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352)
- 2023(9040)
- 2022(7568)
- 2021(6963)
- 2020(5954)
- 2019(13044)
- 2018(13092)
- 2017(24024)
- 2016(13545)
- 2015(15456)
- 2014(15748)
- 2013(14882)
- 2012(14289)
- 2011(12921)
- 2010(13729)
- 2009(13579)
- 2008(12805)
- 2007(11803)
- 2006(10474)
- 2005(9843)
- 学科
- 济(48486)
- 经济(48380)
- 管理(44229)
- 业(38120)
- 企(32852)
- 企业(32852)
- 制(16695)
- 方法(16662)
- 财(16298)
- 中国(15179)
- 农(14368)
- 数学(13294)
- 数学方法(13035)
- 学(12760)
- 体(12498)
- 业经(11680)
- 融(11622)
- 金融(11614)
- 银(11308)
- 银行(11276)
- 行(10809)
- 理论(10045)
- 务(9595)
- 财务(9556)
- 财务管理(9531)
- 体制(9232)
- 企业财务(9021)
- 农业(8708)
- 划(8605)
- 贸(8325)
- 机构
- 大学(197067)
- 学院(194736)
- 济(75862)
- 经济(73976)
- 研究(70243)
- 管理(68217)
- 理学(57016)
- 理学院(56339)
- 管理学(55157)
- 管理学院(54807)
- 中国(54166)
- 京(43241)
- 科学(42046)
- 财(40950)
- 所(36275)
- 农(34364)
- 江(33025)
- 研究所(32401)
- 中心(32242)
- 财经(30903)
- 业大(28805)
- 经(27861)
- 北京(27370)
- 农业(26991)
- 范(26420)
- 师范(26083)
- 院(25406)
- 州(24654)
- 经济学(23488)
- 省(22852)
- 基金
- 项目(124143)
- 科学(96572)
- 研究(91861)
- 基金(88748)
- 家(78860)
- 国家(77755)
- 科学基金(64869)
- 社会(57758)
- 社会科(54402)
- 社会科学(54390)
- 省(48495)
- 基金项目(45657)
- 教育(43245)
- 划(40900)
- 自然(40813)
- 自然科(39841)
- 自然科学(39827)
- 自然科学基金(39096)
- 编号(37304)
- 资助(36673)
- 成果(33234)
- 重点(28421)
- 部(27963)
- 制(27684)
- 课题(27351)
- 发(25669)
- 创(25287)
- 性(24451)
- 教育部(23925)
- 国家社会(23911)
共检索到31606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袁晓晶
"中体西用"是近代以来一种"融通中西"的思想观念。以"中学"为体,强调儒学在教育体系中的核心地位,以巩固传统的纲常思想;以"西学"为用,重视西学在教育体系中的实用价值,以达到"自强"和"保国"的目的,二者间的关系与张力构成了"癸卯学制"的核心原则。"中体西用"观一方面对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转型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另一方面也加剧了传统儒家教化思想的近代危机。
关键词:
中体西用 癸卯学制 经学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周卫勇
以孔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教化哲学,是人生命、生活意义的体验和兴发之学。先秦儒家的世界观是天人一体,世界是以己身为中心的意义世界,而不是外在的客观物质世界。人的一生,正是在意义的不断体验和兴发中,成就意义的自我和意义的世界;意义发生和形成的本源在于天地万物之间的感应原理,对人而言,则是通过"学",在感通万物的同时,感通和彰显自我的本性,从而形成意义的真实体验,并由此兴发个体自我生命、生活的意义感;先秦儒家教化哲学以意义的永恒完成了对人生命有限性的超越,但其核心则是意义的当下生发与体验,即在日用伦常中当下兴发生命、生活的意义;意义的传达不是知识的传授,而是以体验兴发体验,以意义兴发意义,以个体的自我...
关键词:
意义 先秦儒家 教化哲学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周卫勇 曾继耘
《中庸》是以命、性、道、教一体贯通的理路来阐发教之为教。"教"的根本在道,而道的根本在人性;人性是人之为人的根本规定性,人性的实质是天命;天命是天道自然之"分",天命即天道。天生人,人性之中天道本具,人性的彰显即蕴含着天道流行。天人一体,天道作为宇宙生命体生命运行的根本机制,其决定人自然生命生长和道德生命意义生发的内在机理,构成了先秦儒家教化哲学的理论基础,这一内在机理就是"生生之道"。"生生之道"以天道的实在、实有为其学理的本体,以自当不二、内本外末、成己成人、生生不息等为其教化哲学的生命价值追求,以"诚明两进"为基本的方法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将其方法论的实践落实为日用伦常中个体生命意义的真实体验与内在生命力的自我兴发。
关键词:
生生之道 先秦儒家 教化哲学 《中庸》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于述胜 向辉
能够全面展现儒家教育思想要义的,不是《学记》,而是《大学》与《中庸》。以《学记》为中国第一本教育专著,来自于中国现代教育学的"知识—技术"视野。儒家教育哲学之根本在于教化。"意义"与"感通",是构成这一教化哲学的两个基本方面。"意义"为其学术宗旨,"感应"为其意义生成机制,"感通"乃"感应"之充分而顺畅实现。"意义"与"感通"会归于内尽其性、外与物谐的中和之境。在字面上,"感(应)通"虽可理解为互动互通、相互作用乃至于"刺激—反应"等,但后者并不足以尽其神韵。"感通"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是以"气"(从而也是以"情")为根基的一体联动。它体现了儒学的独特教化精神:讲究情理,强调从情感的投入入手,让...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田正平
20世纪初酝酿、颁布并在全国施行的“癸卯学制”,是清政府在新政时期王朝自救的重要举措。它的颁布实施,使晚清最后八年传统教育的变革跨出了一大步,新式教育的发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实绩。“癸卯学制”颁行两个甲子以来,它一直处在被批评指责的境地。经过120年的历史积淀和多次全国性的学制更替,重新审视中国近代第一部在全国施行的近代学制,我们可从中了解其在酝酿、制定过程中体现的一些规律和探索,如学制的制定要体现国家的意志、反映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的要求,要注意吸收世界各国的教育经验而不能闭门造车,要与一个国家学术发展、知识系统构建等更宏观的问题综合考察、相互促进。对这样一些问题的认识和理解,可能具有更长久的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
中国教育史 学制 “癸卯学制”
[期刊] 企业管理
[作者]
梁荣成
"中体西用"到"中魂西制"反映了中国式管理的发展特点。其中,"中体"指中国根本的伦常经史之道,"西用"指西方近代的管理科学之术;"中魂"指中国企业运作的价值准则,"西制"指西方组织管理的科学体系。
关键词:
中国式管理 中体西用 中魂西制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于述胜
"学—教"反义共字和以学论教,为中国古代、特别是儒家教育观之重要特点。此种现象,很可能与先圣先哲以"感应(通)"言世界变化的根本机制有关。从中国文字诠释学角度观之,"学—教"之字无论在构型还是意义赋予上,皆与《易》学所呈现的思想世界有直接而紧密的联系。以"学—教"为"爻",乃取六爻交错之象,而寓人与天地精神交感互通之意,进而引申为人与人之间精神上之交感互通。以"学—教"为"效",意味着"学"对于"教"之感应,乃下之于上、后之于先的回应与顺成。"觉—效"互训,则意味着所谓"法效",并非要使"学"者成为对象化的"教"者,而是要使"学"者在对于"教"的积极回应中成其所是,进入自己的生命、生活节奏。"...
关键词:
学 教 感应 儒家教育观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丁钢
从西方学者对中国传统儒家教育研究的总体上看,由于侧重于对封建后期社会及其与东亚近现代社会发展的联系的分析,新儒家的教育思想与实践无疑是他们研究的重点。其中,在对宋以来新儒家学说正统与非正统的划分中,朱熹的教育理想与实践受到特别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杜恂诚
企业制度的主要目标在于节省交易成本,儒家伦理在中国近代企业制度和若干市场制度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起了潜移默化的作用。随着企业横向兼并、纵向合并和多元化投资的发展,中国若干规模较大的企业曾经进行过经理人层级制管理的尝试,但多以失败告终。其中家族企业的分家析产和对异姓的不信任阻碍了企业规模的持续扩大,而资本市场的不发达也是一个重要的客观条件。
关键词:
儒家伦理 交易成本 企业制度
[期刊] 中国经济史研究
[作者]
张景平 王忠静
本文通过分析河西走廊讨赖河流域近代水利危机自萌芽、激化到解决的全过程,指出在前现代技术条件下中国干旱区水利开发具有不稳定性与不可持续性,尤其难以形成合理的区域水权制度并保障其执行。不同于一般的水利纷争,流域性水利危机的最终解决有赖于国家的介入;国家介入欲取得成功,必须具备强大政治力量并引入现代水利技术。国家不断寻求着解决危机的最优方式与最佳步骤,其间种种反复曲折体现出水利技术与水权制度之间的复杂互动关系,亦反映出"国家"一词在干旱内流区水利事务中的独特内涵。
关键词:
讨赖河流域 水利危机 技术 制度 国家
[期刊]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作者]
罗燕
本文对19世纪德国大学和20世纪美国大学的兴起机制进行了剖析,认为所谓“世界一流大学”的本质是指在国家危机中催生的、一种比既往模式更能有效运作的知识生产组织形式和制度,因此是大学组织在制度上的创新。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分析了中国大学制度创新所面临的困境。
关键词:
世界一流大学 制度 制度创新
[期刊] 中国成人教育
[作者]
杨桂霞
从我国封建社会的科举制度到现代社会的高考,再到当前的素质教育,教育理念、教育方法都发生着深刻的改变,但是归根溯源都能找到儒家思想的痕迹。本文阐述了儒家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从多个角度,全方面分析了儒家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关键词:
儒家思想 现代教育
[期刊] 教育学报
[作者]
俞启定
中国古代教育的主体就是儒学教育,儒家思想与古代教育实施应是相辅相成、协调一致,然而在教育目的、内容和方式方法等各个主要方面,儒家的主张与古代传统教育制度又多有碰撞而难以充分贯彻。儒家教育理念与封建教育制度存在矛盾的原因,体现在人才标准、用人取向、选才的目的和方式以及对教学的导向等方面。儒家推崇道德至上、修身为本的教育理念与古代教育服务于选士(即选拔官员后备队伍)及士人学而优则仕的学习动因之间所导致的矛盾,一是表现在处理学与仕、修己与治人的关系上,二是表现在处理德与才、学问与举业的取向上,三是表现在因材施教
[期刊] 财经研究
[作者]
夏永强
20世纪下半叶东亚经济的迅速崛起令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发行显著变化的同时,也使有关现代化的社会科学传统解释陷入了困境。越来越多的社会学家、经济学家对东亚经济进行了缜密的观察和分析,试图为这一区别于西方的经济奇迹寻找答案。在这些华人和华人文化居主导地位的区域内,自然有人将儒家伦理精神和东亚经济奇迹联系起来。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邓之宇
中国文化传统的主流儒家文化同样有着自由平等,独立自主等理念的渊源。在对外教学与对外传播中需传播儒家的人格观,弘扬华夏文化的精髓,以解除西方学术界对儒学的误解,回答西方思想界对中华文明的质疑。
关键词:
儒家学说 对外教学 人格观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