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4972)
2023(7430)
2022(6706)
2021(6163)
2020(5583)
2019(13222)
2018(13098)
2017(26043)
2016(14587)
2015(16422)
2014(16746)
2013(16789)
2012(16002)
2011(14624)
2010(14882)
2009(14072)
2008(14279)
2007(13091)
2006(11411)
2005(10214)
作者
(45323)
(38396)
(38106)
(36435)
(24228)
(18514)
(17491)
(14949)
(14318)
(13742)
(13125)
(12840)
(12270)
(12260)
(12065)
(11977)
(11788)
(11331)
(11125)
(10987)
(9700)
(9687)
(9388)
(8755)
(8730)
(8577)
(8519)
(8410)
(7807)
(7737)
学科
(64909)
经济(64847)
管理(42380)
(39887)
方法(32981)
(32847)
企业(32847)
数学(29113)
数学方法(28823)
(17040)
(16671)
(16665)
中国(14724)
环境(13161)
地方(12795)
(12041)
贸易(12040)
(11907)
业经(11876)
(11618)
(10895)
财务(10875)
财务管理(10846)
农业(10684)
(10446)
企业财务(10330)
(10024)
理论(9510)
(9197)
(9173)
机构
大学(224625)
学院(221439)
(90040)
经济(88173)
管理(82534)
研究(77024)
理学(71755)
理学院(70844)
管理学(69370)
管理学院(68974)
中国(56494)
科学(50479)
(47695)
(42528)
(41371)
(40856)
研究所(38077)
业大(35989)
中心(34611)
农业(33869)
(33753)
财经(33184)
(30119)
(30008)
北京(29832)
师范(29768)
经济学(28374)
(27164)
(26442)
经济学院(25871)
基金
项目(147063)
科学(114873)
基金(107246)
研究(102495)
(94984)
国家(94250)
科学基金(79159)
社会(64443)
社会科(61008)
社会科学(60984)
基金项目(57395)
(57172)
自然(52926)
自然科(51650)
自然科学(51627)
自然科学基金(50708)
(48971)
教育(47665)
资助(44784)
编号(40417)
重点(33998)
成果(33545)
(33247)
(31610)
(29752)
科研(29127)
课题(28257)
计划(28172)
创新(27959)
教育部(27874)
期刊
(96185)
经济(96185)
研究(60501)
学报(40638)
中国(38603)
(37218)
科学(36443)
(32285)
大学(29534)
学学(28047)
管理(27285)
农业(24844)
教育(19872)
技术(17521)
(17425)
金融(17425)
财经(16721)
经济研究(15337)
业经(15083)
(14326)
问题(13546)
(13473)
(12254)
技术经济(11460)
统计(11377)
资源(10936)
(10776)
商业(10435)
理论(10391)
图书(10257)
共检索到317324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项盛羽   余为   金鹏超   盛怡璐   戴奕霖   李文霞  
根据2002、2004、2008、2010、2012和2016年白令海陆坡海域底层拖网的资源调查数据,探讨了白令海大陆坡头足类优势种及其空间分布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分析了白令海陆坡头足类的群落组成,量化了其资源丰度(以CPUE表征)在经纬度上的分布情况,并通过生态学方法对头足类群落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调查共鉴定头足类20种,分别隶属于3目9 科15属。在纬度上,CPUE最高值(0.78kg/km~(2))出现在55~(o)N;经度上除了在166.5~(o)W、171.5~(o)W和177.5~(o)W附近CPUE值超过1.0 kg/km~(2)外,其余经度均稳定在0.3~0.7 kg/km~(2)之间。优势种为贝乌贼(Berryteuthis magister)、水蛸(Enteroctopus dofleini)、加利福尼亚面蛸(Opisthoteuthis californiana)、光滑深海蛸(Benthoctopus leioderma)和太平洋僧头乌贼(Rossia pacifica),并且优势种的分布在空间上存在一定的差异,172~(o)W以东的站点头足类以优势种为主,优势种以外的其他种类分布较少,而在172~(o)W以西的站点中,除了贝乌贼和水蛸资源丰度占比较高外,非优势种的其他头足类占比也较高。GAM分析表明经度、纬度、深度、底层水温和表层水温是影响大多优势种资源丰度的重要因子,聚类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区域存在两大集群,不同集群之间群落多样性指数存在较大的差异。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吴强  陈瑞盛  左涛  关丽莎  金显仕  
为了掌握莱州湾头足类的资源现状,根据2011—2012年进行的9个月份的底拖网调查数据,研究了莱州湾头足类的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显示,148网次共捕获头足类6种,隶属于3目、3科、4属。头足类生物量及个体数密度均以10月最高、3月最低,周年平均值分别为3111.39 g/h和723.54个/h。枪乌贼为莱州湾头足类的绝对优势种,其周年的相对重要性指数为13097。头足类个体数的空间分布随月份变化,6—7月以莱州湾中南部密度较高,8—11月以莱州湾中北部密度较高,3—5月头足类的密度整体较低。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高原  赖子尼  曾艳艺  杨婉玲  王超  刘乾甫  
为了解珠江三角洲典型河网水域浮游桡足类的生态特征,于2012年3月、5月、8月和12月对该水域进行4个季度的采样调查,通过数据分析,对桡足类的种类组成、现存量及生物多样性等指标进行了分析。共鉴定桡足类9科24属31种,以及桡足幼体和无节幼体。结果显示,该水域桡足类优势种的季节演替及空间变化明显,广布中剑水蚤(Mesocyclops leuckarti)、跨立小剑水蚤(Microcyclops varicans)和透明温剑水蚤(Thermocyclops hyalinus)等种类为常见种。桡足类及无节幼体的现存量分布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丰水期现存量大于枯水期;桡足类现存量的平面分布较为均匀,无节...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陈峰  瞿俊跃  方舟  张洪亮  周永东  梁君  
浙江沿岸是我国重要渔业生产海域之一。作为海洋生态系统中重要的一环,头足类在浙江沿岸渔业中也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本研究根据2014—2016年在春秋季(4月、5月、11月)浙江沿岸进行拖网调查,选取其中的头足类渔获,通过统计分析方法,分析了春秋季浙江沿岸在近年的种类组成和优势种,以及分析优势种的时空分布变化,并利用生态学方法对头足类群落结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认为,三年调查共鉴定头足类22种,隶属于3目7科10属,优势种主要为多钩钩腕乌贼(Abralia multihamata)、火枪乌贼(Loliolus beka)、杜氏枪乌贼(Loligo duvauceli)、剑尖枪乌贼(Loligo edulis)、双喙耳乌贼(Sepiola birostrata)、长蛸(Octopus minor)。浙江沿岸头足类群落分布呈现出时空差异,在春季(4—5月)北部站点以长蛸为主,其渔获率明显高于春季以剑尖枪乌贼为主的南部站点,秋季主要为多钩钩腕乌贼和火枪乌贼为主,2016年的渔获率明显低于前两年;聚类分析将不同年月和地区站点划分为两大群组,不同群落结构间存在显著差异,长蛸对群落区分度贡献最大,同时对群落空间结构起着决定性作用,而种群的洄游可能是影响浙江沿岸头足类群落结构季节性变化的主要因素。
[期刊] 海洋渔业  [作者] 丁朋朋  高春霞  田思泉  杜晓雪  汤艾佳  
为了解浙江南部近海蟹类种类组成、多样性和群落结构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分别于2016年2月(冬季)、5月(春季)、8月(夏季)对该海域进行了底拖网调查,应用相对重要性指数(IRI)和生物多样性指数等方法研究该海域蟹类群落结构特征及季节变化。结果表明:调查海域渔获蟹类17种,隶属于4科6属,其中蟹类群落的优势种(IRI>100)为双斑蟳(Charybdis bimaculata)、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银光梭子蟹(P.argentatus)、红星梭子蟹(P.sanguinolentus)、矛形梭子蟹(P.hastatoides)、锈斑蟳(C.feriatus)、长手隆背蟹(Carcinoplax longimanus),其中双斑蟳是绝对优势种(IRI>500);调查海域蟹类平均渔获质量为4.90 kg·h~(-1),其中夏季(10.9 kg·h~(-1))>春季(2.47 kg·h~(-1))>冬季(1.26 kg·h~(-1));蟹类群落物种丰富度指数(D)为0.00~1.22,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为0.00~1.25,均匀度指数(J′)为0.07~1.00,冬季D最高,春季的H′和J′最高;冗余分析RDA排序结果表明,底层温度、底层溶解氧和盐度(表层与底层)是影响蟹类群落结构变化的主要环境因子。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高天扬  谢迪  彭宁东  李潮  张少平  罗锦桢  王春晖  赵俊  
为详细了解北江鱼类群落结构,于2014年3月-2016年2月对北江鱼类资源进行了每月一次的野外调查。结果显示:共采集鱼类77种,隶属于8目16科56属。其中鲤形目44种,占总数的57.1%;鲈形目10种,占总数的13.0%;鲇形目8种,占总数的10.3%;其余的鳉形目、合鳃鱼目、鲱形目、鲑形目和鲻形目种数均少于5种。在全部77种鱼类中,只有(Hemiculter leucisculus)、鲤(Cyprinus carpio)和鲮(Cirrhina molitorella)三种鱼类属于年度优势种。典型对应分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郑基  谢旭  俞存根  夏陆军  毕耜瑶  张平  邓小艳  苗露  
根据2015年11月、2016年2、5、8月在浙江中部披山海域进行渔业资源调查所获得的资料,分析了浙江中部披山海域蟹类的种类组成、优势种、生物多样性等群落结构特征,同时,研究了群落结构的相似性,以及群落结构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所得渔获物共鉴定出蟹类19种,隶属于6科9属,其中优势种为三疣梭子蟹、日本蟳、双斑蟳和隆线强蟹等4种。不同季节的蟹类种类组成差异较大,而优势种类组成变化较大,其中,蟹类种类数以夏季最多,冬季最少。从不同水深区域的渔获种类分布趋势分析,蟹类种类数以5~15 m水深带较多,小于5 m和15~20 m水深带较少。生物多样性指数夏季最高,冬季最低。从不同水深区域分析,多样性指数在10~15 m水深带较高,5~10 m水深带较低。冗余分析结果认为,表层水温、表层盐度和底层盐度是影响调查海域蟹类种类组成和群落结构特征的主要环境因子。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肖妮娜  张萌  冯兵  张敏  徐军  刘足根  张秋根  
着生藻类在水质监测与水生态健康评价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以江西最大的河流赣江为研究对象,对赣江丰水期着生藻类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研究。选取53个点位对赣江全流域进行着生藻类群落结构的调查研究,共鉴定着生藻3门42属175种,其中硅藻门有23属151种,绿藻门有9属12种,蓝藻门有10属12种。硅藻门舟形藻属为丰水期赣江流域着生藻类优势属,该属生物密度百分比为14.080%。下游着生藻类以硅藻门桥弯藻属和舟形藻属为优势属,该属生物密度百分比分别为13.088%和12.935%;中游着生藻类以硅藻门桥弯藻属为优势属,该属生物密度百分比为12.849%;上游着生藻类以硅藻门异极藻属为优势属,该属生物密度百分比达10.150%。通过蒙特卡罗显著性检验发现,赣江流域下游总氮、溶氧、叶绿素a和电导率对着生藻类有显著影响,中游主要海拔、流速、河宽和总磷对着生藻类有显著影响,上游总氮、河宽、浊度和流速对着生藻类有显著影响。将其与着生藻类群落结构进行冗余分析(RDA),结果发现影响下游着生藻类群落结构的主要水环境因子为叶绿素a和电导率,影响中游、上游着生藻类群落结构的主导水环境因子分别是海拔和总氮。可见赣江流域丰水期下游和上游的着生藻类群落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水质状况,中游着生藻类群落结构主要反映的是流域地貌因子。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王银肖  杨慧兰  谭慧敏  王敏  穆淑梅  康现江  陈咏霞  
2019年5月、8月、10月和2020年8月、10月对白洋淀30个位点进行了鱼类资源调查,并分析了白洋淀鱼类群落结构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共采集鱼类30种,隶属于4目12科,其中鲤形目最多,占56.67%。相对重要指数(IRI)分析显示,优势种(IRI ≥ 500)有9种,以鲫、麦穗鱼和红鳍鲌为主。单因素方差(ANOVA)分析显示,个体数、物种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D_(Ma))、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和Pielou均匀度指数(J')在不同季节间呈显著差异(P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袁晨  裴瑞华  郑梓瑶  吴鹏举  黄娜  李一帆  胡忠军  
为探讨广东东莞松木山水库鱼类群落结构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分析其结构特征在沉浮网间的差异性,在该水库设置3个采样点采用多网目刺网对鱼类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共采集到鱼类17种,隶属4目6科,物种数以鲤形目为主(占58.82%)。相对重要性指数(IRI)显示,优势种为海南似■(IRI占比29.66%)、■(18.98%)、尼罗非鲫(18.46%)、鲢(14.85%)和莫桑比克非鲫(11.36%),其中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数量(NPUE)以海南似■(45.72%)占优、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质量(BPUE)以尼罗非鲫(34.60%)为主。聚类分析表明,鱼类物种组成在季节间无显著差异,物种数、NPUE和BPUE亦无季节变化。鱼类群落物种数、NPUE和BPUE沉浮网间无显著差异,但鱼类数量组成沉浮网间存在极显著差异(P<0.001),与海南似■有关,其NPUE浮网显著高于沉网,其他5种主要鱼类的NPUE沉浮网间无显著差异。透明度、pH和总磷是影响鱼类物种数量时空分布的关键环境因子。研究表明,松木山水库鱼类多样性低,可能与水面积较小、连通性低、外来种入侵及入库河道以人工排渠为主有关,为科学合理评估鱼类数量组成建议水库鱼类调查需要同时使用沉浮网。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袁晨  裴瑞华  郑梓瑶  吴鹏举  黄娜  李一帆  胡忠军  
为探讨广东东莞松木山水库鱼类群落结构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分析其结构特征在沉浮网间的差异性,在该水库设置3个采样点采用多网目刺网对鱼类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共采集到鱼类17种,隶属4目、6科,物种数以鲤形目为主(占58.82%)。相对重要性指数(IRI)显示,优势种为海南似鱎(IRI占比29.66%)、?(18.98%)、尼罗非鲫(18.46%)、鲢(14.85%)和莫桑比克非鲫(11.36%),其中单位努力捕捞数量(NPUE)以海南似鱎(45.72%)占优、单位努力捕捞重量(BPUE)以尼罗非鲫(34.60%)为主。聚类分析表明,鱼类物种组成在季节间无显著差异,物种数、NPUE和BPUE亦无季节变化(P>0.05)。鱼类群落物种数、NPUE和BPUE沉浮网间无显著差异(P>0.05),但鱼类数量组成沉浮网间存在显著差异(P<0.001),与海南似鱎有关,其NPUE浮网显著高于沉网(P0.05)。透明度、pH和总磷是影响鱼类物种数量时空分布的关键环境因子。研究表明,松木山水库鱼类多样性低,可能与水面积较小、连通性低、外来种入侵及入库河道以人工排渠为主有关,为科学合理评估鱼类数量组成建议水库鱼类调查需要同时使用沉浮网。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曾嘉维  林坤  王学锋  李纯厚  
为了解雷州湾及其附近海域渔业生物的群落结构及其物理影响因素,于2016—2017年开展了4个季度的底拖网渔业资源与生态环境调查。运用聚类分析、相似性百分比分析以及冗余分析研究了该海域鱼类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雷州湾附近海域共捕获鱼类256种,以底层鱼类和暖水性鱼类为主;各季节均可划分为两个亚群落(Anosim test:R=0.28~0.77, P
[期刊]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作者] 杨洋  张玮  潘宏博  顾琬雯  郝瑞娟  熊春晖  王丽卿  
为研究滆湖轮虫群落结构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于2013年对该湖轮虫群落和相关环境因子按季度进行了调查研究。共鉴定出轮虫23属55种,富营养化指示种44种。全年优势种为:矩形龟甲轮虫、螺形龟甲轮虫、广布多肢轮虫、长肢多肢轮虫、萼花臂尾轮虫、角突臂尾轮虫、长三肢轮虫和前节晶囊轮虫。轮虫年均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1 820.0 ind./L和2.93 mg/L。季节上,秋季密度(3 555.0 ind./L)最高,春季生物量(6.31 mg/L)最高;空间上,南部密度(2 655.0 ind./L)最高,北部生物量(3.26 mg/L)最高。轮虫群落在季节上差异较大,而在空间上差异不明显。相关性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显示总氮和COD_(Mn)是对滆湖轮虫群落结构变化起关键性作用的非生物因子。另外,通过轮虫优势种指示种和轮虫多样性指数等参数,得出2013年滆湖营养程度为富营养水平。
[期刊]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作者] 严文逸  王绍祥  顾静  陈立婧  
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逐月对上海水源地——青草沙水库进行浮游藻类调査研究。2014年发现优势种25种,2015年只有12种,两年均出现的优势种为:不定微囊藻(Microcystis incerta)、伪鱼腥藻属未定种(Pseudoanabaena sp.)、小环藻属未定种(Cyclotella sp.)、镰形纤维藻奇异变种(Ankistrodesmus falcatus var.mirabilis)和平壁克里藻(Klebsormidium scopulinum)。2015年较2014年种类数大幅
[期刊] 中国水产科学  [作者] 张磊  张秀梅  吴忠鑫  张沛东  
2009年8月2010年8月间,每隔2个月对荣成俚岛人工鱼礁区投放3年后的2种人工鱼礁及自然礁石上附着的大型藻类进行潜水采样调查,分析藻类群落演替规律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采集到附着藻类共3门13种,其中红藻门(Rhodophyta)藻类的种类数最多(6种),褐藻门(Phaeophyta)藻类的平均生物量最大(92.724 g/m2)。人工鱼礁上附着的藻类群落渐趋成熟;夏秋季藻类种类数和生物量均高于春冬季。聚类分析和去趋势对应分析(DCA)表明,石块礁和自然礁石上藻类群落结构相似度(83.1%)较高,其生物量及群落多样性指数均高于混凝土礁体。主成分分析(PCA)和冗余分析(RDA)结...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