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750)
- 2023(10225)
- 2022(8508)
- 2021(7912)
- 2020(6500)
- 2019(14178)
- 2018(13808)
- 2017(26381)
- 2016(13798)
- 2015(15505)
- 2014(15319)
- 2013(15364)
- 2012(14796)
- 2011(13849)
- 2010(14147)
- 2009(13323)
- 2008(12841)
- 2007(11397)
- 2006(10585)
- 2005(9899)
- 学科
- 济(82216)
- 经济(82157)
- 管理(37469)
- 业(32707)
- 方法(26345)
- 企(24398)
- 企业(24398)
- 数学(23960)
- 数学方法(23776)
- 中国(22632)
- 地方(19130)
- 农(18119)
- 贸(15886)
- 贸易(15877)
- 易(15480)
- 财(14406)
- 业经(14293)
- 学(13577)
- 制(13362)
- 地方经济(13214)
- 融(12100)
- 金融(12099)
- 银(11979)
- 银行(11975)
- 农业(11744)
- 行(11712)
- 环境(11407)
- 策(11377)
- 发(10152)
- 体(9769)
- 机构
- 学院(208494)
- 大学(208415)
- 济(108485)
- 经济(106725)
- 研究(82250)
- 管理(75645)
- 中国(64522)
- 理学(63748)
- 理学院(63001)
- 管理学(62279)
- 管理学院(61853)
- 财(47615)
- 京(44249)
- 科学(43292)
- 所(40942)
- 财经(37228)
- 研究所(36725)
- 经济学(36073)
- 中心(35393)
- 经(33997)
- 经济学院(32231)
- 江(30818)
- 院(29286)
- 北京(29058)
- 农(28671)
- 财经大学(27427)
- 范(27263)
- 师范(27102)
- 科学院(24878)
- 业大(23794)
- 基金
- 项目(128352)
- 科学(102896)
- 研究(98007)
- 基金(96023)
- 家(82531)
- 国家(81901)
- 科学基金(69873)
- 社会(66842)
- 社会科(63619)
- 社会科学(63608)
- 基金项目(48112)
- 省(45912)
- 教育(43836)
- 自然(40921)
- 资助(40745)
- 自然科(39976)
- 自然科学(39965)
- 划(39315)
- 自然科学基金(39300)
- 编号(37535)
- 成果(31603)
- 部(30516)
- 发(30150)
- 国家社会(29257)
- 重点(29057)
- 中国(27934)
- 课题(27154)
- 教育部(26893)
- 发展(25878)
- 创(25773)
- 期刊
- 济(129389)
- 经济(129389)
- 研究(74170)
- 中国(41870)
- 财(33851)
- 管理(30610)
- 农(27252)
- 科学(26761)
- 学报(25327)
- 融(24951)
- 金融(24951)
- 经济研究(22987)
- 大学(20332)
- 财经(19852)
- 学学(19123)
- 农业(18904)
- 教育(18805)
- 业经(17411)
- 经(17410)
- 技术(17289)
- 问题(16727)
- 贸(16664)
- 国际(15868)
- 世界(15135)
- 技术经济(12078)
- 统计(10872)
- 经济问题(10298)
- 业(10034)
- 现代(9654)
- 经济管理(9467)
共检索到33684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银行家
[作者]
邓宇
新冠肺炎疫情给全球经济以重创,特别是全球产业链体系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备受考验。从两个维度看,一是疫情促使全球经济发展的许多潜在危机正由暗到明,如短期内很难解决的财政赤字货币化、地缘政治对立、全球市场动荡以及国际合作碎片化等,并埋下较为严重的潜在风险;二是疫情折射出全球经济正面临前所未有的理论与实践危机,如日益扩大的债务赤字、资本市场与实体经济的严重背离、科技和贸易"脱钩"以及愈演愈烈的"逆全球化"思潮。未来,疫后宏观经济的复苏将迎来一个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这就需要内部更为精准、合理和稳健的政策协调预期,弥合政策基调与市场预期的"缺口"。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张平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中国政府采取了强力的宏观激励政策,中国经济从2009年第四季度全面复苏,经济增长回到了潜在增长率之上。中国正处在城市化拉升期,因此投资对城市化是有效的,2010年应继续全面复苏。但强力的宏观政策是非常时期的非常举措,宏观政策的正常化是2010年的重要抉择。继续沿着原有的激励方式和城市化模式,必然加快土地城市化的扩张和高价房地产的模式,直接导致资产价格泡沫和通货膨胀,因此应倡导稳速增效,提高城市化聚集度、改革政府体制,消解地方政府、大企业集团等带来的"倒逼机制",让宏观政策正常化。
[期刊] 国际经济评论
[作者]
傅勇
尽管全球经济已经触底,未来二次探底可能性也很小,但各主要经济体的复苏前景存在明显差异,这些差异将对全球刺激政策的退出尤其是中国的政策退出产生重要影响。包括中国在内的一些新兴经济体至少在同比意义上实现了V型复苏,但这些国家还无力带动发达经济体快速复苏,对照历史上主要危机演化,美欧日经济总体上还要在底部停留较长时间。复苏的不同步要求各国的政策退出也有先有后,然而,发达国家之间以及发达国家与新兴经济体之间的复杂的政策博弈,将使得全球政策退出滞后于经济周期的要求。中国经济已率先复苏,但退出政策受到发达经济体的诸多牵制,宏观政策和经济周期面临更大的错配风险。尽管未来一段时间中国的通胀仍相对稳定,但从宏观...
关键词:
危机 复苏 退出 博弈 宏观政策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白和金
[期刊] 银行家
[作者]
刘冰
2020年的全球疫情加速了上一轮全球宏观经济周期的结束,2021年随着各国疫苗接种的有序推进,全球经济复苏已逐步进入正轨,中国和美国的宏观经济政策与全球宏观经济运行的逻辑一脉相承,宏观政策传导下的通胀预期和流动性问题影响着全球经济复苏共振的格局。展望未来,后疫情时代中的气候共识大背景,必将联动全球经济产业链在绿色驱动和科技赋能趋势中的提质升级,也将开启新一轮的设备投资周期,全球经济正在迈入新一轮发展周期;回归当下,中国的"十四五"规划开启了国际合作新格局,美国拜登政府的经济刺激措施也蓄势待发。探讨中美合作的前景不仅是中国参与全球治理、彰显大国担当的具体体现,也是在宏观政策牵动的宏观周期大背景下的发展趋势和目标。本文将以货币政策为切入点,探析中美宏观政策对世界经济格局发展的影响,并论证新一轮发展周期中,中美如何求同存异、顺势而为,探寻凝聚共识的切入点(例如气候合作),更好地在新周期中运用宏观政策促进全球经济平衡发展。
[期刊] 经济研究参考
[作者]
高晓华 赵志君
本文根据国际宏观经济形势的特点,把2008年以来的宏观政策分成协调一致的共识、各自为政的分歧和迫不得已的新一波宽松三个阶段,考察了国际金融危机后的世界经济和宏观政策演化。通过经济基本面、政府赤字、货币政策的变化趋势,本文提出了世界经济发展的五个特征。本文认为,在经济增长减速和政府赤字和债务率居高不下且趋势性上升的背景下,凯恩斯主义的扩张性财政政策难以为继,宽松货币政策将利率压低至零甚至负值是一种常态现象,从而实际利率长期为负,储备货币的竞争性贬值是不得已的选择。
[期刊] 改革
[作者]
宏观政策“三策合一”与宏观政策评价课题组 陈彦斌 刘哲希 陈小亮 谭涵予 吴韬
基于宏观政策“三策合一”理论与宏观政策“三策合一”指数,对2023年的宏观政策及其调控效果进行系统评价。从政策调控效果来看,2023年产出缺口与潜在增速缺口双双收窄,金融风险整体可控,宏观政策较好地实现了经济稳定和金融稳定“双稳定”目标。但也要注意到,产出缺口和潜在增速缺口依然为负,此外部分领域仍然面临潜在风险。从政策操作来看,2023年宏观政策稳中求进,积极有效地应对了内外部压力,但稳定政策的力度和传导效率有待进一步提升,稳定政策、增长政策与结构政策的取向一致性有待加强。总体上,2024年中国经济回升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但也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建议采取“宏观政策‘三策合一’+改革”的一揽子大宏观政策组合,加强增长政策和结构政策的使用,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从而提高宏观政策的整体调控效果,助力经济实现5%以上的增长目标。
[期刊] 经济研究
[作者]
徐忠 贾彦东
本文讨论的核心是如何准确认识和理解自然利率,并尝试建立以自然利率为基础的宏观经济分析和政策决策框架。为此,本文首先在一个简单理论架构下对影响自然利率变化的因素及其作用机制进行归纳分析,之后分别利用半结构化模型、宏观计量模型和DSGE模型估计中国的自然利率。在此基础上,针对当前中国宏观经济运行中面临的突出问题和主要矛盾,探讨分析基于自然利率的宏观政策选择,以期为政策决策提供参考。主要结论如下:(1)整体而言,中国自然利率水平近年呈现出逐步下降特征,实际利率仍高于自然利率平均水平。(2)长期内,自然利率变化主要受潜在产出增速下降、TFP增长放缓以及人口结构变化等因素影响。短期内,受政策和经济预期不确定性影响较大。此外,投资专有技术进步增速降低、资本形成效率下降、政府支出不足、去杠杆政策等多种因素都会对自然利率产生影响。(3)在平衡好短期需求与中长期改革目标基础上,应以结构性改革为导向,避免追求名义扩张,促进以提升自然利率和潜在产出为目标的实际扩张。应加强宏观政策协调,促进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更加注重优化投资质量和投资结构,提高投资专有技术进步水平;更加重视稳定经济预期,降低宏观经济不确定性带来的负面影响。
[期刊] 国际税收
[作者]
徐秀军
在经历2021年的强劲反弹后,2022年全球经济复苏的脆弱性日益凸显,经济增速大幅下滑。同时,全球就业形势改善有限,通胀水平屡创新高,财政状况不容乐观,国际贸易增长乏力,跨境投资出现萎缩。展望未来一段时间,美欧货币政策紧缩的溢出效应、大规模经济制裁及其影响、全球债务可持续性、全球粮食与能源短缺、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困局、全球经济治理的进展等问题值得关注,全球经济复苏也将面临更大压力。
[期刊]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作者]
刘遵义 李飞
1、引言 中国经济在几乎停顿了三年以后,于1992年第二季度又开始了它在1989年6月以前的快速增长的步伐。预计1992年全年的实际GDP的增长率将超过10%,可与80年代达到的最高增长率相比。按GDP的减缩指数计算,1992年平均通货膨胀率将在5%左右。这种大大超过预期的经济加速增长的直接动因,基本上来自于1992年年初邓小平的南方之行,后者明确
[期刊] 税务研究
[作者]
陆百甫
[期刊] 当代财经
[作者]
吴俊培 卢盛峰
基于1997-2013年省级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中国财政宏观政策在发挥经济稳定功能中的实际效应。研究结果显示:(1)中国宏观经济呈现出明显的周期性特征;(2)现行财政宏观政策并未有效发挥经济稳定作用,即财政收入政策只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物价稳定和防止通胀的功能,而支出政策的经济稳定功能也只体现在经济产出增长方面;(3)进一步分周期波动阶段分析表明,研究结论具有稳健性。因此,要充分有效发挥财政宏观政策的经济稳定功能,需要深化财政体制以及相应的经济体制改革。同时,不能过度依赖宏观调控,应该重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微观制度安排的完善。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王东京
中国经济落实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必须将稳就业作为优先目标。经济学理论逻辑证明,只有就业稳,人们的收入预期才能稳;而人们的收入预期稳,消费需求才能稳,由此才能有效地稳投资、稳金融、稳外资、稳外贸。实现优先稳就业的目标同时需要政府宏观政策的配合:一方面,积极财政政策应该加力提效,并立足于供给侧重点推行结构性减税;另一方面,稳健货币政策应继续保持中性,确保货币供应松紧适度。
关键词:
稳中求进 稳就业 财政政策 货币政策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孙维伟 段白鸽
本文利用2001—2013年省际面板数据,基于四个维度刻画车险市场发展并构建面板数据模型,从宏观视角拓展研究中国经济增长、不同政策对车险市场发展的影响。实证研究结果显示,经济增长、车险条款与费率市场化改革在车险市场发展中影响显著,汽车限购对车险市场发展中市场波动影响较为显著,但是对于车险保费收入、车险深度和密度尚没有显著的影响。政策含义在于,政府在制定车险业改革宏观政策中应发挥绿色发展的导向作用,车险服务业应注重与社会经济协同发展,为助推绿色交通环境发展保驾护航。
[期刊] 宏观经济研究
[作者]
孙维伟 段白鸽
本文利用2001—2013年省际面板数据,基于四个维度刻画车险市场发展并构建面板数据模型,从宏观视角拓展研究中国经济增长、不同政策对车险市场发展的影响。实证研究结果显示,经济增长、车险条款与费率市场化改革在车险市场发展中影响显著,汽车限购对车险市场发展中市场波动影响较为显著,但是对于车险保费收入、车险深度和密度尚没有显著的影响。政策含义在于,政府在制定车险业改革宏观政策中应发挥绿色发展的导向作用,车险服务业应注重与社会经济协同发展,为助推绿色交通环境发展保驾护航。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