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8990)
2023(13095)
2022(11495)
2021(10686)
2020(8903)
2019(20299)
2018(20312)
2017(38423)
2016(21195)
2015(23828)
2014(23991)
2013(23909)
2012(22390)
2011(20259)
2010(20414)
2009(18529)
2008(17856)
2007(15752)
2006(13906)
2005(12514)
作者
(64241)
(53228)
(52884)
(50054)
(33956)
(25630)
(23997)
(20995)
(20379)
(19222)
(18220)
(18040)
(17087)
(16895)
(16443)
(16294)
(15998)
(15881)
(15240)
(15169)
(13423)
(13298)
(12885)
(12100)
(12015)
(11990)
(11914)
(11817)
(10954)
(10544)
学科
(86534)
经济(86450)
管理(57149)
(54565)
(43808)
企业(43808)
方法(34425)
数学(29216)
数学方法(28894)
中国(25985)
(24039)
地方(23663)
业经(20345)
(19817)
(18585)
(16397)
农业(16349)
(15166)
贸易(15152)
(14612)
(14502)
银行(14437)
(14315)
金融(14314)
环境(14131)
(14125)
理论(14027)
技术(13955)
(13868)
(12931)
机构
大学(300649)
学院(299770)
管理(115552)
(113749)
经济(110846)
研究(107105)
理学(98984)
理学院(97760)
管理学(95953)
管理学院(95420)
中国(78726)
科学(69037)
(66478)
(55899)
(54597)
(51186)
研究所(50781)
业大(48104)
中心(47852)
(45619)
北京(42730)
农业(42642)
(41416)
师范(40977)
财经(40385)
(39296)
(37619)
(36640)
(34713)
技术(33850)
基金
项目(204750)
科学(158375)
研究(148531)
基金(144581)
(127159)
国家(126018)
科学基金(106492)
社会(90047)
社会科(85141)
社会科学(85120)
(82089)
基金项目(77187)
自然(70161)
(68765)
自然科(68437)
自然科学(68416)
教育(67536)
自然科学基金(67153)
编号(61245)
资助(59748)
成果(50252)
(47524)
重点(46047)
(43647)
课题(43444)
(42220)
创新(39338)
科研(39097)
计划(37749)
发展(37326)
期刊
(134293)
经济(134293)
研究(90275)
中国(64852)
学报(52367)
(50771)
科学(46928)
管理(43193)
大学(38710)
教育(37982)
(36610)
学学(36346)
农业(35642)
(27613)
金融(27613)
技术(26036)
业经(23032)
经济研究(20102)
财经(18945)
(18104)
图书(17470)
问题(16895)
(16014)
科技(15909)
理论(15268)
(14227)
实践(14190)
(14190)
技术经济(13969)
业大(13893)
共检索到454111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苏丹  傅俊范  周如军  李大刚  李玉娥  
为探索白头翁叶斑病的田间发病规律,研究该病害的防治技术。采用五点取样和大面积普查相结合的方法,对白头翁叶斑病发生和防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白头翁叶斑病的发生与品种、株龄及栽培方式密切相关。病斑直径变化与田间病情动态基本一致。供试药剂对白头翁叶斑病均有一定的防治效果,其中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对白头翁叶斑病的防效最高,达80.0%;40%嘧霉胺悬浮剂次之,防效可达78.0%;25%嘧菌酯悬浮剂对该病也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宁平  黄艳花  黄微  邢政杰  陈婵  王小欣  
【目的】明确喜树叶斑病病原菌,并探究不同杀菌剂对病原菌的室内抑菌活性,为防治大田喜树叶斑病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常规组织块分离法分离喜树叶斑病病原菌并进行致病性测定,结合形态特征观察及rDNA-ITS序列分析鉴定病原菌的分类地位;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12种常见杀菌剂对病原菌的室内毒力。【结果】从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中草药园的喜树叶斑病上分离到一株真菌,菌株命名为XS-1,经致病性测定、形态学观察和分子鉴定,确定多主棒孢霉(Corynespora cassiicola)是引起喜树叶斑病的病原菌,为国内首次报道,将该病害命名为喜树棒孢霉叶斑病。杀菌剂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12种杀菌剂对菌株XS-1菌丝生长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其中,20%苯甲咪鲜胺微乳剂的抑制作用最强,其EC_(50)为0.0980 mg/L,其次是20%戊菌唑水乳剂、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20%抑霉唑水乳剂、250 g/L丙环唑乳油和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其EC_(50)分别为0.3737、0.4557、0.4878、0.5746和0.5956 mg/L。【结论】经致病性测定、形态特征观察及分子鉴定,确定引起喜树叶斑病病原菌为多主棒孢霉(C. cassiicola);20%苯甲·咪鲜胺微乳剂、20%戊菌唑水乳剂、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20%抑霉唑水乳剂、250 g/L丙环唑乳油和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对喜树棒孢霉菌丝生长均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可作为喜树棒孢霉叶斑病田间防治参考用药。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马万里   刘露   汤子萱   刘卓   钟继芝   尹福强   刘铭  
[目的 ]鉴定引起万州区香樟叶斑病的病原菌,明确病原菌菌丝生长特性,筛选出有效抑制叶斑病病原菌的杀菌剂,为该病的防治提供理论基础。[方法 ]采用组织分离法分离和纯化病原菌,用柯赫氏法则进行致病性测定,通过形态特征及ITS、tub2、GAPDH、ApMat多基因联合分析鉴定其病原菌种类;用菌丝生长速率法研究其菌丝生长特性,并进行杀菌剂的筛选。[结果 ]分离菌株在PDA培养基上培养3 d呈现灰褐色,边缘灰白色,后期有橘红色孢子堆出现,分生孢子呈长椭圆形、两端钝圆、透明无色、为独立的单胞,测量其孢子大小为(9.8~18.6)μm×(4.2~6.0)μm;用两种方法对优势菌株ZT-1进行致病性检验,均能引起香樟叶片发病;代表菌株ZT-1和ZT-5与胶孢炭疽菌(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聚在一支,支持率达100%;菌落的最适生长温度为28℃,最适pH值为6.0,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利于菌丝生长,最适碳源和氮源分别为葡萄糖、甘氨酸,最适的光照条件是全黑暗;在化学和生物杀菌剂中,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蛇床子素水乳剂的室内毒力较强,对C. gloeosporioides的抑制效果明显,其EC50值均小于10μg·mL~(-1)。[结论 ]C. gloeosporioides是万州区香樟炭疽病的病原菌,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可作为防治的杀菌剂。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李东鸿  赵政阳  赵惠燕  胡想顺  雷延明  刘向阳  尚东东  高鹏  
2001~2003年分别对陕西渭北苹果产区主要发生的早期落叶病进行了系统调查,初步明确了苹果早期落叶病的发生种类,其中以苹果斑点落叶病(AltemariamaliRoberts)、苹果褐斑病(Marssoninacoronarian(Ell.EtDavis)Davis)和苹果圆斑病(Phyllostccasolitaria)发病最重,病叶率49.62%~10.36%,病情指数14.82~2.33;苹果灰斑病(PhyllostictapirinaSacc)发生较轻,病情指数0.31。同时选用10种无公害药剂进行防治效果比较试验、药剂搭配组合试验、年防治次数试验等研究,结果表明,40%福星WP30...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傅本重  赵文丽  王立华  李国元  邹礼平  张志林  
为吉祥草叶斑病的综合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测定了吉祥草叶斑病菌细极链格孢(Alternaria tenuissima)的生物学特性及筛选适合的防治药剂。结果表明,PDA为最适培养基,病原菌生长适温为28℃,致死温度为45℃;在p H值为4~10的范围内均能生长,最适p H值为5;碳源和氮源以葡萄糖和硝酸铵较适宜;光照条件以12/12 h(光/暗)为佳。在供试的5种药剂中,10%苯醚甲环唑对病原菌抑菌效果最好,在推荐使用浓度1.00 mg/L下,相对抑菌率达到100%,而45%的石硫合剂抑菌效果最差,在推荐使用浓度6.67 mg/L下,其抑菌率仅为49.7%。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张琼  达军山  万建生  刘金荣  
近年来杨潜叶跳象对河西走廊地区胡杨(Populus eaphratica)林的危害日益加剧。在金塔县杨潜叶跳象的调查中发现,金塔县气温超过10℃时,杨潜叶跳象出蛰恢复活动,出蛰后立即上树为害胡杨,5月下旬开始化蛹,6月上旬为化蛹盛期。通过喷施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1 000倍液,2.5%溴氰菊酯乳油2 000倍液对杨潜叶跳象进行防治,结果表明,4月初在树下喷施1 000倍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的胡杨平均好叶率明显高于清水对照胡杨平均好叶率,林内及树下喷施1 000倍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蛹的平均校正死亡率分别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杨明英  李向东  曹继芬  裴卫华  赵志坚  李绍平  
对采自西双版纳景洪的砂仁叶斑病标样进行病原菌分离纯化,得到引起砂仁叶斑病病原节梨孢菌(Gonmatopyricularia am-omi)菌株,并对其进行生物学特性及药剂抑菌筛选试验。结果表明,利用不同培养基进行培养节梨孢菌长势有一定差异,病菌在不同培养基上生长速率高低顺序为黑麦A>米糠>燕麦>PDA>玉米>V8>番茄汁。通过温度对节梨孢菌生长影响测定,该菌在4~35℃的温度下均可生长,较适宜的生长温度为15~30℃;在10~35℃的温度下均可产孢,以25~30℃温度下产孢量较大,在4℃温度下不产孢。选用14种杀菌剂进行节梨孢菌室内抑菌测定,效果较好的药剂有40%百菌清、72%杜邦克露、80%...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陈娜  乔兴华  张嘉  周慧珍  王武  胡军华  
为明确脆红李叶斑病的病原菌及其抑菌药剂,采用组织分离法对病原菌进行分离纯化,并通过形态学特征结合多基因联合序列分析进行病原鉴定,采用孢子喷洒法和针刺接种法测试其致病性,并进行24种杀菌剂药剂筛选。结果表明,从脆红李叶斑病病叶分离得到4株形态一致的真菌菌株,代表菌株LY12的菌落呈圆形,菌丝白色至浅黄色;分生孢子器球形,黑色,分生孢子无色,单孢,多为椭圆形;采用ITS、TUB2和LSU 3段基因联合构建系统发育树,菌株LY12与荸荠茎点霉(Didymella bellidis)聚为一支。根据形态学特征和系统发育分析,确定LY12为荸荠茎点霉(Didymella bellidis)。致病力测试发现,该病原菌可以侵染川渝地区青脆李、半边红、青萘、金脆李和脆红李的叶片、枝条和果实,其中叶片受害最为严重;也可侵染尤力克柠檬、爱媛38杂柑、塔罗科血橙3个柑橘品种的叶片和果实。室内药剂筛选结果表明,24种杀菌剂中,50% 啶酰菌胺水分散粒剂、38% 唑醚·啶酰菌胺悬浮剂、25% 嘧菌酯悬浮剂、75% 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剂等11种杀菌剂对病原菌菌丝生长有较强的抑制作用,病原菌对50% 啶酰菌胺水分散粒剂最敏感,EC_(50)为0.153 1 μg/mL。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陈娜  乔兴华  张嘉  周慧珍  王武  胡军华  
为明确脆红李叶斑病的病原菌及其抑菌药剂,采用组织分离法对病原菌进行分离纯化,并通过形态学特征结合多基因联合序列分析进行病原鉴定,采用孢子喷洒法和针刺接种法测试其致病性,并进行24种杀菌剂药剂筛选。结果表明,从脆红李叶斑病病叶分离得到4株形态一致的真菌菌株,代表菌株LY12的菌落呈圆形,菌丝白色至浅黄色;分生孢子器球形,黑色,分生孢子无色,单孢,多为椭圆形;采用ITS、TUB2和LSU 3段基因联合构建系统发育树,菌株LY12与荸荠茎点霉(Didymella bellidis)聚为一支。根据形态学特征和系统发育分析,确定LY12为荸荠茎点霉(Didymella bellidis)。致病力测试发现,该病原菌可以侵染川渝地区青脆李、半边红、青萘、金脆李和脆红李的叶片、枝条和果实,其中叶片受害最为严重;也可侵染尤力克柠檬、爱媛38杂柑、塔罗科血橙3个柑橘品种的叶片和果实。室内药剂筛选结果表明,24种杀菌剂中,50% 啶酰菌胺水分散粒剂、38% 唑醚·啶酰菌胺悬浮剂、25% 嘧菌酯悬浮剂、75% 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剂等11种杀菌剂对病原菌菌丝生长有较强的抑制作用,病原菌对50% 啶酰菌胺水分散粒剂最敏感,EC_(50)为0.153 1 μg/mL。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揣红运  石延霞  柴阿丽  杨杰  谢学文  李宝聚  
【目的】获得对多主棒孢(Corynespora cassiicola)抑菌活性高的杀菌剂乙霉威和腐霉利的最佳混配比例,将其加工成微粉剂并确定其对黄瓜棒孢叶斑病的防治效果。【方法】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乙霉威与腐霉利不同配比混合物对多主棒孢的毒力,以Wadley公式评价其协同作用,明确最佳增效组合;通过单因素试验、正交试验筛选载体、助剂及最优配比,确定其最佳配方后,利用气流粉碎机超微粉碎加工成微粉剂,测定其对黄瓜棒孢叶斑病的防治效果。【结果】乙霉威与腐霉利以质量比1﹕1、1﹕4进行混配时,对多主棒孢菌株HG09112606、FQ07091401、HG11011509均表现为毒力增效作用,增效系数分别为3.19、2.53、1.68;1.99、1.77、1.98,其中1﹕1的混配组合增效作用较为明显。以质量分数为10%的乙霉威·腐霉利为有效成分,3%的萘磺酸钠盐甲醛缩合物NNO为分散剂,3%的十二烷基硫酸钠K12为表面活性剂,1%的聚氧乙烯烷基醚为稳定剂,15%的白炭黑和补足至100%的硅藻土为载体而研制的10%乙霉威·腐霉利微粉剂粒径为6.18μm,分散指数95.18%,浮游性指数86.26,含水率1.24%,坡度角67°,热贮分解率4.12%,各项检测结果均符合标准。在盆栽试验中,10%乙霉威?腐霉利微粉剂在用药量为100 g a.i./hm~2时喷粉对黄瓜棒孢叶斑病的防治效果为89.82%,显著高于对照药剂35%苯甲·咪鲜胺水乳剂、43%氟菌·肟菌酯悬浮剂在推荐用量时喷雾的防治效果;在田间试验中,10%乙霉威·腐霉利微粉剂在用量为100 g a.i./hm~2时喷粉对黄瓜棒孢叶斑病的防治效果为84.39%,与35%苯甲·咪鲜胺水乳剂在用量为300 g a.i./hm~2、43%氟菌·肟菌酯悬浮剂在用量为90 g a.i./hm~2时的喷雾防治效果无显著性差异。【结论】乙霉威和腐霉利混配使用对多主棒孢具有不同程度的毒力增效作用;按照选定的配方加工成的10%乙霉威?腐霉利微粉剂粒径小,分散指数、浮游性指数高,贮存稳定,在黄瓜棒孢叶斑病的防治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期刊] 林业科学研究  [作者] 王军  景河铭  黄定芳  
杉木炭疽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治研究王军,景河铭,黄定芳关键词杉木炭疽病,发生规律,综合防治杉木炭疽病(GlomeyellacinguIata(Stonem)S.etS.]是杉木针叶和嫩梢上的主要病害。受害林分生长停滞,枝枯叶黄,状似火烧,严重时全株枯死,...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苏桂花  欧善生  覃连红  崔忠吉  陈宇  
【目的】探究火龙果煤烟病发生动态并筛选防治药剂,为制定火龙果煤烟病有效防治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五点取样法,随机抽样调查2018-2019年火龙果植株不同发育时期嫩梢、花蕾、花萼及果实等部位的煤烟病发生情况,计算相应的病情指数,记录温、湿度数据,绘制植株各部位煤烟病发生动态曲线图;在发病较重的火龙果种植园开展5种药剂防治试验,筛选适宜防治火龙果煤烟病的药剂。【结果】火龙果嫩梢煤烟病病情高峰期发生于每年的4月下旬;花蕾煤烟病病情高峰期发生在每年的4月中旬、7月中旬和9月下旬;花萼煤烟病病情高峰期发生在每年的7月下旬、8月中旬和9月下旬;幼果煤烟病病情高峰期发生在每年的5月中旬、7月下旬和9月下旬;膨大期果实煤烟病病情高峰期发生在每年的5月中旬、8月中旬和10月中旬;成熟期果实煤烟病病情高峰期发生在每年的7月下旬、9月中旬和10月中旬。田间防治试验结果表明,40%嘧霉胺悬浮剂750倍液、500.0 g/L异菌脲悬浮剂750倍液、440.0 g/L甲霜灵·百菌清悬浮剂75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和45%代森铵水剂750倍液对火龙果煤烟病的防治效果均在70.00%以上。【结论】在广西崇左市和南宁市,每年4-10月各月的上旬是防治火龙果煤烟病的适宜时期,40%嘧霉胺悬浮剂750倍液、500.0 g/L异菌脲悬浮剂750倍液、440.0 g/L甲霜灵·百菌清悬浮剂750倍液对火龙果煤烟病的防效均在70.00%以上,可推荐在生产上交替使用。
[期刊] 林业科学  [作者] 刘艾涛   叶碧欢   陈友吾   宋其岩   李海波   沈建军   张昕  
【目的】探明香榧藻斑病的病原种类及其生物学特性,筛选对香榧藻斑病具有良好防治效果的药剂,为香榧藻斑病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浙江省香榧主产区采集藻斑病病叶,结合传统形态学方法与分子生物学手段对从病叶中分离获得的香榧绿藻进行鉴定,明确病原藻的生物学特性,通过室内毒力测定和林间防治试验筛选防治香榧藻斑病的优良药剂。【结果】1)从香榧藻斑病病叶中分离获得3种病原绿藻类群,结合藻株形态学特点以及SSU-ITS区间序列分析,3种绿藻类群分别被鉴定为链带藻、软克里藻和Tritostichococcus corticulus,均为香榧病原新记录种。3种香榧绿藻的培养条件相似,均适宜在初始pH 11、温度25℃、光照/黑暗为12 h/12 h光周期下的BG-11培养基中生长。2)以混合藻为靶标进行室内毒力测定试验显示,12%松脂酸铜悬浮剂灭藻效果最好,EC_(50)可达8.33 mg·L~(-1),显著低于其他药剂(P<0.05),其后依次为33.5%喹啉铜悬浮剂、80%波尔多液、20%噻菌铜悬浮剂和45%石硫合剂。林间防治试验表明,施药30天后,12%松脂酸铜和33.5%喹啉铜悬浮剂的防治效果分别达78.11%和71.62%。【结论】从浙江省香榧上新发现3种病原绿藻类群,藻群生物学特性类似。室内毒力测定和林间防治试验表明,12%松脂酸铜和33.5%喹啉铜悬浮剂对香榧藻斑病有较好防治效果。
[期刊] 草业科学  [作者] 陈书珍  季绪霞  杨成德  王艳  
2012-2016年对岷县当归(Angelica sinensis)病害的种类进行了调查,并对褐斑病和细菌性叶斑病进行了防治试验。结果表明,岷县当归病害主要为腐烂茎线虫(麻口)病(Ditylenchus destructor)、根腐病(Fusarium sp.)、褐斑病(Septoria sp.)、白粉病(Erysiphe heraclei)、灰霉病(Botrytis sp.)、炭疽病(Colletotrichum dematium)、菌核病(Sclerotinia sp.)、水烂病(Pseudomona
[期刊]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作者] 周洁璐  吴天昊  巨云为  杨旭涛  梁甜  朱海军  
【目的】对薄壳山核桃Carya illinoinensis叶斑病4种病原菌,包括共享镰孢菌Fusarium commune、暗球腔菌属Phaeosphaeri 1种P. fuckelii、茶藨子葡萄座腔菌Botryosphaeria dothidea和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进行生物学特性测定和不同化学药剂的室内毒力测定,探究其最适生长环境,并筛选最佳防治药剂。【方法】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量病原菌在不同培养条件下的生长速率以及不同化学药剂对病原菌的抑菌率,用DPS计算抑制中浓度(EC50)。【结果】共享镰孢菌、P. fuckelii、茶藨子葡萄座腔菌和灰葡萄孢最适生长温度分别是25、25、30和20℃;最适pH值分别是8.0、7.0、7.0和6.0;最适碳源分别为葡萄糖、可溶性淀粉、蔗糖和可溶性淀粉;最适氮源分别为硝酸钾、胰蛋白胨、尿素和胰蛋白胨。5种杀菌剂中450 g·L~(-1)咪鲜胺对共享镰孢菌、茶藨子葡萄座腔菌和灰葡萄孢的毒力最强,EC50分别为0.010 8、0.091 5和0.021 0 mg·L~(-1),250 g·L~(-1)吡唑醚菌酯对P. fuckelii的毒力最强,EC50值为0.004 1 mg·L~(-1)。【结论】4种病原菌在含葡萄糖和可溶性淀粉的碳源环境下以及含尿素、硝酸钾和胰蛋白胨的氮源环境下生长旺盛,咪鲜胺与吡唑醚菌酯对该病具有很好的防治作用。图4表2参31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