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2304)
2023(3408)
2022(2893)
2021(2718)
2020(2332)
2019(5371)
2018(5144)
2017(10681)
2016(5551)
2015(6497)
2014(6294)
2013(6335)
2012(6102)
2011(5636)
2010(5559)
2009(5150)
2008(5114)
2007(4421)
2006(3745)
2005(3254)
作者
(15477)
(12998)
(12981)
(12409)
(8648)
(6363)
(5908)
(5236)
(5020)
(4660)
(4632)
(4373)
(4228)
(4191)
(4170)
(4125)
(4004)
(3837)
(3829)
(3789)
(3403)
(3300)
(3288)
(3074)
(2988)
(2911)
(2895)
(2693)
(2634)
(2617)
学科
(32364)
经济(32335)
方法(20132)
数学(18668)
数学方法(18609)
(17103)
管理(16713)
(14217)
企业(14217)
(8797)
(8132)
中国(6228)
(6165)
财务(6165)
财务管理(6153)
企业财务(6025)
(5489)
地方(4884)
(4759)
贸易(4757)
(4576)
业经(4427)
教育(4422)
理论(4279)
(4039)
金融(4038)
农业(3915)
(3793)
技术(3738)
经济学(3508)
机构
大学(88558)
学院(85249)
(39213)
经济(38725)
管理(33957)
理学(30149)
理学院(29895)
管理学(29576)
管理学院(29415)
研究(24974)
(18876)
中国(18264)
(18210)
财经(16013)
(14760)
经济学(14224)
科学(13764)
(13104)
经济学院(12953)
财经大学(12153)
(11983)
中心(11586)
(11391)
业大(11365)
(10701)
师范(10588)
商学(10382)
商学院(10317)
研究所(10286)
北京(10029)
基金
项目(57572)
科学(46345)
基金(44329)
研究(42046)
(37319)
国家(37025)
科学基金(32903)
社会(29403)
社会科(27970)
社会科学(27966)
基金项目(23197)
(21685)
教育(20681)
自然(20507)
自然科(20056)
自然科学(20054)
自然科学基金(19746)
资助(19120)
(17596)
编号(15872)
(14286)
成果(13535)
教育部(12964)
重点(12657)
国家社会(12573)
人文(12459)
大学(12073)
(11994)
(11340)
创新(11262)
期刊
(36804)
经济(36804)
研究(24680)
(15365)
学报(13903)
中国(12451)
管理(11322)
科学(11242)
大学(10851)
学学(10127)
财经(9402)
(9330)
教育(8750)
(8025)
金融(8025)
(7959)
经济研究(6723)
农业(6230)
技术(6133)
问题(5200)
统计(4774)
(4596)
业经(4490)
技术经济(4311)
(4178)
理论(4028)
图书(3921)
(3865)
商业(3857)
决策(3821)
共检索到11730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求索  [作者] 罗检秋  
苏舆继承了晚清多重学术传统,而其《春秋繁露义证》侧重疏释文字,大体排斥公羊学理论。针对康有为的《春秋董氏学》,苏舆重释了董仲舒的“改制”说,基本不认同何休的“三科九旨”。他试图回归孔、孟,但所作阐释深受程、朱理学影响,也存在着一些误释。从经学系谱而言,苏舆的主要角色是批评而非发展公羊学。尽管如此,《春秋繁露义证》的文字考释多有成就,有裨于纠正晚清以来公羊家肆意将学术政治化、工具化的偏颇。
[期刊] 全球教育展望  [作者] 叶飞  
缺乏公民的主体性参与,公民教育极容易产生"疏离"的状态,即公民知识与公民实践、公民个体与公民社会的分裂与脱离。这种"疏离"状态由于违背了公民教育的实践属性和主体参与性,因此并不利于公民品质的培养,反而将阻碍健全的公民品质的成长。基于此,有必要建构一种参与式的公民教育,通过引导受教育者参与到学校公共生活、社区公共生活以及更为广阔的社会公共生活领域之中,来促进他们的公民知识、公民理性、公民价值感和公民行动能力等方面的综合发展。公民教育从"疏离"走向"参与",可以更好地体现公民教育的实践本性,促进公民教育的实践回归。
[期刊] 教育研究  [作者] 张学敏  陈星  
教育向人们传授有关消费的知识和技能,可以促进人的发展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帮助人们实现人生幸福。自工业文明以来,教育活动与生产活动日益关联,但却日趋疏离消费性知识和技能。其原因主要在于人们普遍认为消费从属于生产并受生产支配、工具理性倾向为教育的生产性提供了重要依据、通常的消费活动无须借助于专门的学校教育等诸多方面。扭转教育疏离消费的趋向亟须教育对消费的刺激力量的拉动,借助教育提升人们的消费层次和品质,依靠教育对消费观念和方式的矫正。
[期刊] 图书馆杂志  [作者] 刘君  
“科学”与“实用”是图书馆学研究不可或缺的两个维度,通过对图书馆学研究的发展历程进行理性的回顾与反思发现,以往的研究中存在着二者相互疏离的现象,影响了图书馆学的健康发展,因此,实现两者的整合,是发展图书馆学、完善图书馆学研究的基本途径和必然选择。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杨伟荣  张方玉  
瞿秋白自称是"半吊子文人""脆弱的二元人物",一生因"历史的误会"而苦恼,这与贯穿他一生的强烈的疏离感有莫大关系。许多学者也称瞿秋白为"悲剧性命运的书生领袖"。然而,"疏离"与"亲近"并不一定截然相对,"悲剧"与"幸福"也不见得就不能共存,一生被"疏离"困扰的人也有自己的"独家幸福"。因此,疏离与亲近的关系建构就成为探究瞿秋白幸福观的关键。研究瞿秋白疏离意识中的幸福存在,对于梳理瞿秋白一生复杂的情感关系,丰富瞿秋白研究的理论成果,拓展瞿秋白研究的纵横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意义。
[期刊]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作者] 陈长彬  杨忠  盛鑫  
工作疏离感日益受到国内外研究者的广泛重视。本文从概念界定、影响因素、构成维度、后果变量等方面对工作疏离感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分析了工作疏离感作为中介变量或调节变量的重要作用,并针对目前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期刊] 教育与经济  [作者] 钱佳  郝以谱  李豪  
采用中国教育追踪调查(CEPS) 2013-2014学年基线数据,运用倾向性得分匹配法,分析了留守对农村初中生同伴交往的影响及其异质性,并基于夏普利值分解估计了影响强度。研究发现:第一,在控制其他因素的情况下,留守对农村初中生构建同伴关系有显著的负效应;第二,异质性检验结果表明,留守对学生同伴关系的负影响以仅父外出留守、七年级学生、男生、非寄宿学生群体更为突出;第三,夏普利值分解发现留守可以解释同伴关系变异的3.75%。应从国家政策、学校指导和家庭支持等层面对留守儿童同伴关系予以关注和支持,促进其社会化发展。
[期刊] 浙江社会科学  [作者] 陶磊  
传统儒家经典的价值关切,从政治的角度观察并不统一,其既关注德性之正,又关注群体之治,正与治之间不存在统一的宇宙论基础。关注德性之正,可以《诗》为代表,其宇宙论以人心、人性为中心;关注群体之治,可以《春秋》为代表,其宇宙论基础是天。《诗》亡然后《春秋》作,反映的是古代政治的核心关切从正转向治的历史变迁。《尚书》的有德者有天下的观念以德性为政治合法性之基础;《周礼》之王与官制的分离,反映的是指向于治的政治权力的独立,其合法性基础则是基于天道的秩序。指向于群体之治与作为治权基础的天,是高于天地二分格局之上的天。经学核心价值在本体论虽是二元,然在认识论上则可以统一,这是两种不同追求的学术可以综合的基础。传统中的今古文学与汉宋之分,都可以从求正与求治的不同上得到说明。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陈琳  
20世纪后半期以来,经济学和伦理学的对话在西方逐渐兴起并开始引起关注。20世纪70年代末才开始真正接触现代市场体系的中国,依然在经济学和伦理学继续撕裂的道路上一往无前。文章尝试说明当代中国经济治理需要对经济和伦理问题进行统筹考虑。从思想史上看,现代经济学萌发于对经济问题与伦理问题之间张力的沉思,由追求自由、平等之良善生活的道德敏感所催发;在特殊的历史背景、思想者的谨慎态度和社会科学方法论变迁的推动下,现代经济学逐渐与伦理学分离。但是在目前的技术限制之下,经济理论与伦理学依然存在错综复杂的联系,经济学与伦理
[期刊]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陈琳  
20世纪后半期以来,经济学和伦理学的对话在西方逐渐兴起并开始引起关注。20世纪70年代末才开始真正接触现代市场体系的中国,依然在经济学和伦理学继续撕裂的道路上一往无前。文章尝试说明当代中国经济治理需要对经济和伦理问题进行统筹考虑。从思想史上看,现代经济学萌发于对经济问题与伦理问题之间张力的沉思,由追求自由、平等之良善生活的道德敏感所催发;在特殊的历史背景、思想者的谨慎态度和社会科学方法论变迁的推动下,现代经济学逐渐与伦理学分离。但是在目前的技术限制之下,经济理论与伦理学依然存在错综复杂的联系,经济学与伦理学的二元对立的分析模式及奠基于其上的公共讨论面临诸多问题,文章最后以所有制问题为例对此进行说明。
[期刊]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作者] 刘龙  
关键词:
[期刊] 现代管理科学  [作者] 陈礼林  杨东涛  
文章分析了员工组织政治认知对工作疏离感的影响机理,并通过对340位企业员工的问卷调查,采用层级回归方法检验了员工职业价值观在工作疏离感决定中的调节作用。主要结论包括:第一,组织政治认知对工作疏离感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能力;第二,员工的社会型职业价值观调节了组织政治认知与工作疏离感之间的正向关系,社会型职业价值观的水平越高,组织政治认知与工作疏离感之间的关系就越弱;反之越强。文章最后讨论了研究结果的管理学意义,提出应弘扬社会型职业价值观以减少员工的工作疏离感。
[期刊]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作者] 杨伟荣  张方玉  
"瞿秋白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中国革命文学事业的重要奠基人。"这看似是对瞿秋白战斗的一生、光辉的一生的高度评价,其实却隐含着他一生的无奈与悲哀。"马克思主义者"和"旧士文人"的双重身份曾一度让瞿秋白倍感撕裂与苦痛,"疏离"形象也因此成为瞿秋白一生都挥之不去的标签。然而,"疏离"形象背后的隐性情结却不太为人所知。探寻瞿秋白生命历程中的"疏离"形象,对于理性理解瞿秋白的复杂情感、突破过往瞿秋白研究的解释窠臼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
[期刊] 中国特殊教育  [作者] 刘旺  
用问卷法对431名听力障碍中学生的疏离感进行测查,结果如下:(1)听障中学生疏离感的总体状况表现为环境疏离最高、社会疏离其次、人际疏离最低。(2)女生的无意义感高于男生,男生的亲人疏离感和不能控制感高于女生;在三个年级的学生中,9年级学生的自我疏离感最高,7年级学生的压迫疏离感最低。(3)独生子女的伙伴疏离感高于非独生子女;城市学生的压迫疏离感和社会孤立感高于农村学生。(4)听障中学生的无意义感和亲人疏离感均随人缘状况的改善而降低;人缘差的学生的伙伴疏离感和不能控制感高于人缘好的学生。
[期刊] 经济管理  [作者] 任晗  许亚玲  陈维政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以304份数据为样本,探讨了直接上级的辱虐管理行为对"80前"和"80后"员工工作疏离感的影响作用,并对代际的调节作用进行了检验。结果与公众和学术界对"80后"员工"脆弱、缺乏足够的心理承受力"等评价大相径庭:辱虐管理对员工工作疏离感及其三个维度均有显著正向影响作用;"80前"员工感受到的辱虐管理水平、工作疏离感及其三个维度的均值水平均高于"80后"员工各变量均值水平,除孤立感外,其他变量在两组样本中的均值水平差异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代际的调节作用通过了显著性检验。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