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008)
2023(8762)
2022(7997)
2021(7596)
2020(6367)
2019(14965)
2018(15085)
2017(29417)
2016(16018)
2015(18093)
2014(18093)
2013(17962)
2012(16294)
2011(14545)
2010(14266)
2009(12954)
2008(12403)
2007(10494)
2006(9054)
2005(7631)
作者
(46181)
(38158)
(37897)
(36018)
(24275)
(18300)
(17232)
(15234)
(14539)
(13583)
(13183)
(12592)
(11969)
(11931)
(11640)
(11576)
(11525)
(11370)
(10821)
(10685)
(9581)
(9222)
(9159)
(8619)
(8587)
(8472)
(8425)
(8320)
(7672)
(7603)
学科
(62279)
经济(62207)
管理(46198)
(43637)
(37224)
企业(37224)
方法(31687)
数学(27445)
数学方法(27153)
(15615)
中国(14888)
(14811)
(14568)
业经(13570)
地方(12823)
理论(11058)
(10958)
贸易(10954)
(10721)
(10574)
农业(10492)
技术(10093)
环境(10018)
(9764)
财务(9707)
财务管理(9692)
(9691)
企业财务(9194)
教育(8901)
(8857)
机构
大学(225871)
学院(223353)
管理(93459)
(83570)
理学(82310)
经济(81630)
理学院(81384)
管理学(79936)
管理学院(79557)
研究(71772)
中国(50796)
(47993)
科学(47027)
(36550)
(35834)
业大(35427)
(35221)
研究所(33121)
中心(31809)
财经(30380)
(30357)
北京(30168)
(29829)
师范(29585)
农业(27760)
(27671)
(26219)
(25424)
师范大学(24123)
商学(23927)
基金
项目(161011)
科学(126056)
研究(116945)
基金(116514)
(101430)
国家(100580)
科学基金(86517)
社会(71717)
社会科(67810)
社会科学(67791)
基金项目(63239)
(62998)
自然(58071)
自然科(56682)
自然科学(56668)
自然科学基金(55634)
教育(53346)
(53116)
编号(48168)
资助(47862)
成果(38438)
重点(35462)
(35077)
(33472)
(33436)
课题(32512)
创新(31062)
科研(30994)
项目编号(30061)
大学(29971)
期刊
(87349)
经济(87349)
研究(63035)
中国(37176)
学报(37010)
科学(33956)
管理(32755)
(31439)
大学(27516)
学学(25856)
(25794)
教育(24859)
农业(22517)
技术(18807)
业经(14799)
(14682)
金融(14682)
财经(13830)
经济研究(13504)
图书(13269)
理论(12011)
科技(11873)
(11555)
实践(11336)
(11336)
问题(11313)
(11090)
技术经济(10672)
情报(10420)
现代(10209)
共检索到307130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朱小平  王义炳  曹翠玉  荆爱琴  
通过磷锌不同用量的室内培养试验和温室盆栽试验研究表明,大量施用磷肥降低了土壤锌的有效性,尤其是在缺锌的土壤中。白浆土锌分级测定表明,土壤中锌主要以矿物态存在,施用锌肥增加了交换态锌和氧化锰结合态锌含量;但同时施用磷肥,无定形铁结合态锌和品形铁结合态锌则有一定的增加,降低了土壤锌的有效性。施用磷肥也增加了锌在植株根部的积累,降低了植株地上部锌供应。磷锌交互作用不仅发生在土壤中,也存在于植株体内。在大量施用磷肥的同时,必须增施锌肥。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依艳丽  万晓晓  沈月  付时丰  
以黑龙江省八五三农场白浆土为研究对象,以邻近的荒草地为对照,研究林地、旱田、水田3种利用方式及不同开垦年限(30~50年)旱地(大豆—玉米轮作)和水田的土壤肥力变化。结果表明:不同利用方式下,土壤表层(0~20cm)的pH值大小为:荒草地>林地>水田>旱田;旱田和水田表层土壤有机质分别减少44.17%和44.74%,但是亚表层(20~40cm)有机质提高。全氮含量分别减少19.92%和18.42%,全磷有所提高,全钾含量没有明显变化,旱田利用方式下土壤速效氮含量最高,水田速效磷含量最高;旱田、水田速效钾含量显著下降(37.84%和60.18%)。开垦30~50年后,旱田表层土壤pH值下降1~1...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买文选  田霄鸿  陆欣春  
采用田间试验方法,在土壤中施用不同水平组合的磷、锌肥,在小麦的不同生育时期(苗期、拔节期、抽穗期、灌浆期以及成熟期)分器官对磷-锌营养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施磷降低了小麦地上部各器官锌含量,且水平越高效果愈明显,在作用时间上主要表现在生长前期(苗期、拔节期和抽穗期);小麦苗期、拔节期和成熟期地上部各器官磷含量在施锌后有所降低,而抽穗期和灌浆期略有提高,表明小麦磷锌拮抗作用可能主要发生在生育前期(包括苗期和拔节期)和后期(成熟期)。在小麦不同的生长阶段,施磷后锌含量降低程度大小顺序为:茎>穗(籽粒或颖)>叶,其中对茎部锌含量的影响主要发生在小麦生长前期,后期主要作用部位是籽粒。施磷比较明显的...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杨祥波  李玉玺  范嘉妍  雷琬莹  姜岩  梁红  王帅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腐殖质组成的分析,评价玉米单作及间作白三叶在不同施氮水平下对白浆土培肥效果的影响。[方法]采用田间试验法,通过4个施氮水平(140、175、200和225 kg·hm~(-2))的设置,以不施肥为对照,比较玉米单作及间作白三叶2种栽培模式对白浆土总有机碳(TOC)含量、水溶性物质碳(C_(WSS))含量、可提取腐殖酸碳(C_(HE))含量、胡敏酸碳(C_(HA))含量、胡敏酸(HA)碱溶液E_4/E_6、胡富比(C_(HA)/C_(FA))及胡敏素碳(C_(Hu))含量的影响,明确对白浆土培肥效果最佳的玉米栽培模式。[结果]与拔节期相比,玉米灌浆期单作栽培模式仅在施氮水平225 kg·hm~(-2)时才能使白浆土TOC含量增加,而玉米间作白三叶栽培模式的4个施氮水平处理中白浆土TOC和C_(HE)含量均增加。与CK相比,间作模式下较低施氮水平更有助于TOC含量的保蓄,其中,施氮量为140和175 kg·hm~(-2)时对C_(HE)的促进效果较好;相同施氮水平下,相对于单作模式,间作白三叶栽培显著降低C_(WSS)的消耗;玉米单作栽培模式下,140、175和200 kg·hm~(-2)的施氮量促使HA分子结构简单化,而增施氮量为225 kg·hm~(-2)后可促使HA分子芳构化程度增加;间作白三叶栽培模式更易促进C_(HA)/C_(FA)的降低,施氮量为175 kg·hm~(-2)时白浆土C_(HA)/C_(FA)的降低幅度最大,C_(HA)向C_(FA)转化优先以结构简单的分子进行,使留下的HA分子结构均向复杂化方向进行;玉米间作白三叶栽培模式在较低施氮水平下(140和175 kg·hm~(-2))有利于C_(Hu)的矿化和分解,而在较高施氮水平下(225 kg·hm~(-2))更有利于C_(Hu)的形成和累积。[结论]玉米间作白三叶,在140 kg·hm~(-2)的施氮水平下更有助于白浆土TOC含量的保蓄以及C_(HE)含量增加,同时显著降低C_(WSS)的消耗,促进C_(Hu)的矿化和分解,并且该模式能够促进白浆土C_(HA)向C_(FA)的转换,使余下的HA分子结构更加复杂。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王秋菊  常本超  张劲松  韩东来  隋玉刚  陈海龙  杨兴玉  王雪冬  焦峰  新家宪  刘峰  
【目的】明确长期秸秆还田对白浆土土壤物理性质及水稻产量的影响。【方法】开展秸秆还田长期定位试验。试验设置4个处理,分别为对照(CK),单施秸秆(S),秸秆+化肥(SNPK),单施化肥(NPK)。在2005年后连年处理,并于试验处理前和2010年、2015年试验处理期间调查土壤容重、硬度、孔隙、三相组成以及水稻产量。【结果】白浆土长期秸秆还田有利于水稻产量提高,10年产量平均,秸秆还田配施肥料处理水稻产量比对照和秸秆单独还田处理增产275.70%和133.23%,比单施化肥处理增产14.17%。秸秆还田处理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李若楠  王政培  BATBAYAR Javkhlan  张东杰  张树兰  杨学云  
【目的】在有机质含量相同的土壤上探讨土壤无机磷组分对有效磷的贡献,为合理的磷肥管理提供决策依据。【方法】采集并筛选陕西关中平原冬小麦-夏玉米种植区■土有机质含量相近(10.03—10.68 g·kg~(-1)),有效磷含量梯度(平均分别为10.73、18.06、20.61、24.01、30.73、43.69和58.58 mg·kg~(-1))的土壤样品,采用蒋柏藩-顾益初改进的Chang和Jackson无机磷分级方法进行磷组分测定。【结果】西北冬小麦-夏玉米种植区耕层土壤的无机磷以钙磷为主,约占无机磷总量的66.67%,其中磷酸二钙(Ca_2-P),磷酸八钙(Ca_8-P)和磷灰石(Ca_(10)-P)分别占2.80%、16.80%和47.09%;铝结合的磷酸盐(Al-P),铁结合的磷酸盐(Fe-P)和闭蓄态磷酸盐(O-P)分别占16.28%、5.23%和11.81%。随着Ca_2-P、Ca_8-P、Ca_(10)-P、Al-P、Fe-P和O-P含量的增加,Olsen P呈显著线性增加;磷活化系数(土壤有效磷与全磷之比,PAC)与Ca_2-P、Ca_8-P、Al-P、Fe-P和O-P呈显著线性正相关关系。通径分析结果表明,该区域土壤无机磷对土壤有效磷(Olsen P)的贡献依次为Ca_2-P(0.974)>Al-P(0.186)>Ca_8-P(0.182)>Fe-P(0.150)>Ca_(10)-P(0.007)>O-P(-0.074),各形态无机磷对磷活化系数(PAC)的贡献为:Ca_2-P(0.768)>Al-P(0.082)>Ca_8-P(0.071)>Fe-P(-0.018)>Ca_(10)-P(-0.055)>O-P(-0.388),与土壤磷组分对有效磷的贡献大体一致。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Ca_2-P和Ca_8-P对Olsen P贡献最大,但仅Ca_2-P对PAC的贡献最大。【结论】在有机质相同或相近条件下,Ca_2-P是陕西关中平原小麦-玉米种植区■土最有效的磷源。土壤磷有效性的提高主要通过增加高有效性的磷形态比(例如Ca_2-P)和缓效磷形态(如Ca_8-P、Al-P),降低土壤中有效性极低的Ca_(10)-P的比例来实现的。由此看来,关中平原长期施用磷肥土壤磷仍主要以有效性相对较高的磷素形态存在。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沈维华  张自强  蔡洪东  
根据团头鲂鱼种营养需要,用商品饲料原料和维生素、矿物盐等添加剂组成营养平衡的试验基础日粮。从基础日粮中分别去除添加的无机磷、锌和复合多维便构成了本次试验的三种试验日粮。试验鱼平均体重8.43g。40天的网箱养殖试验表明,当从基础日粮中分别去除添加的无机磷、锌和复合多维后,团头鲂鱼种生长速度和饲料利用率均显著下降(P<0.05)。采食基础日粮、去除无机磷日粮、去除锌日粮和去除复合多维日粮的鱼,其平均增重率分别为147.67%、108.47%、106.75%和116.75%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欧明喜  郑文炜  王明山  陈颖辉  
【目的】分析利用云南蒙自膨胀土配制工程泥浆节约施工成本的可行性。【方法】在室内首先探讨并确定膨胀土泥浆的配制工艺,然后进行不同配比条件下的膨胀土泥浆试验,测试其比重、黏度、胶体率、含砂率、pH值、失水量、泥皮厚度等7项主要指标,最后对不同配比条件下的泥浆性能进行评价。【结果】膨胀土工程泥浆的配制工艺为:最优搅拌时间10min,静置15min以后泥浆性能趋于稳定。增加纯碱(na2CO3)掺量对提高泥浆黏度的效果比增加膨胀土掺量更有利,在增加膨胀土掺量提高比重的同时需要考虑泥皮厚度指标。【结论】采用蒙自膨胀土配制工程泥浆是可行的。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张鼎华  涂传进  沈乒松  刘桂林  
对福建山地黄壤、红壤、紫色土和赤红壤土壤无机和有机磷的组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几种土类无机磷组成以闭蓄态磷(O-P)含量最高,其次为磷酸铁盐(Fe-P),再其次为磷酸铝盐(Al-P);几种土类闭蓄态磷(O-P)占全磷比例的大小顺序为赤红壤>红壤>紫色土>黄壤;各土类闭蓄态磷的含量与有机质含量、pH值、阳离子交换量存在负相关。有机磷含量以及占全磷比重的大小顺序为黄壤>紫色土>红壤>赤红壤,由北向南,有机磷占全磷的比重以及绝对量均逐渐降低。随着纬度(北纬)的降低,地带性土类中等活性有机磷比例呈逐步下降趋势,中等稳定和高稳定有机磷呈逐步升高趋势。各类土壤有机磷组分与有效磷相关密切的顺序为:活性有机磷...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冯跃华  张杨珠  黄运湘  周清  
采用 Bowm an- Cole有机磷分级体系 ,以湖南省几种主要母质发育的稻田土壤为材料 ,对供试耕层土壤不同形态有机磷的含量及其与土壤有效磷的关系、各形态有机磷在土壤剖面中的分布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构成水稻土的有机磷主要是中活性有机磷 ,有机磷组成随水稻土母质、肥力的不同而不同 .就同一耕层土壤而言 ,各形态有机磷的绝对含量及其占有机磷总量的比例从大到小顺序为 :中活性有机磷 [(10 2 .4± 48.7) mg/ kg,47.5 5 % ],中稳性有机磷 [(6 8.0± 2 7.5 ) m g/ kg,32 .17% ],高稳性有机磷 [(30 .8± 16 .3) mg/ k...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姚炳贵  姚丽竹  王萍  张玺  王德芳  
1979~1993年研究了长期定位施肥对天津郊区潮土磷素组成及其演变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潮土磷素组成以无机磷为主,其中又以磷酸钙盐最多,其次是闭蓄态磷酸盐,而磷酸铝盐和铁盐所占比例很少。长期定位施肥对潮土速效磷影响显著,变幅也最大,其中化肥的影响高于有机肥,平均每施入28kg/hm2或亏缺磷素45kg/hm2,土壤速效磷约升或降1mg/kg。潮土速效磷的累积与下降呈现阶段性,开始1~2年变幅大,其后6~8年时间保持稳定变化,当速效磷升降到某一定值时,变幅显著降低。小麦、夏玉米连作年产在11198kg/hm2水平下,平均每生产100kg籽实,施磷1.2kg,在14年中可保持土壤磷素平衡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顾小平  萧江华  梁文焰  林阳峰  张川  
采用三因素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方法,建立了氮、磷、钾施肥与毛竹纸浆林新竹产量相对生长率之间的效应模型,经检验二次回归模型拟合较好。通过对肥料主效应的分析,明确了本次试验氮、磷、钾三因素对毛竹新竹产量的增产作用依次为氮肥>钾肥>磷肥;对两因素交互效应的分析得出:氮、钾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正交互效应,而氮磷、磷钾间的交互效应不明显。模型经微机模拟寻优,氮、磷、钾因素取95%置信域的高产施肥组合方案为:尿素3255~4135kg/hm2,过磷酸钙2085~2955kg/hm2,氯化钾198~267kg/hm2。并对其相应的经济效益作了分析。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庞昌乐  鄂卓茂  
研究了采用泥浆铺土方法实现秧盘连续铺浆的机理 ,设计了泥浆铺土装置。试验结果表明 ,采用泥浆铺土方法 ,能简化播种工序 ,改善作业环境 ,提高根系土坨硬度 ,为实现机械抛秧提供了一种实用的方法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黄婷苗   陆乃昆   解秉强   曹寒冰   乔月静   杨珍平   高志强   李廷亮  
【目的】明确不同供锌麦田土壤有效锌和小麦籽粒锌含量对土施锌肥的响应,探索基于土壤有效锌实现小麦锌营养强化的调控措施,为优化田间锌肥管理、指导小麦丰产优质生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黄土高原东部的山西太谷(高锌麦田)和万荣(低锌麦田)分别开展两年田间定位试验,设置土施锌肥0、6、12、18、24 kg Zn·hm-2,研究不同施锌量的高、低锌麦田小麦籽粒产量和锌含量、地上部锌吸收转移分配和土壤有效锌的变化特征。【结果】高、低锌麦田,土施不同量锌肥的小麦籽粒产量均无显著差异。高锌麦田,随锌肥用量增加,小麦籽粒锌含量增幅较小,第1年各处理间无显著差异。第2年,施锌处理的籽粒锌含量比不施锌增加了2.4%—11.0%;前后两年,无论施锌与否,籽粒锌含量均高于40 mg·kg-1;与不施锌相比,锌转运系数秸秆-籽粒、籽粒锌分配指数分别降低了23.9%—37.9%、4.3%—13.1%,地上部20%以上的锌残留在茎叶中。低锌麦田,籽粒锌含量和地上部各器官锌吸收量随锌肥用量增加而增加,锌转运系数秸秆-籽粒则相反;相比不施锌处理,施锌处理的两年平均籽粒锌含量增加了9.4%—23.1%,锌转运系数秸秆-籽粒降低了13.5%—24.5%,但各器官锌分配指数无显著差异。高、低锌麦田,土壤有效锌含量均随锌肥用量的增加而明显提升。回归分析表明,高锌麦田的土壤有效锌含量与籽粒锌含量呈二次曲线关系,低锌麦田为“线性+平台”关系,土壤有效锌含量增至4.12 mg·kg-1时,籽粒锌含量最高,达34.76 mg·kg-1。【结论】黄土高原东部一年一熟的小麦生产中,对于高锌麦田,应充分利用土壤有效锌,即使不施锌肥,也可实现小麦锌营养强化;低锌麦田,仅靠土施锌肥很难提升籽粒锌含量达到推荐值(40 mg·kg-1),改善小麦锌营养可考虑通过土施锌肥使土壤有效锌含量提高至4 mg·kg-1以上,并结合其他农艺措施,如叶面喷锌等。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章爱群  徐东生  崔雪梅  赵丽艳  
用营养液培养方法研究了不同耐低磷玉米幼苗对缺锌胁迫的适应性差异。结果表明,低磷敏感基因型在缺锌时植株各部位锌含量和吸收量显著下降,且变幅均明显高于耐低磷基因型。缺锌处理影响玉米幼苗的磷含量,低磷敏感基因型地上部磷含量较对照显著上升,根系磷含量变幅不大;耐低磷基因型地上部磷含量变幅较小,根系磷含量则显著下降。低磷敏感基因型在缺锌时地上部磷利用率显著下降,根系磷利用率无明显变化,而耐低磷基因型的变化情况正好相反,根系磷利用率受影响的程度大于地上部。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