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091)
- 2023(8887)
- 2022(8084)
- 2021(7723)
- 2020(6474)
- 2019(15134)
- 2018(15211)
- 2017(29390)
- 2016(16242)
- 2015(18208)
- 2014(18225)
- 2013(18001)
- 2012(16470)
- 2011(14651)
- 2010(14441)
- 2009(13018)
- 2008(12418)
- 2007(10538)
- 2006(9057)
- 2005(7661)
- 学科
- 济(60101)
- 经济(60034)
- 管理(44719)
- 业(42333)
- 企(35764)
- 企业(35764)
- 方法(30272)
- 数学(26123)
- 数学方法(25814)
- 学(15630)
- 农(15628)
- 中国(14593)
- 财(14340)
- 业经(13311)
- 地方(12429)
- 理论(10802)
- 和(10552)
- 农业(10458)
- 贸(10286)
- 贸易(10282)
- 易(9964)
- 技术(9932)
- 环境(9757)
- 制(9560)
- 务(9501)
- 财务(9443)
- 财务管理(9428)
- 企业财务(8927)
- 教育(8885)
- 划(8614)
- 机构
- 大学(226270)
- 学院(224267)
- 管理(91629)
- 济(81539)
- 理学(80413)
- 经济(79597)
- 理学院(79509)
- 管理学(78021)
- 管理学院(77638)
- 研究(74751)
- 中国(52483)
- 科学(50701)
- 京(48671)
- 农(40327)
- 所(38444)
- 业大(38421)
- 研究所(35697)
- 财(35694)
- 中心(33029)
- 农业(31978)
- 江(31328)
- 北京(30541)
- 范(29631)
- 财经(29447)
- 师范(29302)
- 院(27536)
- 经(26794)
- 州(25967)
- 技术(24880)
- 师范大学(23811)
- 基金
- 项目(163424)
- 科学(126616)
- 基金(117267)
- 研究(115953)
- 家(103895)
- 国家(103057)
- 科学基金(87478)
- 社会(69762)
- 社会科(65952)
- 社会科学(65933)
- 省(64673)
- 基金项目(63620)
- 自然(59885)
- 自然科(58469)
- 自然科学(58455)
- 自然科学基金(57383)
- 划(54778)
- 教育(52628)
- 资助(48404)
- 编号(47405)
- 成果(37766)
- 重点(36371)
- 部(34956)
- 发(34238)
- 创(33856)
- 课题(32441)
- 科研(31988)
- 创新(31520)
- 计划(31183)
- 大学(29920)
共检索到31035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杨璞 陈晓鸣 谢正华 刘魏魏
对昆明地区白蜡虫不同虫态的过冷却点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昆明地区雄虫真蛹期过冷却点最低,中值为-15.81℃,符合正态分布;雌虫越冬时期过冷却点最低,中值为-20.41℃,符合正态分布;对于不同地理种群白蜡虫越冬雌成虫过冷却点的测定表明,长春地区越冬雌成虫在3月份过冷却点显著低于其它地区,过冷却点中值为-23.19℃,不符合正态分布。测定结果表明:白蜡虫在严寒地区抗寒能力增强。
关键词:
白蜡虫 过冷却点 地理种群 抗寒 中值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陈晓鸣 陈勇 周朝鸿 王自力 叶寿德 王绍云
本文对云南昆明、昭通和四川金口河三个不同地理种源白蜡虫的泌蜡状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昆明虫泌蜡历时最长,泌蜡量最高,昭通虫泌蜡历时和泌蜡量次之,金口河虫泌蜡历时短,泌蜡量低。在泌蜡周期中,白蜡虫泌蜡有高峰期,昆明虫泌蜡高峰期在泌蜡后50d,昭通虫在泌蜡后30d,金口河虫在泌蜡后20d。酯酶同工酶和过氧化物酶同工酶测定结果表明,三个不同地理种源的白蜡虫种群已产生了分化,昆明种虫与昭通种虫分化较小,昆明种虫和昭通种虫与金口河种虫的分化较大。
关键词:
白蜡虫,地理种源,泌蜡,同工酶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陈华爽 雷朝亮 武予清 都振宝 苗进 段云 蒋月丽
为研究麦红吸浆虫的耐寒性,采集河南南阳、河南辉县、陕西西安、河北保定和天津等5个不同地区的麦红吸浆虫圆茧,分别测定其过冷却点。结果表明:麦红吸浆虫圆茧的过冷却点均随着纬度升高而显著下降,河南辉县种群圆茧过冷却点平均值最高,为-18.46℃;天津种群圆茧过冷却点最低,为-25.34℃;河南南阳种群和陕西西安种群圆茧过冷却点变异较大;不同地区的麦红吸浆虫的过冷却能力与各采样点1-2月极端低温呈显著正相关。
关键词:
麦红吸浆虫 圆茧 过冷却点 测定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王自力 陈晓鸣 王绍云 叶寿德 陈勇
白蜡虫在人为去雄虫条件下孤雌生殖的研究表明:白蜡虫子1代和子2代的生物学特征与正常行两性生殖的白蜡虫自然种群孤雌生殖的基本一致;孤雌生殖的子代怀卵量低于正常两性生殖的自然种群雌虫怀卵量;孤雌生殖的子代性比与正常两性生殖的自然种群性比基本相同;子1代的雌虫死亡率低于正常两性生殖的自然种群的雌虫死亡率,子2代的雌虫死亡率与正常两性生殖的自然种群的雌虫死亡率相近;子1代的个体泌蜡量和单位面积泌蜡量与两性生殖的白蜡虫泌蜡相似;子2代的平均个体泌蜡量和单位面积泌蜡量低于正常两性生殖的白蜡虫。
关键词:
白蜡虫 孤雌生殖 两性生殖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陈晓鸣 陈勇 叶寿德 王自力 毛玉芬 王绍云
白蜡虫卵孵化主要受温度的影响,湿度和光照对其孵化行为影响不大。白蜡虫卵在温度12℃左右开始孵化,12~35℃温度范围内卵都能孵化,以20~25℃条件下孵化率较高,达95%左右。白蜡虫卵在相对湿度40%~80%条件下,孵化率差异不大,在自然界中,95%左右的相对湿度下,白蜡虫卵的孵化率仍可达95%左右。光对白蜡虫孵化影响很小,卵在黑暗中仍能孵化。在温度、湿度和光照三个因素中、温度是影响白蜡虫卵孵化的关键因素。
关键词:
白蜡虫,孵化行为,影响因子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夏瑞心 徐丽华
松毛虫越冬幼虫在越冬期间的存活率,除了取决于种的生物学特性而外,还取决于低温的强度、出现的时间、持续时间的长短等。冬季的最低温度不仅是决定三种松毛虫分布地区的重要原因,而且左右着松毛虫数量的变化。决定着冬眠幼虫能否存活和存活多少。尤其是越冬开始及越冬结束时,气候变化,影响最为显著。
关键词:
松毛虫 越冬幼虫 过冷却点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陈晓鸣 王自力 陈勇 赵杰军 叶寿德 王绍云
白蜡是一种由白蜡虫2龄雄若虫分泌的天然化工原料。传统白蜡生产采用"高山产虫、低山产蜡"的异地生产模式。本研究在白蜡虫生物学、生态学特征基础上构建白蜡虫同地产虫产蜡生产新模式。白蜡虫具有雌虫先孵化,雄虫后孵化特征,卵从10℃以上开始孵化。在15~20℃条件下,若虫16~20天孵化完毕,雌虫孵化高峰期在第9~11天,雄虫孵化高峰期在第14~15天;在25℃条件下,若虫约12天孵化完毕,雌虫孵化高峰期在第4~5天,雄虫孵化高峰期在第10~11天;在30℃条件下,若虫约10天孵化完毕,雌虫孵化高峰期在第3~5天,雄虫孵化高峰期在第6~8天。根据不同温度下白蜡虫孵化速率,建立雌虫孵化的回归方程为:D=1...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陈勇 陈晓鸣 王自力 叶寿德 王绍云 毛玉芬
本文报道了在昆明地区女贞、白蜡树和小叶女贞三种不同寄主植物上白蜡虫的泌蜡状况。试验结果表明,通过在三种寄主树上放养昆明种虫和昭通种虫,不同寄主的雄虫个体平均泌蜡量,单头种虫产蜡量因种虫和寄主不同而不同;白蜡虫在不同寄主上泌蜡存在高峰期,泌蜡高峰期因寄主和种虫不同而异;白蜡虫历时基本上不受寄主的影响,在3种寄主上大致相同。用白蜡虫雄虫个体平均泌蜡量、单头种虫产蜡量和泌蜡历时等指标衡量,在昆明地区,女贞是白蜡虫的优良寄主。
关键词:
白蜡虫,泌蜡,寄主植物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张长海 刘化琴 蒋丽媛
1980~1981年在云南景东对白蜡虫涌散进行了观测实验。结果表明,在正常天气情况下,白蜡虫涌散的时间是在上午8:00~11:00,下午很少涌散,晚上不涌散;涌散的起点指标:温度12℃,湿度80%,光照100 lx;适宜的涌散生态指标范围:温度18~25℃,湿度25%~45%,光照12500~16000 lx;涌散停止为:温度30℃,湿度22%,光照20000 lx;在气温25~28℃情况下,白蜡虫很少涌散。在生态因子中,温度、光照、降雨、湿度、大风、浓云对白蜡虫涌散有重大影响,而温度、降雨、光照是制约白蜡虫涌散的关键因子。
关键词:
白蜡虫 涌散 生态因子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张长海 刘化琴 蔡静
白蜡虫Ericerus pela(Chavannes)的食性问题,国内外白蜡虫专家学者历来认为;白蜡虫属狭食性(寡食性)昆虫。随着白蜡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发展,作者在对全国虫、蜡区调查的基础上,并系统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已查明白蜡虫寄生于木樨科的女贞属、白蜡树属、丁香属、流苏树属;壳斗科的苦槠属;锦葵科的木槿属;马鞭草科的黄荆属;漆树科的漆树属;冬青科的冬青属共6个科,9个属,45种寄主树。因此,我们认为:白蜡虫是广食性(多食性)昆虫。
关键词:
白蜡虫 广食性昆虫 寄主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孙涛 王雪庆 赵遵岭 于淑慧 杨璞
[目的]了解白蜡虫越冬时体内微生物的多样性,比较昆明与长春越冬虫体内微生物种类和数量的差异,为了解白蜡虫低温适应机制提供有用信息。[方法]采用Miseq高通量测序方法对昆明越冬雌成虫(KM)和长春越冬雌成虫(CC)体内细菌16s rRNA及真菌ITS基因进行测序,利用Usearch软件进行细菌和真菌OTU(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划分,并利用Mothur软件对OTU进行分类学分析和多样性指数分析。[结果]细菌KM和CC样品中共得到344个OTU,真菌KM和CC样品中共得到23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赵杰军 王自力 王绍云 叶寿德 陈勇 陈晓鸣
采用定点诱集方法研究了昆明地区白蜡虫天敌寄生蜂的种群结构与优势种群的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昆明地区白蜡虫天敌寄生蜂达11种,均属小蜂总科;以白蜡虫花翅跳小蜂、白蜡虫阔柄跳小蜂和中华花翅跳小蜂为优势种群,分别占整个种群数量的45 9%、37 3%和11 4%。优势种群数量变动是影响混合种群产生波动的主要因素。建议抓住优势种群发生高峰期,制定白蜡虫天敌寄生蜂的有效控制措施。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张长海 刘化琴 李立 蔡静 石雷 陈玉培
长期以来,在白蜡虫种虫生产上经常出现“三红三黑”现象,造成白蜡产量极不稳定。作者经近20a的调查研究认为:白蜡生产出现这一现象,不是干热风,9~10月阴雨、雾淞、寄主树不合理利用等因素造成的,而是白蜡虫的天敌昆虫,主要是寄生蜂消长危害结果。白蜡虫的寄生蜂有5科14种,可在雌雄白蜡虫体内互相寄生,9~10月份寄生蜂危害达高峰期,致使大量雌虫死亡变黑;危害轻时,种虫红润,获得丰收
关键词:
白蜡虫 种虫生产 寄生蜂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刘化琴 张长海 蔡静 石雷 李立 陈玉培
为探讨白蜡虫生态适应性和扩大发展白蜡生产及白蜡稳产高产,于1992~1996年,选用不同的寄主树种在热带景洪育苗造林,进行白蜡虫放养试验。结果表明,高温、干旱、强日照对白蜡虫生长发育不利;雌白蜡虫能繁衍后代,性比正常,但子代种虫小,卵量少,热带地区不宜建种虫基地;雄虫泌蜡正常,在环境条件较好的地方可建白蜡基地。
关键词:
白蜡虫,热带地区,高温,干旱,强日照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