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1347)
- 2023(1910)
- 2022(1827)
- 2021(1644)
- 2020(1504)
- 2019(3619)
- 2018(3582)
- 2017(6432)
- 2016(3877)
- 2015(4355)
- 2014(4400)
- 2013(4364)
- 2012(4032)
- 2011(3654)
- 2010(3691)
- 2009(3465)
- 2008(3444)
- 2007(3192)
- 2006(2770)
- 2005(2481)
- 学科
- 济(13616)
- 经济(13606)
- 方法(8529)
- 管理(8426)
- 业(7533)
- 数学(7434)
- 数学方法(7165)
- 企(6886)
- 企业(6886)
- 学(6305)
- 和(2772)
- 财(2632)
- 理论(2526)
- 环境(2508)
- 农(2501)
- 地方(2389)
- 业经(2242)
- 贸(2232)
- 贸易(2231)
- 中国(2226)
- 害(2223)
- 易(2177)
- 虫(2069)
- 技术(1983)
- 生态(1962)
- 策(1961)
- 划(1870)
- 务(1863)
- 财务(1851)
- 财务管理(1840)
- 机构
- 大学(58065)
- 学院(57182)
- 研究(23006)
- 科学(19603)
- 管理(19410)
- 农(18175)
- 理学(16611)
- 理学院(16355)
- 济(16321)
- 经济(15760)
- 中国(15677)
- 管理学(15643)
- 管理学院(15576)
- 业大(14663)
- 农业(14637)
- 所(14352)
- 京(13816)
- 研究所(13527)
- 中心(10028)
- 省(9903)
- 农业大学(9637)
- 室(9503)
- 江(9352)
- 实验(8943)
- 技术(8833)
- 北京(8655)
- 实验室(8625)
- 院(8625)
- 重点(8164)
- 业(8021)
- 基金
- 项目(42899)
- 科学(31515)
- 基金(29337)
- 家(28404)
- 国家(28228)
- 研究(24151)
- 科学基金(22595)
- 省(18509)
- 自然(17679)
- 自然科(17288)
- 自然科学(17273)
- 自然科学基金(16915)
- 划(15849)
- 基金项目(15062)
- 资助(13461)
- 社会(12683)
- 社会科(12003)
- 社会科学(11996)
- 科技(11719)
- 计划(11542)
- 教育(10987)
- 重点(10253)
- 科研(9085)
- 发(8641)
- 编号(8597)
- 专项(8463)
- 创(8257)
- 部(8174)
- 创新(7888)
- 业(7464)
共检索到8199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张尚卿 韩晓清 缪作清 吴志会 张立娇
为了确定引起河北省丰南区发现的一种植株青枯、维管束褐变的番茄病害的病原菌,进行了病原菌分离培养纯化、致病性测定、田间接种后再分离、菌落和形态学观察结合分子鉴定,确定该病害为尖孢镰刀菌番茄颈腐根腐病专化型引起的番茄颈腐根腐病。确定病原菌为尖孢镰刀菌番茄颈腐根腐病专化型。对茎基接种和浸根接种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茎基接种发病率和死亡率均高于浸根接种。为接种完成该病害的抗病育种和防治药剂筛选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王梦蕊 刘淑梅 侯丽霞 王施慧 吕宏君 苏晓梅
【目的】探索番茄颈腐根腐病(Fusarium crown and root rot,FCRR)苗期抗性鉴定技术,并对番茄种质资源及品种进行抗性鉴定分析,挖掘和丰富可利用的抗性资源,为培育抗颈腐根腐病番茄品种打下基础。【方法】以尖镰孢番茄颈腐根腐病专化型病原菌(Fusarium oxysporum f. sp. radicis-lycopersici,Forl)和感病栽培番茄Heinz 1706为材料,研究接种菌液浓度、接种寄主苗龄、接种后管理温度和不同接种方法对番茄颈腐根腐病人工接种鉴定效果的影响。随后通过苗期人工接种鉴定方法结合文献中已报道的与抗性基因连锁的分子标记,对100份番茄种质材料进行颈腐根腐病抗性鉴定分析。【结果】在一定范围内,番茄颈腐根腐病发病率及病情指数随着接种菌液浓度的升高而增大,接种菌液浓度为107个孢子/mL时,发病率及病情指数分别为100%和89.2,可以反映寄主真实的抗性水平;接种寄主苗龄为2—5叶期均能使植株发病,不同苗龄间病情指数无显著差异;接种后不同的管理温度对番茄颈腐根腐病的病情指数影响显著不同,其中较低的管理温度(20℃)有利于番茄颈腐根腐病的发生;使用浸根法和灌根法进行鉴定,番茄颈腐根腐病发病率和病情指数较高且效果稳定,显著优于茎注射法。对100份番茄种质材料进行分析,接种鉴定结果显示有38份材料表现抗病,这些材料可用于番茄抗颈腐根腐病育种或生产。在已报道的与Frl连锁的分子标记中,SCARFrl的准确率最低,仅为51%,C2-25的准确率为59%,而PNU-D4的准确率为83%,该标记可用于番茄抗颈腐根腐病辅助选择。【结论】建立的苗期抗性鉴定技术能客观反映供试材料的实际抗性水平,可用于番茄抗颈腐根腐病材料的鉴定筛选。
关键词:
番茄 颈腐根腐病 抗性鉴定 分子标记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张小飞 邹成佳 崔丽娜 李晓 杨晓蓉 罗怀海
2010-2011年,从我国西南地区16个市(县)主要玉米产区采集玉米穗腐病标样190份,采用组织分离培养法分离得到393个菌株,将传统形态学分类方法与分子生物学方法相结合,共鉴定出15个种属,其中以拟轮枝镰孢菌(Fusarium verticillioides)分离频率最高为40.20%,为优势菌株;其次为禾谷镰孢菌(Fusarium graminearum),分离频率为15.01%。选用优势菌株拟轮枝镰孢菌采用花丝注射法、籽粒注射法、花丝喷雾法3种方法进行了穗腐病接种方法筛选,结果表明,籽粒注射法有利于病原菌的侵染发病,发病程度适中,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接种方法。采用此方法对西南主要推广品种进...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曹海潮 李秀环 王晓坤 白海秀 慕卫 刘峰
目的】评价吡唑醚菌酯与戊唑醇、丙环唑、氟硅唑等防治番茄颈腐根腐病的应用潜力。【方法】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和孢子萌发法分别测定吡唑醚菌酯、戊唑醇、丙环唑、氟硅唑4种杀菌剂抑制番茄颈腐根腐病菌(Fusarium oxysporum f.sp.radicis-lycopersici)菌丝生长、分生孢子萌发及芽管伸长的毒力。通过温室盆栽试验,采用灌根处理法,于施药后7、15 d测定番茄幼苗株高和茎粗的增加量,评价杀菌剂对番茄植株生长的安全性;在室内,利用盆栽番茄,采用先接菌后施药的方法,测定施药后7、15和30 d药剂对番茄颈腐根腐病的防治效果;在田间,同样采用灌根处理,分别于施药后60、90和150 d调查番茄颈腐根腐病发病情况及最终番茄产量,评价不同杀菌剂对番茄颈腐根腐病的防治效果以及对番茄产量的影响。【结果】吡唑醚菌酯对番茄颈腐根腐病菌菌丝生长、孢子萌发及芽管伸长均表现出较高的毒力,EC_(50)分别为0.055、0.012、0.010μg·m L~(-1),其次为丙环唑,EC_(50)分别为0.058、0.060、0.011μg·m L~(-1)。戊唑醇抑制菌丝生长的作用强,对孢子萌发及芽管伸长的毒力较低,EC_(50)分别为0.075、0.255、0.455μg·m L~(-1);氟硅唑抑制分生孢子芽管伸长的毒力高,而抑制菌丝生长与孢子萌发毒力相对较低,EC_(50)分别为0.013、0.078、0.457μg·mL~(-1)。戊唑醇25、50 mg a.i./株、丙环唑5、10 mg a.i./株、氟硅唑5、10 mg a.i./株均显著抑制番茄幼苗株高,增加茎粗,吡唑醚菌酯30、60 mg a.i./株处理则均无影响。温室盆栽接种试验中,药后30 d,吡唑醚菌酯60 mg a.i./株防治效果最高,为87.12%,丙环唑10 mg a.i./株次之,防治效果为82.17%,戊唑醇50 mg a.i./株与氟硅唑10 mg a.i./株的防治效果分别为79.40%与71.67%。田间施药后90 d,吡唑醚菌酯60 mg a.i./株防治效果最高,为90.36%,戊唑醇50 mg a.i./株与丙环唑10 mg a.i./株次之,分别为84.20%与82.55%,氟硅唑5 mg a.i./株防治效果最低,为65.06%。而至施药后150 d,各处理防治效果均显著降低,戊唑醇50 mg a.i./株最高,为40.40%。最终产量统计,吡唑醚菌酯60 mg a.i./株处理增产率最高,为50.63%,丙环唑5 mg a.i./株最低,为-2.61%。【结论】吡唑醚菌酯、戊唑醇、丙环唑、氟硅唑4种杀菌剂抑制番茄颈腐根腐病菌菌丝生长的毒力相近,吡唑醚菌酯对孢子萌发及芽管伸长的毒力高于3种三唑类药剂。吡唑醚菌酯、丙环唑及戊唑醇均可用于设施内番茄颈腐根腐病的防治,吡唑醚菌酯60 mg a.i./株的防治效果最高,对植株安全且增产显著,而丙环唑与戊唑醇应注意控制使用剂量。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冯志珍 李金岭 陈太春 马志远 段军娜 安德荣
【目的】从多年耕作的番茄大棚土壤中筛选对番茄疫霉根腐病有较强生防效果的拮抗细菌。【方法】随机采集多年耕作的番茄大棚土壤样品30份,采用平板稀释法从中分离细菌,以辣椒疫霉病菌、番茄灰霉病菌、烟草黑胫病菌、小麦根腐病菌、棉花枯萎病菌、稻瘟病菌为靶标菌筛选拮抗菌;通过形态学特征、生理生化特征及16SrDNA序列分析对筛选出的拮抗菌株进行鉴定。检测拮抗菌株无菌发酵液对供试病原真菌菌丝生长、孢子萌发、菌丝形态的影响及对番茄疫霉根腐病的盆栽防效。用饱和度分别为10%,20%,25%,30%,35%,40%,50%,60%,70%,80%,90%和100%硫酸铵对拮抗菌株无菌发酵液进行沉淀,测定不同饱和度硫...
关键词:
番茄疫霉根腐病 辣椒疫霉病菌 抑菌活性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韩永超 向发云 曾祥国 张鹏 顾玉成
【目的】明确草莓根颈腐烂病的病原,为草莓根颈腐烂病的防治及抗病育种提供依据。【方法】对取自湖北省武汉市的发病草莓植株分别进行发病组织培养、分离纯化。采用牙签根颈接种方法进行致病性测定;观察病原微生物在马铃薯葡萄糖琼脂培养基(potato dextrose agar,PDA)上的菌落形态;从所分离到的菌株中选择PDA培养基平板上形态不同的Zhd-3、Zhd-4-1和Zhd-5进行后续试验和分析。测定各菌株在18℃黑暗条件下的菌丝生长速度,然后用方差分析程序(ANOVA)对不同菌株间的差异显著性进行分析;采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病原菌在草莓叶柄上产生的分生孢子形态进行分析。分别以Zhd-3...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王惠哲 李淑菊 马德华 董金皋
在天津市及周边地区采集病株进行组织分离 ,同时分离到两类病原菌 ,经初步的生物学特性鉴定表明 ,引起黄瓜根腐病的主要病原菌为甜瓜疫霉、尖孢镰刀菌和茄病镰刀菌。经接种试验 ,认为甜瓜疫霉为主要致病菌
关键词:
黄瓜根腐病 病原菌鉴定 致病性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张绍松 李成云 周晓罡 丁玉梅 孙茂林
通过5年番茄栽培地的根结线虫发病状况调查,得出蔬菜栽培地的根结线虫发病率为90%~100%。采集发病株根系及其附着的根系土,利用蔗糖高渗溶液离心法与分离筛法分离,获得病原线虫3种虫态的虫体。接种不同虫态的分离物于培养的番茄幼苗,培养56 d后,调查结果显示:已分化并具有卵雏形的雌虫所产生根结和卵块团的数量极少,缺乏侵染性;接种虫卵和幼虫对苗期番茄根系具有侵染性,但形成根结时间不同,接种幼虫后10 d可见根结雏形,同时接种的虫卵,16 d可见根结雏形,病圃土则需17 d;接种J2幼虫后,苗期番茄单株平均形成卵块团数为48.1个,虫卵和病圃土则约有4.5个,表明接种幼虫是测试植物对根结线虫敏感性的...
关键词:
番茄 根结线虫 分离 苗期 接种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黄俊斌 赵纯森 周茂繁
近几年来,随着药用植物种植面积的增加以及品种的野转家,病害问题日益突出,成为限制药材生产的主要障碍,药用植物根腐病是发生最为严重的病害之一。如贝母和西洋参的根腐病在一般年份都可引起产量损失20%~30%,发病严重时产量损失高达70%~80%,甚至绝收...
关键词:
药用植物 根腐病 病原鉴定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王立新 孙先荣 白全江 齐凤鸣 刘正坪
黄芪根腐病在内蒙古西部黄芪主产区普遍严重发生。从患病的黄芪根皮内外获得分离物,经鉴定及致病性测定证实,引起黄芪根腐病的致病菌主要是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solani),其次为尖镰孢(Fusariumoxysporum)和腐皮镳孢(Fusariumsolani)。
关键词:
黄芪,根腐病,病原菌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纪雨微 李梓嫣 邓硕真 汪玉清
番茄溃疡病(Bacterial canker of tomato)是目前国内外番茄生产上最严重的细菌病害之一。为建立准确有效的人工接种鉴定体系,本研究采用5种不同的人工接种方式(剪顶法、喷雾法、复叶柄注射法、茎顶端注射法和茎基部注射法)对番茄植株进行接种,比较和分析了接种后各群体植株起始发病时间、平均发病率、病情指数和平均死株率等指标。结果表明:剪顶法和茎部注射法接种病原菌致病效果最好,发病率达到100.0%,病情指数>75.0,但是剪顶法接种后植株死亡率很高,接种40d时死亡率高达96.7%,不利于后续的遗传分析及留种;进一步分析发现茎基部注射接种时病原菌在植株体内传播速度更快;用5份抗感性不同的番茄材料及2个遗传分离群体共计742株番茄进行茎基部注射接种,结果表明该法接种后可以准确区分番茄材料的抗感性。综上所述,本研究结果表明茎基部注射法接种适用于番茄材料抗溃疡病评价及遗传分析,为抗溃疡病番茄材料的筛选及抗性品种的培育提供了有力支撑。
关键词:
番茄溃疡病 人工接种方式 茎基部注射法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周鹏泽 王晓敏 孔维康 王林 白圣懿 李小红 郭猛 程国新
对宁夏银川市收集的番茄白粉病病叶上的病原菌进行分离、纯化,分别进行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形态学鉴定结果表明:银川市番茄白粉病病原菌分生孢子单生,呈卵圆形或腰鼓状;其顶端位置萌发出芽管,芽管末端生有乳突状附着胞,附着胞亦着生于菌丝上;分生孢子梗直立不分支;未发现闭囊壳。对病原菌的内部转录间隔区序列进行比对,其与新番茄粉孢菌(Oidiumneolycopersici)的一致性达99%以上。形态学鉴定结合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表明,引起银川市番茄白粉病的病原菌为新番茄粉孢菌。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周鹏泽 王晓敏 孔维康 王林 白圣懿 李小红 郭猛 程国新
对宁夏银川市收集的番茄白粉病病叶上的病原菌进行分离、纯化,分别进行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形态学鉴定结果表明:银川市番茄白粉病病原菌分生孢子单生,呈卵圆形或腰鼓状;其顶端位置萌发出芽管,芽管末端生有乳突状附着胞,附着胞亦着生于菌丝上;分生孢子梗直立不分支;未发现闭囊壳。对病原菌的内部转录间隔区序列进行比对,其与新番茄粉孢菌(Oidiumneolycopersici)的一致性达99%以上。形态学鉴定结合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表明,引起银川市番茄白粉病的病原菌为新番茄粉孢菌。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熊艳 杨帅 青玲 周常勇 孙现超 杨水英
【目的】明确引起四川番茄黄化曲叶病(Tomato yellow leaf curl disease,TYLCD)的病原。【方法】对采自四川攀枝花市田间表现矮化、黄化和曲叶症状的番茄植株SC64-67,通过PCR、克隆及测序等技术获得病毒及卫星DNA的全基因组序列,并对序列进行变异分析。【结果】利用双生病毒简并引物PA/PB从4个样品中均扩增得到约500 bp的片段,随机选择SC65进行DNA-A全基因组扩增和序列测定,该DNA分子全长为2 732 nts,系统进化分析表明,其与已报道的中国番茄黄化曲叶病毒(Tomato yellow leaf curl China virus,TYLCCNV)...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杨春泉 陈宜修 林玉 蔡学清 邱思鑫 刘春莹 胡方平
2006年在福建省闽清县种植的反季节番茄上发现一种细菌病害,从病叶和茎杆上共分离到15个细菌菌株,经柯赫氏法则证明均能在番茄上引起相同症状病害,而且从接种病株上又重新分离到了相同细菌.这15个菌株致病力均无明显差异.经革兰氏染色、培养性状、生理生化特性、16S rRNA基因序列等鉴定,确认为丁香假单胞杆菌番茄致病变种.寄主范围测定的结果表明,该病菌除侵染番茄外,人工接种尚能侵染茄子.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