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6437)
2023(9312)
2022(8432)
2021(8066)
2020(6778)
2019(15785)
2018(15745)
2017(30312)
2016(16787)
2015(18886)
2014(18828)
2013(18699)
2012(17017)
2011(15090)
2010(14916)
2009(13402)
2008(12896)
2007(10867)
2006(9285)
2005(7927)
作者
(48883)
(40511)
(40149)
(38222)
(25732)
(19515)
(18244)
(16090)
(15430)
(14349)
(13951)
(13520)
(12811)
(12694)
(12464)
(12362)
(12300)
(12217)
(11448)
(11340)
(10196)
(9853)
(9686)
(9182)
(9064)
(9056)
(9014)
(8801)
(8170)
(8154)
学科
(61707)
经济(61637)
管理(46990)
(44639)
(38050)
企业(38050)
方法(31157)
数学(26872)
数学方法(26542)
(15939)
(15371)
中国(15191)
(14957)
业经(13857)
地方(12773)
理论(11563)
(10982)
(10931)
贸易(10926)
技术(10923)
农业(10696)
(10601)
(10015)
环境(10004)
财务(9952)
财务管理(9936)
(9682)
企业财务(9423)
教育(9288)
(9056)
机构
大学(232853)
学院(230867)
管理(94843)
(84865)
理学(83247)
经济(82843)
理学院(82331)
管理学(80795)
管理学院(80409)
研究(76268)
中国(53834)
科学(51045)
(49668)
(39511)
(38823)
业大(38500)
(37022)
研究所(35987)
中心(33749)
(32046)
北京(31224)
农业(31201)
(30679)
财经(30590)
师范(30323)
(28354)
(27882)
(26572)
技术(25853)
师范大学(24509)
基金
项目(168194)
科学(130712)
研究(120740)
基金(120610)
(106172)
国家(105278)
科学基金(89823)
社会(72877)
社会科(68915)
社会科学(68896)
(66576)
基金项目(65215)
自然(60899)
自然科(59448)
自然科学(59433)
自然科学基金(58344)
(56168)
教育(55155)
资助(49936)
编号(49615)
成果(39546)
重点(37321)
(36193)
(35154)
(35096)
课题(34004)
科研(32642)
创新(32626)
计划(31417)
大学(31051)
期刊
(88013)
经济(88013)
研究(64331)
学报(40884)
中国(40006)
科学(36785)
(34901)
管理(33394)
大学(30082)
学学(28328)
教育(27114)
(26440)
农业(24752)
技术(19802)
(15283)
金融(15283)
业经(14791)
财经(13766)
图书(13685)
经济研究(13513)
科技(12869)
(12436)
理论(12192)
(11524)
实践(11522)
(11522)
问题(11455)
林业(11092)
(10964)
技术经济(10914)
共检索到320465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张桂芬   万坤   潘梦妮   王龙   黄聪   王玉生   张毅波   冼晓青   杨念婉   桂富荣   刘万学   万方浩  
【背景】番茄潜叶蛾(Tuta absoluta)是一种对番茄等作物最具毁灭性危害的世界检疫性害虫,2017年首次在我国西北新疆伊犁的露地番茄发现,2018年又在我国西南云南临沧的保护地番茄发生,目前已快速传播至我国20余个省级区域。【目的】以成虫为对象在室内笼罩条件下,研究明确番茄潜叶蛾的种群定殖、种群重建及延续能力。【方法】每笼接入不同数量(2、4、6、8、10头)的番茄潜叶蛾成虫(性比1:1),通过评价其产卵量和幼虫孵化率,研究繁殖体数量对番茄潜叶蛾种群定殖能力的影响;以1对成虫(2头,性比1:1)为起始繁殖体数量,通过种群数量动态监测、虫态(龄期)个体数量占比及丰富度指数R评价,研究番茄潜叶蛾的种群重建和延续能力。【结果】以5个繁殖体数量(2、4、6、8、10头,性比1:1)接入番茄潜叶蛾成虫,各繁殖体数量的总计产卵量分别为93.1、194.9、271.3、311.5和400.2粒,差异显著;平均单雌产卵量分别为93.1、97.4、90.4、77.9和80.0粒,差异显著,且繁殖体数量为1♀:1♂、2♀:2♂和3♀:3♂的平均单雌产卵量明显高于4♀:4♂和5♀:5♂;此外,在5个繁殖体起始数量处理中,卵孵化为幼虫的比率均比较高,为91.3%—92.7%;综合分析结果显示,种群定殖能力大小依次为5♀:5♂>3♀:3♂>4♀:4♂>2♀:2♂>1♀:1♂。1对(2头,性比1:1)番茄潜叶蛾成虫即可重新建立种群,约90 d(3个世代)后种群即可达到稳定状态。在168 d(约5个世代)的种群重建和种群延续过程中,仅在最初的0—91 d范围观察到3个较为明显的种群发生高峰(世代),高峰日总计虫量(蛹未予计入)较起始繁殖体数量分别增加77.8、60.5和60.1倍,其中,成虫数量分别增加6.4、4.1和7.7倍;之后,各虫态(卵、1—4龄幼虫、成虫)同时发生,世代重叠现象明显,种群数量趋于稳定并波动增长,总计种群数量持续稳定在96.6—140.6头,不同虫态(龄期)个体数量占比在16.67%上下波动,丰富度指数R稳定在1.011—1.094。【结论】番茄潜叶蛾1对成虫即具有较高的生殖与存活能力,传入的起始繁殖体数量越大,番茄潜叶蛾成功定殖的可能性越大;1头雌虫和1头雄虫即可重新建立种群并使种群得以稳定延续。1对成虫的传入即具有较大的入侵风险并产生足够多的后代以满足种群延续和扩张,因此,在番茄潜叶蛾防控工作中,应加强对该虫的监测预警,并力争在其点片发生期予以灭除。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荣小萦  詹刚明  张荣  孙广宇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张桂芬  张毅波  刘万学  张帆  冼晓青  万方浩  冯晓东  赵静娜  刘慧  刘万才  张晓明  李庆红  王树明  
【背景】番茄潜叶蛾(Tuta absoluta)原产于南美洲西部的秘鲁,是近两年传入我国的一种重要农业害虫,对我国农业安全生产构成了潜在巨大威胁。【目的】探究诱捕器颜色和悬挂高度对番茄潜叶蛾诱捕效果的影响,为有效控制番茄潜叶蛾的发生与危害提供依据。【方法】以专一性引诱剂为试验材料,采用行为生态学技术方法,在有机蔬菜生产温棚开展性信息素诱捕器(平面式)颜色和诱捕器悬挂高度对番茄潜叶蛾诱捕效果的对比研究。【结果】白色(对照)、黄色((575±10)nm)、绿色((520±10)nm)和蓝色((465±10)nm)4种颜色性信息素诱捕器均可诱捕到一定数量的番茄潜叶蛾,4种颜色诱捕器61 d平均诱蛾量从高至低依次为蓝色2 548.3头、黄色2 065.8头、绿色1 998.3头、白色1 072.7头/诱捕器。不同颜色诱捕器逐日诱蛾量占比中,蓝色和黄色诱捕器显著高于绿色和白色,依次为蓝色和黄色>绿色>白色,差异明显;逐日诱蛾量中,蓝色诱捕器最高,依次为蓝色>黄色和绿色>白色诱捕器,差异显著;诱蛾效果综合分析结果显示,蓝色>绿色和黄色>白色诱捕器。5种悬挂高度性信息素诱捕器37 d平均诱蛾量依次为0 cm(直接放于地面上)332.2头、0—20 cm为94.2头、60—80 cm为12.4头、120—140 cm为9.2头、180—200 cm为7.4头/诱捕器;不同悬挂高度诱捕器诱蛾量占比中,0 cm显著高于其他4种悬挂高度,依次为0 cm>0—20 cm>60—80、120—140和180—200 cm,差异明显;逐日诱蛾量中,0 cm最高,依次为0 cm>0—20 cm>60—80、120—140和180—200 cm,差异明显;诱蛾效果综合分析结果显示,0 cm>0—20 cm>60—80 cm>120—140和180—200 cm。【结论】在设施蔬菜生产中将蓝色性信息素诱捕器(平面式)直接放于地面对番茄潜叶蛾的诱捕效果最好。
[期刊] 企业管理  [作者]
一个3分钟的客户联络电话却能拖上整整三个星期,明明两个小时就能写完的报告偏要拖到临近下班才动笔……当"拖延症"渐渐成为一种办公室"慢性病",一些白领开始种"番茄"来对抗顽疾,还到"战拖论坛"和"病友"们分享每天收获的"番茄"——它们不是菜场里卖的番茄,而是一种名为"番茄工作法"的拖延症自救攻略。上午提早几分钟到办公室,把一天的工作任务划分若干个"番
[期刊]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李宇  赵湘媛  宋莹莹  孙梦茹  夏艳辉  袁虹霞  李洪连  王珂  
为了明确咖啡短体线虫对番茄植株的寄生性和致病性,利用温室盆栽接种和贝尔曼漏斗分离接种植株根际线虫的研究方法,测定了供试咖啡短体线虫5个不同地理种群对番茄的寄生性和致病性以及不同种群之间的致病力差异。结果表明:1)接种75d后供试咖啡短体线虫5个不同种群均能侵染番茄根系,并且在番茄根际的繁殖率(Rf)>1,番茄是供试咖啡短体线虫5个不同种群的适合寄主;2)接种的番茄植株普遍长势弱,叶片黄化,根系减少,根部出现褐色病斑甚至坏死腐烂,线虫危害症状明显;3)接种番茄植株的株高、地上部鲜重和根鲜重等生长参数显著<未接虫的对照组(CK),供试咖啡短体线虫5个不同种群对番茄均具有较强的致病性;4)寄主或地理来源不同的咖啡短体线虫不同种群之间的致病力存在差异,来自河南玉米的HN-K1种群的致病力最强,来自安徽小麦的AH-015A2种群的致病力最弱。综上所述,供试咖啡短体线虫5个不同种群对番茄均具有寄生性和致病性,但不同种群之间的致病力存在明显差异。本研究为番茄根腐线虫病害的识别与防控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董晓霞  刘兆辉  王梅  王学君  郑东峰  孙泽强  
在露天栽培条件下,研究套种翻压不同绿肥对番茄土传病害的抑制作用和对土壤微生物种群数量的影响。通过套种小油菜、芥菜疙瘩、香菜、水萝卜、花椰菜5种蔬菜做绿肥翻压,统计分析了露天番茄青枯病的发病率、产量和耕层土壤微生物种群数量。结果表明,与不套种相比,套种翻压小油菜效果最好,番茄青枯病的发病率显著降低,产量增加21.98%;其次是套种翻压水萝卜,番茄青枯病发病率降低,产量增加19.58%;套种翻压芥菜疙瘩显著降低番茄青枯病的发病率,但对番茄的产量影响不大。绿肥均能明显增加耕层土壤中真菌和放线菌的数量,细菌数量呈现小幅增加趋势。因此,套种翻压小油菜和水萝卜能够降低露天番茄青枯病的发病率,提高番茄产量。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薛义霞  栗东霞  李亚灵  
建立了番茄品种“coun ter”的叶面积与叶长、叶宽和叶长宽乘积的线性回归和幂函数回归方程。结果表明,番茄叶面积与相应指标呈极显著回归关系,建立番茄叶面积回归方程时应分叶片大小来进行,并且应根据残差分析来划分大小叶范围。通过比较认为,叶面积与叶长宽乘积的一元线性回归方程和叶长的幂函数回归方程均适用于叶面积的估算,并给出了番茄品种“coun ter”的叶面积回归方程。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吴强  须晖  韩亚东  
研究了设施栽培中番茄叶温的变化情况,及其与环境因子变化之间的关系。通过对叶温、气温、空气相对湿度、光合有效辐射、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和叶水势的测定结果表明,叶温与气温变化有着相同的趋势,随日光温室内气温的升高,叶温也升高,气温变化对叶温变化的影响存在滞后性,最高叶温相对于最高气温的出现时间晚30~60min。空气温度的变化直接影响着叶温的变化,空气湿度和光合有效辐射通过空气温度的间接作用影响着叶温的变化。温室内影响番茄叶温的主要因子为气温。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冀常鹏  陈浩楠  代巍  
传统农作物病害识别过程中,要求生产者通过肉眼观察识别病害类型,对生产者的专业知识要求高,识别难度大。随着深度学习的发展和卷积神经网络强大的特征提取能力的不断挖掘,降低了图像识别技术上的操作难度,并取得显著效果,应用计算机视觉技术进行农作物叶面病害识别,正在成为农业现代化的主流方向。以番茄的叶面病害识别为例,提出了一种基于深度卷积神经网络的番茄叶面病害识别模型:重影空间金字塔模型(ghost spatial pyramid pooling net,GSNet)。为了适应农业生产需要,调整网络结构,降低网络模型复杂度,引入Ghost模块替换常规卷积层,采用空间金字塔池化提取病害多尺度信息,提高模型对于输入图像尺寸的自适应性,并针对实际需求,通过结构重参数化,分割网络训练阶段和推理阶段,在推理网络中合并卷积运算和批归一化(batch normalization,BN),提高推理效率,降低病害图像识别时间。结果表明:该卷积神经网络对番茄的叶面病害识别的准确率达到98.53%,并与VGG16、ResNet50、InceptionV3以及3种轻量化网络进行对比,获得最好的识别效果,接着通过对结构重参数化前后分类结果进行验证分析,在保证模型识别准确率的条件下,识别时间由16.28s下降为15.15s,推理效率提高6.94%,对农业智能病害识别具有重要意义。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叶青静  杨悦俭  王荣青  李志邈  阮美颖  周国治  姚祝平  
番茄黄化曲叶病是一种毁灭性病害,该病是世界许多地区番茄生产的重要限制因素。该病害在田间由烟粉虱传播,由于不同地区的番茄黄化曲叶病毒变异较大,这使番茄抗番茄黄化曲叶病育种进展很慢。本文从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的检测与防治、番茄抗源材料的筛选与抗性鉴定、抗番茄黄化曲叶病基因及其分子标记等几个方面论述了目前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并就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讨论。
[期刊] 华北农学报  [作者] 周洪友  刘正坪  胡俊  张俊祥  唐文华  
2,4 二乙酰基藤黄酚(2,4 DAPG)产生菌是荧光菌对土传病害进行生物防治的主要类群之一。室内筛选结果表明:供试的12个2,4 DAPG产生菌菌株对番茄青枯病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中CPF10抑菌效果最佳,抑菌带宽为3.5mm;而2P24、5J10次之,抑菌带宽为3.0mm。CPF10和2P24培养原液对番茄胚根的生长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CPF10和2P24根部定殖结果表明,两菌株均可在番茄幼苗根部大量定殖,根表细菌数量随着时间延长呈下降趋势但仍维持较高数量;而根内细菌数量有明显上升的趋势。CPF10和2P24对番茄青枯病均有一定的防治效果,其中2P24的防治效果最好。而CPF10在...
[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作者] 田兆丰  刘伟成  厚凌宇  谢华  罗晨  柴敏  
【目的】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TomaTo yellow leaf curl virus,Tylcv)是一种影响全世界番茄生产的病害,培育抗病品种是最有效、经济和持久的防控手段。目前生产上应用的抗病品种繁多,但存在对Tylvc不同抗性基因的抗性水平研究甚少、了解不够全面的问题。为了解带有不同抗性基因的番茄品种对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的抗性,对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蔬菜中心培育的番茄品种抗病性进行检测,并利用半定量rT-Pcr方法分析抗病基因和抗病蛋白的表达水平。【方法】选取携带有Ty3a/Ty3a的番茄材料秋光285(Ty3a纯合)、棚137×246(Ty3a杂合),携带Ty1+Ty3a纯合的秋光120、...
[期刊]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作者] 富饶  陈志霞  周宝利  马兰香  
采用室内抑菌试验和田间防病试验相结合的方式,研究了不同浓度月桂酸对番茄叶霉菌菌丝生长、抗病效果及抗性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月桂酸浓度为0.05~1mmol·L~(-1)时,对番茄叶霉菌菌丝均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0.1mmol·L~(-1)月桂酸处理的抑菌效果最好,与对照相比差异极显著,在培养5d时抑制率最大,为33.64%。田间防病试验也表明,0.1mmol·L~(-1)月桂酸处理效果较好,当对照严重发病时,其发病率仅为55.67%,病情指数为32.50,防病效果达到44.33%。不同浓度的月桂酸对番茄根系活力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0.1mmol·L~(-1)月桂酸处理3次取样的根系活...
[期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作者] 李景侠  赵建民  蔺林田  
 对太白山独叶草种群的生殖物候、开花结果率、花粉活力、果实特性、种子发芽率、花期和果期的生物量配置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独叶草种群为花先叶开放植物,其盛花期、结果盛期、果实成熟盛期分别为05-11,06-30和07-21,花期长达29d,果期长达59d,生殖期为108d;(2)独叶草种群的开花率及结果率分别为13.20%和40.59%,但不同群落间差异较大,金背杜鹃林下独叶草种群的开花率及结果率均较高,分别为25.32%和65.85%,而牛皮桦林下独叶草种群的开花率及结果率仅为6.92%和2.08%;(3)独叶草种群果实的平均长度、宽度和千果重分别为0.667cm,0.111cm和1....
[期刊]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作者] 孙志强  乔杰  付建敏  董溯权  王光军  
对河南省兰考县1985~1995年泡桐大袋蛾发生和防治情况的分析结果表明:泡桐大袋蛾的发生可分为蔓延期(1985~1990年)、高峰期(1991~1992年)和破产消亡期(1993~1995年).在发生蔓延期,大袋蛾年扩散速率平均为115%;在发生高峰期,全县受害,扩散速率接近0;在破产期,大袋蛾种群趋于灭亡.根基注射甲胺磷防治效果较好,飞机低容量或超低容量喷雾防治是控制大面积大袋蛾危害的最有效手段.不同虫口密度下大袋蛾损叶量没有显著差异,幼虫前4龄平均损叶量为191.71cm2.不同虫口密度条件下饲养的幼虫,其百叶损耗平均用时有显著差异,其中密度为400头/百叶时,百叶损耗平均用时为31d,...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