
白蜡虫 种虫生产 寄生蜂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陈晓鸣 陈勇 叶寿德 王自力 毛玉芬 王绍云
白蜡虫卵孵化主要受温度的影响,湿度和光照对其孵化行为影响不大。白蜡虫卵在温度12℃左右开始孵化,12~35℃温度范围内卵都能孵化,以20~25℃条件下孵化率较高,达95%左右。白蜡虫卵在相对湿度40%~80%条件下,孵化率差异不大,在自然界中,95%左右的相对湿度下,白蜡虫卵的孵化率仍可达95%左右。光对白蜡虫孵化影响很小,卵在黑暗中仍能孵化。在温度、湿度和光照三个因素中、温度是影响白蜡虫卵孵化的关键因素。
关键词:
白蜡虫,孵化行为,影响因子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王自力 陈晓鸣 王绍云 叶寿德 陈勇
白蜡虫在人为去雄虫条件下孤雌生殖的研究表明:白蜡虫子1代和子2代的生物学特征与正常行两性生殖的白蜡虫自然种群孤雌生殖的基本一致;孤雌生殖的子代怀卵量低于正常两性生殖的自然种群雌虫怀卵量;孤雌生殖的子代性比与正常两性生殖的自然种群性比基本相同;子1代的雌虫死亡率低于正常两性生殖的自然种群的雌虫死亡率,子2代的雌虫死亡率与正常两性生殖的自然种群的雌虫死亡率相近;子1代的个体泌蜡量和单位面积泌蜡量与两性生殖的白蜡虫泌蜡相似;子2代的平均个体泌蜡量和单位面积泌蜡量低于正常两性生殖的白蜡虫。
关键词:
白蜡虫 孤雌生殖 两性生殖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张长海 刘化琴 蒋丽媛
1980~1981年在云南景东对白蜡虫涌散进行了观测实验。结果表明,在正常天气情况下,白蜡虫涌散的时间是在上午8:00~11:00,下午很少涌散,晚上不涌散;涌散的起点指标:温度12℃,湿度80%,光照100 lx;适宜的涌散生态指标范围:温度18~25℃,湿度25%~45%,光照12500~16000 lx;涌散停止为:温度30℃,湿度22%,光照20000 lx;在气温25~28℃情况下,白蜡虫很少涌散。在生态因子中,温度、光照、降雨、湿度、大风、浓云对白蜡虫涌散有重大影响,而温度、降雨、光照是制约白蜡虫涌散的关键因子。
关键词:
白蜡虫 涌散 生态因子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张长海 刘化琴 蔡静
白蜡虫Ericerus pela(Chavannes)的食性问题,国内外白蜡虫专家学者历来认为;白蜡虫属狭食性(寡食性)昆虫。随着白蜡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发展,作者在对全国虫、蜡区调查的基础上,并系统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已查明白蜡虫寄生于木樨科的女贞属、白蜡树属、丁香属、流苏树属;壳斗科的苦槠属;锦葵科的木槿属;马鞭草科的黄荆属;漆树科的漆树属;冬青科的冬青属共6个科,9个属,45种寄主树。因此,我们认为:白蜡虫是广食性(多食性)昆虫。
关键词:
白蜡虫 广食性昆虫 寄主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陈晓鸣 陈勇 周朝鸿 王自力 叶寿德 王绍云
本文对云南昆明、昭通和四川金口河三个不同地理种源白蜡虫的泌蜡状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昆明虫泌蜡历时最长,泌蜡量最高,昭通虫泌蜡历时和泌蜡量次之,金口河虫泌蜡历时短,泌蜡量低。在泌蜡周期中,白蜡虫泌蜡有高峰期,昆明虫泌蜡高峰期在泌蜡后50d,昭通虫在泌蜡后30d,金口河虫在泌蜡后20d。酯酶同工酶和过氧化物酶同工酶测定结果表明,三个不同地理种源的白蜡虫种群已产生了分化,昆明种虫与昭通种虫分化较小,昆明种虫和昭通种虫与金口河种虫的分化较大。
关键词:
白蜡虫,地理种源,泌蜡,同工酶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刘化琴 张长海
我国白蜡生产历史悠久,地域辽阔,云南、四川、湖南、西藏等20多个省区都有白蜡虫分布。但长期以来,广大产区仅用女贞树和白蜡树养虫、产蜡,寄主树种单一,成为影响我国白蜡生产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吴次彬教授提出,为发展白蜡资源开展寄主树选育研究。1986年笔者分别从福建、四川、湖南、辽宁、云南等省的白蜡产区引入11个寄主树种,在云南景东育苗造林,放养白蜡虫,从中选出优良寄主树种华南小蜡、散生女贞。现将2树种研究结果总结如下。
关键词:
白蜡虫 寄主树 良种选育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陈晓鸣 王自力 陈勇 赵杰军 叶寿德 王绍云
白蜡是一种由白蜡虫2龄雄若虫分泌的天然化工原料。传统白蜡生产采用"高山产虫、低山产蜡"的异地生产模式。本研究在白蜡虫生物学、生态学特征基础上构建白蜡虫同地产虫产蜡生产新模式。白蜡虫具有雌虫先孵化,雄虫后孵化特征,卵从10℃以上开始孵化。在15~20℃条件下,若虫16~20天孵化完毕,雌虫孵化高峰期在第9~11天,雄虫孵化高峰期在第14~15天;在25℃条件下,若虫约12天孵化完毕,雌虫孵化高峰期在第4~5天,雄虫孵化高峰期在第10~11天;在30℃条件下,若虫约10天孵化完毕,雌虫孵化高峰期在第3~5天,雄虫孵化高峰期在第6~8天。根据不同温度下白蜡虫孵化速率,建立雌虫孵化的回归方程为:D=1...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岑明 计鸿贤 林发源
在广西四县一市,比较了五个不同年降雨量和年平均气温对白蜡虫死亡及其种虫、白蜡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年平均气温对白蜡虫种虫的死亡影响不大;年降雨量则是引起白蜡虫种虫大批死亡的主要原因,每次大雨过后,即出现一个雌虫死亡高峰。雌虫比雄虫敏感,其上限为1552.5mm左右。在这个上限以下,雌、雄蜡虫均生长发育良好,死亡率低产蜡量高;反之,雌虫大批死亡,其死亡百分率随着年降雨量的增加而显著增加。雄虫虽不及雌虫敏感,但是,在雨量过多的情况下,蜡花也常常长霉变黑,间接致使雄蜡虫死亡,产蜡量很少。
关键词:
白蜡虫 年降雨量 年平均气温 死亡百分率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杨璞 陈晓鸣 谢正华 刘魏魏
对昆明地区白蜡虫不同虫态的过冷却点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昆明地区雄虫真蛹期过冷却点最低,中值为-15.81℃,符合正态分布;雌虫越冬时期过冷却点最低,中值为-20.41℃,符合正态分布;对于不同地理种群白蜡虫越冬雌成虫过冷却点的测定表明,长春地区越冬雌成虫在3月份过冷却点显著低于其它地区,过冷却点中值为-23.19℃,不符合正态分布。测定结果表明:白蜡虫在严寒地区抗寒能力增强。
关键词:
白蜡虫 过冷却点 地理种群 抗寒 中值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刘化琴 张长海 蔡静 石雷 李立 陈玉培
为探讨白蜡虫生态适应性和扩大发展白蜡生产及白蜡稳产高产,于1992~1996年,选用不同的寄主树种在热带景洪育苗造林,进行白蜡虫放养试验。结果表明,高温、干旱、强日照对白蜡虫生长发育不利;雌白蜡虫能繁衍后代,性比正常,但子代种虫小,卵量少,热带地区不宜建种虫基地;雄虫泌蜡正常,在环境条件较好的地方可建白蜡基地。
关键词:
白蜡虫,热带地区,高温,干旱,强日照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冯颖 陈晓鸣 陈勇 王绍云 叶寿德 王自力
从白蜡虫卵的综合利用角度出发 ,研究了白蜡虫卵和卵囊壳的营养成分和食用安全性。研究结果表明 :白蜡虫卵及卵囊壳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氨基酸、矿质元素、维生素等 ,卵的粗蛋白含量为 4 4 .6% ,卵囊壳中为 53.57% ,氨基酸总量分别为 33.16%和 50 .53% ,必需氨基酸总量分别为12 .38%和 17.90 % ,是一种极具营养价值的昆虫食品。安全毒理学研究表明 ,白蜡虫卵为实际无毒物质 ,无任何致突变和致畸作用 ,说明人类食用白蜡虫卵是安全可靠的
关键词:
白蜡虫 虫卵 营养价值 食用安全性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冯颖 陈晓鸣 马艳 何钊
对白蜡虫的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免疫调节功能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特异性免疫的血清溶血素试验中,白蜡虫高剂量组小鼠的溶血素生成量明显高于对照,淋巴细胞转化增殖试验中,白蜡虫高剂量组小鼠的淋巴细胞转化增殖明显。非特异性免疫的小鼠碳粒廓清试验、免疫器官的变化未出现阳性结果。试验结果表明白蜡虫对机体的细胞和体液特异性免疫都有提高的作用,说明白蜡虫具有免疫调节功能,具有较高的资源开发利用价值。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张再福 王源楠 高刚峰 林敬德 高善发 张长海
1985~1987年,分别从云南省昭通地区海拔1 350 m的永善县万和乡和海拔1 950 m的昭通市卡子村,引白蜡虫种虫在福建三明市海拔185 m的岩前地区进行实验。结果表明,白蜡虫世代稳定,一年发生一个世代,种虫平均长9.58 mm,宽8.4 mm,高8.08 mm,怀卵量平均5 718粒,最多12 789粒,最少1 674粒;:性比平均1:3.04,最高1:3.8,最低1:2.34;蜡花平均5.61 mm,最厚7.74 mm,最薄3.74 mm;蜡熔点82~83℃,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从而突破了白蜡虫在海拔200 m以下地区不能繁殖的界线。
关键词:
白蜡虫 低海拔地区 繁殖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于淑惠 亓倩 孙涛 王雪庆 杨璞 冯颖
[目的]蛹期对于白蜡虫雄虫发育和交配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缺乏对于白蜡虫真蛹基因转录情况的分析,本研究旨在获得白蜡虫真蛹转录组数据,了解其转录组特征。[方法]采用IllumIna HI Seq 2000进行高通量测序,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采用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3个热激蛋白基因(HSP)在不同虫态中的表达动态。[结果]共获得63 957条unIgene、63 272个开放阅读框(ORF)、9 561个SSR分子标记,unIgene平均长度674 bP,共有14 327条unIgene获得了注释,gene OnTOlOgy(gO)注释和KyOTO enCyClOPedIa OF ...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