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份
- 2024(6924)
- 2023(10163)
- 2022(9130)
- 2021(8685)
- 2020(7272)
- 2019(17185)
- 2018(17152)
- 2017(32443)
- 2016(18418)
- 2015(20888)
- 2014(20882)
- 2013(20470)
- 2012(18777)
- 2011(16908)
- 2010(16939)
- 2009(15065)
- 2008(14666)
- 2007(12499)
- 2006(10918)
- 2005(9235)
- 学科
- 济(65521)
- 经济(65443)
- 管理(48452)
- 业(45816)
- 企(38236)
- 企业(38236)
- 方法(32353)
- 数学(27722)
- 数学方法(27342)
- 农(17892)
- 学(17749)
- 中国(16720)
- 财(15319)
- 业经(14686)
- 理论(14394)
- 地方(13438)
- 农业(11975)
- 教育(11544)
- 和(11525)
- 贸(11281)
- 贸易(11277)
- 技术(10984)
- 易(10906)
- 环境(10686)
- 制(10527)
- 务(10006)
- 财务(9947)
- 财务管理(9930)
- 划(9504)
- 企业财务(9412)
- 机构
- 大学(258762)
- 学院(256662)
- 管理(100065)
- 济(90584)
- 经济(88339)
- 理学(87581)
- 研究(86689)
- 理学院(86509)
- 管理学(84748)
- 管理学院(84317)
- 中国(59693)
- 科学(59052)
- 京(55776)
- 农(47861)
- 所(45248)
- 业大(43795)
- 研究所(42055)
- 财(40024)
- 中心(38020)
- 农业(37976)
- 江(36906)
- 范(36138)
- 师范(35731)
- 北京(34943)
- 财经(33047)
- 院(31189)
- 技术(30440)
- 州(30250)
- 经(30066)
- 师范大学(28881)
- 基金
- 项目(184079)
- 科学(142318)
- 研究(131747)
- 基金(130651)
- 家(115643)
- 国家(114675)
- 科学基金(96816)
- 社会(78062)
- 省(73872)
- 社会科(73687)
- 社会科学(73662)
- 基金项目(70584)
- 自然(65987)
- 自然科(64433)
- 自然科学(64412)
- 自然科学基金(63224)
- 划(62868)
- 教育(62027)
- 编号(54521)
- 资助(53954)
- 成果(44638)
- 重点(41745)
- 部(39685)
- 发(38679)
- 创(38516)
- 课题(38375)
- 创新(35837)
- 科研(35656)
- 计划(35332)
- 大学(34011)
共检索到359467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王勇 王万立 刘春艳 郝永娟
对天津地区新发病害番茄红粉病的致病病原进行鉴定,并研究了不同培养基、温度和酸碱性对该菌生长速率和产孢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造成天津地区番茄红粉病的致病病原为粉红单端孢(Trichothecium roseum (Bull.) Link);番茄红粉病菌菌丝伸长速度以在玉米粉琼脂培养基、V8蔬菜汁培养基、燕麦片培养基、马铃薯蔗糖培养基和黑麦培养基上最快;产孢量以玉米粉琼脂培养基和孟加拉红培养基最多;15~25℃为菌丝生长最适温度,产孢最适温度为20~30℃;粉红单端孢喜好中等偏酸性条件,但有较强耐受碱性环境能力,菌丝伸长和孢子着生以pH 5~9较为适宜。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王愿 都梦丹 李正刚 佘小漫 于琳 蓝国兵 丁善文 何自福 汤亚飞
【目的】洋桔梗耳突曲叶病毒(lisianthus enation leaf curl virus,LELCV)是2015年发现的菜豆金色黄花叶病毒属(Begomovirus)病毒新种。论文旨在探究入侵中国大陆的首个LELCV分离物Tomato-2022的分子特征、亲缘关系、致病性及有效传播介体,为防控该病毒病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22年,在广东省广州市增城区发生一种番茄新病害,病株表现叶小、卷曲、叶尖白化症状,采集两份病样提取总DNA,利用Begomovirus通用引物AV494/CoPR进行PCR检测。选取PCR检测为阳性的样品进行RCA扩增、酶切、克隆及测序,获得分离物Tomato-2022的基因组全长序列。采用BLASTn程序对病毒序列进行相似性检索并下载相似性较高的代表分离物序列,进一步用SDTv1.2的MUSCLE alignment方法进行序列相似性比对;利用软件MEGA7.0对获得的Tomato-2022基因组序列及已报道的相似性较高的代表分离物进行系统发育分析。应用酶切连接法构建Tomato-2022的侵染性克隆pGreenII0229-1.6A,通过农杆菌介导注射接种本氏烟叶片和番茄茎秆,测定其致病性。采取室内人工传毒方法,测定烟粉虱MEAM1隐种对分离物Tomato-2022的传播效率。利用LELCV的PCR特异引物对2021—2023年采集于广东省番茄主产区的135份番茄病样进行检测,明确该病毒在广东省的分布。【结果】PCR检测结果表明,两份表现叶小、卷曲、叶尖白化症状的番茄病样感染了菜豆金色黄花叶病毒属病毒。基因克隆与序列分析显示,该病毒分离物Tomato-2022基因组仅含DNA-A,大小为2 757 nt,含有6个ORF。序列相似性比较表明,分离物Tomato-2022基因组序列与已登录GenBank的LELCV各分离物相似性较高,其中与LELCV中国台湾洋桔梗分离物(LC091539、LC091538)相似性最高,为98.33%。系统发育分析显示,Tomato-2022与LELCV的19个分离物聚在一个独立的分支,亲缘关系较近。利用构建的Tomato-2022侵染性克隆pGreenII0229-1.6A,农杆菌介导注射接种本氏烟和番茄,10 dpi,本氏烟上部叶叶缘轻微上卷,1株番茄的新叶轻微卷曲;18 dpi,本氏烟和番茄植株均表现较为明显的卷曲症状;随着接种时间的延长,接种植株的症状越来越明显,30 dpi,本氏烟表现叶脉肿大、叶片严重卷曲,番茄植株的叶片表现卷曲、叶尖白化;PCR检测表明,在接种发病本氏烟和番茄植株中均能检测到LELCV。室内传毒试验证明,烟粉虱MEAM1隐种能高效传播Tomato-2022,当每株番茄接1、5、10头饲毒48 h的烟粉虱时,MEAM1的平均传毒效率分别为26.67%、93.33%、96.67%。PCR检测结果表明,采集的135份番茄病样中,8份样品检测到LELCV,说明LELCV已在广东省定殖。【结论】Tomato-2022是洋桔梗耳突曲叶病毒的一个新分离物,也是在中国大陆发现的第一个分离物,其基因组为单链环状DNA,全长为2 757 nt,编码6个ORF;该病毒分离物是引起广东省番茄曲叶、叶尖白化病的病原,可被烟粉虱MEAM1隐种高效传播。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周鹏泽 王晓敏 孔维康 王林 白圣懿 李小红 郭猛 程国新
对宁夏银川市收集的番茄白粉病病叶上的病原菌进行分离、纯化,分别进行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形态学鉴定结果表明:银川市番茄白粉病病原菌分生孢子单生,呈卵圆形或腰鼓状;其顶端位置萌发出芽管,芽管末端生有乳突状附着胞,附着胞亦着生于菌丝上;分生孢子梗直立不分支;未发现闭囊壳。对病原菌的内部转录间隔区序列进行比对,其与新番茄粉孢菌(Oidiumneolycopersici)的一致性达99%以上。形态学鉴定结合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表明,引起银川市番茄白粉病的病原菌为新番茄粉孢菌。
[期刊]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周鹏泽 王晓敏 孔维康 王林 白圣懿 李小红 郭猛 程国新
对宁夏银川市收集的番茄白粉病病叶上的病原菌进行分离、纯化,分别进行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形态学鉴定结果表明:银川市番茄白粉病病原菌分生孢子单生,呈卵圆形或腰鼓状;其顶端位置萌发出芽管,芽管末端生有乳突状附着胞,附着胞亦着生于菌丝上;分生孢子梗直立不分支;未发现闭囊壳。对病原菌的内部转录间隔区序列进行比对,其与新番茄粉孢菌(Oidiumneolycopersici)的一致性达99%以上。形态学鉴定结合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表明,引起银川市番茄白粉病的病原菌为新番茄粉孢菌。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纪雨微 李梓嫣 邓硕真 汪玉清
番茄溃疡病(Bacterial canker of tomato)是目前国内外番茄生产上最严重的细菌病害之一。为建立准确有效的人工接种鉴定体系,本研究采用5种不同的人工接种方式(剪顶法、喷雾法、复叶柄注射法、茎顶端注射法和茎基部注射法)对番茄植株进行接种,比较和分析了接种后各群体植株起始发病时间、平均发病率、病情指数和平均死株率等指标。结果表明:剪顶法和茎部注射法接种病原菌致病效果最好,发病率达到100.0%,病情指数>75.0,但是剪顶法接种后植株死亡率很高,接种40d时死亡率高达96.7%,不利于后续的遗传分析及留种;进一步分析发现茎基部注射接种时病原菌在植株体内传播速度更快;用5份抗感性不同的番茄材料及2个遗传分离群体共计742株番茄进行茎基部注射接种,结果表明该法接种后可以准确区分番茄材料的抗感性。综上所述,本研究结果表明茎基部注射法接种适用于番茄材料抗溃疡病评价及遗传分析,为抗溃疡病番茄材料的筛选及抗性品种的培育提供了有力支撑。
关键词:
番茄溃疡病 人工接种方式 茎基部注射法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鲁红学 赵明敏 李建强
为进一步了解芦荟黑斑病的发生规律,采用组织分离法、血球计数板法、悬滴法等对病原菌进行了形态鉴定及其培养特性的研究。结果表明,芦荟黑斑病的病原菌为倒梨形链格孢(Alternaria obpyriformisT Y Zhang)。该菌菌丝生长和分生孢子产生的温度范围为10~30℃,最适温度为25℃;在pH 3.92~10.82的范围内该菌均能生长和产孢,菌丝生长最适pH 3.92~6.83,产生分生孢子的最适pH 5.23~6.83;分生孢子萌发的温度范围为10~35℃,最适20~30℃,最适pH 3.86~9.23。分生孢子在饱和湿度或水滴中萌发快,相对湿度低于81%时不能萌发。分生孢子的致死温...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陆宁海 徐瑞富 吴利民 田雪亮
对番茄褐斑病菌侵染条件及致病性的研究表明,温度与保湿时间对番茄褐斑病菌(Helminthosporiumcarposaprum)的侵染有很大的影响。当温度为10℃时,病原菌潜育期达74h;当温度为25~30℃时,潜育期仅为6.0~8.0h。叶面保湿时间愈长,愈利于病原菌的侵染,叶面最少保湿时间为6h。病原菌侵染的最佳温度和保湿时间组合为:温度25~30℃,保湿时间24~48h。不同番茄品种对病菌的敏感性差异较显著,世纪、夏丰为高度感病品种,百果强丰和博爱15号为中抗品种,霸王、皖粉3号和皖粉4号为抗病品种。不同菌龄的H.carposaprum对番茄的致病性也有差异,菌株培养10d时的致病力较强...
关键词:
番茄 褐斑病菌 侵染 致病性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张尚卿 韩晓清 缪作清 吴志会 张立娇
为了确定引起河北省丰南区发现的一种植株青枯、维管束褐变的番茄病害的病原菌,进行了病原菌分离培养纯化、致病性测定、田间接种后再分离、菌落和形态学观察结合分子鉴定,确定该病害为尖孢镰刀菌番茄颈腐根腐病专化型引起的番茄颈腐根腐病。确定病原菌为尖孢镰刀菌番茄颈腐根腐病专化型。对茎基接种和浸根接种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茎基接种发病率和死亡率均高于浸根接种。为接种完成该病害的抗病育种和防治药剂筛选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期刊]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杨春泉 陈宜修 林玉 蔡学清 邱思鑫 刘春莹 胡方平
2006年在福建省闽清县种植的反季节番茄上发现一种细菌病害,从病叶和茎杆上共分离到15个细菌菌株,经柯赫氏法则证明均能在番茄上引起相同症状病害,而且从接种病株上又重新分离到了相同细菌.这15个菌株致病力均无明显差异.经革兰氏染色、培养性状、生理生化特性、16S rRNA基因序列等鉴定,确认为丁香假单胞杆菌番茄致病变种.寄主范围测定的结果表明,该病菌除侵染番茄外,人工接种尚能侵染茄子.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熊艳 杨帅 青玲 周常勇 孙现超 杨水英
【目的】明确引起四川番茄黄化曲叶病(Tomato yellow leaf curl disease,TYLCD)的病原。【方法】对采自四川攀枝花市田间表现矮化、黄化和曲叶症状的番茄植株SC64-67,通过PCR、克隆及测序等技术获得病毒及卫星DNA的全基因组序列,并对序列进行变异分析。【结果】利用双生病毒简并引物PA/PB从4个样品中均扩增得到约500 bp的片段,随机选择SC65进行DNA-A全基因组扩增和序列测定,该DNA分子全长为2 732 nts,系统进化分析表明,其与已报道的中国番茄黄化曲叶病毒(Tomato yellow leaf curl China virus,TYLCCNV)...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柴阿丽 石延霞 谢学文 帕提古丽 李宝聚
为明确引起加工番茄早疫病的病原菌种类。2013年6-9月,从内蒙古、宁夏和新疆等加工番茄主产区采集了加工番茄早疫病样本46份。采用组织分离法,获得2种真菌分离物,通过形态特征观察、致病性测定、r DNA-ITS序列测定及分析,确定2种真菌分离物分别为茄链格孢和链格孢,分离比例约为2∶3。2种病原菌与GeN BANk中已有的茄链格孢和链格孢序列相似性均达到100%,序列已在GeN BANk上登录,登录号分别为kJ696551、kJ696552和kJ018786、kJ018787。因此,将内蒙古、宁夏和新疆等地的加工番茄早疫病菌鉴定为茄链格孢和链格孢,这是我国首次报道由2种链格孢菌复合侵染引起加工...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王惠哲 李淑菊 马德华 董金皋
在天津市及周边地区采集病株进行组织分离 ,同时分离到两类病原菌 ,经初步的生物学特性鉴定表明 ,引起黄瓜根腐病的主要病原菌为甜瓜疫霉、尖孢镰刀菌和茄病镰刀菌。经接种试验 ,认为甜瓜疫霉为主要致病菌
关键词:
黄瓜根腐病 病原菌鉴定 致病性
[期刊] 西南农业学报
[作者]
魏志琴 杨秀荣 宋培勇
为弄清乌江网箱养殖患病鳜鱼鳃部分离的可疑致病病原,采用18S rRNA基因序列比对分析与形态学特征相结合的方法对其进行鉴定,并采用不同培养基、不同温度培养方法,研究了可疑致病病原的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3株可疑致病菌株均为真菌,GS1、GS2和GS3分别为意大利青霉(Penicillium italicum)、埃里格孢(Embellisia allii)和鲜绿青霉(Penicillium viridicatum);3个菌株在CA、CYA和OA培养基上生长状况良好,在G25N上生长状况较差。
[期刊] 水产学报
[作者]
张鸿鹄 袁娜 傅超英 贺洁 罗华明 鲍佳伟 钱冬
2017年4月,浙江台州某海水养殖公司跑道式养殖池黑棘鲷大量发病,病鱼活力下降、食欲减退、体表溃疡,剖检可见肝脏、脾脏、肾脏肿大且有不同程度的白色结节,同时伴随大量腹水。用胰蛋白胨大豆琼脂(TSA)从典型结节病濒死黑棘鲷器官分离到革兰阴性短杆菌。分离病原菌AS15对健康黑棘鲷的致病力结果显示,AS15腹腔注射可使健康黑棘鲷发病死亡,死亡黑棘鲷可出现自然发病症状,在(24±1)°C的条件下,(25±2) g黑棘鲷的半数致死浓度(LD_(50))为6.5×10~4 CFU/尾。经API 20E鉴定,分离菌株AS15生理生化特性与类杀鱼爱德华氏菌LADL05-105和迟缓爱德华氏菌典型菌ATCC15947相似度为86.2%,与杀鱼爱德华氏菌ET~T883的相似度为82.8%;AS15的16S rDNA与杀鱼爱德华氏菌ET~T883同源性达99%,gyrB与类杀鱼爱德华氏菌LADL05-105和杀鱼爱德华氏菌ETT883同源性分别为100%和98%;16S rDNA进化树显示,AS15与ETT883、LADL05-105聚为一簇,gyrB进化树与LADL05-105、NCIM2056聚为一簇;采用4种爱德华氏菌属种特异性引物对AS15进行PCR分析,结果显示,AS15可扩增出类杀鱼爱德华氏菌的种特异性片段,不能扩增出迟缓爱德华氏菌、鲇鱼爱德华氏菌、杀鱼爱德华氏菌的种特异性片段,表明AS15属类杀鱼爱德华氏菌成员。分析了AS15的菌毛基因、sodB等毒力基因,发现AS15具有fimA、fimB、fimC、fimD等4种菌毛基因和sodB、citC、esrB、mukF、katB等毒力基因。本实验首次从黑棘鲷上检出致病性类杀鱼爱德华氏菌,该菌对黑棘鲷的发病机制和毒力机理还需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
黑棘鲷 类杀鱼爱德华氏菌 结节病 致病性
[期刊] 淡水渔业
[作者]
许晓牧 陶敏慧 韩阳 徐婷婷 樊慧敏 唐庆权 彭开松 刘天龙 田纪景 佘锐萍 朱若林 鲍传和
为探明斑点叉尾■(Ictalunes punctatus)溃烂症的病因,从4尾患鱼肝脾中分离纯化出4株优势菌株,并进行病原鉴定、毒力基因检测、动物回归感染和药敏试验。4株优势菌经鉴定并命名为杀鲑气单胞菌无色亚种(Aeromonas salmonicida subsp achromogenes)X-G1,杀鲑气单胞菌杀鲑亚种(A.s subsp salmonicida)X-P2、X-P3和嗜水气单胞菌(A.hydrophila)X-P4。15℃时,杀鲑气单胞菌X-G1、X-P2和X-P3的世代时间(约14 min)均小于嗜水气单胞菌X-P4(约20 min);25℃时,杀鲑气单胞菌X-G1、X-P2和X-P3株的世代时间(约20 min)均大于嗜水气单胞菌X-P4株(约16 min)。X-G1株可检到弹性蛋白酶、溶血素和甘油磷脂胆固醇酰基转移酶等3种毒力基因;X-P2株仅可检到弹性蛋白酶1种毒力基因;X-P3株可检测到弹性蛋白酶、溶血素、细胞毒性肠毒素、丝氨酸蛋白酶、酯酶、气溶素和甘油磷脂胆固醇酰基转移酶等7种毒力基因;X-P4株可检测到鞭毛、弹性蛋白酶、气溶素、细胞毒性肠毒素、热不稳定性肠毒素、丝氨酸蛋白酶和溶血素等7种毒力基因。分离株X-G1、X-P2、X-P3和X-P4在15~17℃水温下腹腔注射攻毒的半数致死浓度(LD_(50))依次为0.49×10~4、0.78×10~4、0.53×10~4、3.84×10~4CFU/g;而在23~26℃水温下测得的LD_(50)依次为1.48×10~4、1.80×10~4、0.82×10~4、0.68×10~4CFU/g。分离株混合感染比单一株感染均表现出更强的致死能力。分离菌株对多西环素、恩诺沙星、氟苯尼考均敏感,但因患病鱼不能摄食药饵而导致治疗失败。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