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044)
2023(11468)
2022(10237)
2021(9604)
2020(8066)
2019(18573)
2018(18428)
2017(35622)
2016(19700)
2015(21842)
2014(21740)
2013(21691)
2012(19718)
2011(17727)
2010(17373)
2009(15606)
2008(15060)
2007(12946)
2006(10967)
2005(9413)
作者
(58671)
(48655)
(48283)
(45962)
(30965)
(23550)
(21950)
(19205)
(18402)
(17326)
(16739)
(16309)
(15473)
(15100)
(15041)
(14993)
(14974)
(14430)
(13883)
(13841)
(12260)
(11800)
(11777)
(10985)
(10895)
(10853)
(10800)
(10638)
(9901)
(9830)
学科
(73398)
经济(73318)
管理(53348)
(51897)
(42945)
企业(42945)
方法(37303)
数学(32525)
数学方法(32160)
(19789)
(18958)
(17899)
中国(17762)
业经(16182)
地方(14409)
农业(13292)
理论(12982)
(12707)
贸易(12703)
技术(12350)
(12322)
(12166)
(11975)
财务(11915)
财务管理(11896)
(11895)
环境(11796)
企业财务(11344)
教育(10548)
(10448)
机构
大学(277222)
学院(274622)
管理(109313)
(102344)
经济(100011)
理学(96337)
理学院(95165)
管理学(93353)
管理学院(92869)
研究(92149)
中国(64299)
科学(62201)
(58622)
(52926)
业大(48072)
(47369)
(44838)
研究所(44031)
农业(42220)
中心(41234)
(38362)
财经(37183)
(36171)
北京(36156)
师范(35731)
(33996)
(33116)
(31264)
技术(30374)
经济学(29880)
基金
项目(200124)
科学(155899)
基金(144968)
研究(140160)
(128658)
国家(127633)
科学基金(108608)
社会(86327)
社会科(81799)
社会科学(81776)
(79378)
基金项目(78231)
自然(73947)
自然科(72217)
自然科学(72190)
自然科学基金(70913)
(67215)
教育(64373)
资助(59664)
编号(56144)
成果(44864)
重点(44833)
(43250)
(41954)
(41815)
科研(39060)
创新(38990)
计划(38742)
课题(38604)
大学(36698)
期刊
(104557)
经济(104557)
研究(75013)
学报(53137)
中国(47837)
(47538)
科学(45664)
大学(38729)
管理(37567)
学学(36764)
农业(33635)
(32304)
教育(29690)
技术(22206)
(18875)
金融(18875)
业经(17429)
财经(17331)
(16807)
经济研究(16595)
业大(15039)
图书(14900)
科技(14766)
(14650)
(14384)
问题(13695)
理论(13458)
技术经济(12730)
实践(12573)
(12573)
共检索到37781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杨明英  李向东  孙道旺  曹继芬  彭荣珍  杨佩文  代玉华  杨家鸾  严位中  
通过对2002年至2004年白菜根肿病主要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土壤含水量为20%、30%、40%、50%、60%、70%、80%时,白菜根肿病病情指数分别为0,1.5,10.5,28.6,26.9,19.8,2.9。对病田土壤中根肿病菌休眠孢子囊垂直分布测定,结果为0 cm土层平均含菌量为0.49×106~208.27×106个,10 cm土层为83.85×106~1400.15×106个,20 cm土层为5.1×102~28.7×102个,病田不同土层休眠孢子囊平均含量10 cm>0 cm>20 cm。用0、10、20 cm带菌土壤接种白菜,其根肿病病情指数分别为30.7,25.8,20...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杨明英  杨子林  马桂明  裴卫华  曹继芬  杨佩文  毕云青  林兴华  周丽凤  李向东  
采用根肿病菌和土壤混合法,在休眠孢子浓度1×108(个/g土)条件下,设置7个温度及6个土壤pH值梯度,进行根肿病菌对白菜致病性测定,90 d后拔根调查根肿病菌侵染发病情况。测定结果,在pH值6时,不同温度梯度间白菜根肿病发病株率存在较大差异,其发病株率从高到低的温度为30℃>25℃>20℃>35℃>15℃>10℃>5℃。5和10℃条件下,其根肿病菌侵染力弱,不发病或发病株率较低;15~30℃条件下随温度升高发病率增加,但在35℃条件下,发病株率降低。温度25℃条件下,pH值为4、5、6、7、8、9的白菜发病株率分别为80.36%、100%、65%、10.77%、3.23%、0.0%。pH值4...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邓小军  李桂芳  魏颖  庞茜丹  朱宏建  高必达  
对湖南省常德、益阳两地的196个油菜菌核病菌株进行分离纯化,采用离体叶片法测定它们的致病力,发现两地区油菜菌核病菌的致病力明显分化。运用纤维素吸附法提取19个弱致病力菌的ds RNA,其中3个菌株含有ds RNA,菌株CY019菌丝稀疏,菌核量少。进一步利用尖端脱毒获得不含ds RNA的菌株CY019VF,通过活体茎秆接种,发现其致病力得到恢复,表明CY019致病力下降可能与其所携带的ds RNA病毒有关。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黄富  程开禄  罗庆明  刘兴义  涂建华  卿雨文  张志东  
1997 年对四川省东南部稻瘟病菌230 个有效单孢菌株测定结果表明, 病菌生理小种由4 群17 个小种组成, 以28 群小种为优势种群, 出现频率为70.2% 。不同生态区及不同水稻品种间病菌生理小种组成有明显差异。同一水稻品种叶瘟和穗颈瘟生理小种组成也有显著差异, 穗颈瘟生理小种组成比叶瘟复杂, 致病力比叶瘟强。同一水稻品种不同叶片、不同病穗乃至同一叶片不同病斑间都可测出不同生理小种。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姚廷山  周彦  李中安  唐科志  杨方云  肖田  胡军华  周常勇  
从四川、湖北两省收集的柑桔病样分离出2个溃疡病菌株,经生物学和PCR鉴定后,分别针刺接种于纽荷尔脐橙、福本脐橙、卡拉卡拉脐橙和春见桔橙等4个柑桔品种;接种2 d后调查发病情况,使用DPS软件8.01的Duncan新复极差法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接种后4 d是最佳观察时期,4个柑桔品种分别接种上述菌株后发病率无明显差异,老叶和成叶的发病率要高于嫩叶的发病率,叶片不同部位之间的发病率也基本相当,桔橙的抗病性要高于脐橙的抗病性。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赵杨  白元俊  苗则彦  李颖  赵奎华  
采用Williams鉴别系统的4个鉴别寄主(2个芜菁甘蓝品种Laurentian和Wilhelmsburger,2个结球甘蓝品种Jersey Queen和Badger Shipper),于2011—2012年连续2年对采自黑龙江、吉林、辽宁的11个大白菜根肿病主要发病区域的病原菌进行了生理小种鉴定。结果表明,东北地区大白菜根肿病菌主要种群均为4号生理小种。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姬广海  许志刚  张世光  
利用 6 0个随机引物对来自我国不同稻区的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株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 ,其中2 0个引物均出现清晰和重复性的DNA扩增片段 ,扩增片段大小在 0 .5kb至 3.5kb ;应用Statistics软件UPGMA程序进行树状聚类分析 ,聚类结果表明 ,我国水稻细菌性条斑病菌具有明显的遗传分化 ,在遗传距离为 0 .30时 ,供试菌株可划分为 7个遗传相似组 (谱系 )。其中第 1、第 2和第 5组为优势组群 ,分别由 7、8、6个菌株组成。根据菌株在 12个已知基因品种上的抗感反应 ,将供试菌株分为 13个致病型 ,在遗传距离为 0 .5 0水平上聚类归属于 6个簇。菌株的致...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陆宁海  徐瑞富  吴利民  田雪亮  
对番茄褐斑病菌侵染条件及致病性的研究表明,温度与保湿时间对番茄褐斑病菌(Helminthosporiumcarposaprum)的侵染有很大的影响。当温度为10℃时,病原菌潜育期达74h;当温度为25~30℃时,潜育期仅为6.0~8.0h。叶面保湿时间愈长,愈利于病原菌的侵染,叶面最少保湿时间为6h。病原菌侵染的最佳温度和保湿时间组合为:温度25~30℃,保湿时间24~48h。不同番茄品种对病菌的敏感性差异较显著,世纪、夏丰为高度感病品种,百果强丰和博爱15号为中抗品种,霸王、皖粉3号和皖粉4号为抗病品种。不同菌龄的H.carposaprum对番茄的致病性也有差异,菌株培养10d时的致病力较强...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余贤美  侯长明  王洁  王海荣  安淼  艾呈祥  
【目的】对侵染牛心柿引起炭疽病的病原菌进行分离鉴定,分析其致病性,初步构建其侵染谱,为柿树病害的病原诊断和防治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方法】通过组织分离法和单孢分离法从感病牛心柿的果实、叶片和嫩梢中分离病原菌,根据菌落和孢子形态特征及其rDNA-ITS序列分析进行种类鉴定,采用以菌饼进行伤口和非伤口接种、孢子悬浮液进行喷雾接种的离体接种试验分析其致病性。【结果】从感病牛心柿果实、叶片和嫩梢中分离获得9个病原菌分离物,菌落及孢子形态特征显示均为炭疽菌。以真菌转录间隔区通用引物ITS6和ITS4为引物,以菌丝总DNA为模板,扩增获得病原菌rDNA-ITS基因片段,经rDNA-ITS序列分析和系统...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鄢洪海  
从60条随机引物中选择12对组合,对玉米弯孢叶斑病菌基因组DNA进行随机扩增,共扩增出128条遗传标记。根据这些标记使用Statistic统计软件对菌株之间相互关系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菌株间最高相似系数是为87%,最低为47%。22个供试菌株在连锁距离0.4范围内全部聚在一起,树状图上的菌株可分成5~6组。a组包括:98-36、98-25、98-17、98-07、98-01和98-28 6个菌株,是遗传基础最接近的一组。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周兵  陈洁  马胜平  殷帅文  王宁  
链格孢菌为空心莲子草最具开发潜力的生防菌之一。通过室内生物测定的方法比较了链格孢菌不同菌株对空心莲子草的致病性,并测定了培养基、温度及pH值条件对强致病菌株菌落生长和产孢的影响,优化了其培养条件。结果表明,菌株J-14的致病性最强,其次为菌株MS613、ZL500和pEC,而菌株ML03的致病性最弱,其所产生的病斑直径仅为J-14的22.12%。菌株J-14在空心莲子草茎叶煎汁培养基(ADA)上菌落生长和产孢量较高,培养5 D后其菌落直径和产孢量分别为5.800 CM和519.374×106个;温度20~30℃及p H值6.5~8.5是其菌落生长和产孢的适宜温度和酸碱度,且最适温度和p H值分...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骆军  刘应高  黄晓丽  徐明庆  
生物活性测定表明,针叶树散斑壳真菌、松针散斑壳真菌、四川散斑壳真菌及二郎山散斑壳真菌在液体培养基中均可产生导致其寄主针叶枯死的致病毒素。研究表明4种散斑壳真菌毒素均为非蛋白质类组分,结合电导率的测定,发现4种毒素对其来源寄主松针及其他几种松针的毒性存在着差异,其中四川散斑壳真菌所分泌的毒素致病性相对最强。通过对3种不同科属杂草和雪松针叶的生物测定,得出4种毒素均为非寄主专化性毒素。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董丽英   赵秀兰   刘沛   刘树芳   张先闻   杨勤忠  
【目的】为明确分离自临沧地区水稻主栽品种和陆稻地方品种稻瘟病菌的毒性频率及致病性的分化特点。【方法】采用喷雾接种,分别将分离自临沧地区的108个稻瘟病菌单孢菌株在水稻苗期接种于23个稻瘟病抗性单基因系,对其进行致病性测定。【结果】108个供试菌株中,分离自主栽水稻品种上的26个稻瘟病菌单孢菌株对持有抗性基因Piz、Piz-5、Pita、Pi5、Pi9和Pita-2的水稻单基因系的毒性频率均低于20%,分离自沧源县陆稻地方品种的56个稻瘟病菌单孢菌株对持有抗性基因Pik-h、Piz-t、Pib、Pi5、Pi9、Pi12和Pi11的水稻单基因系的毒性频率均低于20%,分离自镇康县陆稻地方品种的26个稻瘟病菌单孢菌株对持有抗性基因Pii、Pik-h、Piz-t、Pib、Pish、Pi1、Pi5、Pi9、Pi12、Pik-m和Pi11的水稻单基因系的毒性频率均低于20%;在稻瘟病菌致病性相似系数为0.45时,将不同来源的108个稻瘟病菌株划分为2个谱系。【结论】持有Pi5和Pi9抗性基因的水稻品种在临沧地区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分离自临沧地区的水稻主栽品种和陆稻地方品种上的稻瘟病菌群体存在明显的致病性分化,而来自沧源县和镇康县陆稻地方品种上的菌株致病性分化相对较小。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赵正洪  周政  吴伟怀  周斌  吕艳梅  王玲  
利用来自日本、国际水稻研究所(IRRI)和中国的10个稻瘟病菌单基因鉴别品种,将59个湖南稻瘟病菌株分别划分为20个生理小种,优势小种为H531.1、H511.1和H501.1,对抗性基因Pi–CO39、Pita、Pi3、Pi12、Pia具有致病性。各个稻区生理小种组成和优势小种存在差异,其中,湘东、湘中稻区稻瘟病菌生理小种多样性指数较高,优势小种的变化最为明显,说明这2个稻区的抗源基因正逐渐变得匮乏,甚至丧失。鉴别品种C101LAC(Pi1)和C101A51(Pi2)对59个湖南稻瘟病菌菌株抗性频率均为100.0%,说明这些抗性品种(基因)可作为湖南稻区稻瘟病的抗源材料(基因),Pi1、Pi...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邓云  
于2017—2019年收集福建省23个水稻种植地的穗颈瘟样本,用7个中国鉴别品种对从穗颈瘟样本中分离的病菌单孢进行鉴定,共鉴定出152个稻瘟病菌单孢,并分析其生理小种组成及分布;同时接种于82份不同品种的水稻材料,测定各生理小种的致病力.结果显示:福建省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的优势种群为ZA群,占比达39.48%;ZB、ZC、ZD群菌株的占比分别为23.68%、13.82%和11.18%;致病力达到50%以上的生理小种有8个,分别为邵武地区的ZA_1(67.19%)、ZA_(37)(67.19%),建阳地区的ZB_5(65.63%)、ZA_5(57.81%),光泽地区的ZE_1(54.17%),宁化地区的ZD_7(53.13%),龙岩地区的ZB_5(52.78%),松溪地区的ZC_(13)(51.56%);不同区域的稻瘟病菌菌株致病力存在差异,且其致病力在不同年份间也存在较大差异.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