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标题
  • 作者
  • 关键词
登 录
当前IP:忘记密码?
年份
2024(3430)
2023(5001)
2022(4266)
2021(3956)
2020(3204)
2019(7207)
2018(7112)
2017(13788)
2016(7401)
2015(8298)
2014(8361)
2013(8262)
2012(7850)
2011(7091)
2010(7520)
2009(6847)
2008(7031)
2007(6707)
2006(6246)
2005(5839)
作者
(21943)
(18227)
(18147)
(17411)
(11995)
(8577)
(8222)
(7031)
(6854)
(6844)
(6245)
(6061)
(6005)
(5947)
(5931)
(5647)
(5646)
(5341)
(5317)
(5312)
(4714)
(4562)
(4538)
(4189)
(4162)
(4142)
(4098)
(4090)
(3723)
(3669)
学科
(30647)
(30288)
经济(30263)
管理(28495)
(26084)
企业(26084)
技术(13155)
(10404)
方法(10357)
(9731)
中国(9017)
(8619)
数学(8481)
数学方法(8327)
业经(7549)
技术管理(7072)
(7004)
贸易(7000)
农业(6991)
(6871)
(6773)
地方(6628)
(5822)
及其(5801)
政策(5576)
(5479)
银行(5472)
(5278)
理论(5094)
(5058)
机构
学院(111294)
大学(108283)
(49377)
经济(48235)
管理(45178)
研究(39481)
理学(37736)
理学院(37381)
管理学(36953)
管理学院(36699)
中国(30519)
(23229)
(23157)
科学(21683)
(19812)
(19309)
中心(18074)
研究所(17506)
财经(17328)
(16224)
(15630)
北京(14945)
(14835)
(14482)
(14386)
师范(14300)
业大(13888)
经济学(13829)
技术(13729)
(12834)
基金
项目(66691)
科学(53255)
研究(52788)
基金(47349)
(40284)
国家(39930)
科学基金(34462)
社会(32943)
社会科(31381)
社会科学(31374)
(26428)
教育(24150)
基金项目(23910)
编号(22224)
(21936)
自然(21073)
自然科(20586)
自然科学(20583)
自然科学基金(20233)
资助(19641)
成果(18712)
课题(16003)
(15573)
(15177)
重点(15014)
(14979)
创新(13975)
(13765)
(13656)
项目编号(13493)
期刊
(60826)
经济(60826)
研究(36932)
中国(25494)
管理(19629)
(17548)
(15107)
教育(15092)
科学(14068)
技术(13894)
(13292)
金融(13292)
学报(12110)
农业(10419)
业经(9800)
大学(9752)
经济研究(9257)
学学(8990)
财经(8549)
技术经济(8144)
(7449)
论坛(7449)
(7400)
(7377)
问题(7222)
国际(6776)
科技(6556)
现代(6197)
图书(5740)
世界(5532)
共检索到183523条记录
发布时间倒序
  • 发布时间倒序
  • 相关度优先
文献计量分析
  • 结果分析(前20)
  • 结果分析(前50)
  • 结果分析(前100)
  • 结果分析(前200)
  • 结果分析(前500)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卢今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正跻身于国际技术市场。引进先进技术,促进我国科技与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为了要使技术引进达到“引进-开发-创汇-引进”的良性循环,提高经济效益和科技开发能力,结合我国国情研究引进策略问题实属必要。根据笔者之见,略谈几点看法。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陈林光  赵芳  
广州经济的发展应以国际市场为导向,一方面要使传统的行业向高级化、集约化发展,与珠江三角洲其他地区形成产品内部分工;另一方面要努力开拓高新技术领域,使其成为广州发展的新优势。广州今后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方面既要提高高新技术产业的开发能力,把技术的开发与广州产业发展的趋势相结合,又要积极创造条件,扩大技术进口的规模,善于利用外国技术,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以加快广州经济建设的步伐。本文就广州技术引进的目标、方式、战略以及在建立有效的宏观管理机制等方面提出了积极的建议。
[期刊] 国际经贸探索  [作者] 陈林光  赵芳  
技术引进有效地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但引进--优化产业-扩大出口的链条尚未形成良性循环。借鉴国际上不同模式,总结我国引进经验,应坚持把重点入放在引进软件,但也不排斥硬件引进、要根据不同产业,采用不同模式,择优引进;从优化产业结构出发,调整引进的目标和重点,扩大技术来源,把技术引进与技术创新相结合;加强引进的宏观管理。克服引进工作的混乱现象。
[期刊] 改革与战略  [作者] 石廷藩  项守梁  
一、回顾与反思技术引进是指国际间通过利用外资,技术交流、科技合作和接受援助等方式,引进国外的技术、设备和管理方法,提高本国的科学技术水平,发展对外贸易。过去长期在封闭型体制下,广西技术引进基本处于停滞状态,进出口贸易进展缓慢,引进工作是在一九七九年起
[期刊] 商业经济与管理  [作者] 马万里  
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要想保持恒久的竞争优势,除在加快企业自身新品开发的同时,还需要积极开展 同先进国家相关企业的技术交流,并从他们那里引进先进的技术和产品。在技术引进过程中,为了维护企业的经济 利益,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正确地运用谈判艺术将起到重要的作用。本文结合实际工作经历,主要对技术引进中 价格谈判的开价、还价策略予以分析、研究。
[期刊] 中国软科学  [作者] 肖洪钧,张薇  
本文就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特点,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现状及经验,提出“技术与市场联动”策略,并从技术引进、技术创新和技术扩散的双向循环着手,对其进行了系统的论述,同时详细分析了双向循环中的各关键环节及主要要素。最后结合我国现阶段实际情况给出技术与市场联动的总体框架。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周圣强  
文章基于博弈视角,探讨了企业在技术获取上的"自制"与"外购"策略性行为。首先构建一个基础性的博弈矩阵;其后在技术供给约束条件下,构建以不确定性为特征的古诺模型,求解纳什均衡;最后进一步放松假设,构建了以交替研发为特征的模型,考察企业存在产品更新背景下的策略性行为选择。研究表明,自主研发和技术引进并不存在孰优孰劣问题,企业策略选择具有阶段性特征,短期内技术引进具有优势,而长期来看自主研发是占优策略。文章还发现企业决策受多个因素的影响,包括知识溢出、创新价值、竞争者研发投入、技术周期、利率等。通过联系实际,研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周圣强  
文章基于博弈视角,探讨了企业在技术获取上的"自制"与"外购"策略性行为。首先构建一个基础性的博弈矩阵;其后在技术供给约束条件下,构建以不确定性为特征的古诺模型,求解纳什均衡;最后进一步放松假设,构建了以交替研发为特征的模型,考察企业存在产品更新背景下的策略性行为选择。研究表明,自主研发和技术引进并不存在孰优孰劣问题,企业策略选择具有阶段性特征,短期内技术引进具有优势,而长期来看自主研发是占优策略。文章还发现企业决策受多个因素的影响,包括知识溢出、创新价值、竞争者研发投入、技术周期、利率等。通过联系实际,研
[期刊]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作者] 周圣强  
文章基于博弈视角,探讨了企业在技术获取上的"自制"与"外购"策略性行为。首先构建一个基础性的博弈矩阵;其后在技术供给约束条件下,构建以不确定性为特征的古诺模型,求解纳什均衡;最后进一步放松假设,构建了以交替研发为特征的模型,考察企业存在产品更新背景下的策略性行为选择。研究表明,自主研发和技术引进并不存在孰优孰劣问题,企业策略选择具有阶段性特征,短期内技术引进具有优势,而长期来看自主研发是占优策略。文章还发现企业决策受多个因素的影响,包括知识溢出、创新价值、竞争者研发投入、技术周期、利率等。通过联系实际,研究试图解释国内技术引进怪圈现象,认为企业只有在不同阶段转变技术获取策略才能赢得竞争。
[期刊] 南开经济研究  [作者] 贺京同  冯尧  徐璐  
本文构建了一个动态博弈模型,探讨了在开放条件下如何通过专利宽度的规划来引导外来技术转移的方式以及技术输入国的创新模式,以达到最大限度促进技术进步的目的。最优创新模式依据自身技术与外来技术的差距大小而不同,因此需要施行差别化的专利宽度或替代性创新政策。在技术差距较小的领域应施以较宽的专利宽度,以技术许可方式引进外来技术,引导创新主体接受许可并消化吸收;在技术差距较大的领域应施以较窄的专利宽度并辅以研发补贴,在以直接投资方式引进外来技术的同时,引导创新主体进行独立研发。
[期刊] 中国科技论坛  [作者] 国家科委《技术引进战略与政策研究》课题组  
一、我国技术引进和设备进口的基本情况自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到现在,我国约引进技术、进口设备一万多项,用汇约300多亿美元,其中软件费用约占5%。整个过程大体分为两大阶段: 第一阶段(1952~1978)为技术引进和设备进口的初始阶段。此期间主要是成套设备进口,共867项,用汇约137亿美元。1、1952~1960年。根据政府间的协议,从苏联、东欧等国引进450项,用汇27亿美
[期刊] 现代经济探讨  [作者] 杨新房  
一、以市场换技术——时代的产物我国利用外资的主要目的除弥补国内建设资金不足之外,另一个目的就是以外资为载体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以加快国内企业的技术进步,提高国内的技术水平,提升国内企业的竞争力。由于技术尤其是高新技术在企业竞争中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所以,一国往往难以通过直接的技术进口来实现技术进步。长期以来,我国在利用外资的实践过程中就逐渐
[期刊] 管理世界  [作者] 康荣平  
在当代,技术引进在后发展国家的经济技术发展中已居于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新中国成立以来也进行了大量的技术引进,尤其中共11届3中全会以来,中国已把技术引进作为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措施,但是,许多年来的技术引进时常有许多不尽人意之处。为此,我们进行了这项以技术引进的宏观分析和战略模式探讨为主的国际比较研究。从对中国的可比性和可借鉴性角度出发,在研究的对象国的选择标准上尽量符合:(1)后发展,(2)大国,等等。我们选定的是:美国(19世纪为主)、前苏联(30年代以来)、日本(二战后为主)、巴西、印度、南朝鲜,当然还有中国,后来又补充了一个小国——新加坡。
[期刊]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作者] 陈建军  
一、问题的提出技术引进在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技术进步中已占有了举足轻重的地位。仅1980年至1989年十年间,我国技术引进就有17063个项目,共用汇270多亿美元。事实证明,在某种程度和范围内,技术引进已成为我国企业技术进步的主旋律。所谓技术改造,在很多场合,实际上就是技术引进的代名词。但是近年来我国技术引进中所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也引起人们越来越多的忧虑和思考。这些问题除了人们所常常论及的重复引进,造成资源的闲置和浪费之外,还有:技术引进的经济效益不佳;对引进项目的消化吸收能力差,效果不明显;引进技术的迅速退化,等等。显然,如果我们对技术引进工作没有一种超前的筹划,一个统盘的打算,我们...
文献操作() 导出元数据 文献计量分析
导出文件格式:WXtxt
作者:
删除