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931)
2023(10064)
2022(8939)
2021(8523)
2020(7114)
2019(16392)
2018(16564)
2017(31826)
2016(17320)
2015(19468)
2014(19322)
2013(19005)
2012(17239)
2011(15502)
2010(15255)
2009(13809)
2008(13230)
2007(11301)
2006(9799)
2005(8377)
作者
(50068)
(41365)
(41113)
(39091)
(26276)
(19914)
(18628)
(16454)
(15754)
(14633)
(14310)
(13787)
(13013)
(12932)
(12731)
(12493)
(12409)
(12408)
(11718)
(11596)
(10431)
(9916)
(9838)
(9312)
(9285)
(9208)
(9129)
(9084)
(8312)
(8204)
学科
(65908)
经济(65839)
管理(53668)
(46780)
(39783)
企业(39783)
方法(31912)
数学(27251)
数学方法(26943)
环境(18302)
(17461)
(17122)
(15878)
中国(15738)
业经(14919)
地方(14238)
(12814)
(12716)
理论(11840)
农业(11724)
技术(11236)
(11103)
贸易(11098)
(10760)
(10567)
财务(10509)
财务管理(10491)
(10110)
企业财务(9961)
教育(9345)
机构
大学(243279)
学院(241781)
管理(100687)
(90330)
理学(88549)
经济(88218)
理学院(87543)
管理学(85988)
管理学院(85581)
研究(78309)
中国(56097)
(52144)
科学(51933)
(39403)
(38906)
业大(38402)
(38250)
研究所(36012)
中心(35171)
(33240)
北京(32848)
(32557)
财经(32542)
师范(32283)
农业(29979)
(29616)
(28989)
(27708)
师范大学(26235)
商学(25679)
基金
项目(175393)
科学(137686)
研究(127202)
基金(127145)
(110878)
国家(109960)
科学基金(94819)
社会(78839)
社会科(74567)
社会科学(74543)
基金项目(69038)
(68835)
自然(63420)
自然科(61826)
自然科学(61812)
自然科学基金(60666)
(58000)
教育(57447)
编号(52024)
资助(51595)
成果(40878)
重点(38912)
(37889)
(36977)
(36427)
课题(35057)
创新(33834)
科研(33722)
大学(32347)
教育部(32163)
期刊
(96109)
经济(96109)
研究(66801)
中国(41266)
学报(40003)
科学(36836)
管理(34984)
(34045)
大学(29802)
学学(28057)
(27970)
教育(26138)
农业(24505)
技术(19881)
业经(16635)
(15727)
金融(15727)
财经(14610)
图书(14585)
经济研究(14350)
科技(13360)
资源(12914)
理论(12449)
问题(12363)
(12197)
(12115)
实践(11739)
(11739)
技术经济(11329)
(11144)
共检索到33386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靳正雅  钱沉鱼  杜澄举  马涛  温秀军  王偲  
白蚁、黏土与生态环境三者之间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有较多研究关注高等白蚁(白蚁科)对黏土分布的影响及其生态学作用。一方面,黏土矿物是一些高等白蚁地理分布的限制性因素;另一方面,白蚁活动可以改变黏土矿物的分布和化学风化过程。在修筑蚁丘的过程中,高等白蚁将大量富含黏土的深层土搬运至地表,使得蚁丘更加坚固。同时,黏土的吸水性和保水性能够维持蚁丘内部湿润、恒温的微生境,从而保障白蚁共生真菌的生长。这些黏土通过雨水冲刷重新进入地下,可促进土壤颗粒循环,提高蚁丘及周围土壤的肥力和保水性,为植被的生长和动物群落的发展创造有利环境。在热带地区干旱和半干旱的环境中,富含黏土的白蚁丘可以提高生态系统的异质性和对干旱的耐受性,从而延缓全球气候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在一些发展中国家,白蚁丘中的黏土还被用作建筑材料和作物栽培基质,并广泛的被非洲地区的妇女(尤其是孕期妇女)取食。最近的研究表明,鼻白蚁科的低等白蚁与黏土也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一些低等白蚁利用黏土修建泥线、泥被等生物结构,并搬运黏土以填充食物的缝隙和空洞。这些黏土不仅能提高食物湿度,促进低等白蚁取食木质纤维,还具有支撑食物的作用。此外,一些黏土矿物能引发低等白蚁的聚集行为,有望作为引诱材料,为有害白蚁的防治带来新的思路。
[期刊] 图书情报工作  [作者] 张苗苗  娄策群  
探讨信息生态环境因子相互作用的范围、实现途径、形式、效果和作用程度,论述信息生态环境因子的相互作用范围包括同类因子的相互作用和异类因子的相互作用,其相互作用是通过信息人间接实现的,有一对一交互作用、一对多同时作用、多对一同时作用、多因子链式作用、多因子环式作用等多种形式,作用效果包括相互限制、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相互替代,在相互作用力度、影响程度、作用效果方面都存在非均衡性。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卢雪清  党进谦  樊恒辉  尹培杰  
【目的】研究不同介质环境对黏土分散性的影响,探究黏土的分散机理,确定改良黏土分散性的生石灰适宜掺量。【方法】基于非分散性土和分散性土的物理化学特性差异,模拟不同的介质环境,对非分散性黏土和分散性黏土进行碎块试验,研究介质环境对黏土分散性的影响;以不同掺量的生石灰对分散性土进行改性,并通过碎块试验和针孔试验评判改性效果,探求生石灰的适宜掺量。【结果】非分散性土在一定浓度的高Na+碱性环境下表现分散性。在含NaOH环境中,非分散黏土在pH=10.5、Na+浓度为0.3 mmol/L时开始表现分散性;在Na2CO3环境中,非分散黏土在pH=10.13、Na+浓度为0.1 mmol/L时开始表现分散性...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武欣艳   李鑫   于洁   赵娜   张旭   谢波  
藻类和细菌在生态系统中重要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能量流动等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一些细菌可以通过促进藻类生长、帮助藻类抵抗逆境胁迫等作用,与藻类发生有益相互作用,进而对两者的生存、竞争、生理功能方面均产生重要影响。本文对近年来藻类和细菌有益相互作用的主要方式、微生物类群、分子机制,及其在环境污染处理、生物质能源和合成生物学等方面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并对未来研究提出展望。这不仅对理解水体微生物的群落结构与功能、微生物种间关系的机制与效应具有重要作用,也将为维护生态系统的健康、挖掘和利用生物资源造福人类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王东  杨新元  赵燕昊  叶晨洋  黄振兴  甘毅  
花生Arachis hypogaea、油菜Brassica napus、大豆Glycine max等油料作物是中国食用和工业用油脂的重要来源,其根系微生物的活性和相互作用,会直接影响油料的产量和品质。近年来,有关油料作物根际微生物的研究已逐渐成为国内外的研究热点。本研究从油料作物微生物群落组成及其影响因素、相互作用机制和农业生产应用3个层面,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油料作物根际微生物的相关研究进展。结果发现:(1)影响油料作物根际微生物组成主要因素有油料作物的品种、生育期、土壤环境和耕作方式等;(2)油料作物与根际微生物相互作用的研究主要在利用有益根际微生物对油料作物抗逆性、产量以及品质的提升方面;(3)目前在农业生产中,主要通过调控根际微生物、调控宿主油料作物以及调节耕种方式来促进油料作物生长。通过对油料作物与根际微生物相互作用的研究,为今后探究油料作物与根际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以及拓展微生物菌剂在油料作物中的应用提供科学参考。图1表1参75
[期刊] 中国土地科学  [作者] 谭琦川  黄贤金  
研究目的:基于对国内外大量研究成果的梳理,对城市土地利用与交通相互作用(LUTI)的复杂机理展开系统回顾与述评,并尝试提出未来亟需重点关注的研究领域与方向。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对比分析法。研究结果:国内外实证研究领域及空间尺度表现出明显分异,部分研究结果亦呈现出差异化特征;国外热衷于引入多学科理论与方法构建LUTI一体化模型,而国内所引入的数学规划模型多停滞在理论分析与模拟层面,应用性相对有限,但近年来国内学者逐渐加强LUTI协调性评价,研究领域呈现出新特征。研究结论:全球可持续发展背景下,LUTI研究为实现城市土地利用与交通的协调发展提供了良好基础,未来应加强对LUTI模型方法与互馈机理的研究,并深入探讨现代交通发展对土地利用的影响机制,环境、社会因素亦应引起重视,国内学界则应注重本土性与应用性研究。
[期刊] 世界农业  [作者] 王琛柱  钦俊德  
昆虫与植物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王琛柱钦俊德在陆地生态系统中,植物是基本的生物组成部分。它们可利用太阳光能进行光合作用,把水和二氧化碳转化为碳水化合物,生产维持生态系统的营养物质。昆虫作为动物界种类最多的类群,其中的1/3是取食植物...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李泽红  董锁成  李宇  
绿洲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互动作用关系研究经历了萌芽、发展和多元化研究三个阶段。近年来,国内外学者继承了绿洲城市化与自然环境变迁关系的历史学分析,多角度探讨了绿洲古城国产生、繁荣和衰落过程中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作用;十分重视水资源约束下的流域绿洲城市化研究,基本确立水资源约束和上、中、下游协调发展为研究切入点;非常注重绿洲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相互作用机理探究,从中、长时间尺度分析了绿洲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关系及其阶段性特征;广泛采用空间技术、复杂系统分析和数学分析等定量方法评估了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响应过程;普遍关注绿洲城市化对生态环境正负效应的辨析;逐步加强对可持续绿洲城市化模式和对策的探索,并总结了绿洲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经验与教训。从研究趋势来看,今后在研究的可控性与对实践的指导性、多学科交叉研究和系统动态性研究等方面将得到加强。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张坤  徐红梅  张定谅  贺振  刘芳  
为了解国内外关于水稻条纹病毒(Rice stripe virus, RSV)-寄主-介体三者间互作关系的研究现状,采用文献检索的方法,对研究结果进行总结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1)RSV自身编码蛋白间存在着较为复杂的直接互作,从而保证了病毒生命过程的有序衔接。2)RSV与寄主水稻及介体灰飞虱间的间接互作,大多与病毒造成的在植物上症状,病毒经介体卵传播等特点相吻合。3)RSV编码蛋白与介体因子间的直接互作,参与了病毒在介体中的复制,传播及抵御介体免疫等生命过程。4) RSV-寄主-介体三者间互作关系的研究已成为领域内的研究热点,国内每年高水平研究论文不断涌现。针对RSV-介体互作研究中病毒与介体遗传体系均不成熟的现状,提出以下的解决方案:加快RSV全长侵染性cDNA克隆的构建或者RSV微小复制子的构建;另外可以对现有的CRISPR/Cas9技术进行优化,尽快实现对灰飞虱进行高通量的基因敲除。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张治平  王益民  董秀珍  刘艳娟  郝玉翠  
文章阐述了生态环境材料的概念,综述了生态环境材料学作为一个学科所研究的主要领域和内容,总结了在材料的环境协调性评价(LCA)方法及其应用以及生态环境材料的设计、研制与开发方面研究和应用现状,探讨了生态环境材料在我国的发展前景。
[期刊] 实验技术与管理  [作者] 杜惠媛  杨国强  周爱东  周政  黄新渝  
为提升低品质黏土的纯度,对山东某企业提供的低品质黏土进行成分分析,在确定其主要杂质和呈色原因的基础上,提出了焙烧和磁选相结合的提纯脱色工艺,并利用XRF、XRD、SEM等方法对提纯后的黏土进行表征。结果表明:通过焙烧后磁选,黏土中Fe_2O_3、TiO_2质量分数分别减少1.38%和0.11%,达到陶瓷原料的要求,对提升黏土的品质具有显著的效果,为低品质黏土的提纯和脱色技术探索了一种行之有效的处理工艺。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艾有刚  张心平  李艳洁  徐泳  
在对黏土土样进行典型土力学实验的基础上,根据岩土材料的弹塑性理论,选取适用于岩土类材料的Drucker-Prager准则和与之相关的流动法则,对土样单轴压缩实验采用有限元软件进行数值模拟。模拟与试验结果比较表明:预测得到的屈服面与试验所得破坏面的方位吻合很好,证明所选的土的弹塑性模型是正确的;笔者提出的从土样试验提取模型参数,并根据土样特征选取相应模型进行数值计算的研究方法是可行的,适用用于土工程屈服失效问题的数值计算。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暴志茹  包满珠  
根癌农杆菌介导的植物遗传转化是现代分子育种的重要手段之一,但农杆菌转化法具有外植体基因型依赖性,使得一些顽抗物种很难获得转化植株,有效利用参与转化过程的植物基因是进一步提高转化效率的可能路径。VIP1是一种bZIP转录因子,参与植物的免疫应答反应,但最近研究发现激活VIP1蛋白会促进农杆菌介导的转化过程,通过优化植物组织培养条件,增加植物体内VIP1的表达量可以提高遗传转化效率。总结植物与农杆菌之间相互作用的分子生物学过程,将为提高植物转化效率提供新的策略。
[期刊] 旅游学刊  [作者] 石强  高文举  
环境问题已成为当今旅游景区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旅游环境影响研究亦成为当今旅游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在分析近年来国内旅游生态环境影响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对旅游生态环境影响研究的主要内容、方法、存在问题进行了综述,并对今后一段时间国内旅游生态环境影响的研究趋势进行了探讨。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蔺雪芹  方创琳  
城市群地区产业集聚的生态环境效应研究对于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城市群的建设和城市群整体竞争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总结了当前该领域研究在理论、方法和实践等方面取得的最新进展,指出了当前研究的薄弱环节,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研究认为,目前城市群地区产业集聚的生态环境问题受到普遍关注,已从产业部门发展、结构变动、布局调整、产业集群建设等多个角度对城市群地区产业集聚的生态环境影响机理和效应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城市群地区产业集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对策。在研究方法上,以能值、生态足迹、系统动力学模型、人工神经网络模型、投入产出法、灰色系统分析和多目标规划法为主的定量分析方法开始应用于城市群地区产业集聚的生态环境效应评价、产业集聚与生态环境相互关系模拟及情景预测之中。当前的研究尚未形成体系,理论研究欠缺,方法应用有限。从发展趋势来看,今后基于城市群空间特性的理论研究有待深入,多学科融合、新技术方法的应用及与实践的结合将得到加强。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