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2966)
- 2023(4273)
- 2022(3762)
- 2021(3634)
- 2020(3235)
- 2019(6084)
- 2018(6241)
- 2017(10783)
- 2016(6610)
- 2015(7592)
- 2014(7792)
- 2013(7406)
- 2012(7112)
- 2011(6708)
- 2010(6956)
- 2009(6246)
- 2008(5824)
- 2007(5350)
- 2006(4652)
- 2005(4194)
- 学科
- 济(17098)
- 经济(17066)
- 管理(16066)
- 业(11402)
- 学(10525)
- 企(8714)
- 企业(8714)
- 制(6333)
- 农(6298)
- 中国(6142)
- 体(5859)
- 方法(5534)
- 环境(5355)
- 财(5273)
- 及其(4816)
- 数学(4385)
- 银(4324)
- 数学方法(4320)
- 银行(4279)
- 融(4277)
- 金融(4270)
- 理论(4239)
- 行(4158)
- 地方(4096)
- 农业(3843)
- 划(3746)
- 业经(3700)
- 教育(3520)
- 水产(3377)
- 和(3352)
- 机构
- 学院(95487)
- 大学(95139)
- 研究(42387)
- 科学(32821)
- 农(31691)
- 中国(29725)
- 济(28074)
- 经济(27135)
- 管理(25993)
- 所(25579)
- 农业(25511)
- 研究所(23836)
- 业大(22657)
- 京(22560)
- 理学(21605)
- 理学院(21108)
- 管理学(20353)
- 管理学院(20196)
- 中心(18066)
- 省(17479)
- 江(16786)
- 室(16740)
- 农业大学(16400)
- 院(15865)
- 实验(15174)
- 技术(15014)
- 实验室(14671)
- 科学院(14062)
- 财(13975)
- 业(13905)
- 基金
- 项目(68645)
- 科学(49685)
- 基金(46403)
- 家(45153)
- 国家(44799)
- 研究(41932)
- 科学基金(34563)
- 省(28939)
- 自然(25813)
- 自然科(25074)
- 自然科学(25049)
- 划(25000)
- 自然科学基金(24560)
- 基金项目(24146)
- 社会(22299)
- 社会科(20808)
- 社会科学(20803)
- 资助(19603)
- 教育(19178)
- 科技(17270)
- 计划(17190)
- 重点(16867)
- 编号(16313)
- 发(14895)
- 成果(14043)
- 科研(13935)
- 农(13533)
- 创(13503)
- 专项(13493)
- 部(13393)
共检索到14921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毛爱军 王永健 冯兰香 许勇 耿三省 曹婉红
疫霉菌侵染后辣椒幼苗叶片和根茎组织中PPO、POD和PAL活性发生变化。试验表明 :除感病品种根茎部固有的POD活性较高以外 ,抗 (耐 )病辣椒品种幼苗叶片的PPO、POD和PAL及根茎部PPO和PAL活性高于感病品种。疫霉菌侵染后 ,仅根茎部PPO活性略有下降 ,各辣椒品种幼苗叶片和根茎组织PPO、POD和PAL均在接种后一度显著高于对照。抗 (耐 )病辣椒品种幼苗根茎部PAL活性接种 4d升幅大且早 ,抗 (耐 )病品种体内固有的PPO、POD和PAL活性高 ,在辣椒抗疫霉菌反应中起了重要作用。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张月婷 黄家权 娄庆任 晏立英 雷永 廖伯寿
以来自花生重组自交系群体的青枯病抗感家系J109和J112为材料,研究了青枯菌接种后在花生叶片和茎中CAT、POD、SOD活性和可溶性蛋白含量等指标以及白藜芦醇含量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青枯菌侵染后,在接种叶片中,感病家系J112的CAT和POD活性低于对照或与对照一致,而抗病家系J109分别在第3天起和第1天后CAT和POD活性显著高于对照;在茎中,抗病家系J109的CAT和POD活性显著高于感病家系J112和对照;抗感家系在叶片和茎中的SOD活性与对照相比无明显差异;抗感家系茎中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变化与CAT和POD活性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因此,CAT和POD活性可以作为花生青枯菌抗性的一个...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郑文宇 丁筑红 刘海 邓程 肖治柔
为探讨花壳辣椒病菌对采后辣椒色素及组织活性氧水平的影响,采用新鲜红辣椒(Capsicum annuum L.)接种"花壳"病菌株,跟踪辣椒色素变化并动态分析辣椒组织活性氧超氧阴离子(O2.-)的产生速率、过氧化氢(H2O2)、羟自由基(.OH)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花壳辣椒病菌组辣椒色泽发生明显褪变,辣椒O2.-的产生速率和羟自由基的含量变化总体呈先下降后显著上升的趋势,出现单个低峰值;H2O2的含量变化总体呈先下降后上升,到达峰值后又有下降的趋势,其中,F101(Irpex lacteus)和F121(Cladosporium cladosporioides)病菌对辣椒组织活性氧的影响较其他...
关键词:
花壳辣椒 病菌侵染 辣椒色素 活性氧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宋志荣 刘明月 马艳青 张竹青
为了解水渍胁迫对辣椒幼苗的生理影响 ,为培育壮苗打下基础 ,以湘研 1号 ,5号 ,10号为试材 ,对辣椒幼苗进行 2~ 10 d的水渍处理 ,研究其质膜相对透性、丙二醛含量和保护酶活性的变化 .结果表明 ,随着水渍时间的延长 ,质膜相对透性、丙二醛含量均增大 ,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活性均先升高后降低 .在整个水渍胁迫过程中 ,湘研 5号质膜相对透性和丙二醛含量增加最少而保护酶活性保持最大 ,湘研 10号则相反 .主成分分析显示 ,在各项生理生化指标中 ,以过氧化氢酶活性、质膜相对透性与水渍胁迫关系最为密切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石生林 张涛 李群 王学英
为研究柞蚕核型多角体病毒(Antheraea pernyi nucleopolyhedrovirus,ApNPV)侵染后病毒与宿主间的拮抗关系,测定ApNPV侵染后柞蚕蛹体内SOD、CAT和PO活性变化。结果表明:ApNPV侵染使柞蚕蛹体内SOD活性呈先下降再上升后又下降的变化趋势,接种后48h和96h是酶活性变化的两个转折点,48h是酶活性差值低谷,雌、雄平均较对照低622U·mL-1;96h是酶活性差值高峰,雌、雄平均较对照高850.5U·mL-1。CAT活性变化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接种后48h是酶活性变化的转折点,雌、雄平均较对照高309.5U·mL-1;72h后酶活性变化趋于平稳。P...
关键词:
柞蚕 核型多角体病毒 侵染 酶活性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邹春蕾 刘长远 王丽萍 王辉 辛彬 孙宝山 吴振红
为了探明嫁接对辣椒抗疫病性的影响,采用灌根法鉴定7个辣椒砧木品种对辣椒疫霉菌3号生理小种的抗性,从中筛选出TANTAN(高抗)、格拉夫特(抗)、CM334(免疫)作为砧木,以Early Calwonder(感病)为接穗进行嫁接,以接穗自根嫁接为对照,调查发病率、病情指数和嫁接苗叶片防御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嫁接辣椒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显著低于对照,且砧木抗病性越强,嫁接苗抗病性越强。在接种辣椒疫霉菌前,嫁接换根可提高接穗的PAL、PPO和β-1,3-glucanase活性,且砧木抗病性越强,这3种酶在接穗中的活性越高。在接种辣椒疫霉菌后,嫁接换根可提高接穗的PAL、PPO、β-1,3-gluc...
关键词:
辣椒 嫁接 砧木 疫病 防御酶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薛春生 何瑞玒 肖淑芹 孙佳莹 钮梦燕 冯辉
采用组织分离法获得辣椒疫霉菌(PhytoPhthora caPsici)Pc-2,分析哈茨木霉菌(trichoderma harzianum)tr409诱导辣椒茎基部防御酶活性变化及对辣椒疫病防治效果。结果表明:哈茨木霉菌tr409分生孢子和厚垣孢子处理后辣椒体内防御反应酶活性发生显著变化,厚垣孢子比分生孢子处理的酶活性高峰峰值更高,且出现的时间更晚,其中厚垣孢子灌根24h后接种辣椒疫霉菌的处理中辣椒体内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分别比对照提高6.26,2.33,6.41和4.28倍。分生孢子和厚垣孢子处理后辣椒疫病的病...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龙江 吕利华 谢梅琼 何余容
在室内条件下,测定了红火蚁Solenopsis invicta Buren工蚁感染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后体内保护酶和酯酶的活性。结果表明:红火蚁工蚁被球孢白僵菌感染后,体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过氧化物酶(POD)的活性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改变,SOD和CAT的活性除在接种后12 h与对照相比无显著差异外,其他处理与对照相比均存在显著差异,且各处理酶的活性显著低于对照;而POD的活性则是先上升后下降,在接种后的36 h其活性为12.33 U3,显著高于对照(10.13 U3),随后呈下降趋势;羧酸酯酶(CarE)的活力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在接...
关键词:
红火蚁 球孢白僵菌 保护酶 酯酶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张笑宇 于肖夏 于卓 张武全 琚亮亮 薛玉凤
试验选取对黑痣病菌抗性不同的马铃薯材料,研究黑痣病菌毒素处理后马铃薯幼苗体内防御酶活性的变化及其与抗黑痣病的关系,以探讨马铃薯抗黑痣病机制。结果表明,经毒素处理一定时间,POD、PPO、SOD和CAT这4种防御酶活性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处理36~96 h时,POD、PPO、SOD活性快速升高,抗病品种底西芮酶活性的增加值明显大于感病品种大西洋的增加值;CAT活性先降低后升高,60 h达到最高,但处理时间内酶活性的增加值和品种抗病性不相关。处理96 h以后,POD和SOD的活性仍升高,但酶活性增加值在抗感品种之间没有显著差异,PPO和CAT的活性增加值降低。
关键词:
立枯丝核菌 毒素 马铃薯 防御酶活性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张瑞萍 巩振辉 黄炜 李大伟
辣椒疫霉菌(Phytophthora capsici)可对寄主植物产生致病性的毒素,使辣椒产生类似病原菌侵染引起的症状。将辣椒疫病病原菌粗毒素按10%,20%,30%,40%,50%,60%,70%,80%,90%,100%的体积比浓度,分别作用于未萌发和已萌发的辣椒种子,结果表明,辣椒疫霉菌粗毒素对辣椒种子发芽指数、辣椒幼苗株高、下胚轴长以及辣椒胚根的主根长、侧根长、侧根。数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通过主、侧根抑制率的比较,在同一浓度下,粗毒素对侧根的抑制作用大于主根。
关键词:
辣椒 疫病 病原菌粗毒素 发芽 生长特性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江厚春 李宝聚 石延霞 谢学文 吕国华
为探索辣椒疫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对带菌土壤和带菌种子进行传病试验研究,从而为病害的早期检测及综合防治提供依据。采用拌土法及注射法分别对土壤和辣椒果实接种辣椒疫霉菌,接种后对菌土中种植的辣椒植株发病情况、土壤中病原菌的存活及辣椒种子带菌、带菌种子传病情况进行调查研究。菌土中种植的辣椒植株在生长期持续的发生疫病,105 d时发病率稳定,但此时土壤中的疫霉菌依然存活;辣椒果实注射接种疫霉菌孢子悬浮液后,能使种子感染疫霉菌,显著降低发芽率和出苗率,出土的幼苗在苗期生长阶段会发生疫病。结果表明,带菌土壤和带菌种子都是辣椒疫病的主要初侵染来源及重要的传播途径。
关键词:
辣椒 疫病 初侵染来源 传播途径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张耀 林智熠 周文娟 潘镇泽 傅佳蕊 陈景新 倪林 邹双全
对圆齿野鸦椿枝条提取物的抑菌活性成分进行分离、纯化,结合现代波谱学技术对其结构进行鉴定,分别鉴定为(+)-(8R, 7′R, 8′R)-isolariciresinol-9-(6-tris-p-coumaroyl)-O-β-D-glucopyranoside(1)、(7R, 8R)-threo-7, 9, 9′-三羟基-3, 3′-二甲氧基-8-O-4′-新木脂素7-O-α-L-鼠李糖苷(2)、4-氧代芝麻素(3)、tetraketide(4)、19α-羟基熊果酸(5)、紫檀芪(6)、evofolin B(7)、豆甾醇(8).其中,除化合物4、5、7外,其他成分均为本课题组首次从野鸦椿属分离所得.抑菌活性测定结果显示,化合物4、5、7对辣椒疫霉病菌均具有中等抑制活性,其有效中浓度(EC_(50))值分别为1.285、0.300、0.906μmol·L~(-1).辣椒疫霉病菌经19α-羟基熊果酸处理后,菌丝干重减少,细胞膜的通透性增加,菌体内蛋白质含量增多,其保护酶(过氧化氢酶、过氧化物酶、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呈倒"V"型变化趋势.这说明19α-羟基熊果酸对辣椒疫霉病菌具有有效抑制作用.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源超 丁国云 马志超 李德葆
采用真菌核糖体基因转录间隔区域 (ITS)通用引物 ,PCR扩增棉花疫病菌、辣椒疫病菌核糖体基因的ITS1和ITS2 ,并对PCR产物进行了克隆和序列比较。结果表明 :棉花疫病菌的ITS1和ITS2分别由 2 0 6和 45 3个碱基组成 ,而辣椒疫病菌则分别由 174和 432个碱基组成。棉花疫病菌两个菌株之间ITS1和ITS2的同源性均高达 10 0 % ,而棉花疫病菌和辣椒疫病菌ITS1同源性为 70 9% ,其中中间区域 5 2~ 178bp在两种间变异丰富 ,同源性只有 5 4 3% ;ITS2在两种疫霉菌间的同源性为 70 9% ,变异均匀分布于全长序列中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辉 刘长远 赵奎华 孙军德
对采集到的辣椒疫病病原菌通过形态学观察和rDNA-ITS序列分析进行鉴定及同源性研究。利用真菌通用引物ITS4、ITS5对病菌基因组进行PCR扩增,将测序结果与已知序列进行比对,并利用Clustalx1.83及MEGA4.0软件进行聚类分析。试验结果表明:病菌菌落为白色,菌丝呈鹅毛绒状,无隔膜,孢子囊卵圆形或梨形,乳突单生;测得病菌ITS序列为805~877bp,rDNA-ITS序列同源性高,致病菌病原均为辣椒疫霉菌(Phytophthora capsici Leonian)。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张晓鹿 薛泉宏 郭志英 杨斌 周永强 许英俊
【目的】探索供试生防放线菌Act1、Act8和Act11与生防真菌C、D、M1和M2混合接种对辣椒根系生长、生防菌定殖能力及辣椒叶片和根系诱导抗性的影响。【方法】采用皿内拮抗试验确定适宜的生防真菌与生防放线菌组合,以甜椒和线椒幼苗为供试材料,蘸根接种处理后,于30和31 d时测定生防菌在辣椒根部的定殖量及辣椒叶片和根系的多酚氧化酶(PPO)活性,研究不同接种处理对生防菌在辣椒根部定殖能力及辣椒叶片和根系PPO活性的影响。【结果】(1)4株生防真菌与3株拮抗性生防放线菌形成的12个组合中有7个组合混接菌种之间无相互拮抗作用。(2)生防菌混合接种时甜椒叶片PPO活性的增率大于生防菌单独接种,混和接...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