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362)
2023(4225)
2022(3534)
2021(3395)
2020(2955)
2019(6404)
2018(6102)
2017(11251)
2016(6593)
2015(7074)
2014(7100)
2013(7251)
2012(6918)
2011(6171)
2010(6413)
2009(5843)
2008(5881)
2007(5363)
2006(4621)
2005(4381)
作者
(23464)
(19501)
(19328)
(18530)
(12805)
(9731)
(8730)
(7715)
(7502)
(7050)
(6919)
(6701)
(6651)
(6513)
(6495)
(6208)
(6027)
(5723)
(5709)
(5689)
(5204)
(5067)
(4880)
(4661)
(4466)
(4366)
(4344)
(4292)
(4181)
(4087)
学科
(20841)
经济(20817)
(16150)
管理(15586)
(13341)
企业(13341)
方法(10307)
(8713)
数学(8709)
数学方法(8601)
(7170)
(6687)
中国(5995)
教育(5809)
(5388)
(5180)
银行(5155)
(4863)
(4748)
贸易(4742)
研究(4658)
(4656)
(4654)
金融(4652)
业经(4523)
(4372)
制度(4364)
(4355)
财务(4347)
财务管理(4333)
机构
大学(97823)
学院(94649)
研究(40568)
(33685)
经济(32576)
管理(30422)
科学(28281)
中国(27731)
(27277)
理学(26083)
理学院(25613)
管理学(24895)
管理学院(24713)
(22882)
农业(21946)
(21308)
研究所(21127)
业大(19837)
中心(17103)
(16419)
(16288)
(15937)
(15244)
(13824)
农业大学(13734)
北京(13061)
财经(12789)
(12507)
(12359)
技术(12165)
基金
项目(67565)
科学(50877)
基金(48373)
(45976)
国家(45636)
研究(42290)
科学基金(36696)
(27371)
自然(26590)
自然科(26010)
自然科学(25988)
自然科学基金(25550)
基金项目(25085)
社会(24882)
(23699)
社会科(23582)
社会科学(23576)
资助(20692)
教育(19968)
重点(16398)
计划(15712)
编号(14940)
科技(14748)
(14352)
(14143)
(13976)
科研(13876)
(13229)
创新(13173)
(12452)
期刊
(36995)
经济(36995)
研究(28273)
学报(26476)
中国(24135)
(23700)
科学(20233)
大学(18512)
学学(17806)
农业(16139)
(13384)
教育(12494)
管理(11308)
(9661)
金融(9661)
(8786)
业大(8176)
(7535)
农业大学(7096)
(6746)
财经(6662)
技术(6152)
(5747)
经济研究(5736)
科技(5338)
林业(5259)
业经(4897)
中国农业(4628)
自然(4618)
问题(4602)
共检索到146202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范晓静  杨春泉  邱思鑫  胡方平  
从4种茄科植株中分离得到28株对番茄细菌性斑点病菌有拮抗作用的内生细菌.其中,从番茄中分离的Fq7菌株抑菌效果最好,抑菌圈半径为8 mm;室内盆栽条件下,处理7 d后对番茄细菌性斑点病的防治效果达62.71%.通过形态特征观察、生理生化特性测定和16S rDNA序列分析,Fq7菌株被鉴定为解淀粉芽孢杆菌.Fq7菌株在番茄体内的定殖结果表明:采用涂抹叶片和浇灌土壤的方法接种于番茄,均可在番茄根、茎、叶中分离回收到细菌菌株,表明Fq7菌株可以在植株体内繁殖和传导,具有沿维管束转运的能力.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杨春泉  陈宜修  林玉  蔡学清  邱思鑫  刘春莹  胡方平  
2006年在福建省闽清县种植的反季节番茄上发现一种细菌病害,从病叶和茎杆上共分离到15个细菌菌株,经柯赫氏法则证明均能在番茄上引起相同症状病害,而且从接种病株上又重新分离到了相同细菌.这15个菌株致病力均无明显差异.经革兰氏染色、培养性状、生理生化特性、16S rRNA基因序列等鉴定,确认为丁香假单胞杆菌番茄致病变种.寄主范围测定的结果表明,该病菌除侵染番茄外,人工接种尚能侵染茄子.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王辉   刘丽   于舒怡   关天舒   邹春蕾   李柏宏   郑丽娇  
近年辽宁地区辣椒细菌性斑点病[(Xanthomonas campestris pv.vesicatoria (Doidge) Dye]发生严重,为挖掘新的优质高效生防资源,以辣椒细菌性斑点病菌BWB3为靶标,采用稀释平板涂布法从动物粪肥混合物中分离获得1株高效生防细菌SF18-3。为进一步明确SF18-3的生防潜力,利用抑菌圈法优化最佳发酵条件后,采用双抗体夹心法测定其发酵液中6种胞外酶活性,测定其室内抑菌活性并评价田间盆栽防治效果,并通过形态特征观察、生理生化试验与16S rDNA序列分析确定其分类地位。结果表明:以NB为基础培养基140 r·min-1恒温30℃发酵84 h后SF18-3抑菌效果最好,发酵液中蛋白酶活性与木聚糖酶活性较高,分别为536.13 U·L-1与564.22 U·L-1;最佳发酵条件下平板抑菌圈直径为3.40 cm,盆栽防治效果达70.17%;显微镜观察SF18-3菌体呈杆状、有芽孢;革兰氏染色为阳性。16Sr DNA序列与已知贝莱斯芽孢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 OK169608及(B. velezensis) OK147645聚为一类,结合其菌落形态与生理生化特征,确定菌株SF18-3为贝莱斯芽孢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任毓忠  李国英  江连成  杨之为  
 利用新疆农六师103团13年和农八师121团10年中,每年6月和7月份的气候资料,及当年甜瓜细菌性斑点病的发生情况进行逐步判别分析,以2001和2002年的降雨情况和病害发生情况为对照,研究气象因子对新疆甜瓜细菌性斑点病发生的影响。结果表明,甜瓜细菌性斑点病的发生与6月份的降雨量关系密切,并以此建立了判别模型,该模型回检符合率达74%。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伍善东  雷平  郭照辉  黄军  程伟  付祖姣  单世平  
从番茄植株分离得到内生细菌18株,其中2株对番茄青枯病病原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有较强的拮抗作用,菌株QGJ–6的拮抗圈直径最大,为20.2 mm,盆栽试验中对番茄青枯病的生防效果达82.4%。逐步诱导拮抗内生细菌QGJ–6对硫酸链霉素产生抗性,通过灌根接种的方法,验证了菌株QGJ–6能在番茄的根、茎、叶中定殖。基于菌株QGJ–6的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征以及16s R Dna序列分析结果,将其鉴定为短短芽孢杆菌(BReviBacillus BRevis)。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李依镁  王娇  王萍  师恺  
【背景】近年来,我国番茄生产中面临的不良气候环境导致露地和设施栽培中番茄病害日益严重。由丁香假单胞菌番茄致病变种(Pseudomonas syringae pv. tomato,Pst)所引发的番茄细菌性叶斑病频发,严重影响了番茄的产量、品质。糖是植物体内重要的信号分子与营养物质,在植物遭受病原菌侵染时,糖既可以作为信号参与调控植物抗病性,也可以作为主要碳源为免疫反应提供能量。STP(sugar transport protein)家族是一类糖转运蛋白家族,在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与病原防御中起着重要作用。【目的】明确番茄中STP家族是否参与调控植株对细菌性叶斑病的抗性。【方法】以番茄CR品种(Solanum lycopersicum cv. Condine Red)为材料,通过接种Pst DC3000,明确STP基因家族对Pst DC3000的响应。构建SlSTP2的突变材料与过表达材料,并进行鉴定、繁种。在野生型和SlSTP2基因突变体、过表达植株上接种Pst DC3000,观察比较叶片发病情况、台盼蓝染色显示的死细胞数量,检测叶片菌落数(colony-forming units,CFU)和光系统Ⅱ实际光化学效率,明确SlSTP2在植株防御细菌性叶斑病中的作用。为探究SlSTP2防御Pst DC3000的内在分子机制,通过双分子荧光互补(bimolecular fluorescent complimentary,BiFC)试验筛选互作蛋白,构建编码该蛋白的基因突变与过表达材料,并接种Pst DC3000明确其在植株防御细菌性叶斑病中的作用。【结果】在番茄植株上接种Pst DC3000后,SlSTP1和SlSTP2表达上调,选取上调最显著的SlSTP2作为后续研究对象,构建其突变材料与过表达材料。在番茄野生型和Slstp2突变植株、OE:SlSTP2过表达植株上接种Pst DC3000,相比野生型植株,Slstp2植株细菌性叶斑病的发病情况更严重,叶片CFU与台盼蓝染色显示出的死细胞数均更多,光系统Ⅱ实际光化学效率下降,OE:SlSTP2植株则相反。通过BiFC试验发现,SlSTP2与G蛋白β亚基SlAGB1互作。接种Pst DC3000后,Slagb1突变体发病较野生型重,呈现与Slstp2突变体一致的发病表型;OE:SlAGB1则与OE:SlSTP2植株同样表现出更强的抗性。【结论】SlSTP2受Pst DC3000诱导,并正调控番茄对细菌性叶斑病的抗性,且SlSTP2与正调控因子SlAGB1互作,推测SlSTP2调控番茄细菌性叶斑病抗性与SlAGB1有关。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闫建芳  刘秋  赵柏霞  刘志恒  齐小辉  刘长建  
海洋是当前放线菌资源的重要来源,由于其独特的生态环境造就了代谢系统多样的放线菌,随着研究的深入,有望获得具有不同抑菌活性的有益菌株。从大连黄海海域海底沉积物样品中分离得到1株放线菌YH23,为进一步开发其在生物防治中的应用潜力,采用牛津杯法检测其发酵液对番茄溃疡病菌(Clavibacter michiganensis subsp. michiganensis, Cmm)的抑菌活性,并采用单因素试验与正交设计方法筛选出该菌株的最优发酵配方和发酵条件,同时通过形态观察、生理生化反应及16S rDNA序列分析初步确定了该菌株的分类地位。结果表明:YH23发酵液对番茄溃疡病菌(Cmm)具有抑制活性;其优化后的发酵培养基组分为黄豆粉10g,地瓜粉10g,氯化钠2g,碳酸钙1g,去离子水1L;优化后的发酵条件为初始pH值6.0,发酵温度25℃,发酵时间5d,接种量8%,装液量75mL/250mL,转速为150r·min-1,优化后发酵液的最佳抑菌圈直径较初始发酵液增大47.2%;该菌株16S rDNA序列与密旋链霉菌(Streptomyces pactum NBRC 13433T)相似度为99.58%,聚类分析显示二者亲缘关系最近,结合形态特征及生理生化特性最终确定该菌株YH23为密旋链霉菌(Streptomyces pactum)。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张晓丽  赵建宇  孟祥坤  范玲超  
为筛选具有良好生防效果和生产应用价值的番茄内生菌菌株,从番茄植株内部分离得到一株对番茄灰霉病病原菌具有较高拮抗效果的内生细菌JZ3。通过菌株形态学特征比较、16S r DNA序列和gyr B基因序列系统进化分析,结果显示JZ3为解淀粉芽孢杆菌。室内生测结果表明,浓度为5×107cfu/m L的JZ3液体悬浮剂对番茄灰霉病的预防效果可达82.04%,治疗效果约为30.54%。检测JZ3对高温高盐耐受性,结果 JZ3在高盐环境中的存活率可达70%,105℃高温高盐条件下处理15 min存活率仍可达56%左右。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王靖  黄云  姚佳  林姗  李小兰  秦芸  
【目的】鉴定从白菜根际土壤及红豆树根部分离得到的抑制根肿病菌休眠孢子萌发的生防菌株A316和A10,并探明其防病潜能,对根肿病进行有效的生物防治。【方法】根据菌株A316和A10的形态与培养特征、生理生化特性、16S rDNA序列对其进行鉴定;评价菌株A316和A10在室内盆栽及大田小区试验中对白菜根肿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菌株A316与链霉菌中的灰红链霉菌(Streptomyces griseoruber)NBRC 12873亲缘关系最近,同源性达99.9%,且形态与培养特征、生理生化特性与灰红链霉菌相符。菌株A10与GenBank数据库中多个相似性序列的亲缘关系都较近,鉴于其形态与培养特征...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周洪友  刘正坪  胡俊  张俊祥  唐文华  
2,4 二乙酰基藤黄酚(2,4 DAPG)产生菌是荧光菌对土传病害进行生物防治的主要类群之一。室内筛选结果表明:供试的12个2,4 DAPG产生菌菌株对番茄青枯病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中CPF10抑菌效果最佳,抑菌带宽为3.5mm;而2P24、5J10次之,抑菌带宽为3.0mm。CPF10和2P24培养原液对番茄胚根的生长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CPF10和2P24根部定殖结果表明,两菌株均可在番茄幼苗根部大量定殖,根表细菌数量随着时间延长呈下降趋势但仍维持较高数量;而根内细菌数量有明显上升的趋势。CPF10和2P24对番茄青枯病均有一定的防治效果,其中2P24的防治效果最好。而CPF10在...
[期刊]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韦中  胡洁  董月  杨天杰  沈其荣  徐阳春  
[目的]菜粕有机肥(简称RC)是生物有机肥生产中常用的营养载体,本研究旨在以RC为营养源筛选可高效抑制番茄青枯病致病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青枯菌)的生防菌株材料,以提高生物有机肥防控番茄青枯病的效果。[方法]分别采用营养琼脂(NA)和RC培养基,从番茄根际土中分离和筛选青枯菌拮抗菌株,并于温室条件下测定拮抗菌与RC制成的生物有机肥对番茄青枯病的防治效果。[结果]用NA分离的菌株中NA-5在NA平板上对青枯菌的抑菌圈直径最大(29.0 mm),但在RC平板上抑菌能力微弱;而用RC分离的菌株RC-14在RC平板上对青枯菌的抑菌圈直径较大(24.0mm)。施用NA-5和R...
[期刊]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刘堂水  汪成竹  陈昌福  
报道从湖北省宜都市和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内清江河内养殖网箱中患病斑点叉尾鮰体内和体表分离致病菌的初步鉴定结果。从患病斑点叉尾鮰上共分离19个菌株,经分别采用注射和浸泡法人工感染试验,证明其中11个菌株能导致试验鱼80%~100%的死亡。根据对菌株的形态和生化特性的测定结果,11个菌株中的BH-001、BH-005、BH-009和BH-011等4个菌株属于叉尾鮰爱德华菌(Edwardsiella ictaluri),而BH-002、BH-015、BH-017和BH-019等4个菌株属于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而BH-004、BH-013和BH-016等3个菌株尚未能...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蔡学清  鄢凤娇  林玉  胡方平  
从葫芦科作物及空心菜的叶片、茎及花上共分离到95个菌株,采用抑菌圈法共筛选到对西瓜细菌性果斑病病原菌具有不同程度拮抗作用的菌株46株,占分离菌株总数的48.4%;从拮抗菌株中筛选出5株对西瓜细菌性果斑病菌具有较好拮抗效果的菌株,其对西瓜细菌性果斑病的防治效果为68.75%-93.24%.内生性测定结果表明这5株菌株均能在西瓜体内定殖,5株菌株经过革兰氏染色、鞭毛染色、芽孢染色和一些生理生化测定,初步被确定为芽孢杆菌属(Bacillus spp.).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张荣胜  王晓宇  罗楚平  刘永锋  刘邮洲  陈志谊  
【目的】对解淀粉芽孢杆菌Lx-11产生的脂肽类物质进行分离鉴定和水稻条斑病防效测定。【方法】根据脂肽类抗菌物质合成相关基因序列对Lx-11进行PCR扩增检测,采用MALDI-TOF-MS对脂肽类物质进行分析。【结果】通过3对特异性引物对Lx-11菌株检测,扩增产物经克隆、测序和BLAST分析,表明解淀粉芽孢杆菌Lx-11基因组中含有sfp、fenB、ituA或bamA基因。质谱分析发现提取的粗提物中含有surfactin、bacillomycin D和fengycin等3种脂肽类抗生素。通过构建surfactin突变体菌株,平板和盆栽试验显示突变体菌株抑制条斑病菌能力显著降低。【结论】解淀粉芽...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赵先丽  孙军德  程海涛  
从土壤中分离得到的120个菌株中,筛选出对黄瓜角斑病菌有较强抑菌活性的拮抗细菌B9。温室盆栽防治试验结果表明:该菌株显著抑制角斑病的发生,防治效果达72.1%;拮抗细菌B9在28℃、pH值7.0生长最好,培养60h时,其OD值可达到1.708。经初步鉴定,该拮抗菌株属于黄杆菌属(Flavobacteriumsp.)。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