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8789)
- 2023(12835)
- 2022(11161)
- 2021(10704)
- 2020(8832)
- 2019(20537)
- 2018(20440)
- 2017(38578)
- 2016(21228)
- 2015(23963)
- 2014(24166)
- 2013(23968)
- 2012(22251)
- 2011(19927)
- 2010(19832)
- 2009(18086)
- 2008(17306)
- 2007(15133)
- 2006(13180)
- 2005(11063)
- 学科
- 济(82089)
- 经济(82000)
- 业(54471)
- 管理(52852)
- 企(41331)
- 企业(41331)
- 方法(35315)
- 农(33919)
- 数学(29482)
- 数学方法(29127)
- 农业(22826)
- 学(22380)
- 中国(21504)
- 业经(21361)
- 地方(21289)
- 财(18064)
- 理论(14854)
- 制(14578)
- 和(13968)
- 教育(13191)
- 贸(12799)
- 贸易(12791)
- 环境(12328)
- 易(12316)
- 技术(11887)
- 发(11195)
- 银(10928)
- 银行(10874)
- 融(10606)
- 金融(10600)
- 机构
- 大学(295310)
- 学院(294572)
- 管理(115491)
- 济(107875)
- 经济(105148)
- 理学(100177)
- 研究(99477)
- 理学院(98899)
- 管理学(97078)
- 管理学院(96536)
- 中国(72025)
- 科学(65636)
- 京(63288)
- 农(56408)
- 所(50022)
- 业大(48667)
- 财(47521)
- 中心(46172)
- 研究所(45980)
- 江(43528)
- 范(43221)
- 农业(43064)
- 师范(42871)
- 北京(39961)
- 财经(38142)
- 州(36065)
- 院(35916)
- 师范大学(34606)
- 经(34605)
- 省(32580)
- 基金
- 项目(208417)
- 科学(161537)
- 研究(153386)
- 基金(147825)
- 家(129139)
- 国家(127915)
- 科学基金(108482)
- 社会(93806)
- 社会科(88223)
- 社会科学(88199)
- 省(83523)
- 基金项目(79844)
- 自然(70829)
- 教育(69911)
- 划(69326)
- 自然科(69045)
- 自然科学(69027)
- 自然科学基金(67752)
- 编号(64845)
- 资助(59395)
- 成果(53396)
- 重点(46528)
- 发(45052)
- 部(44731)
- 课题(44195)
- 创(42651)
- 创新(39628)
- 科研(39495)
- 项目编号(38638)
- 大学(38517)
- 期刊
- 济(123553)
- 经济(123553)
- 研究(84598)
- 中国(57245)
- 农(56145)
- 学报(52557)
- 科学(47123)
- 大学(39474)
- 管理(38756)
- 农业(38052)
- 教育(37760)
- 学学(36827)
- 财(34551)
- 技术(24470)
- 融(23505)
- 金融(23505)
- 业经(22900)
- 图书(19813)
- 业(18117)
- 财经(17390)
- 经济研究(16862)
- 版(16751)
- 问题(16606)
- 科技(15465)
- 经(14720)
- 业大(14581)
- 资源(14545)
- 理论(14289)
- 书馆(13473)
- 图书馆(13473)
共检索到429546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李洪潮 杨新丽 崔明昆
茶作为一种经济植物在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不仅因为茶起源中国,更因为中国各民族在茶的使用过程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茶文化。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茶文化也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因此,研究茶文化,尤其是少数民族的茶文化及其变迁对保护农业文化遗产和传承民族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大理州宾川县一个白族村寨——大罗村为例,研究了白族茶文化在待客、婚礼和祭祀方面的变迁。结果表明:①今天蜚声海内外的白族"三道茶"最早起源于长辈对晚辈的嘱托而不是待客。随着时代的变迁,白族茶文化在待客方面经历了一个从繁琐到简化的变迁,这反映了民族文化的不断丧失;②白族的聘礼和婚礼中茶的应用,象征着新人对爱情的坚...
关键词:
白族 茶文化 变迁 大罗村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杨子生,贺一梅,李云辉,张义琳,王云鹏
云南金沙江流域生态环境极为脆弱,在人为作用下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较为显著,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目前已被我国政府列为全国生态环境建设的重点区域。本文选择金沙江中游中山高原与干热河谷区较为典型的宾川县作为研究实例,采用航片判读、实地调查与GIS等方法编制1960、1980和2000年土地利用与土壤侵蚀图,据此分析了该县1960~2000年的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及其引发的土壤侵蚀变化特征,重点揭示区域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的基本规律及其引发的土壤侵蚀变化过程,并提出土壤侵蚀治理的工程与技术措施。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杨莉
民族文化、民族地域分布因素在西部旅游业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正是由于民族地区独特的自然风光和多民族的文化吸引了中外旅游者,促进了西部旅游业的发展。随着旅游规模的扩大,凸显出民族文化面临自身发展和民族地区生态环境危机两大问题,因此必须加强对民族文化资源和生态资源的保护。
关键词:
民族经济 旅游产业 民族因素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孙雪梅 刘本英 李友勇 田易萍 汪云刚 王平盛
云南是中国少数民族较多的边疆省份,各民族独有的生活方式、地域差异和民族多样性形成了丰富多彩民族文化。云南也是世界茶树的原产地和起源中心,茶是云南各民族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茶与云南自然多样性和民族文化多样性的结合形成了云南少数民族茶文化多样性,造就了中华文明中一朵绚丽多姿的文化奇葩。
关键词:
云南 少数民族 茶文化 多样性
[期刊] 经济师
[作者]
霍中量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方向逐渐细化,传统的旅游供给方式和市场需求产生矛盾,旅游者开始注重旅游过程中的文化性和参与性。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风光绮丽,旅游资源丰富,普洱茶文化源远流长,具有开发普洱茶文化旅游的特有资源。将旅游和普洱茶文化进行融合开发,有利于传统茶产业向精细和高效方向发展,实现从产业生产,到观光、休闲、度假、养生体验等新旅游业态的转变。文章立足于勐海县普洱茶文化旅游资源,分析勐海县茶文化旅游现状,提出开发生态旅游、体验旅游和民俗旅游体系,从而促进当地旅游发展,增加勐海县茶产业整体效益,培育茶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提高旅游目的地国内外知名度。
关键词:
勐海县 茶文化旅游 开发 策略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汪云刚 刘本英 宋维希 马玲 蒋会兵 矣兵 唐一春 李友勇 孙雪梅 王平盛
云南既是茶树起源中心,又是茶树演化变异中心。茶组植物在云南有着广泛的分布。本文总结了茶组植物研究成果,明确了云南茶组植物的分布,云南茶组植物种及变种的数量及名称,为茶树资源分类、利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
云南 茶组植物 分布 种和变种
[期刊] 地理科学进展
[作者]
郦天昳 彭建 刘焱序 杨旸 陈昕
生态文化健康是衡量区域自然生态和社会文化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准则。本文以云南省生态城镇建设区——大理白族自治州为例,基于生态—文化耦合系统可持续性视角构建生态文化健康评价指标体系,采用集对分析和信息熵开展县域尺度定量评价,并通过分析各县市自然、文化健康组合状况,开展相应的管控发展战略分区。研究结果表明:大理州生态文化健康水平呈现西部高于东部、北部优于南部的整体特征,云龙县生态文化健康水平为全州最高,祥云县最低。根据各县市的生态文化健康因子组合特征将12个县市分为四类发展战略区,即生态文化协同保护区、生态文化均
[期刊] 经济问题探索
[作者]
杨莉
本文从东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异出发,分析导致西部少数民族聚居区与东部地区差异的根本原因在于民族之间的差异;并阐述了在开放经济条件下民族差异表现出相对性的特征;以此为依据,论证了在经济生活中民族差异的存在对制度安排针对性的诉求,必然突破发展政策“一刀切”的局限,指出民族政策支持民族特色产业发展的必然性。
关键词:
民族经济 西部地区 民族差异
[期刊] 生态经济
[作者]
刘新有 史正涛 唐姣艳
我国西部生态环境保护一直是各学科关注的焦点问题,但从生态环境保护的民族文化内在驱动力这一重要角度进行研究的较少。实际上,环境保护的主体是当地居民,而环境保护观念主要受到传统民族文化的影响。本文通过对云南民族文化变迁的分析,指出了对云南民族生态文化产生负面影响的因素主要来自三方面:汉文化、近现代文明、地域权力变更与“左”倾思想。最后,探讨了解决云南民族文化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摩擦的途径。
关键词:
云南 民族文化 生态环境保护
[期刊] 民族教育研究
[作者]
苏德 王渊博
结合云南省近些年来实施的基础教育政策,项目组对云南省德宏州5所小学的调查发现,基础教育政策的落实依然存在很多问题,表现在学校控辍保学工作难度大、学生语言学习存在障碍、教育财政资金投入不足等。因而提出相应的建议,保障基础教育政策的贯彻落实,促进民族地区的基础教育更好地发展。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李庆典 李颖 黄新芳 陈丽平 周清明
对中国山东汉族民间在芋栽培实践中发掘遗传的变异、培育新品种、造就山东芋遗传资源的多样性进行了广泛系统的调查和研究.分析了山东利用芋遗传资源,发展芋生产,不仅满足当地粮菜消费的需要,而且贮藏保鲜,制成加工品,成为出口创汇、发展地方经济的重要农副产品之一的成功内涵和植物文化.这是山东芋民族植物学研究的主要特点,也是国际植物遗传资源研究所选择山东为芋民族植物学研究试点的重要原因之一.由于芋产品出口量的增加和经济利益的驱动,造成芋栽培品种单一化,部分品种资源丢失或损失.因此,芋遗传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应引起多方面的高度重视.
关键词:
芋 民族植物学 遗传多样性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马楠 闵庆文 袁正 李文华 杨庆春
本文运用民族植物学"5W+1H"提问法和关键人物访谈法,对云南省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这一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地的四个主要民族的野生食用植物及其传统知识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1)四个主要民族的野生食用植物隶属于48科63属68种,其中代粮植物5种、野生蔬菜51种、野生水果15种、药食两用植物7种、调味植物6种、酿造植物1种;(2)四个主要民族饮食文化中对于野生植物的利用习惯相互影响但又各自传承发展;(3)不同野生食用植物的食用人数有所差别,12种植物食用人数较少,野生食用植物传统知识的传承面临较大危机,应对其进行研究和保护;(4)四个主要民族野生食用植物的野生生长规模逐渐缩小,应在其利用过程中有意识的进行留种和种质资源保护。
[期刊] 资源科学
[作者]
马楠 闵庆文 袁正 李文华 杨庆春
本文运用民族植物学"5W+1H"提问法和关键人物访谈法,对云南省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这一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地的四个主要民族的野生食用植物及其传统知识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1)四个主要民族的野生食用植物隶属于48科63属68种,其中代粮植物5种、野生蔬菜51种、野生水果15种、药食两用植物7种、调味植物6种、酿造植物1种;(2)四个主要民族饮食文化中对于野生植物的利用习惯相互影响但又各自传承发展;(3)不同野生食用植物的食用人数有所差别,12种植物食用人数较少,野生食用植物传统知识的传承面临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王平盛 刘本英 成浩
普洱茶是云南特有的历史名茶。从史籍记载、茶马贸易、佛教、民族文化和文学等角度,对云南普洱茶文化的历史地位作了较为详细的论述。旨在说明云南是中华茶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普洱茶在中华茶文化史上,过去、现在都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关键词:
云南 普洱茶文化 历史地位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
推荐搜索
水电站建成后保护植物的恢复利用研究——以云南省李仙江土卡河为例
云南藏区乡村多元生计变迁的经济人类学分析——以云南德钦县茨中村为例
环境艺术专业基础课教学效果提升研究——以“观赏植物学”为例
科学实验数据元数据模型构建研究——以植物学基因表达实验为例
民族杂居区的语言和谐与语言生活变迁初探——以云南省丽江玉龙县九河乡为例
民族地区乡村发展特色手工业的社会学研究——以云南周城村为例
云南香格里拉县种子植物区系的初步研究
基于多民族文化的会计发展史研究——以云南为例
双语教育项目在西南多民族省区的国际化与本土化——云南大理剑川白汉双语文教育项目研究
云南干热河谷地区木棉科植物丛枝菌根真菌的调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